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国古地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會稽郡因會稽山得名。相傳夏禹時即有會稽山之名,會稽即會計之意。《史記》記載了漢時流行的說法:“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3]。《越絕書》外傳記地傳:“禹始也,憂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計,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會稽。”會稽人王充《論衡》書虛篇中引吳君高之語:“會稽本山名。夏禹巡狩,會計於此山,因以名郡,故曰會稽。”
史記載夏帝少康之庶子無餘封于會稽(在今紹興市一帶),為越國之始祖[4]。戰國後期,楚國滅越國,殺越王無彊,佔據江東。越國王族分散于會稽一帶,自立為君長,臣服于楚國。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將王翦“定荊江南地[5],降越君,置會稽郡”[6]。此為會稽郡首見於史籍。會稽郡初置時,領有吳、越兩國之地,大致相當於今江蘇長江以南、安徽東南、上海西部以及浙江北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分會稽郡西部置故鄣郡[7],其轄境略同于漢代之丹陽郡,大致相當於今南京市、浙江西北一隅及安徽東南之地。
漢初會稽郡又稱吳郡。漢五年(前202年)正月,劉邦徙齊王韓信為楚王,以秦之東海郡、會稽郡、泗水郡[8]、薛郡、陳郡置楚國,都下邳,次年廢韓信為淮陰侯。漢高帝六年(前201年)正月,立劉賈為荊王,置荊國,領“故東陽郡、鄣郡[9]、吳郡(會稽)五十三縣”,相當於今江蘇省淮河以南、上海市以及浙江省北部。高帝十一年(前196年),荊王賈為淮南王英布兵所殺。次年,立劉濞為吳王,置吳國,領劉賈荊國故地。景帝三年(前154年),平七國之亂,吳王濞兵敗身死,吳國除。景帝徙汝南王劉非為江都王,分吳國之東陽郡、鄣郡置江都國。會稽郡則屬漢[10]。
漢初,“會稽東接于海,南近諸越,北枕大江,間者濶焉”[11],領二十餘縣。其南有閩越,即秦代閩中郡。高帝五年封無諸為閩越王,其領地在今福建一帶。惠帝三年(前192年)封閩君搖為東海王,建都東甌,故又稱東甌王,統轄今浙江南部地區。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吳王濞之子劉駒煽動閩越北擊東甌,武帝遣中大夫嚴助發會稽郡兵渡海往救。漢兵未至,閩越已退兵。東甌王請求擧國內遷,武帝將其人口安置於長江、淮河之閒。建元六年(前135年),閩越王郢反,漢發兵滅閩越,立無諸之孫繇君丑為粵繇王,又立郢之弟餘善為東越王。元鼎六年(前111年),東越王餘善反。元封元年(前110年)漢兵平定東越,遷其部眾于江淮閒。其後逃遁山谷的閩越遺民復出,故於閩越故都東冶之地置冶縣(在今福州市)[12]。又有東甌遺民出,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乃於東甌故地置回浦縣[13]。
成帝元延、綏和之際(約前8年),會稽郡領二十六縣,其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江蘇省長江以南的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四市,上海市西部,浙江省除安吉縣、臨安市西部、淳安縣的其餘地區,以及福建省中部沿海一帶。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將今福建省全境畫入會稽郡。但福建西南部,即會稽、南海、豫章三郡之間一帶,原為高帝十二年所封南海王織所領[14],未聞有所建置。福建北部地區亦無法證實為會稽郡所轄[15]。
縣名 | 守尉治所 | 縣治所在地[16] | 王莽改名 | 備註 |
吳縣 | 郡治 | 江蘇省蘇州市市區内 | 泰德 | 順帝時入吳郡。 |
曲阿縣 | 江蘇省丹陽市一帶[17] | 風美 | 舊為雲陽縣,順帝時入吳郡。 | |
烏傷縣 | 浙江省金華市境内 | 烏孝 | ||
毗陵縣 | 江蘇省常州市境内 | 毗壇 | 舊為延陵縣[18],順帝時入吳郡。 | |
餘暨縣 |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境内 | 餘衍 | ||
陽羡縣 | 江蘇省宜興市境内 | 順帝時入吳郡。 | ||
諸暨縣 | 浙江省諸暨市境内 | 疏虜 | ||
無錫縣 | 江蘇省無錫市境內 | 有錫 | 順帝時入吳郡。 | |
