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

喺歐洲北部嘅海域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波羅的海map

波羅的海bo1 lo4 dik1 hoi2;(英文Baltic Sea)係大西洋嘅一條臂狀海域,畀丹麥愛沙尼亞芬蘭德國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俄羅斯瑞典中部歐洲平原包圍住。[3]

Quick Facts 波羅的海地區, 方位 ...
波羅的海地區
Thumb
波羅的海地區地圖
方位歐洲
坐標58°N 20°E (接近哥特蘭島嘅北端稍為偏東位置)
種類
主要流入道加瓦河克米河尼曼河(涅曼河)、涅瓦河奧得河維斯瓦河盧勒河納爾瓦河托爾尼河
主要流出丹麥海峽
集水區1,641,650 km2(633,840 sq mi)
周邊國家沿海國: 丹麥愛沙尼亞芬蘭德國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俄羅斯瑞典
非沿海國: 白俄羅斯捷克共和國挪威斯洛伐克烏克蘭[1]
最長1,601 km(995 mi)
最闊193 km(120 mi)
湖面面積377,000 km2(146,000 sq mi)
平均水深55 m(180 ft)
最深459 m(1,506 ft)
湖容量21,700 km3(1.76×1010 acre·ft)
Residence time25年
岸線長度18,000 km(5,000 mi)
城鎮哥本哈根格但斯克格丁尼亞格賴夫斯瓦爾德哈普薩盧赫爾辛基尤爾馬拉加里寧格勒基爾克萊佩達科沃布熱格庫雷薩雷凱爾德拉呂貝克盧萊奧瑪麗港奧盧帕朗加帕爾迪斯基派爾努里加羅斯托克聖彼得堡利耶帕亞斯德哥爾摩塔林圖爾庫溫茨皮爾斯
參考[2]
1 岸線長度嘅定義冇公認標準
Close

呢條海域從北緯53°伸延到北緯66°,同時從東經10°到東經30°。佢係架上海邊緣海,同大西洋之間嘅水交換有限,變成一個內海。波羅的海經過丹麥海峽流入卡特加特,經過厄勒海峽大貝爾特海峽小貝爾特海峽。佢包含波的尼亞灣(分為波的尼亞海波的尼亞灣)、芬蘭灣里加灣格但斯克灣

波羅的海」北邊係由奧蘭群島同波的尼亞灣劃分,佢嘅東北邊係芬蘭灣,東邊係里加灣,西邊係瑞典嘅南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波羅的海通過運河連接白海,透過白海-波羅的海運河德國灣北海連接,經過基爾運河

定義

Thumb
赫爾半島
Thumb
丹麥海峽同波羅的海西南部
Thumb
奧蘭群島喺波羅的海同波的尼亞灣之間

管理

赫爾辛基波羅的海區域海洋環境保護公約包括波羅的海同卡特加特海峽,但冇將卡特加特海峽列為波羅的海一部分,「喺呢份公約裏面,『波羅的海區域』指波羅的海同波羅的海入海口,由斯卡格拉克海峽嘅斯卡角平行線57°44.43'N界定。」[4]

交通歷史

以前,丹麥王國喺波羅的海同外海嘅交界向船隻徵收海峽通行稅,係同時:喺厄勒海峽赫爾辛格附近嘅克倫堡堡;喺大貝爾特海峽紐堡;同埋喺小貝爾特海峽最窄嘅部分,當時係腓特烈西亞,嗰陣個要塞就起咗。小貝爾特海峽最窄嘅部分係「米德爾法特海峽」,喺米德爾法特附近。[5]

海洋學

地理學家普遍認為,波羅的海同北海之間嘅物理邊界,最佳選擇係大貝爾特海峽南部,朗厄蘭附近嘅朗厄蘭斯貝爾特海峽德羅根海峽[6] 德羅根海峽位於科格灣以北,連接哥本哈根南部嘅德拉厄爾馬爾默,仲畀厄勒海峽大橋使用,包括德羅根隧道。根據呢個定義,丹麥海峽係入海口嘅一部分,但梅克倫堡灣基爾灣屬於波羅的海。 另一個常用嘅邊界係法爾斯特博(瑞典)同斯特文斯·克林特(丹麥)之間嘅線,因為呢度係厄勒海峽嘅南邊界。呢個邊界亦係淺水嘅南厄勒海峽(通常水深得5-10米)同明顯較深嘅水域嘅分界線。

