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土爾扈特部是由渥巴錫率領、從俄羅斯伏爾加河流域遷徙至中國境內的土爾扈特部落,後為清代新疆境內的蒙古盟。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舊土爾扈特歸降清朝,被安置於天山北路一帶。舊土爾扈特部分為南、北、東、西四路,稱烏訥恩素珠克圖盟(蒙古語:ᠦᠨᠡᠨ
ᠰᠦᠰᠦᠭᠲᠦ ᠶ᠋ᠢ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西里爾字母:Үнэн сүсэгтийн чуулган)。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被新疆省政府廢除,[1]分屬新疆北部各縣。[2]
歷史
土爾扈特部原為厄魯特四部之一[3],其姓氏不詳,遊牧於雅爾(在今新疆塔城以西哈薩克斯坦境內)。明代末年,土爾扈特首領和鄂爾勒克與準噶爾部巴圖爾琿臺吉交惡,率部西遷至俄羅斯額濟勒河(伏爾加河)下遊一帶建卡爾梅克汗國,「俄羅斯因稱為己屬」[4]。和鄂爾勒克之叔父保蘭阿噶勒琥、莽海等則率部隨顧實汗遷至青海;另有一小部土爾扈特留在原地未徙[5]。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土爾扈特首領書庫爾岱青始與清朝通貢。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軍滅準噶爾汗國,征服了準噶爾部統治下的各部族。原依附於準噶爾的土爾扈特台吉舍稜先逃到俄國,後投奔伏爾加河的土爾扈特部。舍稜說服土爾扈特汗渥巴錫,乘清軍佔領伊犁未久,率部東進搶佔伊犁。乾隆三十五年冬(1771年初),渥巴錫率所屬各部越過俄羅斯邊界,俄國軍隊追之不及。不久,渥巴錫由巴爾喀什湖進入中國境內的哈薩克地界。伊犁將軍伊勒圖命令哈薩克人不准渥巴錫通過其地。渥巴錫轉道沙喇伯可(今伊塞克湖以北),又遭到布魯特諸部(柯爾克孜人)的進攻,不得已北上戈壁(今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人皆取馬牛之血而飲,瘟疫大作」[4]。此時渥巴錫得知清軍已嚴加防備,且己方人畜死亡過半,無力攻佔伊犁,於是在清軍常設卡倫以外徘徊。伊勒圖遣使存問其來意,渥巴錫與眾台吉、喇嘛商議數日後,不得已率所部七萬餘人歸降,稱前來歸附[6],並獻上其祖所受明代永樂八年漢文篆書敕封玉印。舍稜也被迫一同歸順。
伊勒圖報聞朝廷後,乾隆皇帝命駐烏什的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舒赫德前往伊犁安撫土爾扈特。朝廷撥白銀二十萬兩及糧草、牛羊、棉布等賑濟土爾扈特部眾。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九月,渥巴錫赴熱河覲見乾隆皇帝,被封為「舊土爾扈特卓哩克圖汗」。乾隆皇帝雖知土爾扈特內附實為情非得已,仍稱贊其「誠心歸順,甚屬可嘉」,並「賜予封爵,以示渥澤」[7];同時在御製詩中表明了處理土爾扈特問題的態度:「弗受將為盜,俾安皆我民」[7]「指地安置伊等時,務必以間隔而居之。我之將軍,大臣等駐於其間,致使伊等斷然不能互通音訊為善。其中之渥巴錫,策伯克多爾濟,舍楞等三人,更不得居於一處」。於是清廷分土爾扈特為新舊二部。渥巴錫所領土爾扈特為舊土爾扈特部,賜盟號烏訥恩素珠克圖盟,被安置於新疆喀喇沙爾、庫爾喀喇烏蘇與塔爾巴哈臺一帶,分別由喀喇沙爾辦事大臣、烏魯木齊都統與塔爾巴哈台參贊大臣管轄,並統屬於伊犁將軍。乾隆四十年(1775年),分舊土爾扈特為南、北、東、西四路,共十旗,又稱「烏訥恩素珠克圖四路盟」或稱「四路烏訥恩素珠克圖盟」。
