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伊曼努爾·康德(德文: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號—1804年2月12號)係德國一位哲學家,亦都係德國古典哲學嘅創始人,被認為係對現代歐洲最要影響力嘅一位思想家,同時亦都係啟蒙運動嘅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1]。
伊曼努爾·康德 | |
---|---|
姓名原文 | Immanuel Kant |
出生日 | 1724年4月22號 |
出生地 | Königsberg |
本名 | Emanuel Kant |
死亡日 | 1804年2月12號 (79歲) |
死亡地 | Königsberg (普魯士王國) |
國籍 | 普魯士王國 |
母語 | 德文 |
識嘅語言 | 德文、希伯來文、拉丁文、古希臘文 |
信奉 | 路德會 |
母校 | University of Königsberg、Collegium Fridericianum |
職業 | 哲學家、人類學家、物理學家、圖書管理員、作家、教育學家、大學教員、數學家、philosopher of law |
僱主 | University of Königsberg |
名作 | 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Critique of Judgment、Prolegomena to Any Future Metaphysics、Answering the Question: What Is Enlightenment?、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Religion within the Bounds of Bare Reason、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 |
阿爸 | Johann Georg Kant |
阿媽 | Anna Regina Kant |
[改維基數據] | |
康德被認為係自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同埋亞里士多德之後,西方世界最有影響力嘅思想家之一。佢嘅學說,對近代嘅西方世界影響好深遠,包括:德國唯心主義(費希特、黑格爾)、浪漫主義、、康德主義[2]、同埋影響咗後世嘅新康德主義。
康德嘅理論吸納同埋調和咗英國嘅經驗主義(培根、休謨、柏克萊)同埋歐陸嘅理性主義(主要係笛卡兒、沃爾夫、同萊布尼兹嘅理性傳統)[2]。利用呢兩個概念,佢寫核心著作通常一齊叫做「三大批判」:即係《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同埋《判斷力批判》,分別講咗關於知識學、倫理學、同美學嘅理論[2]。另外,康德喺宗教哲學、法律哲學、同歷史哲學方面亦有寫過論文。
康德喺《純粹理性批判》入面,標誌住哲學研究由本體論轉移去知識論。佢認為,a) 將感觀經驗轉做知識嘅能力、同埋 b) 對知識之外嘅理念加以實踐嘅能力,呢兩種能力一定係嚟自一出世就有嘅理性,否則人就冇辦法去理解個世界[3]。
喺關於「現象界」嘅知識論同關於「意志自由」嘅倫理學之間,康德就融合咗呢兩個概念,寫咗《批判力批判》[3]。另外佢仲對太陽系嘅形成提出過第一個現代嘅理論解釋,即係星雲假說。
注:
康德一世人都恪守書齋,從來唔參與任何重大嘅現實鬥爭。睇哂成世人,就見到學術仍然係佢生活中嘅第一大事,其他都係庸常[4]。哲學自然係佢至高嘅成就,不過佢嘅研究並唔完全以佢做主線。佢一世人都追求真理,不斷改進佢嘅學講,令到佢更加精確,日益完美[5]。而呢個無比豐富嘅精神,就喺佢嘅著述同埋教學入面體驗得到。
康德係哥尼斯堡最值得驕傲嘅仔[6]。不過其實,當康德喺1724年4月22號朝早5點,喺普列戈利亞河上游嘅克奈普霍夫島(Kneiphof)中出世嘅時候[1],呢座城市還仲未成立。要到6月13號,個島嘅市鎮先至正式同河北岸嘅哥尼斯堡老城同勒伯尼希特合併,成為哥尼斯堡[7]。
新城嘅規模同人口超過咗首都柏林,係普魯士王國最大嘅城市[7]。同東普魯士德其它城市一樣,雖然商路好繁盛、產業好興旺,但係受軍國政策嘅拖累,居民嘅生活都好艱難[7]。城市入面嘅哥尼斯堡大學係波羅的海嘅教育中心[7],喺腓特烈威廉一世嘅統治之下,因為大減經費,而令到學術水準一路跌[8]。
康德嘅家族兩邊都唔係喺哥尼斯堡土生土長:阿爸嗰邊係嚟自依家嘅卡賴佩達[9],而阿媽嗰邊就係嚟自紐倫堡[10]。因為咁,所以康德嘅曾爺爺其實係完全唔識講德文。康德嘅阿爺成為一位皮匠,將手藝傳咗畀康德嘅爸爸佐治,兩個人都擅長做皮面馬鞍。佐治之後搬咗去哥尼斯堡嘅馬鞍匠大街(Sattlerstraße),同咗都係由皮匠家族大嘅安娜結婚。老婆家族嘅人,主要都係做同染色、鞣製、同造鞋等等同皮革相關嘅行業。