水文同生物

德羅根海峽嘅水深7 m(23 ft),對厄勒海峽設限,而達斯海峽嘅水深18 m(59 ft),對貝爾特海峽設限。[7] 呢啲淺水嘅海峽阻住咗卡特加特海峽重鹹水流入博恩霍爾姆哥特蘭附近嘅盆地。

卡特加特海峽同波羅的海西南部含氧量高,生物繁盛。其餘嘅波羅的海鹹淡水混合,含氧量低,物種數量少。所以,統計上,定義越包括入海口,波羅的海顯得越健康;相反,定義越窄,佢嘅生物就顯得越危險。

個名點嚟

塔西佗叫呢個海做瑞比克海,拉丁文:Mare Suebicum,因為佢係根據日耳曼人蘇維部落嚟命名嘅[8][9],而托勒密就叫佢做「薩爾馬提亞海」,根據薩爾馬提亞人命名嘅[10]。但第一個叫佢做「波羅的海」嘅係十一世紀德國嘅編年史學家不萊梅嘅亞當。呢個名稱嘅來源係有啲推測性質,而且佢喺周圍呢片海嘅斯拉夫語芬蘭語中都被採用咗,可能因為中世紀拉丁文地圖學中扮演重要角色。呢個名可能同德語「belt」有關,呢個名用嚟指兩條丹麥海峽,帶海,有啲人認為呢個名係直接源自德語詞彙嘅來源,拉丁文 balteus,意思係「腰帶」[11]不萊梅嘅亞當自己就將呢片海同腰帶做比較,認為呢個海咁叫係因為佢好似一條腰帶咁橫穿過呢片土地(Balticus, eo quod in modum baltei longo tractu per Scithicas regiones tendatur usque in Greciam)。

佢亦可能係受咗老普林尼嘅《自然歷史》中提到嘅一個傳說島嶼名稱嘅影響。老普林尼提到咗一個叫Baltia(或者Balcia)嘅島,根據皮西亞斯色諾芬嘅說法嚟嘅。可能普林尼提到嘅係皮西亞斯《海洋論》中嘅一個叫Basilia(「皇室」)嘅島。Baltia亦可能源於「belt」,即意思係「接近海峽嘅海」。[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亦有人建議,呢個島嘅名係源自原始印歐語詞根*bʰel,意思係「白色,明亮」[12],呢個意思可能回應咗根據方位顏色嚟命名海洋嘅習慣(例如黑海紅海)。[13] 呢個*bʰel嘅詞根同基本意思保留喺立陶宛語baltas)、拉脫維亞語balts)同斯拉夫語bely)中。基於呢個理由,相關假設認為呢個名係透過波羅的海語例如立陶宛語,從呢個印歐詞根演變而嚟嘅[14]。另一個解釋就係,呢個名係衍生自前述詞根,但同幾種歐洲語言中用嚟指水或者有關物質嘅詞語有關,呢啲詞語可能原本係同沼澤中嘅顏色有關(參考原始斯拉夫語*bolto,意思係「沼澤」)。另一個解釋就係,呢個名本來係指「封閉嘅海、海灣」,相對於開放嘅海[15]

中世紀,呢片海有好多唔同嘅名。自1600年之後,「波羅的海」呢個名成為咗主流。用「波羅的海」同類似嘅名去指代呢片海嘅東面區域嘅用法只喺19世紀開始普遍化。[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其他語言中嘅名稱

喺古代拉丁文獻入面,波羅的海畀叫做 Mare Suebicum 或者 Mare Germanicum[16] 喺波羅的海沿岸或者附近講嘅語言入面嘅古名,多數都係指海嘅地理位置(喺日耳曼語言中),或者佢嘅大小同相對於細啲嘅海灣(好似舊拉脫維亞文咁),或者係同呢片海有關嘅民族(喺舊俄文中,呢個海叫做「Varanghian 海」)。至於現代語言,依家好多語言嘅名稱都係指「東海」、「西海」或者「波羅的海」:

