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的東風波在2007年8月中旬離開非洲西海岸進入北大西洋,拉開颶風狄恩的氣象歷史序幕。東風波起初遭遇強烈的東向風切,但快速進入適合熱帶氣旋發展的環境後還是迅速組織,美國國家颶風中心8月13日早上將位於小安地列斯群島以東超過2400公里海域的天氣系統歸入熱帶低氣壓。

Quick Facts 形成, 消散 ...
颶風狄恩
五級颶風(美國
Thumb
颶風狄恩的行進路線
形成2007年8月13日
消散2007年8月23日
最高風速1分鐘持續 175英里/小時(280公里/小時)
最低氣壓905毫巴百帕);26.72英寸汞柱
影響地區小安地列斯群島波多黎各伊斯帕尼奧拉島牙買加古巴開曼群島尼加拉瓜宏都拉斯貝里斯瓜地馬拉墨西哥
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的一部分
颶風狄恩的一部分
總體
  • 氣象歷史

影響

  • 小安地列斯群島
  • 大安地列斯群島
  • 墨西哥
Close

系統因北面的深層高壓脊轉向西進並迅速進入加勒比地區溫暖水域。8月14日,低氣壓有所增強並升級熱帶風暴,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以「狄恩」命名。8月16日風暴已達颶風標準。颶風狄恩在向西穿越小安地列斯群島的過程中繼續強化,一度在加勒比海中爆發性增強至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五級颶風強度。接下來颶風略有減弱,於8月19日以四級颶風強度在牙買加南部海岸掠過後繼續朝猶加敦半島水溫更高的洋面進發。加勒比海西部的有利條件讓風暴得以在次日再度強化並達到五級颶風標準,然後在金塔納羅奧州登陸

颶風狄恩是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期間以五級強度登陸過的兩場風暴之一,並且與颶風卡米爾颶風密契一起並列成為有紀錄以來第七強烈的大西洋颶風。首次登陸後,颶風狄恩在穿過猶加敦半島的過程中減弱,然後進入了坎佩切灣。由於該海灣內水溫較高,風暴再度短暫加強,又在韋拉克魯斯州實現二度登陸。之後狄恩朝西北方向移動,逐漸減弱成殘留低氣壓,最終在美國西南部上空消散。

形成

Thumb
這張衛星圖像上的低氣壓最終將發展成颶風狄恩,攝於世界協調時間2007年8月12日中午12點45分。

2007年8月11日,一股強烈的東風波離開西非海岸,產生了雜亂無章的陣雨和雷暴[1][2]。由於外界環境有利,東風波逐漸獲得發展,於8月12日成為一股低氣壓[3][3]。強烈的上層東向風切減弱了低氣壓的發展速度[4][5],但到了8月13日,東風波的組織性已明顯改善,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因此將其歸類為「第四號熱帶低氣壓」,其時系統位於維德角西南西方向約835公里洋面[6]

低氣壓的西側環流已經呈現出有深層對流持續存在[7]。系統快速西進,位於一個深層高壓脊的南面[8],逐漸遠離了減慢其發展速度的風切,進入水溫較高的海域上空[9]。到了世界協調時間8月14日下午15點,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將低氣壓升級為熱帶風暴,並以「迪恩」命名[10],這時風暴距其西面的巴貝多仍有2300公里[11]。當天下午,雖然風暴的對流略有消退,但其強度仍在增大[12],當晚中心的對流也出現爆發。雖然風暴北面有乾燥冷空氣延緩結構的發展,但8月15日時系統中還是開始有不規則的雨帶形成[13]。到了上午風暴中已經有帶眼形成[14],並在次日早上發展成一個完整的風眼[11]UTC8月16日上午9點,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將位於巴貝多以東約890公里的風暴[11]升級成颶風狄恩[15]

北面強烈的高壓脊繼續迫使狄恩向西面的加勒比海行進[16]。16日下午,對流帶和不斷增多的上層外流將風暴增強為二級颶風[17]。風眼在一夜之間曾短暫消失,這可能是晝夜波動變化的一部分[18],但在8月17日早上又得以重新出現[19]

加勒比海和首度登陸

UTC8月17日上午9點30分,颶風狄恩的中心通過馬提尼克聖露西亞之間的聖露西亞海峽進入加勒比海[20]。颶風北面的風眼牆經過馬提尼克上空,該首府法蘭西堡的一個氣象站報告了高達330公釐的降雨量[11]。進入加勒比海後風眼牆已經閉合,形成清晰的風眼[20],由於由於所處環境風切較少,海面溫度不斷提高,颶風開始迅速強化[21]。8月17日晚上,狄恩已經達到三級颶風強度[22]。衛星圖像顯示,小安地列斯群島上空保持著許多弧形氣旋對流帶,還有一個非常清晰的風眼[21]。當晚還有一架颶風獵人偵察機對颶風執行了偵察任務,發現狄恩已經增強為四級颶風[23],並且在UTC8月18日早上6點時,風暴已經首次達到了五級颶風強度,風速每小時270公里[11]。隨著風暴的強度和規模不斷增加,各個象限的的風速半徑也相應擴大[24][25]。到了UTC8月18日早上8點,颶風狄恩直接在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第42059號海上浮標上空經過[24],測得的平均海水面(最高三分之一海浪的平均高度)達十米高[26]。8月18日,颶風發展出雙層風眼牆[27],表明狄恩正在進行眼牆置換周期,風暴因此減弱成四級颶風,強度上開始出現短期波動[11][28][29]。當天下午,颶風的外流結構繼續改善,眾多的螺旋帶也令其衛星圖像非常清晰[27]。8月19日清晨,狄恩的眼牆置換周期完成,並伴隨有一些旋轉式的擺動[30][31]