1820年,新疆張格爾之亂,清廷調集土爾扈特騎兵平叛。1865年,新疆各地爆發民亂,庫車民亂首領熱西丁和卓實行民族屠殺政策,波及到了珠爾都斯草原,6000多土爾扈特人被殺害。1872年,阿古柏占領珠爾都斯草原,在抵抗中8000餘名土爾扈特人戰死沙場,部民隨第九代汗王布彥烏勒哲依圖退至科布多,汗王府被阿古柏軍占領並燒毀。
1930年,新疆省政府主席金樹仁決定「改土歸流」,廢黜蒙旗扎薩克制度,時土爾扈特汗王滿楚克札布年幼,其叔叔森欽活佛攝政,抵制改土歸流,1932年被秘密殺害。[8]1937年新疆邊防督辦盛世才藉口陰謀暴動案,拘捕滿楚克札布折磨成精神分裂症,對外公開宣稱送滿楚克扎布去國外學習軍事,直至1944年9月盛世才倒台後才獲釋。[9]爾德尼代理盟長。1939年5月,新疆省政府、新疆省邊防督辦公署批准對舊土爾扈特部(烏訥恩素珠克圖四盟)、新土爾扈特部(青塞特奇勒圖盟)、和碩特部(巴圖塞特奇勒圖盟)改土歸流,撤銷舊土爾扈特南路盟,改設和通縣(同年先後改名和順縣、和靖縣),隸屬於焉耆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縣府駐和通蘇木(原舊土爾扈特卓哩克圖汗王府內),原來的5旗改為5個區公所,區名沿用原旗名:開來區、察騰區(茶滕)、扎布素爾區、斜米爾區(謝米爾)、兌牛區(堆牛、對牛)。原各旗的旗長(固孜達,管理政事的官員)任區長,各蘇木的章京任村長。新疆省政府委任殷英(滿楚克札布的姐夫,原舊土爾扈特南路盟長公署協理與營務處長)代理和通縣縣長,後爾德尼任縣長)。1944年盛世才倒台後,重慶國民政府實控新疆省,推行新縣制、改原來的區村制度為保甲制。[2]
1944年新疆發生三區革命後,1944年4月15日強自德(藏人,班禪在巴音布魯克草原的財產管家)、舍蓋(斜米爾旗貧苦牧民,馬仲英入疆時曾當兵作戰)為首的牧民游擊隊在艾爾彬地區烏蘭哈達,夜襲全殲縣政府警察局駐巴音布魯克派出所及第128師第383團護送警察派出所的一個排。隨即,達鶴天、巴生率縣蒙古族保安隊300多人馬進駐小尤魯都斯,1945年5月10日裡應外合,在巴生率領下宣布起義,其中200多人參加三區革命,70多人選擇回家務農。1945年8月7日,三區革命臨時政府發布17號令把開都河流域的巴音布魯克游擊隊實控的和靖縣西部珠勒都斯地區單獨劃出成立尤魯都斯縣,歸伊犁專署管轄,珠勒都斯草原成為三區革命的根據地。1946年9月13日,新疆省政府主席張治中發布公函,令滿楚克札布的福晉烏靜彬代理和靖縣長(原任縣黨部書記長)、焉耆行政公署副專員,隨即烏靜彬為恢復盟長(公署)事上書中央,蔣介石指示由新疆地方處理。1947年7月9日,南京國民政府正式宣布恢復了滿楚克札布的舊土爾扈特卓哩克圖汗位及舊土爾扈特南路烏納恩素珠克圖盟盟長職務,烏靜彬為副盟長並主持盟務。1947年10月26日,滿楚克札布嫡長子恭本德吉特承襲汗位併兼任盟長,實際仍由烏靜彬主持盟務。[10]
烏訥恩素珠克圖四盟十旗
舊土爾扈特分為10個旗:在喀喇沙爾一帶設4個旗,他們是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一帶蒙古族的祖先;在和布克賽爾一帶設3個旗,他們是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及克拉瑪依市蒙古族的祖先;在庫爾喀喇烏蘇一帶設2個旗,他們是今烏蘇縣及奎屯市、石河子市一帶蒙古族的祖先;在精河設1旗,他們是今博州精河縣及博樂市一部分蒙古人的祖先。
據1917年北洋《政府公報》所載:新疆的舊土爾扈特部蒙古有汗1人(卓哩克圖汗滿楚扎布);札薩克親王1人(舊土爾扈特北路右旗第七世親王和碩布延圖親王鄂羅勒默扎布);札薩克郡王2人; 札薩克貝勒2人;札薩克貝子1人;札薩克輔國公1人;札薩克一等台吉3人。
- 南路烏訥恩素珠克圖盟,統南路舊土爾扈特部四旗,又稱「珠勒都斯土爾扈特」,遊牧於珠勒都斯河流域(今新疆和靜縣)。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設旗。1774年渥巴錫獲准率領僅剩的3800戶11336人移居珠爾都斯草原並恢復游牧。1775年8月26日編設南路土爾扈特烏納恩素珠克圖盟,渥巴錫之子策凌納木扎勒為盟長,轄4旗54蘇木,33678人。
