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佛寺 (曼谷)
曼谷著名地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玉佛寺(泰語:วัดพระแก้ว 發音:[wát.pʰráʔ.kɛ̂ːw] (ⓘ),皇家轉寫:Wat Phra Kaeo)[1]:112,正式名稱是拍西拉達那沙沙達蘭寺(วัดพระศรีรัตนศาสดาราม Wat Phra Si Rattana Satsadaram),是泰國扎克里王朝的御寺,泰國佛教聖地,位於曼谷大皇宮內。寺內供奉泰國國寶玉佛,玉佛寺亦因而得名。
玉佛寺始建於1783年,由扎克里王朝的開國之君拉瑪一世下令修建,此後歷代國王又不斷修葺增建,以積攢福德、增進威望。作為大皇宮的御寺,玉佛寺是泰國唯一最高等級的特等王家寺院(พระอารามหลวงชั้นพิเศษ),在泰國宗教和政治上都享有獨一無二的地位,是諸多王家儀式、國家典禮的舉辦地。同時,泰國歷代王室亦將大量珍寶捐贈於此,並增修各式各樣的亭塔樓閣,令玉佛寺積累了泰國歷代王室的財富,各種風格形制的泰國傳統宗教建築匯集於此,是泰國宗教藝術成就的集大成之地。
歷史
1782年4月6日,暹羅國王拉瑪一世定都曼谷。新都位於昭披耶河東岸,和前朝鄭昭王的都城吞武里隔河對望,考慮到原吞武里王宮規模較小,且被黎明寺和莫利洛甲亞蘭寺夾在中間,難以擴建,新王朝亦應有別於舊的吞武里王朝,拉瑪一世於是籌劃在曼谷修建新王宮[2][3]。
拉瑪一世建成大王宮,並在周圍修城築池作為王城,稱拉達那哥欣島。根據暹羅傳統,王宮內部應固定劃出寺院區域,專供王室禮佛。寺院四周修圍牆,從而和王宮其他的生活辦公區域隔開。御寺雖然具備一座常規的窪寺所需的各種建築和設施,但由於並不在僧人修行制度之內,故沒有任何僧人入駐,只在重要儀式期間邀請其他寺院的僧人入內。這一傳統在暹羅各個王朝都有傳承,依次是:素可泰王國時期,素可泰王宮建瑪哈泰寺;阿瑜陀耶王國時期,阿瑜陀耶王宮建帕喜善佩寺;吞武里王國時期,吞武里王宮建黎明寺[3]。其中,玉佛寺的規劃參考了阿瑜陀耶時代的帕喜善佩寺的設計和布局[4]。
玉佛寺於1783年開工,正式名稱是「拍西拉達那沙沙達蘭寺」,意為「美麗聖寶本師教化寺[5]」。玉佛寺的位置定於王宮外廷東北角,其正殿是整個大王宮區域最早建成的磚石建築,而在財力物力均不充足的拉瑪一世時期,當時王宮內其他宮殿皆仍為木製。1785年2月或3月[a],暹羅王室舉辦盛典,將帕佛陀大摩尼寶玉佛從吞武里黎明寺渡河護送至玉佛寺。1786年,拉瑪一世為新都曼谷授予正式名稱,名稱中便提及「玉佛居處[9]」。
從拉瑪三世和拉瑪四世時期起,玉佛寺歷經歷代國王修葺擴建。1831年,為預備1832年曼谷建城50周年紀念,拉瑪三世下令重修玉佛寺。拉瑪四世時期動工修繕,並在1882年拉瑪五世時期,曼谷建城百年紀念時完工。之後在1932年和1982年,曼谷建城150周年紀念和200周年紀念,分別由拉瑪七世和拉瑪九世下令再加修繕[10][11][3]。