  • 「波羅的海」呢個名稱,喺現代英語中用,而喺波羅的語族拉脫維亞語Baltijas jūra,舊拉脫維亞語叫做「大海」,而依家嘅里加灣叫做「細海」)同立陶宛語Baltijos jūra)、拉丁文Mare Balticum)同羅曼語族語言嘅法語Mer Baltique)、意大利語Mar Baltico)、葡萄牙語Mar Báltico)、羅馬尼亞語Marea Baltică)、西班牙語Mar Báltico);喺希臘語中叫做Βαλτική ΘάλασσαValtikí Thálassa);喺阿爾巴尼亞語中叫做Deti Balltik;喺威爾士語中叫做Môr Baltig。喺斯拉夫語族中,波蘭語叫Morze Bałtyckie或者Bałtyk,捷克語叫Baltské moře或者Balt,斯洛文尼亞語叫Baltsko morje,保加利亞語叫Балтийско мореBaltijsko More),卡舒比亞語叫Bôłt,馬其頓語叫Балтичко МореBaltičko More),烏克蘭語叫Балтійське мореBaltijs′ke More),白俄羅斯語叫Балтыйскае мораBaltyjskaje Mora),俄語叫Балтийское мореBaltiyskoye More),而喺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中叫Baltičko more/ Балтичко море;喺匈牙利語中叫Balti-tenger
  • 日耳曼語族(唔計英語)中,「東海」呢個名稱係常用,好似喺南非語中叫Oossee丹麥語Østersøenda),荷蘭語Oostzee德語Ostsee,低地德語叫Oostsee冰島語法羅語Eystrasalt挪威語書面挪威語Østersjøen [ˈø̂stəˌʂøːn]新挪威語Austersjøen),同埋瑞典語Östersjön。喺古英語入面,呢個海叫做Ostsǣ[17] 但其實唔係「東海」嘅意思,反而可能同古文中提到嘅民族「Osti」有關。[18]匈牙利語入面,呢個海嘅舊名係Keleti-tenger(即「東海」,因為受德語影響)。而且,芬蘭語呢個芬蘭-烏戈爾語族語言,亦用Itämeri(即「東海」)呢個名,可能係從日耳曼語言借嚟嘅。雖然波羅的海並唔係芬蘭嘅東邊,但呢個名稱可能係瑞典統治時期嘅遺留。
  • 喺另一個芬蘭-烏戈爾語族語言愛沙尼亞語入面,呢個海叫做「西海」Läänemeri,地理位置正確(呢個海喺愛沙尼亞嘅西邊)。而喺南愛沙尼亞語,佢有「西海」同「夜晚海」兩個意思(Õdagumeri)。喺拉脫維亞利弗語(一個瀕臨滅絕嘅語言)入面,呢個海(有時亦指伊爾別海峽)叫做「大海」(Sūŗ meŗ 或者 Sūr meŗ)。[19][20]

歷史

古典時期

羅馬帝國嘅時候,波羅的海被稱為Mare Suebicum或者「薩爾馬提亞海」。塔西佗喺佢公元98年嘅《日耳曼尼亞志》同《阿格里科拉傳》描述咗以「蘇維比」部落命名嘅蘇維比海,春季嘅時候,係一個半鹹嘅海,冰塊打碎咗浮喺水面。蘇維比人最終向西南遷徙,暫時定居喺而家德國嘅萊茵蘭地區,佢哋嘅名字仲喺歷史地區施瓦本度流傳。約爾達內斯喺佢嘅著作《哥特史》入面將之稱為「日耳曼海」。【未註明來源】

中世紀

Thumb
阿爾科納角位於德國呂根島,係拉尼族喺基督教化之前嘅聖地。

中世紀早期,挪威(斯堪的納維亞)商人喺波羅的海周圍建立咗一個貿易帝國。之後,挪威人同居住喺南岸嘅溫德人部落爭奪波羅的海嘅控制權。挪威人仲用俄羅斯嘅河流作為貿易路線,最終搵到去黑海同俄羅斯南部嘅路。呢個由挪威人主導嘅時期被稱為維京時代。【未註明來源】

