沿革
晉武帝咸寧三年(277年),立皇子司馬允為濮陽王[1],改東郡為濮陽國,屬兗州,治濮陽(今河南省濮陽縣西南),領濮陽、廩丘、鄄城、燕[2]四公國[3]和白馬縣。辖境约当今河南省滑县、濮阳、范县,山东省郓城、邺城等市县。太康十年(289年),徙封濮陽王為淮南王,復濮陽國為東郡[4]。
司馬倫建始元年(301年),廢皇太孫司馬臧為濮陽王[5],復改東郡為濮陽國[4]。七日後,殺濮陽王,國除為濮陽郡。晉惠帝光熙元年(306年),進封東嬴公司馬騰為東燕王,分陳留國、濮陽郡置東燕國,燕公國、白馬縣改屬東燕國。至此,濮陽郡領三公國:濮陽、廩丘、鄄城[6]。
十六國時期,濮陽郡先後為漢(315年-319年,315年攻佔濮陽縣,316年攻佔廩丘、鄄城二縣)、後趙及其殘餘勢力(319年-358年)、前燕(358年-370年)、前秦(370年-384年)、東晉(384年-394年)、後燕(394年-398年)所有。後燕成武帝建興九年(394年),濮陽郡改屬徐州。[6]
北魏太武帝天興元年(398年),攻佔後燕濮陽郡。天興四年(401年),濮陽郡還屬兗州。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濮陽郡改屬齊州。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分兗州、濟州置西兗州,濮陽郡改屬西兗州。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534年),濮陽郡改屬司州。至此,濮陽郡領四縣:廩丘、濮陽、城陽(舊屬濟陰郡)、鄄城。[7]
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省併城陽縣,分濮陽縣置西濮陽縣。至此,濮陽郡領四縣:廩丘、鄄城、濮陽、西濮陽,治鄄城(今山東省鄄城縣北)。[6]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濮州為濮陽郡,治鄄城(今山東省鄄城縣北旧城镇),領五縣:鄄城、濮陽、范、雷澤、臨濮。燕光烈帝聖武元年(756年),改濮陽郡為濮州。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復改為濮陽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為濮州。燕昭武帝順天元年(759年),復改為濮陽郡。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年),復改為濮州,濮陽郡之名不再作為行政區劃名稱。[8]
人口
太守
- 許式,字儀祖,高陽人,西晉後期在任。[11]
- 苟晞,字道將,河內山陽人,晉惠帝永興二年(305年)見任。[12]
- 王廙,字世將,琅邪臨沂人,晉懷帝永嘉中在任。[13]
- 韓弘,晉愍帝建興三年(315年)濮陽城陷,為石勒將葛薄所害。[12]
- 戴僧施,晉穆帝永和中在任,據枋頭。[14]
- 酈紹,范陽涿人,後燕惠愍帝永康三年(398年)以郡降於北魏。[15]
- 陽瓚,宋少帝永初三年(422年)見任,堅守滑臺城,城破後不降,為北魏所殺。[16]
- 尉那,代人,北魏早期在任。[17]
- 呂肥,代人,北魏早期在任。[17]
- □胡,弘農胡城人。[18]
- 竇遵,頓丘衛國人。[19]
- 許琛,常山人。[20]
- 崔鬱,博陵安平人。[21]
- 游矯,廣平任人。[22]
- 房堅,字千秋,清河繹幕人,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在任。[23]
- 茹皓,字禽奇,淮陽上黨人,北魏宣武帝時在任。[24]
- 鄭雲,字道漢,滎陽開封人,北魏孝明帝時在任。[25]
- 崔巨倫,字孝宗,博陵安平人,北魏孝莊帝時在任。[25]
- 辛諶,潁川人。[26]
- 邢臧,字子良,河間人。[27]
- 元豫,字景豫,河南洛陽人。[28]
- 鄭敬叔,滎陽開封人。[25]
- 崔尚(天宝初年)
- 萧谊(天宝年间)
- 崔季重,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年)至十三載(754年)見任。
- 薛景元(756年)
- 張萬頃,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至乾元元年(758年)在任。[29]
國主
註釋及徵引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