作為御寺,玉佛寺是王家舉辦佛教儀式的地方,包括加冕、受戒和僧王就任等。重大節慶期間,包括佛教的衛塞節、轉法輪日、萬佛節,及扎克里王朝紀念日、春耕節、國王生辰、宋干節等其他節日,國王會親自到玉佛寺參與慶典,或派親信參加。此外,每年會舉行三次玉佛更衣儀式[12]。除非舉行重大儀式,玉佛寺連同大王宮的部分區域平日都對公眾開放,是泰國負盛名的旅遊目的地。
戒堂
玉佛寺的正殿稱為聖戒堂(พระอุโบสถ),占地面積接近整個寺廟區域靠南的一半。四周修矮牆,牆周邊建八座鎮邪石亭,尖塔樣式,安置八塊外覆金箔的鎮邪石。在泰國佛寺建築傳統中,戒堂四周的邊界由鎮邪石劃出,代表此處是僧侶集結行業之劃界[13]。
戒堂於拉瑪一世時期的1783年動工,用於供奉玉佛,是寺院內較早建成的建築。玉佛是由暹羅軍隊自寮國萬象俘獲,先移入昭披耶河西岸的黎明寺供奉,又在1785年經盛大儀式移祀至玉佛寺戒堂[a][13]。1831年,拉瑪三世主持工程,對戒堂外立面實施大修[14]。
戒堂占地平面為長方形,單層大殿,正門朝東[4],四周修柱廊,支撐四層大屋檐。東西兩端修門廊,向外延伸,並由額外的立柱支撐,共四十八根方柱,呈十二缺角形,邊緣貼金,柱身鑲嵌彩色琉璃,蓮花柱頭[15]。柱頂修斜撐支架,裝飾成海蛇那伽的身形,蛇頭朝下,喻指為佛陀遮風擋雨的目支鄰陀[16]。屋檐覆藍色、黃色和橙色琉璃瓦。屋頂兩側的山花上有華麗繁複的雕塑,描繪婆羅門教天神那羅延(或毗濕奴)騎乘金翅大鵬迦樓羅,後者雙爪牽那伽蛇尾的形象。泰國文化傳統將婆羅門教天神作為王權的象徵,迦樓羅是天神的座駕,威力無窮、忠誠護主,亦出現在泰國國徽上。屋檐上掛著數百個貼金的小風鈴,其上懸掛菩提葉形帆片[15]。
戒堂的外立面通體覆蓋金箔和彩色琉璃,下修多層台基,需走階梯入內。台基最底層覆藍地花紋彩瓷,向上一層為蓮花紋彩色琉璃,頂層為112尊迦樓羅執那伽蛇尾像,貼金並鑲嵌琉璃,包圍戒堂四周。戒堂東西兩側各開三扇門,外設矮台階,門板有珍珠母貝螺鈿神獸和草木圖案,門楣裝飾尖頂王冠。中央的門略大,僅供國王出入[15]。戒堂的牆壁很厚,靠內的門框上裝飾有持劍或矛的守門天[17]。
玉佛寺內牆全部繪有壁畫,以釋迦牟尼的生平經歷為主題。東面牆壁主要描繪了佛陀降魔的場景。天魔為阻止佛陀證悟,派魔軍前來阻撓,佛陀持觸地印,由土地女神帕媚托拉尼護佑。帕媚托拉尼的形象位於中央大門的正上方,她擰乾打濕的頭髮,召來洪水淹沒了魔軍。玉佛身後的西面牆壁上描繪有大千世界的場面[18]。北面和南面的壁畫按照章節逐行展開,窗戶上方是佛陀生平故事;窗戶之間是本生經故事,即佛陀前世的故事;北側窗戶下方描繪暹羅王室陸路遊行的場面,南側則是水路遊行場面[19]。天花板為木製,漆成紅色,有琉璃鑲嵌星形裝飾和金水漏印花紋。玉佛坐落在戒堂西端的多層平台上,並有眾多佛像圍繞[20]。
玉佛(พระแก้วมรกต)的正式名稱是「帕佛陀大摩尼寶玉佛」(พระพุทธมหามณีรัตนปฏิมากร),是玉佛寺的主佛像、鎮寺之寶,玉佛寺因此而得名。玉佛高66厘米[21][22],持禪定印,結跏趺坐,碧玉石雕成,身著金衣[23]。佛像坐落在一布沙博式貼金木製寶座上,為金尖頂亭,下有多層金字塔式基座,為拉瑪一世時期雕成。拉瑪三世時期,將拉瑪二世的遺骸埋置在寶座下,基座也隨之加高[24]。
玉佛有眾多其他佛像及各式珍寶圍繞,為歷代王室捐贈於此。例如,其中有1908年捐贈的歐洲大理石花瓶和大理石寶座[19]。
在玉佛周圍,又放置有各式大小佛像,由歷代國王主持鑄造並捐贈。