山陰縣 | 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境内 | 故越王句踐之都城,在會稽山之北,故名山陰。東漢移郡治于此。 | ||
丹徒縣 | 江蘇省鎮江市京口區丹徒鎮[19] | 順帝時入吳郡。 | ||
餘姚縣 | 浙江省餘姚市境内 | |||
婁縣 | 江蘇省昆山市一帶 | 婁治 | 順帝時入吳郡。 | |
上虞縣 |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境内 | 會稽 | ||
海鹽縣 | 浙江省平湖市一帶 | 展武 | 舊為武原鄉,有鹽官。順帝時入吳郡。 | |
剡縣 | 浙江省嵊州市、新昌縣境内 | 盡忠 | ||
由拳縣 | 浙江省嘉興市境内[20] | 順帝時入吳郡。 | ||
大末縣 | 浙江省衢州市境内 | 末治 | ||
烏程縣 | 浙江省湖州市境内 | 順帝時入吳郡。 | ||
句章縣 | 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区慈城鎮王家壩村 | |||
餘杭縣 |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内 | 進睦 | 順帝時入吳郡。 | |
鄞縣 |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区境内 | 謹 | ||
錢唐縣 | 西部都尉治 | 浙江省杭州市市區内 | 泉亭 | 有武林山、武林水。順帝時入吳郡。 |
鄮縣 | 浙江省寧波市境内 | 海治 | ||
富春縣 |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区境内 | 誅歲 | 順帝時入吳郡。 | |
冶縣 | 福建省福州市市區内 | 閩越故地。 | ||
回浦縣 | 東部都尉治[21] | 浙江省台州市境内 | 東甌故地。 |
古越語稱“鹽”為“餘”[22]。會稽郡有餘暨、餘杭、餘姚,大概都與鹽業有關。
漢光武帝建武中改冶縣為東冶,又析置候官[23]。章帝章和元年,析鄞縣回浦鄉為章安縣,即西漢之回浦縣[24][25][26]。順帝永建中,陽羡人周嘉等人因會稽郡轄境廣大,屬縣偏遠,上書求分郡而治[27]。永建四年(129年),析會稽北部十三縣置吳郡。會稽郡治吳縣屬吳郡,故移治于山陰縣。永和三年(138年),釐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28]。此時會稽郡領十五縣:山陰、鄮、烏傷、諸暨、餘暨、太末、上虞、剡、餘姚、句章、鄞、章安、東冶、永寧、候官。
獻帝時,劉繇及孫策一族先後割據江東,于會稽郡內析置十餘縣。初平三年(192年),分太末縣置新安縣[29],分烏傷縣南鄉置長山縣[30]。興平二年(195年),分諸暨縣置吳寧縣[31]。建安元年(196年),孫策分章安縣南鄉置松陽縣[32],又分候官置建安、漢興、南平三縣[33][34]。建安四年,分太末縣置豐安縣[35]。建安十年(205年),分建安縣、上饒縣地置建平縣[36]。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析太末縣置遂昌縣[35],析新安縣置定陽縣[37]。至建安末年,會稽郡至少領有二十六縣。
三國吳時析置始寧縣、永康縣。太平二年(257年),釐東部臨海之地置臨海郡;治章安縣[38]。永安三年(260年),釐會稽郡南部置建安郡,治建安縣[39]。孫皓寳鼎元年(266年),又釐諸暨、剡縣以南置東陽郡,治長山縣[40]。改會稽之餘暨縣為永興縣[41]。
晉武帝泰始六年(270年),封孫吳降將孫秀為會稽公。太康元年(280年),滅吳,改會稽郡為會稽國。[42][43]西晉時,會稽國僅轄十縣:山陰、上虞、餘姚、句章、鄞、鄮、始寧、剡、永興、諸暨。轄境大致相當於今紹興市、寧波市除寧海、象山的其餘地區及杭州市蕭山區一帶[44]。晉元帝建武元年(317年),封司馬裒為琅邪王,改食會稽、宣城邑五萬二千戶,會稽郡成為琅邪國的支郡,太守改稱內史。晉安帝義熙十三年(417年),會稽悼王司馬脩之薨,無子,國除,內史改稱太守。[45]
隋開皇九年(589年),滅陳,改東揚州為吳州。省併山陰、上虞、始寧、永興四縣置會稽縣,省併餘姚縣、鄞縣、鄮縣入句章縣。大業初改為越州。大業三年(607年)改越州為會稽郡,領四縣:會稽、句章、剡、諸暨。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越州,領會稽、諸暨、山陰三縣。武德七年,以姚州之餘姚縣來屬。次年(625年),廢鄞州為鄮縣,廢嵊州為剡縣,併入越州,又省山陰縣。儀鳳二年(677年),分會稽、諸暨二縣復置永興縣,天寶元年改為蕭山縣。垂拱二年(686年),分會稽縣復置山陰縣,與會稽縣同城而治。天寶元年(742年),改越州爲會稽郡,領七縣:會稽、山陰、諸暨、餘姚、剡、蕭山、上虞。乾元元年(758年)復為越州。