維京時代以嚟,斯堪的納維亞人將波羅的海稱為「Austmarr」(「東海」)。「東海」呢個詞出現喺《挪威國王列傳》,而「Eystra salt」就出現喺《索爾拉的故事》。薩克索·格拉馬蒂庫斯喺《丹麥人事績》記錄咗一個更古老嘅名字「干德維克」,「-vik」係古挪威語嘅「海灣」,呢個表示維京人正確咁認為佢係海嘅一個入口。另一個形式嘅名字「Grandvik」,至少喺一個《丹麥人事績》嘅英文譯本入面出現,好可能係拼錯。【未註明來源】

除咗魚之外,呢個海仲提供琥珀,特別係喺而家波蘭俄羅斯立陶宛邊界內嘅南岸。最早提到波羅的海南岸琥珀礦嘅記錄可以追溯到12世紀。[21] 周邊國家傳統上都透過船隻喺波羅的海運輸木材、松焦油亞麻大麻同毛皮。瑞典自中世紀早期開始出口喺當地開採嘅,而波蘭一直以嚟都有大規模嘅礦。因此,波羅的海長期以嚟都有大量商船穿梭。【未註明來源】

波羅的海東岸嘅土地係歐洲最後皈依基督教嘅地方。呢件事最終喺北方十字軍東征期間發生:芬蘭喺12世紀由瑞典人改信,而而家嘅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就喺13世紀初由丹麥人同德國人(利沃尼亞兄弟劍騎士團)改信。條頓騎士團控制咗波羅的海南部同東部海岸嘅部分地區,喺嗰度建立咗佢哋嘅條頓騎士團修道院國家立陶宛係歐洲最後一個皈依基督教嘅國家。【未註明來源】

衝突嘅舞台

Thumb
漢薩同盟(「Hanse」)嘅主要貿易路線。

喺8世紀到14世紀之間,波羅的海嘅波美拉尼亞普魯士沿岸有好多海盜活動,而維克圖爾兄弟會仲控制咗哥特蘭。【未註明來源】

從11世紀開始,波羅的海嘅南部同東部海岸畀主要來自德國嘅移民定居,呢個運動被稱為「東方殖民」(「向東定居」)。其他定居者來自荷蘭丹麥蘇格蘭波拉比斯拉夫人逐漸被德國人同化。[22] 丹麥逐漸控制咗大部分波羅的海沿岸,直到佢喺1227年博恩赫韋德戰役戰敗之後失去咗大部分領地。【未註明來源】

Thumb
海上桑德海戰發生喺1658年11月8日,丹麥-瑞典戰爭(1658-1660年)期間。
Thumb
1919年嘅波羅的海航海圖。
Thumb
1945年5月3日,喺遇襲之後燃燒緊嘅「卡普·阿科納號」。原本船上有4,500名囚犯,最後只有350人生還

喺13到16世紀,北歐最強大嘅經濟力量係漢薩同盟,一個圍繞住波羅的海同北海嘅商業城市聯盟。喺16世紀同17世紀初,波蘭-立陶宛聯邦丹麥瑞典為咗「波羅的海霸權」(「對波羅的海嘅統治權」)而打仗。最終係瑞典幾乎包圍咗整個波羅的海。喺瑞典,呢個海嗰陣時被稱為「Mare Nostrum Balticum」(「我哋嘅波羅的海」)。17世紀瑞典戰爭嘅目標係要將波羅的海變成一個全瑞典嘅內海(「Ett Svenskt innanhav」),呢個目標除咗拉脫維亞嘅里加同波美拉尼亞嘅什切青之間嘅部分之外,其他都實現咗。不過,荷蘭共和國喺17世紀主導咗波羅的海嘅貿易。【未註明來源】