面對玉佛向內看,帕佛陀約華朱拉洛(พระพุทธยอดฟ้าจุฬาโลก)位於玉佛右前方,高3米,銅鑄貼金,直立姿態,雙手持施無畏印[25][26]。佛像衣著華麗,頭戴王冠,有項鍊、戒指、臂環等飾品,是阿瑜陀耶時代至扎克里時代早期御造佛像風格,於1841年由拉瑪三世主持鑄造,目的是紀念其祖父拉瑪一世,「帕佛陀約華朱拉洛」亦自此成為拉瑪一世通鑾的正式稱呼[24]。
帕佛陀洛羅那帕萊(พระพุทธเลิศหล้านภาลัย)位於玉佛左前方,和帕佛陀約華朱拉洛形制相仿,是為紀念拉瑪二世而鑄造。拉瑪四世下令在這兩尊佛像內放置了佛骨舍利[24]。
除了紀念拉瑪一世和拉瑪二世的兩尊3米高的佛像,另有十尊同樣姿態的直立佛,其衣著依性別而異:著敞胸袍者對應男性王族,圍裹者則對應女性王族。十尊佛像分三級放置,頂層和二層平台的四角各有一尊,底層左右各一尊[27]。
在底層平台中央有一尊持禪定印的坐立佛,高67.5厘米,名為帕三佛陀攀尼(พระสัมพุทธพรรณี),為1830年,當時仍出家為僧的拉瑪四世主持鑄造,面容和衣著細膩自然,是拉瑪四世青睞的風格。此前置於此處者原本為西興佛,後於1851年,拉瑪四世下令將之移送至前宮供奉,作為拉瑪四世賜予二王賓告的贈禮[28][27]。
在戒堂西側有拉瑪四世主持修建的三座亭閣:拍拉差功瑪努頌閣(หอพระราชกรมานุสรณ์)位於最北邊,接著是拍菩提他披曼亭(พระโพธิธาตุพิมาน)和拍拉差蓬沙努頌閣(หอพระราชพงศานุสร)。拍拉差功瑪努頌閣和拍拉差蓬沙努頌閣形制相仿,其中共供奉有四十二尊佛像。拍拉差蓬沙努頌閣內有三十四尊佛像,對應阿瑜陀耶時代和吞武里時代歷代先王,內部的壁畫描繪了阿瑜陀耶的建都史。拍拉差功瑪努頌閣內有八尊佛像,對應拉達那哥欣時代各先王,壁畫描繪了曼谷的建都史。這些佛像都是於拉瑪三世時期鑄造,後由拉瑪四世下令貼金。拍菩提他披曼亭位居兩座佛閣中間,為布沙博寶座造型,上修尖塔,中央的佛像內藏有拉瑪四世從泰北取來的舍利[29][30]。
戒堂周圍建有十二座涼亭(ศาลาราย),為拉瑪一世時期修建,後又經歷代國王主持重修,信徒在此聆聽說法[13]。涼亭為典型泰式風格,由六座方柱支撐,屋頂覆藍橙相間的琉璃瓦[31]。
正對戒堂的一處銅製蓮花頭砂岩柱下,有一尊漢傳佛教的觀音石坐像,兩側有諾瓦育巴(Nok Wayupak)神鳥石像護衛。周圍另有兩頭耕牛像面朝堂門,原本是一座御用涼亭的陳設,供國王在此觀看春耕節儀式,後來由拉瑪五世下令搬移至此。這裡可供信眾焚香獻花,是為漢傳佛教習俗。戒堂內則不許焚香[32][33]。
戒堂身後有一尊神醫耆婆銅像,為拉瑪三世時期鑄造,有一大磨石置於像前,過去的泰醫會在這裡磨製藥劑[34][33]。
-
玉佛周圍的佛像陳設
-
戒堂西側的三座亭閣和神醫耆婆像(前景)
-
戒堂周圍修有八座鎮邪石亭(圖中央前景金色者)和十二座開放式涼亭(背景)
-
鎮邪石亭內,共八塊鎮邪石劃出節堂邊界
-
觀音坐像
派提平台
派提平台(ฐานไพที)位於戒堂之北,其上建有數座塔殿,拍貼比東神殿、拍蒙多殿、拍西拉達那塔以東西為軸排開,該布局沿襲自素可泰和阿瑜陀耶時期[35]。平台共設六處台階,南北側各兩處,東西側各一處。這裡最初僅建有拍蒙多殿,後於1855年,由拉瑪四世下令擴建,並修建另兩座殿堂[36]。