Thumb
UTC8月20日下午18點41分左右,颶風狄恩達到四級強度,這時距其登陸還有14個小時。

8月19日早上,風暴與其最高強度相比只有小幅減弱。狄恩的中心從海地以南約150公里海域經過,這時其風速在每小時220公里到230公里之間,達到四級颶風強度,並於當晚從牙買加以南僅40公里洋面經過。牙買加分別位於莫蘭特貝和英格爾賽德(Ingleside)的兩個氣象站都報告了高達330公釐的降雨量[11],然而位於海地萊凱的氣象站卻只記錄到了30公釐降雨[32]


More information 最強烈的大西洋颶風, 排名 ...
最強烈的大西洋颶風
排名 颶風 颶風季 氣壓
百帕 英寸汞柱
1 威瑪 2005 882 26.05
2 吉爾伯特 1988 888 26.23
3 「勞動節」 1935 892 26.34
4 莉塔 2005 895 26.43
5 米爾頓 2024 897 26.50
6 艾倫 1980 899 26.55
7 卡米爾 1969 900 26.58
8 卡崔娜 2005 902 26.64
9 密契 1998 905 26.73
狄恩 2007
來源:大西洋颶風資料庫[33]
Close

8月19日夜間,颶風狄恩再次得到加強[34]並形成了緊密的單層風眼,表明已經完成的眼壁更換周期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強化了風暴[35]UTC8月20日凌晨1點,風暴在第42056號海上浮標以南190公里處經過,浮標記錄下的平均海水面有11公尺高[36]。8月20日早上,風暴中再度出現了同心風眼壁,但持續的時間很短。外界環境中的風切很少,狄恩繼續向西行進,進入溫度越來越高的水域,風暴也呈現出經典的上層對流層外流格局。美國東南部上空的高壓系統仍在繼續迫使風暴向西面的猶加敦半島逼近[37]。這天,風眼牆變得更加層次分明。頂端的雲層冷卻下來[38],中心最低氣壓下降[39],其風速也增大到每小時260公里,再一次達到五級颶風標準[11][40]。這時距其首度登陸的位置還有不到335公里[41]

雖然許多對流帶已經進入猶加敦半島上空,但狄恩仍在繼續強化直至風眼登陸時止。隨著風眼從科斯塔瑪雅Costa Maya)地區小鎮瑪哈瓦(Majahual)附近進入墨西哥上空,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估計風暴的表層風速達到每小時280公里,狄恩因此成為繼1992年的颶風安德魯以來第一個以五級強度登陸的大西洋颶風[11]。與此同時,颶風風眼內一個投落送測得的數據表明其中心氣壓估計低至905毫巴百帕,26.72英寸汞柱),令狄恩成為繼1935年勞動節颶風和1988年的颶風吉爾伯特以來登陸過的最強烈大西洋風暴,並且和颶風卡米爾與颶風密契一起並列成為有紀錄以來第七強烈的大西洋颶風[11]。狄恩的登陸時間是UTC8月21日上午9點,地點在墨西哥金塔納羅奧州人口稀少的科斯塔瑪雅地區,地理坐標18.7 N 87.8 W附近,帶去了高達3.7至5.5公尺的風暴潮[42]。該州首府切圖馬爾的一個氣象站報告颶風登陸期間的降雨量達到170公釐[11]。正如氣象部門預計的那些,登陸令狄恩大幅減弱,風眼消失,頂端雲層也有所回暖[43]。陸地嚴重破壞了風暴的組織性,到狄恩穿過猶加敦半島時已經削弱到只有一級颶風強度[44]

墨西哥灣和消亡

8月21日下午,颶風狄恩以一級颶風強度進入坎佩切灣,其內核結構已受到大幅擾亂[11],因此海灣內的溫暖海面溫度雖說令其再度形成了一個不規則的風眼[45],但颶風在結構上已經無法支持之前曾達到過的強度[11][46]。儘管如此,事實證明溫暖的水流還是有利於風暴得到一定程度的強化,風眼也在夜間收縮,表明颶風的結構正在恢復。由於風速回升到了每小時160公里,結構上也有所改善,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將風暴重新歸類為二級颶風[11][47]

風暴仍在繼續增強,直到於UTC8月22日下午16點30分在韋拉克魯斯州東海岸小鎮特科盧特拉Tecolutla)附近實現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登陸,登陸點位於圖斯潘南南東方向約65公里,古蒂埃雷斯薩莫拉(Gutiérrez Zamora)東側[48]聖路易波托西州小鎮裡奎特姆(Requetemu)的一個氣象站在颶風第二次登陸期間記錄到了高達390公釐的降雨量[11]。狄恩迅速減弱,在數小時內就失去了下層環流,並於次日接觸到東馬德雷山脈時失去中層環流。風暴殘留經過該山脈,以一片廣闊低氣壓區的形式進入東太平洋[49],然後向北漂流進入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給聖地牙哥縣帶去了雷暴,沃爾福德湖(Lake Wohlford)有超過50公釐降雨,埃斯孔迪多也在90分鐘的時間裡積累了50公釐降雨量[50]。殘留低氣壓在南加州亞利桑那州西部上空減弱,最終於8月30日消散[51]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