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
睡莲科芡属植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芡(學名:Euryale ferox),又名䓈,民間俗稱「雞頭蓮」,是屬於睡蓮科芡屬的水生植物,芡屬是個單型屬,只有這一物種。芡的種子稱為「芡實」或「芡米」、「雞頭米」。芡實磨成「芡粉」後可用於「勾芡」[3]。產於廣東省肇慶的芡實可被標記為「肇實」,如同山藥中「淮山」。
名稱
本種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名稱,例如:假蓮藕、湖南根、刺蓮藕(廣西)、肇實(廣東)、雞頭米(東北、河北、山東、江蘇)、雞頭蓮(山東、江蘇、河南、江西、四川、廣西)、雞頭荷(江西)[4]、鬼蓮(日本;オニバス)等。
特徵



本種是一種大型的一年水生草本植物,一般多刺[4],然刺的多寡依品種而異。
葉有兩種形態:初生葉為沉水葉,橢圓腎形或箭形,4—10厘米長,初生葉柄及葉面皆無刺;次生葉為浮水葉,直徑達30—130厘米,呈圓形或橢圓形、盾狀,全緣或有彎缺,革質,葉下呈紫色、有短毛,葉脈分支處有尖刺,葉柄可長達25厘米,粗壯、有密刺[4]。
花長約5厘米,萼片4裂、宿存,長1—1.5厘米,披針形,生在花托邊緣,萼筒與花托基部融合,內面紫色、外面密生彎硬刺,花萼比花瓣大,花瓣呈矩圓披針形到披針形,長1.5—2厘米,紫紅色,呈數輪排列,向內漸變為雄蕊,花葯矩圓形、藥隔先端截狀,子房下位、心皮與心室各8個、無花柱,柱頭盤凹入,柱頭紅色[4]。花梗粗壯,可達25厘米,有密刺。
漿果球形,烏紫紅色,革質,外有密刺,直徑3至5厘米,頂端有直立宿萼,不整齊開裂。在孟加拉其果實有作食用。果實內含種子約20—100個。
種子球形、長十餘毫米,假種皮漿質、厚種皮黑色,胚乳粉質[4]。
花期7—8月,果期8—9月[4]。
分布

芡分布於東亞、南亞及東南亞等溫帶及亞熱帶地區的池塘、湖泊、沼澤等濕地[4][5]。
俄羅斯遠東地區(濱海邊疆區)、朝鮮半島、中國(東北、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湖北、湖南、安徽、浙江、江蘇、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海南)、台灣、日本(本州、九州)、緬甸、孟加拉、印度(阿薩姆、比哈爾、查謨克什米爾邦、曼尼普爾、米佐拉姆、拉賈斯坦、特里普拉邦、北方邦、西孟加拉)等地都有分布記錄[4][5]。

分類
用途
芡的成熟種仁也叫芡實,又名雞頭米、肇實。主要成分含有澱粉、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等。中式烹飪中常說的「勾芡」所用到的「芡粉」,原本就是指芡實的粉末,後來也指其他主要成分為澱粉的替代品,比如綠豆澱粉,馬鈴薯澱粉,菱粉、藕粉、玉米澱粉等等。
芡實還可以用來製作芡實粥和芡實糕,或者夏季做雞頭米湯,像綠豆湯一樣有防暑降溫的功效。同時,芡實也是一種中藥成分,《本草綱目》等都有記載。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