拍貼比東神殿(ปราสาทพระเทพบิดร)位於派提平台東端,始建於1855年,由拉瑪四世下令修建,原名為普他邦神殿(พุทธปรางค์ปราสาท),原本用來供奉玉佛,以阿瑜陀耶王宮的金殿為藍本。1882年,拉瑪四世駕崩,而神殿仍未完工,之後玉佛亦未再移入。1903年,神殿遭火災毀壞,並在20世紀初由拉瑪六世主持重建,即為現在的拍貼比東神殿。拉瑪六世將該神殿作為供奉先王的場所,在內部安置了五位先王的等身像,並且隨著國王更替,現今就有九位先王像供奉於此。拍貼比東神殿通常僅在4月6日扎克里王朝紀念日假期時對外開放[37]。
拍貼比東神殿為泰國巴剎式神殿,呈十字形布局,上修高棉式普朗塔,設四處殿門,以東殿門為正門。屋檐覆綠橙相間的琉璃瓦,外立面覆蓋青色花紋瓷磚。山花上裝飾有最初四代國王的紋章,而非傳統作法的那羅延塑像。北側山花是拉瑪一世的泰文數字「一」字紋章,南側是拉瑪二世的迦樓羅紋章,西側是拉瑪三世的三層維摩那紋章,東側是拉瑪四世的王冠紋章。每處門框和窗框上都裝飾王冠。而相鄰的派提平台東側台階也以大理石為材質,台階兩側各有一尊五頭那伽像[38][39]。
拍蒙多殿(พระมณฑป)位於派提平台中央,是寺內的藏經處,由拉瑪一世主持修建。在此之前,這裡是一座建在高柱上的藏經閣,高柱豎立在一方水池裡,這是泰國佛寺常見的做法,是為了保護其中的經文不被白蟻蛀蝕,該建築最終失火而毀,於是拉瑪一世又主持重建,是為今日的拍蒙多殿,建在一處凸起的平台上,棄用了原先的布局。暹羅的敕修巴利三藏在1767年阿瑜陀耶陷落時毀於一旦,之後於1788年,又由拉瑪一世召集瑪哈泰寺的僧侶,重修三藏,藏入拍蒙多殿。1832年,拉瑪三世在位時,為慶祝曼谷建城50周年,對外立面作了翻修。拍蒙多殿平面大致呈正方形,殿頂為蒙多式尖塔。拉瑪四世在位時,在拍蒙多殿兩側興修新的塔殿,並大幅削減尖塔高度。殿牆裝飾華麗,有二十根缺角形方柱環繞殿身,柱身覆白色、綠色及紅色琉璃片。殿牆裝飾有貼帕農圖案,即天神祈禱的形象,覆有金箔,環繞貼有綠色琉璃片。屋檐下懸掛金色風鈴。殿門共兩側四扇,以王冠作裝飾。殿四角各有一尊爪哇式石佛,原本為拉瑪五世購得,為婆羅浮屠的造像風格,但現今的石佛為複製件,原件現藏於大王宮的玉佛寺博物館[40][41]。
殿內僅有一室,地面鋪銀絲墊,中央為大藏經櫃,櫃身以螺鈿工藝裝飾,內藏敕修巴利三藏經典。殿內四角各有一個較小的藏經櫃[42][43]。
拍西拉達那塔(พระศรีรัตนเจดีย์)位於派提平台西端,內藏拉瑪四世取自斯里蘭卡的舍利。該塔建於1855年,為鐘形支提式佛塔,由磚塊砌成,外覆金色磚,為拉瑪五世下令自義大利進口而來。其樣式仿照阿瑜陀耶的帕喜善佩寺佛塔,這種風格最初源自斯里蘭卡。佛塔四側修有門廊,門廊頂部各有一座微型佛塔,下有三面山花。佛塔內部為圓形空間,上懸華蓋,中央是一座小型黑漆佛塔,內有舍利[44][35]。
派提平台東側有兩座對稱的金塔,名為拍素帕那則迪塔(พระสุวรรณเจดีย์),即聖金支提,分居通向拍貼比東神殿的階梯兩側。建於拉瑪一世時期,是拉瑪一世為紀念其父母而建。塔基寬8.5米,為八角大理石座,塔高16米,為四角十二曲形方塔,稜角分明,塔尖分九層,雕成蓮花形。塔表覆銅片,又經塗漆貼金。塔基四面各有十六尊夜叉和四尊猿猴力士像,雙手高舉支撐佛塔,對應拉瑪堅史詩的各色人物。雙塔在1855年平台擴建時移至現址[45][46]。