佢同德國啟蒙時期時期嘅好多多學者同埋偉人一樣,康德出身其實好窮。康德嘅父母,佐治夫婦,總共生咗9個細路,其中伊曼努尔·康德係排第四。除咗佢之外,仲有一個家姐、兩個阿妹、同埋一個細佬過到18嵗生日。佢嘅全家都係虔誠嘅新教徒,康德喺出生第二日就受洗,而且因為佢嘅生日係普魯士曆嘅「以馬內利日」,所以個教名改做「以馬內利」(Immanuel),亦成為咗佢日後嘅名。
媽媽對康德嘅影響特別深遠,而康德亦喺自傳度寫低:「佢幫我種咗第一粒善嘅種子,令到我嘅心靈朝向大自然,叫醒同埋擴大咗我嘅智力;佢嘅教誨對我一世人都有極大嘅影響」。雖然康德身體比較弱,但係媽媽其實好錫同埋珍惜佢,仲引導佢去跟虔敬主義。康德喺成年之後,一路都好重視虔誠派嘅道德修養。
細個嘅時候,康德曾經向牧師弗朗茨·阿爾伯特·舒爾茨(Franz Albert Schultz)學習。1732年,康德喺媽媽嘅支持底下,入咗舒爾茨負責做校長嘅腓特烈學院(拉丁文:Collegium Fridericianum),著重接受拉丁文嘅教育。
康德喺1740年入咗哥尼斯堡大學。根據自己嘅自傳,佢先係攻讀神學,但係相關嘅文件已經遺失,無辦法查證到。喺同一時間,腓特烈威廉一世駕崩,個人素養好高、比較支持科學嘅腓特烈二世繼位,普魯士嘅學術發展面臨住轉機。康德喺大學裏面,好快對自然科學產生咗濃厚嘅興趣,同時學咗哲學、物理學同數學。邏輯同形而上學教授馬丁·克努岑向佢介紹萊布尼茨同牛頓嘅學講。
康德喺大學四年級開始寫物理學論文,由於媽媽已經過咗身,所以屋企財力唔夠,佢成日會中途停自己嘅學業,嚟幫下屋企攞救濟。1746年,康德完成咗第一篇作品《論對活力嘅正確評價》(Gedanken von der wahren Schätzung der lebendigen Kräfte)。所謂「活力」(lebendige Kraft),就係動能,康德試下調解笛卡兒同萊布尼茨關於動能同速度仲係速度平方成正比嘅矛盾,而佢就建議分情況用兩條公式。呢篇論文冇用拉丁文寫,而係用德文寫。
同一年,康德爸爸過埋身,而佢嘅全部論文都被拒絕咗,所以康德決定中斷佢嘅學業,出去揾錢。
按照當時德國窮大學生嘅習慣,康德離開咗家鄉,出去做私人老師。呢一個傳統一直會維持到費希特、謝林、同黑格爾嘅時代先停。後世唔同嘅大師,都對呢種賺錢嘅毅力,有非常深入嘅研究。
康德雖然離開咗家鄉,但係亦都繼續遠遊,成為咗成世人離開屋企最遠嘅時間。喺1747年,佢最初喺東普魯士嘅貢賓嫩鎮附近,同一位牧師安德施嘅三個仔教書。因為波蘭立陶宛嘅原有居民,喺1709年一次鼠疫爆發之後死剩得幾個,所以搬入咗瑞士嘅移民,其中包括呢位牧師。因為佢哋互相出現語言障礙,所以成日要康德幫手,先至能夠用德文嚟講道。
康德開始對立陶宛嘅文化有興趣,一路成世都會維持住。到1750年夏天,康德去到地主貝恩哈德·腓特烈嘅屋企教書,而佢嘅3個仔,之後都會各自喺自己嘅地方廢除農奴制。康德嘅最後一份私人教書嘅工係喺凱瑟林伯爵屋企,而佢亦係到依家揾到,康德最早嘅人像畫嘅畫家。康德唔單至喺鄉村攞到教書嘅經驗,同時亦都有好豐富嘅生活閱歷同埋學術活動嘅基礎。
康德個人認為,呢一段私人教書嘅時間,係佢人生之中最安穩同埋有錢嘅時光。佢唔單至可以自由排自己嘅時間,亦都可以負擔得起一個兩房單位嘅租,同埋一位住家工人嘅人工。
1755年康德出版佢第一本重要嘅作品《自然通史同天體理論》(Allgemeine Naturgeschichte und Theorie des Himmels)[a]。康德指出唔能因為宇宙有秩序,就推斷上帝一定存在,因為只要大自然係有必然嘅規律去跟,就會能夠自然咁由混沌發展到依家嘅完美程度。雖然係咁,但係康德依然認為,上帝作為宇宙嘅設計者仍然有理由存在。大家一般都認為,呢本書係自然哲學嘅最後著作[11]。除此之外,本書入面亦提出咗星雲假說。
1755年,康德返返去哥尼斯堡大學,喺4月17號,交咗拉丁文嘅論文《論火》(De igne),攞到學位答辯嘅資格,喺4個禮拜之後,通過咗同篇論文內容完全冇關嘅答辯,攞埋碩士(Magister)學位,即係等同今時今日嘅博士。到6月12號舉行嘅頒佈學位儀式,康德用拉丁文嚟致辭感謝。
為咗攞到喺大學教書嘅權利,康德交咗第二篇拉丁文嘅論文《對形而上學認識論基本原理嘅新解釋》(Principiorum primorum cognitionis metaphysicae nova dilucidatio),到9月27號通過答辯。自此之後,康德就成為咗教授,不過係屬於自由業,教書嘅自由度比較大,不過人工就唔穩定,視乎學生人數而定。康德即刻開始教書,而聽眾非常之多,多到大學唔夠大,而用埋自己嘅屋企嚟講書。
1756年4月,康德寫信去國王度,希望能夠填補到一個教授嘅吉位。佢交咗論文《物理單子論》(Mona dologia physica)。雖然論文通過,但係因為個補缺制取消咗,所以康德最終都係得個吉。
康德教書非常之忙,因為佢有份教嘅包括:自然地理學、數學、力學、工程學、倫理學、自然科學、物理學、同埋修辭學好多學科。根據海外唔少本康德嘅傳記,列咗康德最忙嗰日嘅時間表:8-9點邏輯學、9-10點力學、10-11點理論物理學;下晝2-3點自然地理、同埋 3-4點數學[12]。
