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2007年大西洋飓风季形成的第11场获得命名的风暴和第4场飓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颶風卡倫(英語:Hurricane Karen)是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形成的第11場獲得命名的風暴和第4場颶風[1]。系統由熱帶東大西洋的大規模東風波發展而成,屬於維德角型颶風。風暴曾短暫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一級颶風強度,然後就因風切變增多緩慢減弱。卡倫自始至終遠離陸地,所以沒有造成任何破壞或人員傷亡。
2007年9月21日,一股東風波離開非洲西海岸進入大西洋。東風波內的雷暴活動很零散,還包含大範圍的低氣壓區,組織結構雜亂無章。系統向西移動,從維德角以南海域經過,其深層對流逐漸增長,弧形的帶狀特徵也變得明顯,系統內開始呈現出結構混亂的環流。9月23日清晨,氣象機構開始採用德沃夏克分析法估算系統強度。系統內的組織結構起初無甚變化,但到了9月24日晚,系統在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期間開始發展出更加層次分明的下層環流和帶狀特徵。當天深夜,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宣布本季第十二號熱帶低氣壓在維德角群島西南偏西方向形成。[2]
成為熱帶氣旋後,系統迅速增強,組織結構不斷改善,於9月25日早上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名「卡倫」(Karen)[3]。氣旋的增強趨勢暫停,其強度尚屬熱帶風暴中的較低標準,對流層次也相對較淺。當天深夜,風暴中又有深層對流爆發。[4]9月26日清晨,卡倫的強度有顯著上升,開始發展出內層核心[5]。這天早上,氣旋發展出不規則的風眼,風速提升到每小時120公里,達到颶風標準[2]。但此次強化過程的持續時間很短,受附近上層低壓槽的影響,卡倫所在洋面的上層風切變大幅增多,風暴發展當天下午趨於平穩[6],但其結構當晚已開始惡化。9月26日深夜,經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派出的颶風獵人偵察機確認,卡倫所在海域的地面風速降至每小時115公里,風場範圍非常龐大,颶風因此降級成熱帶風暴。[7]。不過,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在實際操作中起初把卡倫歸類為強烈熱帶風暴,之後又一度根據偵察機的數據將卡倫歸類為一級颶風[2]。
9月27日清晨,氣旋在向繼續向西北偏西方向前進期間開始因風切變增多而緩慢弱化[8]。與此同時,環流中心在西南向風切變的影響下多次暴露出來,這導致卡倫的風場變得異乎尋常,最強風力位於中心東側和西北方向較遠處位置[9]。不過,風暴內還在發展出持續性的深層對流,所以當天晚上氣旋的減弱速度非常緩慢[10]。9月28日,由於外界環境中的風切變增多,對流和環流結構惡化,卡倫的減弱速度加快[11]。到早上時,氣旋風速已降至每小時65公里,屬熱帶風暴標準下限[12]。對流同下層環流中心相互影響,下層大氣環境中的南向風增多,導致風暴短暫向北大幅轉向[2]。下午,氣旋內雖然組織結構仍然混亂,還卻有深層對流再度生成,令卡倫的弱化趨勢減緩[13]。9月29日清晨,風暴由於持續受到強烈風切變的影響而降級成熱帶低氣壓,環流中心已經非常難以辨認[2][14]。當天下午,系統環流在小安的列斯群島以東洋面消散,風暴殘留又持續了幾天時間,繼續穿過小安的列斯群島以東海域後消散[2]。
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一度評估卡倫有可能對小安的列斯群島構成威脅,有5%的可能氣旋會在巴布達島產生熱帶風暴強度大風[15]。但是,風暴自始至終停留在大西洋開放海域上空,沒有對任何陸地產生影響,也沒有任何報道表明颶風曾造成破壞或人員傷亡[2]。沒有任何船隻在海上測得卡倫產生的熱帶風暴或更高強度大風[2]。風暴殘留之後有可能促成第十五號熱帶低氣壓在10月11日形成,但這個氣旋的持續時間很短[1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