拍西拉達那塔後建有四座裝飾精美的拍則迪頌肯塔(พระเจดีย์ทรงเครื่อง),分居西側廊道兩側,兩側各有兩座,為四角十二曲式支提塔。塔基純白,塔身貼金、鑲嵌琉璃。在1855年平台擴建時移至現址[44][47]。
在拍蒙多殿的四角建有四座王徽寶座(พระบรมราชสัญลักษณ์)。1882年,曼谷迎來建城一百周年,拉瑪五世下令修建三座布沙博金寶座,座上以立體的御印王徽塑像代表四位先王,後來又建成代表五世至九世王的第四座寶座。寶座以大理石為基座,各個立面上鐫刻有紀錄各先王增修玉佛寺的銘文,四角各有兩把小王傘,一把分七層居高位,一把分五層居低位。王座旁有小銅象,代表各先王在位時宮中的白象。西北角的王座中,是拉瑪一世至三世的王徽,分別是無耳飾的王冠、迦樓羅、三層維摩那。東南角的王座中是拉瑪四世的王徽:勝利大王冠。西南角是拉瑪五世的王徽:小王冠。東北角是拉瑪六世、七世、八世、九世的王徽:金剛杵、三根箭、菩薩、環刃八角寶座[48]。
-
一世、二世、三世王徽
-
四世王徽
-
五世王徽
-
六世王徽
-
七世王徽
-
八世王徽
-
九世王徽
吳哥窟模型位於拍蒙多殿之北,是拉瑪四世下令製作,他原本希望將一座高棉神廟移至曼谷,未果,於是下令在玉佛寺製作一個吳哥窟的比例模型。吳哥窟是在19世紀60年代被世人重新發現,當時吳哥仍屬暹羅領地[47]。
派提平台上共有七尊貼金銅神獸像,皆是泰國神話中喜馬潘森林中半人半獸的生物。分別是[49]:
- 貼巴西(เทพปักษี),上身男人,下身為鳥,手臂有羽毛,有人類雙腳,持寶劍;
- 貼諾拉西(เทพนรสิงห์),上身男人,下身為獅,執鮮花;
- 辛哈帕農(สิงหพานร),上身猴,下身獅,執權杖;
- 阿頌西(อัปสรสีห์),上身女人,下身獅;
- 阿素拉巴西(อสูรปักษี),上身夜叉,下身鳥;
- 緊那羅,上身男人,下身鳥;
- 阿素拉瓦育帕(อสูรวายุภักษ์),上身夜叉,下身鳥,持長矛。
-
貼巴西
(เทพปักษี) -
貼諾拉西
(เทพนรสิงห์) -
辛哈帕農
(สิงหพานร) -
阿頌西
(อัปสรสีห์) -
阿素拉巴西
(อสูรปักษี) -
阿素拉瓦育帕
(อสูรวายุภักษ์)
南門位於拍蒙多塔前,原本是拍蒙多塔的入口,據推測是在派提平台擴建時遷到現址。門楣上修尖頂,山花上有拉瑪三世的維摩那徽章。門上有貼金木雕,為持矛中國武士像[50]。
派提平台的東西邊緣有十八座花草法供塑像,稱為帕農瑪(พนมหมาก),為灰泥製成,覆蓋瓷片,是拉瑪五世時期所建[46]。
拍沙韋古達坎威漢裕殿(พระเศวตกุฏาคารวิหารยอด),簡稱威漢裕(วิหารยอด),意為「聖白尖峰精舍」,位於派提平台北側外延部分,為供奉佛像的精舍,始建於拉瑪三世時期,殿身為十字形,修有嵌瓷王冠頂,拱形門窗,拱頂有拉瑪五世徽章雕塑,五世王在位時重修了佛殿。入口有人身鳥頭獸「丹迪瑪」(นกตันติมา)像把守。殿門門板上有精緻的螺鈿裝飾,原本是紅統府巴莫寺的門板[52]。
拍坎探拉閣