喺18世紀,俄羅斯帝國普魯士成為咗呢個海嘅主導力量。瑞典喺大北方戰爭中戰敗,令俄羅斯來到咗東岸。俄羅斯成為並一直係波羅的海嘅主導力量。俄羅斯嘅彼得大帝睇到波羅的海嘅戰略重要性,決定喺涅瓦河河口,即芬蘭灣東端建立佢嘅新首都聖彼得堡。嗰陣時唔單止喺波羅的海地區有好多貿易,仲同北海地區,特別係英格蘭東部同荷蘭有好多貿易:佢哋嘅船隊需要波羅的海嘅木材、焦油、亞麻同大麻。【未註明來源】

克里米亞戰爭期間,英國同法國嘅聯合艦隊攻擊咗波羅的海嘅俄羅斯要塞;呢件事仲被稱為奧蘭戰爭。佢哋轟炸咗守衛赫爾辛基斯維阿堡;同守衛聖彼得堡嘅喀琅施塔得;仲摧毀咗奧蘭群島博馬爾松德。1871年德國統一之後,整個南岸都變成咗德國嘅。第一次世界大戰有部分係喺波羅的海進行。1920年之後,波蘭以德國為代價,透過波蘭走廊獲得咗通往波羅的海嘅通道,並擴建咗格丁尼亞港,同但澤自由市嘅港口競爭。【未註明來源】

納粹上台之後,德國收回咗梅梅爾地區,喺東線(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佔領咗波羅的海諸國。1945年,波羅的海成為咗撤退士兵同逃難者嘅萬人塚,佢哋搭嘅撤退船被魚雷擊沉。「威廉·古斯特洛夫號」嘅沉沒仲係歷史上最嚴重嘅海難,大約有9,000人喺呢次事故中死亡。2005年,一個俄羅斯科學家小組喺海底發現咗超過5,000架飛機殘骸、沉沒嘅軍艦,同其他主要係嚟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嘅物資。【未註明來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嚟,包括蘇聯英國美國喺內嘅好多國家都將化學武器棄置喺波羅的海,引起咗環境污染嘅擔憂。[23] 而家,漁民有時仲會搵到呢啲物資:赫爾辛基委員會最新嘅報告指出,2005年報告咗四次小規模嘅化學彈藥捕獲,大約有105 kg(231 lb)嘅物資。相比之下,2003年有25宗事件,涉及1,110 kg(2,450 lb)嘅物資。[24] 到而家,美國政府仲係拒絕披露沉船地點嘅確切坐標。劣化嘅瓶子洩漏咗芥子氣同其他物質,慢慢毒害咗波羅的海相當大嘅一部分。【未註明來源】

1945年之後,德國人口被驅逐奧得-尼斯河線以東嘅所有地區,騰出空間畀新嘅波蘭同俄羅斯定居。波蘭獲得咗大部分南岸。蘇聯透過加里寧格勒州獲得咗另一個通往波羅的海嘅通道,呢個地方以前係德國嘅東普魯士。東岸嘅波羅的海諸國都畀蘇聯吞併咗。之後波羅的海將對立嘅軍事集團分開:北約華沙公約組織。中立嘅瑞典喺瑞典潛艇事件之後開發咗入侵武器嚟保衛佢嘅領海[25] 呢種邊界狀態限制咗貿易同旅遊。直到1980年代後期中歐同東歐嘅共產主義政權崩潰之後,呢種情況先結束。芬蘭同瑞典分別喺2023年同2024年加入北約,令波羅的海幾乎完全被該聯盟嘅成員國包圍。[26][27] 自2004年5月波羅的海諸國同波蘭加入歐盟之後,歐洲聯盟(EU)都有類似嘅安排。剩低嘅非北約同非歐盟沿岸地區係俄羅斯嘅:聖彼得堡地區同加里寧格勒州飛地

冬季風暴喺十月開始襲擊呢個地區。呢啲風暴引起咗好多次沉船,仲令1994年9月由愛沙尼亞塔林開往瑞典斯德哥爾摩嘅渡輪「愛沙尼亞號」嘅乘客救援工作極其困難,最後導致852人死亡。較舊嘅木製沉船,好似「瓦薩號」,通常保存得好好,因為波羅的海嘅冷同鹹淡水唔啱船蛆生存。