康德自己最鍾意嘅係自然地理學,認為佢係歷史嘅基礎。佢亦係第一位教授,將地理獨立出嚟教,做一個獨立嘅專業。但係因為地理學又冇教科書、又冇一啲著作,所以康德只能夠靠自己豐富嘅學識同埋精彩嘅講解,嚟吸引學生。康德嘅地理學著作,係俄羅斯科學院揀佢做院士嘅最主要因素。
喺當時嘅歷史方面,普魯士喺七年戰爭度輸緊,成哥東普魯士畀俄羅斯帝國佔領。喺1758年1月22號,俄軍行入哥尼斯堡,喺兩日之後,全城市嘅人,包括康德自己,都向伊利沙伯女皇效忠[13]。間大學畀俄方接管,不過運作就照常,好彩冇畀場仗影響到。康德曾經喺12月14號,向女皇申請教授嘅職位,但係唔成功[14]。
場仗到1762年打完,哥尼斯堡和平咁交返畀普魯士[13]。康德喺同一年夏天攞到盧梭嘅著作《Emile》,聲稱打破咗康德平時嘅散步習慣。自此之後,康德嘅寫字樓出現咗唯一一件裝飾品,就係盧梭嘅肖像。康德認為,盧梭發現咗人類共有嘅天性,同牛頓發現自然定律係同一個級數。但係明白唔同民族生活情況嘅康德,就冇好似盧梭咁回歸自然,認為無論住喺北極定係皇宮住,都係一樣咁豪華同唔自然。同一年冬天,佢發表咗手冊《三段論法四格嘅詭辯》(Die falsche Spitzfindigkeit der vier syllogistischen Figuren erwiesen),係關於批判形式嘅邏輯,同埋嘗試解釋判斷形成嘅原因。佢同時亦都完成咗普魯士科學院嘅徵文《對自然神論同道德原則嘅明晰性嘅研究》(Untersuchungen über die Deutlichkeit der Grundsätze der natürlichen Theologie und der Moral),指出唔能夠將真理同善、知識同道德撈埋一齊。
1770年,康德畀大學任命做邏輯同形而上學嘅教授,到1786年升職到哥尼斯堡大學校長;喺1797年辭咗大學嘅職位,到1804年2月12號因為老而病死。
康德喺哥尼斯堡大學教書期間,做過唔同地方嘅科學院嘅院士,包括:柏林、聖彼得堡、同埋陀斯卡拿。自從出去教書之後,康德呢世都冇離開過哥尼斯堡。
康德嘅生活十分有規律,誇張到康德嘅鄰居有埋康德嘅時間表,包括知道佢每日喺下晝3點半散步。康德唯一一次破例就係因為讀緊盧梭嘅《Emile》太過入神,所以錯過咗散步嘅時間。有學家估計,康德呢種生活規律,就係佢好少病嘅原因。雖然佢身體比較弱,但係仍然有80年命。另外一個原因就係,康德係一個社交能力好強嘅人,成日會請客人去屋企食飯。康德亦都對飲食好有興趣同講究。
康德嘅一世人,可以用1770年嚟做分界綫:之前主要係研究自然科學,之後就係主要研究哲學。之前嘅成果包括1755年發表嘅《自然通史同天體論》,其中提出過星雲假說。喺之後嘅時間,特別係由1781年到1790年嘅9年之間,康德出版咗一系列比較有獨特性、領域比較廣闊、亦係一般認為佢最偉大嘅著作,就係:《純粹理性批判》(1781年)、《實踐理性批判》(1788年)同《判斷力批判》(1790年),一齊叫做「三大批判」。呢啲書嘅出版,就係最能夠代表康德嘅哲學諗頭嘅作品,分別探討咗知識論、倫理學同埋美學。
政治上,康德係一位自由主義者,佢支持法國大革命同埋共同嘅政體,亦喺1795年出版過《論永久和平》,提出用一個議會制嘅政府嚟設立世界聯邦。康德嘅最後一本有代表性嘅著作就係《人類學》(1798年),一般都認為係康德所有學講做一個總結。
到康德晚年嘅時間,已經成為咗一位非常之出名嘅哲學家。到佢過身之後,大家都同佢搞咗一個行咗隆重嘅葬禮,將佢安葬喺城市入面嘅大教堂。康德成世人都冇結婚。
喺康德嘅時代,歐洲嘅哲學思想主要有兩種理論:一個就係由約翰洛克、大衛·休謨等等發展出嚟嘅經驗主義,而另外就係由笛卡兒等等發展嘅理性主義。經驗主義者認為,人類對世界嘅認識同知識都係嚟自經驗,而理性主義者就認為,人類嘅知識係嚟自於人自身有嘅理性。康德喺一定程度上面,融合咗兩邊嘅觀點。
呢本書主要討論關於分析-綜合區別嘅概念。基本上,有啲知識係本身已經有定義性嘅真同假(例如:阿媽係生你嘅人),康德叫呢啲做“分析”;其他就係未必一定係真,而係視乎情況(例如:阿媽唔得閒),康德叫呢啲做“綜合”[15]。
喺倫理學方面,康德否定意志會受外來因素支配嘅講法,而係認為意志係一出世已經有嘅,唔係後天攞到。呢套自然法就係無上嘅命令,喺所有情況都適用,係普遍性嘅道德准則。康德認為,真正嘅道德行為,係純粹基於義務而做嘅行為;所以,任何為咗實現某啲個人利益而做嘅事,都唔能夠叫做“道德行為”。
康德認為,一個行為係咪符合道德規範,唔係取決於結果,而係取決於動機。康德亦都認為,淨係當我哋遵守道德嘅法則嘅時候,先至屬於真正嘅“自由”,因為我哋遵守嘅,係我哋自己制定嘅道德准則;如果我哋只係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就冇自由可言,因為我哋已經成為咗唔同嘢嘅奴隸。
按住時間順序,分中文、德文、同英文嘅名。其中德文標准版(「科學院版」,德文: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就會縮寫做“AK”。所有書嘅頁碼,係嚟自英文圈已經通行嘅「劍橋版康德著作集」(Cambridge Edition of the Works of Immanuel Kant)。