拍坎探拉閣(หอพระคันธารราษฎร์),位於玉佛寺東南角,和拍蒙多裕邦塔(พระมณฑปยอดปรางค์)相鄰。為拉瑪四世時期所建,供有拍坎探拉佛,是拉瑪一世時期所鑄的銅像,祈雨式手印。拉瑪四世下令為這尊像貼金,並在額前戴鑽,在春耕節時供膜拜。閣身覆蓋青黃瓷片,正門設在北側,建有門廊。閣頂修有普朗塔式尖頂,山花都是嵌瓷花草圖案。門窗裝飾有稻米魚蝦圖案,寄託國土富饒之寓意[53][54]。
拍蒙多裕邦塔
拍蒙多裕邦塔位於拍坎探拉閣身後,為普朗塔式樣,八角塔基,蒙多式塔亭,亭內有一座小型舍利塔,為拉瑪四世出家時尋得。塔和閣均有中式石獅把守[55][54]。
鐘樓
鐘樓(หอระฆัง)位於玉佛寺南端,始建於拉瑪一世時期,拉瑪四世時重修。1882年,曼谷建城百年時完工。鐘樓為八角基座,四面設門廊,閣內登梯可達鍾亭。鍾亭為蒙多式塔亭。閣身以瓷片裝飾[56][57]。如今僅在僧王即位時敲鐘[58]。
拍蒙天探閣
拍蒙天探閣(หอมณเฑียรธรรม)是一處藏經閣,位於東北角,為二王瑪哈·素拉辛哈那捐建。閣身為長方形,四面有柱廊,支撐四層大屋檐,上覆有青黃瓦片,山花上有因陀羅騎乘愛羅婆多三頭象的形象。閣內有二王的木雕哈奴曼王徽。入口設在西側。閣內藏有巴利三藏,置於兩個螺鈿經櫃內。拍蒙天探閣曾是僧侶考試、沙彌修習的課室。佛教節日期間,僧侶會在這裡聚會講經說法[59][60]。
拍那閣
拍那閣(หอพระนาก)為一處王家陵寢,原本是拉瑪一世時為供奉阿瑜陀耶拍那金銅佛所建的佛閣,佛像後來移至威漢裕殿供奉,拍那閣仍保留原名。屋檐覆蓋青黃瓦片,內部分為七間,保存王族遺骸。阿瑜陀耶時代的傳統是在寺內保存女性王族的遺骸,但拍那閣內已不分男女,扎克里王朝歷代二王及其子嗣的遺骨皆在此保存,置於金罌之中[61][62]。
拍阿沙達瑪哈則迪塔
寺東建有一列八座普朗塔,稱為拍阿沙達瑪哈則迪(พระอัษฎามหาเจดีย์),為拉瑪一世時期所建,拉瑪三世時修繕,貼上瓷片裝飾。這八座普朗塔的塔身瘦長,有典型的拉達那哥欣時代的特點。塔基為磚石八角形結構,上有灰塑裝飾。中段塔身為四方形,四面設壁龕,內有天人金像,上段塔頂有夜叉力士像,雙手高舉作支撐姿態。這八座塔原本是沿著寺東圍牆所建,都建在圍牆外側,惟拉瑪四世時擴建圍牆,將其中兩座塔圍入牆內[63][64]。
八塔各有寓意,顏色各異:
- 正等正覺大塔(พระสัมมาสัมพุทธมหาเจดีย์),為白色,供奉三寶之佛。
- 妙法精通大塔(พระสัทธรรมปริยัติวรมหาเจดีย์),為藍色,供奉三寶之法。
- 聖僧聲聞大塔(พระอริยสงฆ์สาวกมหาเจดีย์),供奉三寶之僧。
- 聲聞比丘僧伽大塔(พระอริยสาวิกาภิกษุสังฆมหาเจดีย์),為綠色,供奉比丘尼。
- 緣覺菩提正覺大塔(พระปัจเจกโพธิสัมพุทธมหาเจดีย์),為紫色,供奉離群修行自證菩提的辟支佛。
- 至上轉輪王羅闍大塔(พระบรมจักรวรรดิราชามหาเจดีย์),為淺藍色,供奉轉輪王。
- 菩提薩埵成就大塔(พระโพธิสัตว์กฤษฎามหาเจดีย์),為紅色,供奉菩薩。
- 吉祥聖慈大塔(พระศรีอริยเมตตะมหาเจดีย์),為黃色,供奉彌勒[63][64]。
拉瑪堅壁畫
