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調(英文:Tone)喺語言學上嘅定義,係一種附喺音節度嘅高低抑揚(又叫音調、音高,佢嘅值係調值)。喺漢語音韻學上,聲調嘅意義除咗抑揚仲包涵埋頓挫,頓挫關係到佢係舒聲定係促聲,具體操作上,取決於佢有冇入聲嘅輔音韻尾。
水平聲調 | |
---|---|
˥ ˦ ˧ ˨ ˩ | |
IPA編號 | 519–523 |
Entity (decimal) | ˥–˩ |
編碼 | |
Unicode碼(十六進制) | U+02E5–U+02E9 |
聲調輪廓 | |
---|---|
˥˧ ˦˨ ˧˩ ˥˩ ˩˧ ˨˦ ˧˥ ˩˩˧ ˧˥˦ ˦˩˨ ˨˩˧ | |
聲調輪廓字母按順序組成: ˥ ˧ → ˥˧, ˨ ˩ ˧ → ˨˩˧ |
喺抑揚方面,語言學家趙元任由音階度獲得靈感,設計咗五度調值標記法,以數字1表示最低音、數字5表示最高音。趙氏五度標記法已經獲得國際語音學學會認可,並成爲國際音標標準之一。五度標記法至今仍然係最爲廣泛使用嘅聲調標記。要確定一個聲調嘅調值,必須借助電子儀器來記錄同分析。同樣嘅音節被賦予唔同嘅單字調,就可以表達唔同嘅意義,比如普通話嘅媽(mā)、麻(má)、馬(mǎ)同罵(mà)由同樣嘅輔音同元音構成,卻以唔同嘅聲調區辨其義。
喺頓挫方面,好多南方漢語變體例如吳語、閩語、粵語同客家語有入聲調,調值相同嘅兩個音節係咪帶有入聲韻尾,會導致其頓挫性唔同,而決定佢係咪分做兩個聲調,最典型嘅例子有粵語嘅「九聲六調」。粵語九個聲調分別爲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中入、陽入,但其實只有六個唔同嘅調值。陰入同陰平嘅分別、陰去同中入嘅分別、陽去同陽入嘅分別,都喺佢嘅頓挫性質,唔係喺調值度。
性質
大多數語言都用重音嚟做語調,嚟表現韻律同語用,注意呢啲並唔係聲調。[1]聲調語言嘅每個音節都有固有嘅聲調輪廓,所以有聲調唔同的最細對立體。漢語(包含漢語族下嘅各種漢語語言或者方言)同越南語嘅聲調系統,都有比較完善嘅研究。
起源
聲調起源(Tonogenesis)係語言由冇聲調特性轉化爲有聲調特性嘅過程。
歷史上,好多語言,特別係東亞語言,都有產生聲調嘅過程,例如上古漢語到中古漢語嘅過渡。[2]
由於人體內發音嘅部位不一致,唔同嘅輔音,有可能產生唔同調值嘅副作用,而隨住時間嘅過去,原來嘅輔音結尾變成咗非必要嘅區分元素,而慢慢脫落。反之,唔同嘅調值成爲咗區分輔音嘅重點。噉樣就係聲調嘅起源。[3]
粵語
喺聲調語言中,通常一個語音有好多個聲調,各自表達出唔同嘅意思。
以粵語嘅標準粵語做例子(拼寫係粵拼),舒聲音節可以有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入六種聲調,促聲音節就有上陰入(又稱陰入)、下陰入(又稱中入)、陽入三種聲調。其中韻尾係/-m/、/-n/、/-ng/嘅舒聲字,分別同韻尾係/-p/、/-t/、/-k/嘅入聲字相對,例如舒聲 /sing/(音會拉長)嘅對應入聲係 /sik/(短促音)。以下列出詳細嘅拼音同其相應嘅漢字,「○」係指欠缺漢字嘅讀音字。
聲調 | 陰平 | 陰上 | 陰去 | 陽平 | 陽上 | 陽去 | 上陰入 (陰入) | 下陰入 (中入) | 陽入 |
---|---|---|---|---|---|---|---|---|---|
拼音 | sing1 | sing2 | sing3 | sing4 | sing5 | sing6 | sik1 | sik3 | sik6 |
