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汽車 (英語:bus、omnibus )是一種由中型或大型汽車 運輸乘客的公共運輸 服務。
Quick Facts 「Bus」的各地常用譯名, 中國大陸 ...
「Bus 」的各地常用譯名 中國大陸 公共汽車、公交車、公交、公汽、巴士 臺灣 公車、公共汽車、客運、巴士 香港 巴士 澳門 巴士、公共汽車(官方) 巴士
Close
公車的名稱來自法語的「voiture omnibus」,意義是「公共的車輛」,之後演變成「omnibus」(公共的),再簡化成「bus」(巴士)。
公共汽車在中文地區中的名稱不盡相同。
香港人 會直接以英語「bus 」的譯音稱為巴士 ,由於字義明顯及音節少,其後在台灣 和中國大陸 也被普及使用[ 1] ,並中國大陸 列入標準漢語[ 2] 。早期的香港人 也會稱呼公共汽車 、公車 ,但巴士 一名於二十世紀早期的香港已經存在,例如1933年成立的九龍巴士有限公司 ,直至1960年代後,除了中華汽車 (俗稱:中巴),其他香港內的公車經營者都以巴士 命名,例如新巴,城巴和九巴,因此絕大多數香港人都習慣稱呼巴士 ,而非公車 ,後者在香港人的日常對話之中則非常罕見,但廣東省的粵語或普通話使用者則廣泛使用兩者。
1920、30年代,國民政府 主政時期,公共汽車服務在中國大陸 城市出現,時稱公共汽車 ,地方政府設有公共汽車管理處[ 註 1] 。公共汽車的稱謂至今亦常用於中華民國 (臺灣 )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大陸)[ 4] 。在中國大陸,除公共汽車 外,更多時候稱為公交車 、公汽 和公交大巴 ,其中「公交 」是公共交通的簡稱,同時也是一般語境下對公共汽車交通的簡稱,「公車」當重音在前字時一般指公務用車。
台灣 地方政府亦設有公共汽車管理處(簡稱公車處)[ 註 2] 。而現在公共汽車在台灣 主要被分為市區公車 、一般公路客運 和國道客運 ,三者有時也直接稱客運 、巴士 。
馬來西亞 、新加坡 也普遍稱為巴士 ,如果公車是利用在公共運輸上(非私人租用),統稱公共巴士 。
早期的馬拉公車
最早的公車概念,可追朔自1662年的法國 巴黎 的運輸服務「五索爾馬車」,一度頗受大眾歡迎,然而由於巴黎議會頒布的法令不允許「士兵、隨從、僕人和其他勞動者」使用這項服務以及車資漲價,使得「五索爾馬車」在15年後便走入歷史。而公共馬車 變得普及則是1820年代的事。
1824年,英國道路收費站管理人 John Greenwood,在曼徹斯特 與彭德爾頓(Pendleton)經營公共馬車服務,駕駛人應乘客請求隨時讓乘客上下車。
1826年,法國退休軍官 Stanislas Baudry 在法國西北部的南特 市郊開設麵粉廠 ,並將蒸汽機排出的熱水供人洗澡而興建公眾浴場,而且提供南特市中心與公眾浴場之間的接駁馬車服務。[ 5] 當他發現有些市民利用他的接駁馬車作為交通工具,但並非前往他開設的公眾浴場,他開始將接駁馬車事業化,成立企業提供公共馬車服務。
1829年7月4日,世界第一輛校車 的製造商,英國人George Shillibeer 的公共馬車出現於倫敦 街頭,他開設了帕丁頓 與英格蘭銀行 之間的路線,並於沿線設新路(New Road)、薩默斯鎮(Somers Towns)與市路(City Rd)等停靠站,每日每個方向4班。不到十年,這一服務在法國 、英國 及美國東岸 各大城市(如巴黎 、里昂 、倫敦 、紐約 )變得普及。
Benz Omnibus
在公共馬車普及化後,蒸氣式公車(Steam buses)與無軌電車 (Trolleybuses)陸續面世。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引擎 技術逐漸成熟,使用一輛參考賓士 一款汽車(Benz Viktoria )生產、可載六位乘客以內燃機 驅動的公共汽車Benz Omnibus於1895年在德國Siegerland營運兩條公車路線。