寺牆(พระระเบียง)為一迴廊,外側為圍牆,內側開放。迴廊壁畫的主題是泰國史詩《拉瑪堅》,是為印度羅摩衍那史詩的本地變體。1797年,在拉瑪一世親自監督下,按新欽定正本畫成,分為五章。玉佛寺中各式裝飾的典故基本都出自拉瑪堅史詩,史詩中傳達的正義王權的觀念對於東南亞諸國都影響深遠,並同本地的王權觀念結合,泰國國王本身被視為拉瑪堅主角羅摩的化身,其統治的佛國亦等同於現世的阿約提亞城。拉瑪三世時期通篇重繪,是存留至今、定期維護的版本。壁畫按照拉瑪堅史詩的故事編排,共分為178個場景,首個場景位於威漢裕門(七號門)右側[65][66]。
寺門
玉佛寺共有七道寺門,東側兩道,西側三道,南側一道,北側一道:
- 前御行門(一號門,ประตูเกยเสด็จหน้า),位於東側,正對拍貼比東神殿。為拉瑪四世時期所建,是唯一一處修有王冠尖頂的寺門。門外有涼亭和象台[67]。
- 牛前門(二號門,ประตูหน้าวัว),位於東側,正對戒堂及戒堂前耕牛像[68]。
- 西拉達那沙沙達蘭門(三號門,ประตูศรีรัตนศาสดาราม),位於南側,通往大王宮中廷,也是遊客出口[69]。
- 神醫門(四號門,ประตูพระฤๅษี)位於西側最南端,正對著神醫耆婆像,是遊客入口[70]。
- 後御行門(五號門,ประตูเกยเสด็จหลัง),位於西側中間。門外有供涼亭和象台。重大節慶時為國王正式入口,平日關閉[71]。
- 沙南猜門(六號門,ประตูสนามไชย),位於西側最北端。沙南猜是門外大王宮外廷的一方空地。
- 威漢裕門(七號門,ประตูวิหารยอด),位於北側,正對威漢裕殿。是唯一一處沒有守門夜叉像的門[72]。
玉佛寺的七道寺門前,六道有十二尊護法夜叉像,惟北門無夜叉像把守。守門的夜叉皆來自於拉瑪堅史詩故事,面色及寶冠式樣各異。夜叉像高約5米,手持大錘或金剛杵。一號門前靠左開始,順時針分別是[73]:
- 素里亞朴(สุริยาภพ),面色為紅,戴筍形寶冠;
- 因陀羅耆特,面色為綠,戴筍形寶冠;
- 芒功甘(มังกรกัณฐ์),面色為綠,戴那伽形寶冠;
- 增長天,面色深藍,戴那迦形寶冠;
- 托沙基里通(ทศคีรีธร),即帝梵陀伽,面色深紅,象鼻,戴筍形寶冠;
- 托沙基里萬(ทศคีรีวัน),即那欄陀伽,面色為綠,象鼻,戴筍形寶冠;
- 差甲瓦(จักรวรรดิ),面色為白,頭頂多張面相,戴羽毛形寶冠;
- 阿沙甘瑪叻孫(อัศกรรณมาลาสูร),面色為紫,頭頂多張面相,戴尖頂寶冠;
- 十面(ทศกัณฐ์),即羅波那,面色為綠,頭頂兩級多張面相;
- 沙哈沙德差(สหัสเดชะ),面色為白,頭頂兩級多張面相;
- 邁亞拉(ไมยราพ),面色淺紫,戴雞冠形寶冠;
- 威倫參邦(วิรุณจำบัง),面色深藍,戴雞冠形寶冠。
-
素里亞朴
(สุริยาภพ) -
芒功甘
(มังกรกัณฐ์)
-
差甲瓦
(จักรวรรดิ) -
阿沙甘瑪叻孫
(อัศกรรณมาลาสูร) -
沙哈沙德差
(สหัสเดชะ) -
邁亞拉
(ไมยราพ) -
威倫參邦
(วิรุณจำบัง)
參見
- 佛教王權
- 臥佛寺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