芬蘭同瑞典分別喺2023年同2024年加入北約,令一啲人將呢個海稱為「北約湖」,因為除咗俄羅斯之外,圍繞住波羅的海嘅所有國家都成為咗北約成員。[28][29][27][30]

風暴洪水

一般嚟講,當水位高過正常水平一米以上嘅時候,就會被認為發生咗風暴潮洪水。喺瓦爾內明德,由1950年到2000年發生過大約110次洪水,平均每年超過兩次。[31]

歷史上嘅洪水事件包括1304年諸聖節洪水同1320年、1449年、1625年、1694年、1784年同1825年嘅其他洪水。關於佢哋嘅範圍,我哋知道得唔多。[32] 由1872年開始,波羅的海嘅水位有定期同可靠嘅記錄。最高嘅係1872年嘅洪水,當時瓦爾內明德嘅水位平均高過海平面2.43 m(8 ft 0 in),最高達到2.83 m(9 ft 3 in)。喺最近幾次非常嚴重嘅洪水中,平均水位喺1904年達到海平面以上1.88 m(6 ft 2 in),1913年達到1.89 m(6 ft 2 in),1954年1月達到1.73 m(5 ft 8 in),1995年11月2-4日達到1.68 m(5 ft 6 in),2002年2月21日達到1.65 m(5 ft 5 in)[33]

地理

地質

内文:波羅的海嘅地質
Thumb
安西勒斯湖大約8700年前嘅情況。白色部分係斯堪的納維亞冰河嘅殘餘。瑞雅河約塔河組成咗通往大西洋嘅出水口。
Thumb
現代芬蘭好多地方都係以前嘅海床或者群島:圖中係冰河時期結束後嘅海平面。

波羅的海有啲似一條床,有兩條支流,分別係芬蘭灣波的尼亞灣地質調查顯示,喺更新世之前,波羅的海嘅位置其實係一大片平原,同埋一條古代河流,古生物學家叫佢做埃利達諾斯河。好幾次更新世嘅冰川作用,將呢條河床掏空,變成咗依家嘅海盆。到咗最後一次嘅冰河期,即係愛美期MIS 5e),就形成咗愛美海。波羅的海唔係一個真正嘅海,直到今日都可以理解為所有流入佢嘅河流嘅共同河口

由嗰陣開始,呢片水域經歷咗一啲地質變化,而嗰啲變化過程都有特定嘅名,好多時都係用一啲海洋動物(例如岩螺軟體動物)嚟命名,呢啲動物就係水溫同鹽度變化嘅清晰指標。

影響波羅的海特徵嘅因素包括呢片區域由於冰川重量而沉降,再隨住冰河融化而進行嘅等靜壓調整,仲有連接北海-大西洋嘅通道,通過丹麥海峽或者而家瑞典嘅大湖區,或者通往白海-北冰洋嘅通道。

  • 愛美海,130,000–115,000年(距今
  • 波羅的冰湖,12,600–10,300年
  • 尤爾迪亞海,10,300–9,500年
  • 安西勒斯湖,9,500–8,000年
  • 馬斯托格里亞海,8,000–7,500年
  • 岩螺海,7,500–4,000年
  • 後岩螺海,4,000年至今

呢片陸地仍然因為上一次嘅冰川時期沉降而進行等靜壓調整,呢個現象叫做冰後反彈。因此,呢個海嘅面積同深度一直都喺度減少。而喺芬蘭北部波的尼亞灣嘅海岸,呢片區域每年嘅上升速度大約係8毫米。喺嗰度,由於海床比較平坦,所以過咗唔係好耐(地質學上嚟講係幾十年或者幾百年),大面積嘅土地就會被回收。

「波羅的海異常現象」

内文:波羅的海異常現象

「波羅的海異常現象」係2011年6月,瑞典潛水打撈隊喺波羅的海北部海床上面用聲納影像拍攝到嘅一個模糊特徵。呢班尋寶者話呢個影像顯示出一個有不尋常特徵嘅物體,似乎係來自非凡嘅起源。有啲八卦新聞報道話呢個物體可能係一隻沉咗底嘅UFO。但專家同科學家嘅共識認為,呢個影像好可能只係一個自然嘅地質形成[34][35][36][37][38]

生物學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