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寺
鄭王廟,曼谷著名地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黎明寺,又稱為鄭王廟,正式名稱是阿倫拉差瓦拉蘭大御佛寺(泰語:วัดอรุณราชวราราม ราชวรมหาวิหาร,皇家轉寫:Wat Arun Ratchawararam Ratchaworamahawihan),位於泰國曼谷曼谷艾縣,昭披耶河西岸,是吞武里王朝的御寺,現為泰國一等一級王家寺院。寺內主塔竣工於1851年,為曼谷地標[1]。
黎明寺始建於大城王朝時期,吞武里王朝鄭昭王在寺旁興建王宮,並且將該寺定為王家佛寺。扎克里王朝取代吞武里王朝之後,該寺一度荒廢。拉瑪二世在位時主持整修,並在拉瑪三世在位時的1851年建成主塔。拉瑪二世的遺骸安置於此[2]。這裡也是泰國供僧衣節期間水上鑾駕布施儀式的必經之處。
名稱
正式名稱阿倫拉差瓦拉蘭大御佛寺(วัดอรุณราชวราราม ราชวรมหาวิหาร),簡稱為阿倫寺(วัดอรุณ Wat Arun),「阿倫」取自婆羅門教的黎明之神阿嚕那,是迦樓羅之兄[3]。泰語又名破曉寺[2](วัดแจ้ง Wat Chaeng),是鄭昭賜名,在泰語中可解作黎明、破曉之義。
中文通稱黎明寺、鄭王廟。
歷史

黎明寺始建於大城王朝時期,在那萊王即位之前就已存在[5]:4,原名是邦瑪戈寺[6][5]:1(วัดบางมะกอก),後世又有略稱為瑪戈寺(วัดมะกอก)、外瑪戈寺(วัดมะกอกนอก)[5]:1。「邦瑪戈」意思是「河邊生長檳榔青的地方」,是為當地村鎮的名字。那萊王在位時,可在當時出版的法國地圖中找到「Wat Makok」即瑪戈寺的標記[5]:2–3。

1767年,鄭昭建立吞武里王國,在昭披耶河西岸建都吞武里。相傳鄭昭王由水道前往吞武里,在黎明時分到訪瑪戈寺,膜拜了寺內16米高的舍利塔,並在菩提樹旁過夜。後鄭昭下令修復瑪戈寺,賜名破曉寺,定為御寺[5]:2[7],在旁修建王宮,並在1779年將暹羅國寶玉佛從萬象移至寺內供奉[8][5]:8。重修後的破曉寺繼承了大城王朝晚期的建築風格,那里沙拉親王記載是由大城的御匠設計[9]。
1782年,通鑾將軍奪權即位,稱拉瑪一世,建立扎克里王朝,遷都至昭披耶河東岸的拉達那哥欣島,並在對岸修建新御寺。1785年,玉佛移至新御寺玉佛寺供奉[1]。1809年,拉瑪二世即位,隨後主持重修該寺,賜名為阿倫拉差他蘭寺(วัดอรุณราชธาราม)[10],「阿倫」即婆羅門教的黎明之神阿嚕那。拉瑪二世親手雕刻了戒堂佛像的面龐[2]。拉瑪二世還計劃修建一座70米高的佛塔[1]。
佛塔在1842年(拉瑪三世在位時)動工,耗時九年,於1851年竣工[11]。拉瑪四世在位時再度修繕,在戒堂前後正門興修門廊,前門廊下供奉代表拉瑪二世的拍佛陀那勒密佛像(พระพุทธนฤมิตร)。他還下令在戒堂圍廊立柱、精舍及佛塔塔身用中式嵌瓷工藝裝飾出繁複的花草圖案。修繕完工後,拉瑪四世賜名阿倫拉差瓦拉蘭寺,並下令將拉瑪二世的遺骨埋在戒堂佛像下,為佛像賜名拍佛陀探密沙拉洛他迪洛佛像(พระพุทธธรรมมิศราชโลกธาตุดิลก)[10][5]:20-22。此外,他將萬象供奉的拍阿倫佛(พระอรุณ,與阿倫寺同名)移入精舍供奉,置於精舍主佛像前[5]:22-23。
黎明寺隨後又經歷兩次大的修繕,分別是在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在位時(1868年—1910年),及拉瑪九世蒲美蓬·阿杜德在位時的1980年,曼谷建城200周年之前[5]:23。2013年至2017年開展主塔修繕工程,破損的瓷片得到替換,重新粉刷灰泥,覆蓋掉前幾次修繕時塗抹的水泥。修繕後的主塔煥然一新,但亦招致輿論批評稱修繕工程損害了原本的藝術價值,泰國藝術廳則辯稱這是為了復原佛塔的原貌[12][13]。2023年6月,泰國藝術廳勘察發現主塔有略微下沉,周圍四座副塔有所傾斜,爲此制定了修復計劃並定期檢查[14]。
主塔塔基的力士像,攝於1976年、2012年、2016年,可對比2016年修繕前後的樣貌
建築

