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原是科舉的科目之一。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到了元朝以後,惟存進士一科,遂成為科舉功名的最高等級。民間又稱考中進士為「金榜題名」。

Quick Facts 漢語名稱, 正體字 ...
進士
明代王瓊進士服
漢語名稱
正體字 進士
簡化字 进士
越南語名稱
國語字 tiến sĩ
儒字 進士
越南語別稱
國語字 hoàng giáp
儒字 黃甲
韓語名稱
諺文진사
漢字進士
日語名稱
漢字 進士
滿語名稱
滿文 ᡩᠣᠰᡳᡴᠠᠰᡳ
穆麟德轉寫dosikasi
Close

歷史

隋煬帝大業元年(385年)首次開的進士科,為科舉的開始。

時,「進士科」和「明經科」都算是考試科別:明經科考經學和時務策;進士科除考經學時務策以外,還要「加考」。武后為了與唐朝宗室、善考明經的士族抗衡,特別重視進士科的地位,以選拔賢才。唐武宗下詔,凡進士及第者稱為「衣冠戶」,其家享受輕稅免役之權,成為一種殊榮[1]。宋真宗時,尚有衣冠戶之名[2],後來由「官戶」所取代。[3]

唐朝科舉,進士科最難,明經科較易,唐人有諺云:「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4]意思是說,三十歲考上明經科,已算是年老,因為明經科較易,而五十歲登進士第,已經很年輕了。一般進士百人中取一二人,明經十人中取一二人[5]韓愈稱進士考試,到最後錄取時,「有終身不得與者焉」,一旦得第時,「班白之老半焉」[6]。依據徐松《登科記考》記載,孟郊貞元十二年(西元796年)登進士第,時四十六歲。從他的〈登科後〉一詩來看,登科的喜事幾乎把幾十年為仕途的努力和艱辛都一掃而空。 [7]

進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難,一般每次只取二、三十人[8],僅是明經科的十分之一,故此最為尊貴,地位亦成為各科之首。時人稱進士及第者為「白衣公卿[9]

在唐朝,進士考試可以在考前公開推舉,稱作「通榜[10]。因此凡是應進士舉的人,常常將自己的作品送給朝中有文學聲望的人看,希望通過他們宣揚自己的名譽,甚至推薦給主考官,這就是「溫卷」。而二者之間的關係稱為「知己」。在唐朝,進士及第後,要到吏部進行關試,才能得到官職。

宋代以前,進士只需要通過在尚書省舉行的省試。自宋以後,進士一律要經過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一關覆核和決定名次。宋仁宗時,曾有一名考生張元因通過省試,但在殿試被黜落,憤而投奔西夏。自此以後殿試都只定名次,而不會黜落考生。

宋朝的科舉制度,一開始,也分為進士明經、諸科等。直到宋神宗時,王安石變法,廢明經、諸科,只用進士科一科取士。

元朝正式僅存進士一科。明朝、清朝繼承,亦只有進士一科取士。自此,通過最後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

明朝清朝,殿試封錄取考生為三等稱三甲。一甲僅錄取三人,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稱'進士及第,在於「史」的意味。二甲若干(清朝時一般為40或50人),稱進士出身

日本

日本在奈良時代模仿中國唐代制度,由式部省實行的次於秀才明經的第三等官吏考試制度,亦稱進士試。 因為比秀才敘位低,問題又難,所以考進士的人並不多。平安時代貞觀年間廢除進士制度,後遂成為漢文考試選拔紀傳道日語紀伝道的學生文章生日語文章生之別稱。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