時間 | 中文名 | 德文名 | 英文名 |
---|---|---|---|
1749 | 論活力嘅正確評價 | Gedanken von der wahren Schätzung der lebendigen Kräfte | Thoughts on the True Estimation of Living Forces |
1755 | 自然通史同天體理論 | Allgemeine Naturgeschichte und Theorie des Himmels | Universal Na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of Heaven |
1762 | 四個三段論格嘅錯誤煩瑣 | Die falsche Spitzfindigkeit der vier syllogistischen Figuren | |
1763 | 證明上帝存在惟一可能嘅證據 | Der einzig mögliche Beweisgrund zu einer Demonstration des Daseins Gottes | |
1763 | 將負值概念引入世俗智慧嘅嘗試 | Versuch den Begriff der negativen Größen in die Weltweisheit einzuführen | |
1763 | 關於自然神論與道德嘅原則之明晰性嘅研究 | Untersuchung über die Deutlichkeit der Grundsätze der natürlichen Theologie und der Moral | |
1764 | 論優美感與崇高感 | Beobachtungen über das Gefühl des Schönen und Erhabenen | |
1768 | 論空間中方位區分嘅最初根據 | Vom ersten Grunde des Unterschiedes der Gegenden im Raume | |
1770 | 論感性世界同理智世界嘅形式與原則 | Von der Form der Sinnen- und Verstandeswelt und ihren Gründen | |
1781 | 純粹理性批判 |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Riga, Johann Friedrich Hartknoch (AK IV, 1-252). |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in Cambridge Edition II, tr. and ed. Paul Guyer and Allan W. Wood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
1783 | 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嘅未來形而上學導論(未來形而上學導論) | Prolegomena zu einer jeden künftigen Metaphysik, die als Wissenschaft wird auftreten können, Johann Friedrich Hartknoch (AK IV, 253-83). | Prolegomena to Any Future Metaphysics that will be able to come forward as Science, in Cambridge Edition III, Theoretical Philosophy after 1781 , tr. Gary Hatfield , ed. Henry Allison and Peter Heat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29-170. |
1784 | 關於一種世界公民觀點嘅普遍歷史嘅理念 | Idee zu einer allgemeinen Geschichte in weltbürgerlichen Absicht, in Berlinische Monatsschrift, Vol. IV (11 November), pp. 385-411 (AK VIII, 15-31). | Idea for a Universal History with a Cosmopolitan Purpose, in Kant: Political Writings, tr. H.B. Nisbet, ed. Hans Rei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41-53. |
