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yfo / Seyfo 在新阿拉姆語(參見阿拉姆語)中,有「種族滅絕」的意思,也有「劍」的意思,指的是在一戰期間,由鄂圖曼軍隊,非正規軍軍人,庫德人(參見庫爾德部落 - en,庫德斯坦)對居住在鄂圖曼東南部的安納托利亞,(以及其境外)的敘利亞基督徒(參見敘利亞基督教),亞塞拜然人進行的種族大屠殺和驅逐行為。
歷史上,亞述族群說著不同的語言,因宗教信仰不同(如敘利亞東方正統教會、東方教會、加色丁禮天主教會)而相互敵對。一戰之前,亞述人遷徙至鄂圖曼帝國的偏遠山區,其中部分族群是無國家社會,部落間衝突不斷,並以此區別彼此(身份)。在十九世紀,受帝國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影響,亞述人「各自為政」(各族自治)的統治思想在其內部引發多次暴力衝突,統治岌岌可危。
大屠殺始於波斯戰役,從 1915 年一月持續到五月,參與者有鄂圖曼軍隊,非正規軍軍人,親鄂圖曼庫德人。在比特利斯省(參見六大維拉亞特),從波斯戰場退下來的帝國軍隊連同當地庫爾德部落一起,大肆屠戮基督徒,包括亞述人。1915 年年中,襲擊者攻擊了位於哈卡里的亞述部落,九月,此處的亞述人已被驅逐一空。在迪亞貝克省(Diyarbekir Vilayet),(該省)統治者穆罕默德·雷希德(Mehmed Reshid)發起了一場針對包括該省所有的基督教社區、敘利亞基督徒的種族滅絕。 居住在今天伊拉克和敘利亞南部的鄂圖曼亞述人倖免於難。
之後的亞美尼亞大屠殺與此次針對亞述人的大屠殺聯繫密切,相較於前者,後者並無明顯的系統性。正值帝國統治後期,與帝國政府相比,地方統治者在此間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後者是某些針對亞述人屠殺的直接元兇。在 1919 年的巴黎和會上,亞述 - 迦勒底(參見迦勒底)人代表在陳詞中說他們損失了 25 萬人,大致相當於其戰前人口的二分之一——但並沒有明顯證據顯示該數據準確與否。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在離散在各地的亞述-迦勒底-敘利亞人的帶頭努力下,一些國家——土耳其不在此列,認為鄂圖曼帝國的亞述人是種族滅絕的受害者,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對亞述人的的暴行被正式認定為大屠殺。
歷史
在1914年至1920年間,上美索不達米亞的亞述人被鄂圖曼帝國青年土耳其黨人的軍隊強行徙置與屠殺[1],當地阿拉伯民兵和部落武裝,包括庫德人,車臣人和切爾克斯人也攻擊的亞述平民,估計造成150,000–300,000人死亡。但不同於對待亞美尼亞人,鄂圖曼帝國政府沒下令攻擊亞述人,沒採用標準化的種族滅絕手法,在一些城市,所有的亞述人被殺害,其他人被迫逃離。這些屠殺是經常由當地的庫德人攻擊而進行,亞述人逃亡的過程中疾病和飢餓增加了死亡人數,以及婦女遭到廣泛的性虐待。
在2007年,種族滅絕學者國際協會(IAGS)達成共識,即「1914年至1923年之間鄂圖曼帝國對國內亞美尼亞人,亞述人,和本都希臘人和安納托利亞希臘人基督徒進行種族滅絕。
參見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