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慧遠(334年—416年),俗姓賈,并州雁門樓煩縣(今山西寧武附近)人,東晉高僧,是中觀般若學大師,曾居廬山東林寺,人稱稱廬山慧遠或東林慧遠。後世淨土宗認為,他曾在此組織蓮社,推廣唸佛往生,將其尊為淨土宗初祖,但淨土宗二祖善導師承來自曇鸞、道綽一系,與慧遠無前後師承關係。
慧遠少通儒家五經與道家老莊之學,年十三曾隨舅父令狐氏遊學許(今河南許昌)、洛(今河南洛陽)。354年欲南下訪儒生范宣,值世亂道阻,聞道安法師(314年-385年)於太行恆山弘揚佛學,遂改道前往謁見,他被道安高尚的人格、淵博的學識所懾服,拜道安為師。在道安門下,聽聞般若經後,決心出家[1]。
358年奉道安命,前往荊州探問竺法汰疾病,而於荊州破斥道恆「心無義」見解。年二十四即登講席,引莊子之見來說明佛教之實相義理,使迷惑者曉然領解。361年隨道安入王屋山,數年內幾經流離,於366年止於湖北襄陽,在此駐錫十二年。
建元十四年(378年)秦將苻丕攻襄陽,道安為太守朱序所拘,不能離去,遂分散徒眾各隨所之。慧遠奉道安命,至江南弘教,住荊州上明寺,時年45歲[2]。
慧遠辭別道安,原欲南向訪問同學慧永,以踐昔日羅浮山共住之約。因慧永棲止廬山西林寺,遂亦居止廬山。慧遠初住龍泉精舍,後慧永請江州刺史桓伊建東林寺。寺成,慧遠乃移居東林寺。慧遠內通佛理,外善群書,為當代僧眾所欽敬。廬山之東林寺為當時南地佛教中心(鳩摩羅什所居之長安為當時北地佛教中心)。當時名仕謝靈運,欽敬慧遠,替他在東林寺中開東西兩池,遍種白蓮,慧遠所創之社,遂稱「白蓮社」,因此,後來淨土宗又稱「蓮宗」。被後世淨土宗追尊為淨土宗初祖[3]。慧遠居東林寺直至圓寂。春秋八十有三。
於廬山期間,慧遠整肅僧團、聚徒講學,並組織譯經事業。曾請僧伽提婆譯出《阿毘曇心論》四卷、《三法度論》二卷;佛馱跋陀羅(覺賢,359年—429年)譯出《修行方便禪經》。慧遠均為新譯經作序。又常以書信,與鳩摩羅什往返研討義理。曇摩流支來華時,慧遠曾遣弟子曇邕參與譯出《十誦律》。
附記一則:慧遠曾讚賞羅什門下僧肇所作《般若無知論》,並由劉遺民執筆,就關河與廬山看法不同之處,書問僧肇,僧肇亦有回信說明。原信雖非慧遠親自所寫,然亦足以代表慧遠的論點。
後世淨土宗推崇慧遠為初祖,但他在生前並沒有提出淨土宗的名稱,未建立淨土宗理論與宗派,與二祖善導之間也沒有師承關係。
據說,慧遠曾於402年7月與劉遺民等僧俗一百二十三人,於山北般若台阿彌陀佛像前共誓往生西方,由劉遺民作誓文。後世稱為「結社」,成為淨土宗在中國的開端。相傳,慧遠在廬山東林寺同劉遺民、雷次宗等共一百二十三人在阿彌陀佛像前發願,共期西方[4],希望由經行念佛,修行念佛三昧,而得解脫[5]。
但是在隋唐的佛教文獻中,並沒有「慧遠結蓮社」的記載。慧遠結蓮社此事最早的記載,出自宋朝陳舜俞(?-1074年)《廬山記》中所引《十八高賢傳》。後南宋僧志磐編《佛祖統記》時,將《十八高賢傳》加以修定並收錄,於是成為後世流傳的版本。
南宋宗曉作《蓮社繼祖五法師傳》,依《廬山記》,首度推崇慧遠為淨土宗初祖,並建立善導、法照等五位淨土宗祖師傳承世系。志磐編《佛祖統記》繼承宗曉的六祖說,又提出了淨土七祖說。後世遂以慧遠為淨土宗初祖。
後世淨土宗所傳的慧遠故事,並非全屬史實。慧遠被推為淨土宗初祖,與法眼宗永明延壽大師被推為淨土宗六祖,與南宋之後佛教重心南遷有很深的關連。
也有傳說慧遠居廬山,「影不出山,跡不入俗」,每次送客遊履,常以虎溪為界[6]。而陶淵明與道士陸修靜一起訪問慧遠,歸途中,三人談笑風生,不知不覺跨越了虎溪,三人相視大笑[7]。這一傳說成了後世《虎溪三笑圖》的題材,作為儒釋道三教和睦相處的象徵,長傳不衰。但根據元末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考證,陸修靜在元嘉末年至廬山,當時慧遠已過世三十年,陶淵明已過世二十年,三人會談之說恐怕只是偽託[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