回答呢個問題:乜嘢係啟蒙? | Beantwortung der Frage: 「Was ist Aufklärung?」 in Berlinische Monatsschrift, Vol. IV (12 December), pp. 481-94 (AK VIII, 33-42). | An Answer to the Question: 「What is Enlightenment?」 in Kant: Political Writings, tr. H.B. Nisbet, ed. Hans Rei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54-60. | |
1785 | 約·戈·赫爾德嘅《人類歷史哲學嘅理念》書評:第一、二部 | Rezensionen von Johann Gottfried Herders Ideen zur Philosophie der Geschichte der Menschheit , in Allgemeine Literatur Zeitung (Jena und Leipzig, No. 4, 6 January 1785), pp. 17-20, Supplement (Beilage) to No. 4, pp. 21-2, and issue No. 271, 15 November, pp. 15-36 (AK VIII, 43-66). | Reviews of Johann Gottfried Herder's Ideas on the Philosophy of the History of Mankind, in Kant: Political Writings, tr. H.B. Nisbet, ed. Hans Rei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 201-20. |
1785 | 道德形上學基礎 | 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 Riga, Johann Friedrich Hartknoch (AK IV, 385-463). | Grounding for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tr. James W. Ellington, Indianapoli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81. |
1786 | 自然形而上學基礎 | Metaphysiche Anfangsgründe der Naturwissenschaft, Riga, Johann Friedrich Hartknoch (AK IV, 465-565). | Metaphysical Foundations of Natural Science, tr. James W. Ellington, Immanuel Kant: Philosophy of Material Nature, Indianapoli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85. |
1786 | 人類歷史開端嘅推測 | Mutmasslicher Anfang der Menschengeschichte, in Berlinische Monatsschrift, Vol. 7, January 1786, 127 (AK VIII, 107-23). | Conjectures on the Beginning of Human History, in Kant: Political Writings, tr. H.B. Nisbet, ed. Hans Rei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221-34. |
1787 | 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 |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Zweite hin und wieder verbesserte Auflage, Riga,Johann Friedrich Hartknoch ,(AK III) . |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in Cambridge Edition II, tr. and ed. Paul Guyer and Allan W. Wood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
1788 | 實踐理性批判 | 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 Riga, Johann Friedrich Hartknoch, (AK V, 1-163). |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tr. Lewis White Beck, Indianapolis, Bobbs-Merrill, 1976. |