黎明寺的主塔稱為聖普朗塔(พระปราง),高度說法不一,一說66或67米,另一說80至86米。普朗塔形制為暹羅晚近風格,平滑修長,大體呈十字形平面,並有富於層次感的缺角輪廓[15]。
主塔修有四道階梯,階梯入口有中式石像門神和十二生肖把守,塔基有中式草木畫[14]。塔身各級台基有四組呈托舉姿態的力士神像,且由下至上,神像的等級逐漸升高,分別是夜叉;神猴、緊那羅;天神;最終是毗濕奴和迦樓羅。塔身設四面壁龕,供奉因陀羅,身騎三頭戰象愛羅婆多[16]。壁龕外圍有雙層山花及壁柱、過梁結構。塔頂輪廓似子彈,弧度柔和折角輪廓似花瓣,底部和塔身四個壁龕相接處各一個同比例縮小的小塔頂[15]。塔尖安插著一組七叉金戟(นภศูล)。塔尖上有王冠,原本是爲南農寺佛像鑄造的,拉瑪三世下令將之置於塔尖。
四角各有陪塔一座,形制相似[14],呈斜十字形環繞主塔,塔身壁龕供奉風神伐由(พระพาย),騎白馬;塔基壁龕有緊那羅像。主塔塔基的四道階梯入口前有四座蒙多式供壇[15]。
如此布局在佛教宇宙觀里有象徵寓意[16]。陪塔和主塔以「梅花狀」布局,源自古印度寺廟布局,主塔象徵宇宙中心的須彌山,陪塔象徵四岳或四大部洲;主塔和四座泰式供壇形成曼荼羅圖示的十字布局,供壇對應護世四天王或四大洋。主塔分三層,對應三界,即最底層對應欲界天,第二層對應色界天,第三層對應無色界天[15]。

戒堂位於主塔西北側,四周修圍廊,內有壁畫和伏魔式佛像,四周各設一道廊門,門內側各有兩尊銅象像。圍廊內側擺放有各式各樣的中式文武百官石像。戒堂的鎮邪石之間有中式石圍欄,圍欄上有姿態各異的石獅子。這些中式石雕都是自中國船運而來。戒堂的廊柱柱身和外牆統一以白底花草圖案為裝飾,內部為拉瑪五世時期所作的本生壁畫[16]。戒堂前後正門有普朗塔式金門框,形成門廊,前門廊下供奉代表拉瑪二世的拍佛陀那勒密佛像(พระพุทธนฤมิตร),直立姿態,雙手持施無畏印,是為玉佛寺戒堂內帕佛陀洛羅那帕萊佛像的複製品。戒堂的主佛像稱為拍佛陀探密沙拉洛他迪洛(พระพุทธธรรมมิศราชโลกธาตุดิลก),持伏魔印,相傳拉瑪二世親手雕刻了戒堂佛像的面龐[2]。佛像下有拉瑪二世遺骸[10][5]:20-22。
戒堂朝向河流方向設有一座門,有泰式屋檐,上修有寶冠式尖塔,屋檐山花和塔身有嵌瓷和灰塑花草圖案,門前有兩尊夜叉像把守[16]。
-
遠望戒堂
-
戒堂正門,有高聳的夜叉像把守
-
前門廊下供奉代表拉瑪二世的拍佛陀那勒密佛像
-
戒堂內部的主佛像和壁畫
-
戒堂主佛像
-
戒堂圍廊,可見圍廊內側的中式文武官石像
-
圍廊內的壁畫和佛像

精舍位於主塔身後西側、戒堂南側,為吞武里時期風格,外牆面有彩磚壁畫。主佛像稱為拍佛陀參普努瑪哈布魯達卡那阿西達亞努博披(พระพุทธชัมพูนุช มหาบุรุษลักขณาอสีตยานุบพิตร),高3米,持伏魔印,是拉瑪三世時鑄成,據稱1953年時曾發現其內藏有佛骨舍利。主佛像前的小佛像稱為拍阿倫佛(พระอรุณ),是1858年自寮國萬象移入。1779年,鄭昭曾將寮國玉佛移至這裡供奉,到1785年又由拉瑪一世移至對岸的玉佛寺[1]。
-
遠望精舍
-
精舍內部
-
精舍主佛像
主塔身前東側有兩座佛堂,分別是小精舍(วิหารน้อย)和小戒堂(โบสถ์น้อย),中間有一道小拱門相接,是遊客入寺的正門。小精舍和小戒堂都是始建於大城王朝時期,小精舍靠南側,小戒堂靠北側,是該寺原本的精舍和戒堂。小戒堂內供奉的主佛像名為拍佛陀蒙空(พระพุทธมงคล)。小精舍內供奉有一座缺角形佛塔,名為朱拉瑪尼佛塔(พระเจดีย์จุฬามณี),塔四角各有一尊護世四天王像。
在昭披耶河畔建有六座中式涼亭,由綠色花崗岩砌成,亭外設登陸橋。
在精舍和戒堂之間建有一座佛足殿(มณฑปพระพุทธบาท),外牆面有花草圖案壁畫,其中供奉有佛足石。
-
小精舍和小戒堂
-
小戒堂的主佛像
-
小精舍供奉的朱拉瑪尼佛塔
-
自主塔上俯瞰昭披耶河,可見河畔的中式涼亭
-
佛足殿
-
佛足殿內的佛足石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