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松雀鷹(學名:Accipiter gularis)是一種屬於鷹科的猛禽,該科還包括其他許多日行性的猛禽,如老鷹、鵟和鷂等。這種鳥類有多種別名,如日本小松雀鷹、亞洲松雀鷹或東方松雀鷹。[3] 這個物種是小型的猛禽,其翅膀較寬且較圓,尾巴較短。[4] 它的總長度約為23—30公分(9.1—11.8英寸)。雄性背部呈深色,腹部為白色並帶有灰褐色橫斑,兩側有紅棕色斑紋;雌性則有更重的棕色橫斑。兩性均在喉部有一道條紋,但雌性的更為明顯。這種鳥通常根據外觀辨認,但有時也會發出嘰喳聲音。kiki-kik-kik...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這個物種通常在俄羅斯、韓國、日本和中國的部分地區繁殖。日本松雀鷹共有三個亞種,它們在分布和外觀上有所不同。該物種在全球範圍內被列為無危物種,但在日本被列為瀕危物種,在中國則受到保護。
分類
日本松雀鷹最早於1844年由康拉德·雅各·特明克和赫爾曼·施萊格爾描述。[3][5] 它被歸類於鷹科的鷹屬(Accipiter)。其屬名Accipiter在拉丁語中意為「鷹」,而gularis意為「喉部」,可能暗示了這種猛禽喉部的條紋。該物種與松雀鷹(A. virgatus)關係非常密切。[4][3] 曾一度被認為日本松雀鷹是松雀鷹的一個遷徙亞種,但這一觀點後來被推翻。[3] 隨後被認為褐翅鷹和日本松雀鷹是兩個非常近緣的物種。[6] 然而,最近發現它們並不像想像中那樣密切相關,[7] 儘管外觀相似,卻可能與澳大拉西亞的領北雀鷹(A. cirrocephalus)更為接近。[8]
亞種
自1844年發現以來,日本松雀鷹被進一步分類為具有不同分佈的亞種。[9] 最初報告的人口被歸類為Accipter gularis gularis,因為後來報告了兩個附加亞種。第一個附加亞種是A. g. sibiricus,由Stepanyan於1959年發現。[4] 最後,Mishima於1962年報告了第三個亞種A. g. iwasakii。[4][10][11]
描述
成年雄性日本松雀鷹的身長約為23—30公分(9.1—11.8英寸),翼展約為46—58公分(18—23英寸),體重約為92—142克(3.2—5.0盎司)。[3] 其喙小而彎曲,呈藍灰色,尖端黑色,蠟膜為綠黃色,[12]:192;翼尖長而尖,尾巴相對較短;腿和腳趾則比較修長。[3]日本松雀鷹具有性二態。成年雄性背部呈黑色或板岩色,頸背有白色斑塊。腹部呈白色,帶有灰褐色和淡紅褐色橫斑。成年雄性腿部為黃色,飛羽為灰色,帶有四條深色帶狀斑紋。它們的眼睛呈紅橙色,臉頰有灰褐色斑塊,喉部有一道微弱的線條。
在飛行中,成年雄性的胸部兩側似乎有淡淡的紅褐色,翼內側和側翼上有明顯的灰褐色條紋,而其飛羽則有細條紋。[3]
成年雌性比雄性大,體重約為111—193克(3.9—6.8盎司)。[3][14]它們的上半部為棕色,但腹部和側面沒有紅褐色橫斑。[3] 成年雌性身體和翼內側為白色,帶有灰褐色橫斑。它們的眼睛為黃色,像成年雄性一樣,腿部為黃色,喉部有一道條紋,但在成年雌性身上更為明顯。[3]
幼鳥的上半部為深棕色,側面呈黃褐色或紅褐色。[3] 腹部為奶油色,胸部有紅褐色條紋,腹部有斑點,兩側有橫斑。它們的眼睛上方及頸背為白色,尾羽上有細條紋。[3] 幼鳥也有喉部條紋,但眼睛為棕色,腳為黃綠色。[3]
總的來說,這些描述在Accipter gularis gularis和A. g. sibiricus亞種之間保持一致。[4] 然而,iwasakii亞種的成鳥較小,背部顏色較深,腹部斑點較大,眼睛顏色較淺,翼尖較圓。[15][3]
棲地與分佈
