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文梵語बोधि羅馬化:bodhi),又譯為,音譯為菩提[1]合文𦬢𦬵[2]佛教術語,字面意思是「覺悟」,了解事物的本質,是指不再生死輪迴,從而導致涅槃覺悟智慧[3]釋迦牟尼正是因為成就這種覺悟而成正果,世稱佛陀。遵從佛陀的經教可修成菩提,按部派佛教的說法即成為阿羅漢,按大乘佛教的說法無法證悟,所以修證菩提是佛教徒的崇高理念。

字源

在梵語中,Bodhi是一個抽象名詞。源自於動詞字根 budh,字面意義為醒過來、醒覺、注意、知道或了解。巴利語動詞 bujjhati,梵文動詞bodhati (知道、了解)或 budhyate(了解)都來自這個字根。

一個已經覺悟的人,稱為覺者,即是佛陀(Buddha),為陽性名詞;其陰性形態 Buddhi,為能夠覺醒的能力,即覺性,或智性。將菩提與心結合後的複合字菩提心,指的是能夠成佛的心,希望成佛的心願;覺悟的過程,稱為buddhatva。

菩提樹的梵語原名為「畢缽羅樹」(Pippala),因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得名為菩提樹梵文bodhivṛksa)。

佛教

覺是指對於四聖諦進行思惟之後,所獲得的智慧[4]

在修行方法中,有七覺支三十七菩提分法

菩提之分類

三乘菩提

緣覺乘菩提、聲聞乘菩提合稱二乘菩提

禪宗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