- 南路舊土爾扈特旗(卓哩克圖汗旗)
- 南路舊土爾扈特中旗
- 南路舊土爾扈特右旗
- 南路舊土爾扈特左旗
- 北路烏訥恩素珠克圖盟,統北路舊土爾扈特部三旗,又稱「霍博克薩里土爾扈特」,乾隆三十七年定牧於霍博克薩里(和布克賽爾縣)一帶。由策伯克多爾濟任盟長,下設3旗共14蘇木,人口11709人。歸塔爾巴哈台參贊大臣兼轄。
- 北路舊土爾扈特旗(舊土爾扈特部北路旗):策伯克多爾濟隨土爾扈特汗渥巴錫歸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置札薩克旗,下設4佐領;封「和碩布延圖親王」。乾隆四十八年(1783)賜世襲。牧地東至噶札爾巴什諾爾,西至察漢鄂博,南至戈壁,北至額爾齊斯河。[11]
- 北路舊土爾扈特右旗:乾隆五十年(1785)置。策伯克多爾濟子一等台吉恭格車棱裔。設4佐領(一作6佐領)。道光二年(1822)賜世襲。
- 北路舊土爾扈特左旗:乾隆三十六年(1771)渥巴錫汗族子阿克薩哈勒隨汗歸清,封一等台吉。乾隆四十年(1775),授札薩克,建旗,下設4佐領。道光二年(1822)賜世襲。
- 東路烏訥恩素珠克圖盟,統東路舊土爾扈特部二旗,又稱「濟爾哈朗土爾扈特」,遊牧於新疆鞏乃斯河、喀什河流域。皆為乾隆三十六年置。郡王車凌德勒克為盟長,下設兩旗7蘇木,人口5120人。
- 東路舊土爾扈特右旗:乾隆三十六年(1771),渥巴錫汗族弟巴木巴爾隨汗歸清,封札薩克多羅畢錫哷勒圖郡王,建旗。分4佐領。隸烏訥恩素珠克圖東路盟,歸庫爾喀喇烏蘇(今新疆烏蘇縣)大臣管轄。四十八年(1783)賜世襲。牧地跨濟爾噶朗河。東至奎屯河,南接珠勒都斯土爾扈特界,北至戈壁,南至精河所屬軍台。其地今屬烏蘇縣。
- 東路舊土爾扈特左旗:乾隆三十六年(1771),渥巴錫汗族子奇布騰隨汗歸清,封札薩克固山依特格勒貝子,建旗。分3佐領。隸烏訥恩素珠克圖東路盟,歸庫爾喀喇烏蘇(今新疆烏蘇縣)大臣管轄。四十八年(1783)賜世襲。牧地跨濟爾噶朗河。東至奎屯河,南抵珠勒都斯土爾扈特界,北至戈壁,西至精河所屬軍台。其地今屬烏蘇縣。
- 西路烏訥恩素珠克圖盟,統西路舊土爾扈特部一旗,又稱「精土爾扈特」、「晶河土爾扈特」,遊牧於晶河(駐牧地在今新疆精河縣西南、尼勒克縣西北部)一帶。貝勒默們圖為盟長,下設1旗4蘇木,人口2252人。
- 西路舊土爾扈特旗,乾隆三十六年(1771)置。因該盟僅一旗,故民國時期稱為「烏納恩素珠克圖特別旗」。
舊土爾扈特卓哩克圖汗世系
世代 | 名字 | 在位年代 | 備註 |
---|---|---|---|
第一代 | 渥巴錫 | 1761年-1775年 | |
第二代 | 策璘納木札勒 | 1775年-1792年 | 渥巴錫之子 |
第三代 | 霍紹齊 | 1792年-1806年 | 策璘納木札勒之子 |
第四代 | 丹津旺濟爾 | 1806年-1808年 | 霍紹齊之弟 |
第五代 | 那木濟勒多爾濟 | 1808年-1809年 | 丹津旺濟爾之弟 |
第六代 | 策登多爾濟 | 1809年-1831年 | 那木濟勒多爾濟之子 |
第七代 | 那木札勒珠爾默特策林 | 1831年-1850年 | 策登多爾濟之子 |
第八代 | 瑪哈巴咱爾 | 1850年-1852年 | 那木札勒珠爾默特策林族之子 |
第九代 | 喇特那巴咱爾(布雅庫勒哲依圖) | 1852年-1876年 | 瑪哈巴咱爾之子 |
第十代 | 布彥綽克圖 | 1876年-1891年 | 瑪哈巴咱爾之子 |
第十一代 | 布彥蒙庫 | 1891年-1916年 | 布彥綽克圖之子 |
第十二代 | 滿楚克札布 | 1917年-1947年 | 布彥蒙庫之子 |
第十三代 | 恭本德吉特 | 1947年-1949年 | 滿楚克札布之子 |
相關條目
注釋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