漢字舉例 | 聲 | 醒 | 聖 | 城 | ○ | 盛 | 色 | 錫 | 食 |
拼音 | bin1 | bin2 | bin3 | bin4 | bin5 | bin6 | bit1 | bit3 | bit6 |
漢字舉例 | 邊 | 扁 | 變 | ○ | ○ | 便 | 必 | 憋 | 別 |
拼音 | jim1 | jim2 | jim3 | jim4 | jim5 | jim6 | jip1 | jip3 | jip6 |
漢字舉例 | 閹 | 掩 | 厭 | 炎 | 染 | 艷 | ○ | 醃 | 葉 |
拼音 | caang1 | caang2 | caang3 | caang4 | caang5 | caang6 | caak1 | caak3 | caak6 |
漢字舉例 | 瞠 | 橙 | 撐 | 掁 | ○ | ○ | 測 | 冊 | 賊 |
拼音 | fan1 | fan2 | fan3 | fan4 | fan5 | fan6 | fat1 | fat3 | fat6 |
漢字舉例 | 分 | 粉 | 訓 | 焚 | 奮 | 份 | 忽 | ○ | 佛 |
可以見到,同樣一個音,用唔同音調、唔同長短讀出來,意思會好唔同。
再以普通話中嘅 [ma] 音做例子。根據現代標準官話,呢個語音系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輕聲。以下詳細嘅拼音同其相應嘅中文字一併列出。
[mā] 媽;[má] 麻;[mǎ] 馬;[mà] 罵;[ma] 嗎
如果編成語句,可以係:媽媽罵馬的麻嗎?[māma mà mǎ de má ma?]
又例如泰語ไหมใหม่ไหม้มั้ย,用國際音標可記爲/mǎi mài mâi mái/,可譯爲「新絲綢燒咗嗎?」
越南語中嘅一句話bấy nay bây bầy bảy bẫy bậy(卑𠉞𣊾排𦉱擺敗),可譯爲「你連續擺咗七樣錯嘅嘢」,亦都係唔同聲調嘅示範句。
變調
連讀變調係一種廣泛存在聲調語言嘅現象,意指當聲調毗鄰時,其調值會產生變化。最著名嘅例子就係現代標準官話嘅上聲變調,當兩個讀作三聲嘅字擺埋一齊時,前字必須讀成陽平,例如老虎(lǎohǔ)實際嘅讀音係「láohǔ」。漢語族好多語言或方言,多多少少都有變調,其中屬於閩語嘅各種語言,變調較爲複雜,但係亦有規律,例如閩南語連讀變調。
聲調標記法
五度標記法
學界通常用五度標記法嚟記錄值調,當中又有「曲線法」同「數字法」兩種。
國際音標
國際音標標示單字字調嘅方法有兩種,一種係直接用上述嘅五度標記法,另一種係借鑑五度標記法創作出嚟嘅符號。以[a]爲例,最高調可以表示爲[a˥](或者[a̋]),次高調爲[a˦](或者[á]),中調爲[a˧](或者[ā]),次低調爲[a˨](或者[à]),低調爲[a˩](或者[ȁ])。
調型標記法
有啲中文拼音方案嘅聲調標記方法,亦借鑑咗五度標記法嘅曲線法,將啲調值曲線化爲符號。例如現代標準官話用¯、ˊ、ˇ、ˋ分別表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呢四個聲調。由於普通話中嘅四個聲調調型都唔同,因此冇必要用豎標來標明相對高度。
而標準粵語,亦都有啲方案用上標嘅ˋ、ˊ、¯嚟表示陰平/陰入、陰上、陰去/中入,用下標嘅ˋ、ˊ、¯嚟表示陽平、陽上、陽去/陽入。
發圈法
現行嘅發圈法共使用八個符號,主要形式爲半圈嘅「⊂」同埋喺半圈下加短橫嘅「⊆」,以唔同位置、唔同方向表示唔同調類,具體方法係用左手拇指喺食指指根左方畫半圈爲平聲,喺食指指頭左方畫爲上聲,喺無名指指頭右方上畫爲去聲,喺無名指指根右方上畫爲入聲。[5]具體如下所示:
