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道教神職人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道士一词,在古代可以指的是一般学道、务道之士,是學道之人的泛稱,並非完全指向道教的信徒。在宋朝以後,道士逐漸成為道教神職人員的專有名詞。初步统计,截至2011年,中国大陸有道士近10万人[1]。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有「古之道士」一詞,但不是指道教徒。真正的道士之稱可能始於漢代,張道陵創立「五斗米道」,奉老子為始祖。東漢漢靈帝時,张角創立太平道之後,始有道教之名。
晉代葛洪《抱朴子·內篇‧明本》亦有“惟道家之教,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太霄琅書經》稱:“人行大道,號為道士。……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
「道士」一词是寇谦之时才开始广泛使用。有道教界人士認為,道士专指進入道教廟宇求真理之人,不指在家修道的居士,也不能指使用方術的方士。但直到宣統退位,道士與方士的稱呼仍在史書、典籍中混用。
南北朝时代又多以道人稱佛教沙門。“真人”又是道士的一種尊稱。南北朝的道士尊称张陵为“正一真人”,许谧为“上清真人”。東晉《太極真人敷靈寶齋戒威儀諸經要訣》云:“夫先生者,道士也。於此學仙,道成曰真人;體道大法,謂之真人矣。”陸修靜稱道士以道德為父,神明為母,清靜為師,太和為友[3]。
《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真正定義了道士的職務:“所以名为道士者,谓行住坐卧,举心运意,唯道为务;持斋礼拜,奉诫诵经,烧香散花,然灯忏悔,布施愿念,讲说大乘,教导众生,发大道心,造诸功德,普为一切,后己先人,不杂尘劳,唯行道业”[4]。
到了唐朝道人又專指道士。即使是到了唐朝,道士、道人、方士等名詞還是經常混用[5]。
《唐六典》卷四云:“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其德高思精,谓之炼师。”
按地域,道士又可分為茅山道士、羅浮道士等。《三洞奉道科誡》將道士分為六階:“一、天真道士,二、神仙道士,三、山居道士,四、出家道士,五、在家道士,六、祭酒道士。”,道士中被認為道功最高者,稱為“高功”。
閔智亭道長《道教雜講隨筆》述:“全真高功一定須得到上一代高功的「撥職」才是合格高功。”北魏人寇謙之改革天師道,自稱天師,自此道教徒可在家立壇。
道士的服装称为道袍,是一种中国古代的汉服,还要戴古代的冠巾,脚上穿的鞋叫做云履(雲鞋)。道士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称为宫、观、道院或者庙,他们大多住在这些宫观里面。当然现在內襯多半是满清式马褂的道服。
现代道教主要分為全真派與正一派兩派,一個傳統的全真派道士,需受戒出家,居住於宮觀之內,大部分素食,不許娶妻,類似佛教僧侶。道人時常留鬚蓄髮,头顶挽髻,强调打坐、冥想。另外還有全真南派,可以娶妻生子。
正一派的道士可以结婚,可以居住家中,也称「火居道士」,不齋戒時可喫荤食肉(除了雁、狗、龜、鱉等肉),很少人出家,髮型大多也是一般的現代髮型。集會時方赴宮觀,主要从事道教仪式活动,尤其强调畫符、念咒,驅使鬼神。现代正一弟子须经过授箓才成为有资格的道士,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