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英華》是宋太宗時李昉、扈蒙、宋白、徐鉉等二十餘人共同編纂的文學總集[1]。《文苑英華》於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開始編輯,[2]後來宋太宗又命蘇易簡、王祐、范杲、宋湜及宋白等人參修。[3]雍熙三年(986年)完成初稿,篇幅多達一千卷[1],所選詩文共二萬三百餘首。
特點
文苑英華選材侷限與《文選》相銜接,上自南朝梁代,下至五代,按文體分賦、詩、歌行、雜文,還收錄了詔誥、書判、表疏、碑誌……等,可用來考訂史實。其中唐人作品佔十分之九。
缺點
《文苑英華》成書草率,內容有不少缺失,「原修書時,歷年頗多,非出一手。叢脞重複,首尾衝決。一詩或指為二,二詩或合為一,姓氏差互,先後顛倒,不可勝計」[4]。
校刊
景德四年(1007年)又重新編選,並進行「刪繁補闕」的工作。祥符二年(1009年)又命石待問、張秉、薛映、戚綸、陳彭年等復校。[5]終北宋一朝,《文苑英華》遲未刊刻。南宋時,還在做補刪工作,周必大退隱「老丘園」,邀集胡柯、彭叔夏等好友進行再校訂工作,書中多補有異文「一作……」或「集作……」,嘉泰元年(1201年)終於付印。今存者即此校定本。彭叔夏曾將部分校文寫成《文苑英華辨證》十卷,將問題分「十類四十五子目」。清朝勞格又有《辯證拾遺》。一般以為清朝編《全唐文》其實是以《文苑英華》爲底本,如李商隱《樊南文集》即是從《文苑英華》中輯出。李慈銘《越縵堂日記》指出「所收賦至一百五十卷,唐賦居十之七八,陳陳相因,最無足現」;又說「其雜文中不收柳柳州《乞巧文》、昌黎《送窮文》,而收沈下賢為邯鄲妓李容子所作《乞巧文》,殊不可解。」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