1790 | 判斷力批判 | Kritik der Urtheilskraft, Berlin und Libau, bey Lagarde und Friederich, (AK V, 165-485). | Critique of Judgement, tr. James Creed Meredi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
1793 | 單純理性界限內嘅宗教 | Die Religion innerhalb der Grenzen der bloßen Vernunft, Königsberg, Friedrich Nicolovius (2nd edition 1794) (AK VI, 1-202). | Religion within the Limits of Reason Alone, tr. Theodore M. Greene and Hoyt H. Hudson, San Francisco, Harper Torchbooks, 1960. |
1793 | 論俗語:呢樣喺理論上可能係正確嘅,但係實際上唔適用? | Ueber den Gemeinspruch: Das Mag in der Theorie richtig sein, taugt aber nicht für die Praxis, Berlinische Monatsschrift, Vol. 22, pp. 201-84 (AK VIII, 273-313). | On the Common Saying: This may be true in theory, but it does not apply in practice, in Kant: Political Writings, tr. H.B. Nisbet, ed. Hans Rei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 61-92. |
1795 | 論永久和平 | Zum ewigen Frieden: Ein philosophischer Entwurf, Königsberg bey Friedrich Nicolovius (2nd edition 1796) (AK VIII, 341-86). | Perpetual Peace: A Philosophical Sketch, in Kant: Political Writings, tr. H.B. Nisbet, ed. Hans Rei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 93-130. |
1797 | 道德形而上學 | Metaphysik der Sitten, Königsberg, Friedrich Nicolovius (AK VI, 203-493). |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tr. Mary J. Grego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
1798 | 學科之爭 | Der Streit der Fakultäten, Königsberg, Friedrich Nicolovius (AK VII, 1-116). | The Conflict of the Faculties, tr. Mary J. Gregor, New York, Arabis Books Inc., 1979. |
1798 | 實用人類學 | Anthropologie in pragmatischer Hinsicht, Königsberg, bey Friedrich Nicolovius (AK VII, 117-333). | Anthropology from a Pragmatic Point of View, tr. Victor Lyle Dowdell, Carbondale and Edwardsvil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78. |
1802 | 自然地理學 | Physische Geographie,hrsg.Rink | |
1803 | 論教育學 | Uber Pedagog,hrsg.Rink |
海涅喺《德國宗教同哲學史概觀》入邊,形容咗佢對康德一世人嘅總結:
記述康德傳記係困難嘅。點解呢?因為佢冇生活,亦冇事件。佢喺哥尼斯堡一條閑靜偏僻嘅路仔度,過咗機械到差唔多係抽象嘅獨身生活。…呢個人外面嘅生活,同佢嗰種破壞嘅、粉碎世界嘅思想,係幾咁奇妙嘅對照!…思想界嘅偉大破壞者康德,喺恐怖主義上,係遠遠超越羅伯斯庇爾嘅[1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