秦漢時,會稽郡是人口密度較低的地區。秦始皇曾徙天下罪人于山陰。七國之亂中,吳王劉濞徵發吳國14歲以上、62歲以下的男子從軍,得二十餘萬[47]。景帝令諸將“擊反虜者,深入多殺為功。斬首捕虜比三百石以上皆殺,無有所置”[47]。漢軍擊敗七國叛軍時,已經“斬首十餘萬級” [48],其中多半是吳軍。故此時會稽郡人口應有不小的損失。
據今人葛劍雄推算,包括會稽郡在內的原劉濞吳國地區,自景帝三年至平帝元始二年的156年間,人口增長了0.88倍,年平均增長率約為4‰,在全國處於較低水平。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會稽郡26縣共有223038戶,1032604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79%。平均每縣39716人,每戶4.63人。除回浦縣、冶縣之外24縣,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千米14.28人[49]。
新莽、東漢之際,不少中原移民避亂遷入會稽。順帝永和五年分置吳郡前,會稽郡大約有287254戶,1181978人。人口較西漢末年增加了近十五萬人。順帝永和五年(140年),吳郡13縣析出,會稽郡戶口減少了一半以上,有123090戶,481196人。平均每縣32080人,每戶3.91人。經過漢末三國戰亂,又因臨海、建安、東陽三郡分出,西晉太康初年,會稽郡戶數僅有三萬。五胡亂華時,中原人口大量遷入吳越之地,會稽人口有所增加,但在晉末孫恩之亂中又有所損失。劉宋大明八年(464年),全郡有52228戶,348014人,平均每縣34801人,每戶6.66人。隋大業三年(607年),戶數為20271。唐天寶元年(742年),有90279戶,529589人。
書名 | 成書年代 | 作者 | 備註 |
越絕書 | 戰國至東漢 | 袁康 吳平 |
原書十六卷,今本十五卷。 |
吳越春秋 | 東漢 | 趙曄 | 原書十二卷,今本十卷。 |
會稽土地記 | 吳 | 朱育 | 隋書經籍志一卷。舊、新唐書經籍志作會稽記,四卷。 |
會稽先賢傳 | 吳 | 謝承 | 隋志七卷。兩唐志五卷。 |
會稽典錄 | 晉 | 虞預 | 原書二十四卷。 |
會稽記 | 晉 | 賀循 | 隋志一卷。兩唐志不載。 |
會稽後賢傳記 | 晉 | 鍾離岫 | 隋志二卷。兩唐志並作會稽後賢傳三卷。 |
會稽先賢像讚 | 不詳 | 賀氏 | 隋志五卷。兩唐志四卷,新唐志題作會稽先賢像傳讚。 |
會稽記 | 宋 | 孔靈符[50] | 不見著錄。 |
會稽郡十城志 | 宋[51] | 佚名 | 不見著錄。 |
會稽地志 | 梁、陳時 | 夏侯曾先 | 不見著錄。 |
會稽國(258年—260年)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會稽王 | 孫亮 | 258年—260年 | ||
降封侯官侯 |
會稽國(270年—310年代)[42][43] | |||||
以歸降封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會稽公 | 孫秀 | 270年—301年或302年 | ||
2 | 會稽公 | ? | ?—310年代 | ||
沒于劉聰,國絕 |
會稽國(317年—402年,405年—417年)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琅邪王(食会稽) | 孝王 | 司馬裒 | 317年 | 司馬睿子 | |
琅邪王(食会稽) | 哀王 | 司馬安國 | 318年 | 司馬裒子 | |
琅邪王(食会稽) | 悼王 | 司馬煥 | 318年 | 司馬睿子 | |
琅邪王(食会稽) | 司馬昱 | 322年—327年 | 司馬睿子 | ||
1 | 會稽王 | 司馬昱 | 327年—365年 | ||
2 | 會稽王 | 司馬曜 | 365年—372年 | 司馬昱子 | |
琅邪王(食会稽) | 司馬道子 | 372年—392年 | 司馬昱子 | ||
3 | 會稽王 | 文孝王 | 司馬道子 | 392年—402年 | |
國除,後復 | |||||
4 | 會稽王 | 悼王 | 司馬脩之 | 405年—417年 | 司马宝子 |
無子,國除 |
會稽國(586年—589年)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會稽郡王 | 陳莊 | 586年—589年 | 陳後主第八子 | |
陳亡,國除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