分四聲,只標半圈
上聲 | ꜂□ | 去聲 | □꜄ |
平聲 | ꜀□ | 入聲 | □꜆ |
分陰陽,根據聲母清濁唔同劃分,清聲母多爲陰調,濁聲母則多爲陽調,以半圈下加短橫區別
陰調(只標半圈) | |||
陰上 | ꜂□ | 陰去 | □꜄ |
陰平 | ꜀□ | 陰入 | □꜆ |
陽調(加一短橫) | |||
陽上 | ꜃□ | 陽去 | □꜅ |
陽平 | ꜁□ | 陽入 | □꜇ |
分上下(或者高低),根據所依附元音嘅長短劃分,即長元音爲上(高),短元音爲下(低),以半圈開口方向區別
平聲類 | |||
上陰平 | ꜀□ | 下陰平 | ꜆□ |
上陽平 | ꜁□ | 下陽平 | ꜇□ |
上聲類 | |||
上陰上 | ꜂□ | 下陰上 | ꜄□ |
上陽上 | ꜃□ | 下陽上 | ꜅□ |
去聲類 | |||
上陰去 | □꜄ | 下陰去 | □꜂ |
上陽去 | □꜅ | 下陽去 | □꜃ |
入聲類 | |||
上陰入 | □꜆ | 下陰入 | □꜀ |
上陽入 | □꜇ | 下陽入 | □꜁ |
Unicode區段中日韓符號同標點、聲調修飾符號分別收錄咗兩種四角標圈法之漢語四聲標誌。
符號 | Unicode名稱 | 編碼 | 字符效果 | 結合字符 |
平聲標誌 | Ideographic Level Tone Mark | U+302A | ◌〪 | 〪 |
上聲標誌 | Ideographic Rising Tone Mark | U+302B | ◌〫 | 〫 |
去聲標誌 | Ideographic Departing Tone Mark | U+302C | ◌〬 | 〬 |
入聲標誌 | Ideographic Entering Tone Mark | U+302D | ◌〭 | 〭 |
符號 | Unicode名稱 | 編碼 | 字符效果 | 字符 |
陰平調 | Modifier Letter Chinese Tone Yin Ping | U+A700 | ꜀◌ | ꜀ |
陽平調 | Modifier Letter Chinese Tone Yang Ping | U+A701 | ꜁◌ | ꜁ |
陰上調 | Modifier Letter Chinese Tone Yin Shang | U+A702 | ꜂◌ | ꜂ |
陽上調 | Modifier Letter Chinese Tone Yang Shang | U+A703 | ꜃◌ | ꜃ |
陰去調 | Modifier Letter Chinese Tone Yin Qu | U+A704 | ◌꜄ | ꜄ |
陽去調 | Modifier Letter Chinese Tone Yang Qu | U+A705 | ◌꜅ | ꜅ |
陰入調 | Modifier Letter Chinese Tone Yin Ru | U+A706 | ◌꜆ | ꜆ |
陽入調 | Modifier Letter Chinese Tone Yang Ru | U+A707 | ◌꜇ | ꜇ |
有聲調嘅語言
亞洲
非洲
歐洲
大洋洲
- 南島語系
-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
- 雅賓語
- 布卡哇語
-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
- 巴布亞諸語言
美洲
- 美洲原住民語言(大部份)
聲調產生
參考
睇埋
出面網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