日本松雀鷹通常棲息在多種森林類型中,如落葉林、針葉林和混合林,海拔可達1800米,但通常低於1000米。[3][4] 它偏好靠近河流的南方泰加林和亞高山區域。[3] 在遷徙和非繁殖區過冬期間,它們可以出現在村莊和開闊地區,這些地方的樹林和灌木叢與沼澤和田野混雜。[3]
這種物種通常可以在其繁殖地,即俄羅斯東部、東至庫頁島、朝鮮半島、日本和中國東北部發現。[3][15] 不過,日本松雀鷹的分佈在不同亞種之間有所差異。Accipiter gularis sibiricus 是遷徙性物種,繁殖地從蒙古到中國東部,冬季則被認為在東南亞和印尼過冬。[9] 另外,A. g. iwasakii 是留鳥,僅生活在日本南部琉球群島的常綠亞熱帶森林中。[4][9] 相比之下,A. g. gularis 是最廣泛分佈的亞種,主要由兩個主要族群組成。[15] 第一個族群是遷徙性物種,在中國東北部、俄羅斯最東部以及日本繁殖。[9] 它們的冬季棲地在菲律賓和印尼。第二個主要族群A. g. gularis 是都市和郊區的日本留鳥繁殖種群。[4][15]
行為
日本松雀鷹是隱秘的,在繁殖季節通常不會出現在森林區域外。[3] 在這段時間內,它們通常是獨自或成對活動。遷徙期間,它們可以看到快速的飛行和翱翔。[3] 它們從9月中旬遷徙到11月,從4月中旬遷徙到6月。[3] 在遷徙途中,它們通常是單獨飛行或成小鳥群。[4] 冬季期間,它們會在較開闊的區域停棲。[3]
日本松雀鷹僅在繁殖時會發聲。[3] 其主要的鳴聲為一種喋喋不休的kiki-kik-kik...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聲音。鳴聲的速度和音量會根據情況而變化。[3] 例如,在宣傳和伴侶之間聯繫時會較慢,而在獵物運送和求偶時會較柔和。相反,在對入侵者、人類或捕食者進行領地或防禦展示時,鳴聲會變得更快。其他已報導的鳴聲包括一種貓叫般的key-key聲音和尖銳的kee-bick聲音,[16] 以及在築巢前伴侶之間的kwu聲音。[17]
日本松雀鷹通常在空曠地區突襲獵物,或在飛行中追擊獵物。[3][4] 它們經常捕獵小型森林雀形目鳥類,如麻雀、鵐、鶯、山雀、鳾,有時也捕捉較大的鳥類如喜鵲和鴿子。[3][4] 但它們也會機會性地捕食小型哺乳動物如田鼠、[4] 蝙蝠,[14] 以及昆蟲,有時也捕食爬行動物。[4]
日本松雀鷹的繁殖期在6月到8月之間。[3] 個體會找到伴侶,並開始進行築巢前的求偶展示,在這期間,伴侶會在棲息處抖動翅膀[13],一邊低頭一邊抬起尾巴,同時發出kwu鳴聲。[17] 它們還會進行空中展示,包括起伏的空中舞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高空盤旋和緩慢拍打翅膀。[3] 這對伴侶會在樹上築巢,通常靠近樹幹,距地面約10米高。[3] 巢是由樹枝構成,內襯樹葉和樹皮片。它們在6月於西伯利亞產下4到5枚鳥蛋,而在中國和日本則略早一些,產下2到3枚蛋。[3][4] 孵化期持續25到28天,雛鳥在日本是6月、在西伯利亞是8月,可長出成鳥羽毛離巢。[4]
狀況與保護
日本松雀鷹在全球範圍內被IUCN紅色名錄列為無危物種,其種群數量被認為穩定,估計有13,400到67,000隻成鳥。[18] 然而,它在中國被列為二級保護物種。[7] 此外,A. g. iwasakii亞種因巢址和繁殖成功率下降,被日本環境省日本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但其估計的種群規模和生活史理論參數仍然了解不多。[3][15]
參考資料
擴展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