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县

中国历史上的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丹徒县,中国江苏的旧名,在今镇江市,亦是丹徒区的前身。

历史沿革

其地古名朱方,后名谷阳。秦朝时置丹徒县[1]。西汉时,属会稽郡[2]。东汉时,会稽郡分出吴郡,属吴郡。孙吴时,分吴郡无锡以西为毗陵典農校尉晋灭吴之后的太康二年(281年),省毗陵曲农校尉,为毗陵郡,郡治丹徒县,后复还毗陵縣。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因避讳东海王司马越世子司馬毗之名,改为晋陵郡。始自毗陵县迁治丹徒县。东晋太兴初年(318年或319年),毗陵郡及丹徒县的治所皆在京口郗鉴复迁还丹徒县。义熙九年(413年),复还晋陵县[1]

刘宋元嘉八年(431年)立南徐州,以东海郡为治下,丹徒县属之,以岘西为郯县[1]隋朝开皇九年(589年),隋灭南陈,州郡并废,丹徒县废入延陵县[3],为延陵镇。唐朝武德三年(620年),杜伏威以延陵县改置丹徒县,属润州;延陵县还治故县,属茅州。曾属丹阳郡[4][5]

北宋时,润州升为镇江府,仍隶之[6]。元朝时,属镇江路。明清时,为镇江府附郭县[7]。清朝时,下有五镇:丹徒、高资、谏壁、大港、新丰。晚清时,县北二里为英租界。终清一朝,考评冲,繁,疲,难[8]

辛亥革命时,江苏独立废府,丹徒县直属江苏省。1928年,改名为镇江县。1937年12月,镇江县沦陷于日军之手。日军在当地组织維持會,成立镇江自治委员会。1938年8月1日,镇江自治委员会正式改组为丹徒县公署郭志诚县知事。由此复名丹徒县[9]:93。后,汪偽政權又复名镇江县。

1949年4月渡江战役开始后,解放军攻占镇江县后,设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镇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新政府分设市镇,分别是镇江市、丹徒县。初随镇江专区苏南行署区,后属江苏省。1958年,曾撤销丹徒县,并入镇江市。1962年恢复。1970年,属镇江地区。1983年,属镇江市。2002年,丹徒县改置丹徒区

注释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