首款大量生產的公車—— LGOC B型
現在大部分公共汽車仍以汽油 、柴油 引擎為動力。近年有些國家開始研發使用液化石油氣 、壓縮天然氣 、油電複合動力系統 和純電力 驅動的公共汽車。
雙層公車 :車廂分為兩層,載客量十分大。一般而言,一輛車長10米並容許企位的單層公車 可運載約60名乘客,而長度相近的雙層公車則能運載約110名乘客。倫敦 、巴黎 、香港 、新加坡 、柏林 、孟買 等城市均大量採用雙層公車,而在其發源地英國 ,低地台雙層公車現時仍於英國不同城鎮中廣泛使用。其中,自1950年代起於倫敦服務的Routemaster 車款更成為該市的地標 (因應歐盟 要求歐洲各國的公車在2016年後必須全數是超低地板以方便老弱人士,於2005年年尾全數退役)。有些雙層公車的上層不設車頂,供遊客登上觀賞沿途景色,稱為「敞篷公車 」。香港 亦有敞篷公車為接駁山頂纜車站 至中環 的服務(新巴15C線 )。臺北 的臺北市公車處 曾購買雙層公車,後因車輛高度以及車輛其他問題而不再增購及使用。中國大陸 曾於20世紀90年代引進香港退役的雙層客車,後逐步推廣國產品牌型號。時至今日,部分城市採用雙層公車行駛一般公車路線,而部分城市則以雙層公車行駛旅遊觀光路線。除了市內公車外,在長途公車上亦能見採用雙層設計的型號,當中包括不少現時在中華民國 和日本 行走的長途客車。
單層公車 (Single-decker bus),是指只有一層的公車,一般來說它的對應是雙層公車 。單層公車載客量雖然不及雙層公車,但是車價成本較低,在世界各地較普遍。在世界歷史上,單層公車比雙層公車較早出現。單層公車的重心 比雙層公車低,因此在廣泛使用雙層公車的地方(例如香港 ),所以常常會調派往行走一些山區或客量低和斜坡路線,單層公車的翻車意外數字亦比雙層公車少。不過新型號的單層公車需要通過的傾斜測試 亦比雙層公車嚴格。
三節公車
雙節公車 :以兩節車身來增加長度及載客量,並在兩節車身間加設可伸縮的絞盤(類似列車 車卡 之間的接駁部分)以輔助轉向,好處是當行走一些路程短而客量高的路線時,可接載更多乘客,同時也可免卻乘客在雙層公車 上下樓梯 的麻煩,加上靈活性又不比普通單層公車甚至雙層公車遜色,於歐洲 頗為盛行。在中國大陸 ,鉸接車在北京俗稱為「通道車」,而上海稱之為「巨龍車」。1980年代中期,瀋陽客車廠生產出一台華龍牌「三節公車」,長23米,並進行了量產,曾在瀋陽多條公車路線上長期使用。近年歐洲 製造商更生產了「三節公車 」、「雙層雙節公車」等;中國大陸 現行法規規定,允許路上行駛的客車長度不得超過18米,但極少數廠家出於試驗目的研製出了25米長的三節公車。全球最長的公車——長30.73米的AutoTram Extra Grand 公車,便是一款三節公車[ 6] 。
中低地台公車 :1970年代開始在日本 盛行的公車,車廂地台比高底盤公車 貼近路面,並且上下車門只有一至兩級梯級,後來被無梯級公車 (日語:ノンステップバス )取代。
低底盤公車 :在20世紀末期開始盛行的公車,車廂地台比中低地台公車更貼近路面,而上下車門均沒有梯級。這些公車裝有設施以方便行動不便的乘客(如殘障人士 及老人 ),並縮短上落所需的時間。在香港,低底盤公車是很常見的。香港的九巴 率先引入低底盤公車。隨著香港社會對無障礙運輸的需求增加,加上新機場 啟用,政府要求各間公車公司以低底盤公車服務機場路線。自此之後,香港公車公司均只會購置低底盤公車,大部分都裝有歐盟環保引擎。在中國大陸,低底盤公車正在普及,在部分大中城市的部分路線上營運。在台灣,近幾年政府的推動,新引進的低底盤公車逐漸增加。低底盤公車絕大部分使用後置引擎,因為前置引擎的傳動軸跨過地板底,而中置設計的引擎需設於車廂中間,難以做到低地板。例外的是丹尼士Loline公車 ,雖然是前置引擎設計,但傳動軸靠往一邊,可以造出不設梯級的車廂。
雙層公車 :以車身長度再可細分類,常見有10.5米、11米、12米、12.8米、13.7米、15米。
單層中型公車:一般是指尺寸在8.5-10米,載客量30至40人的單層公車。在中國大陸 的中小城市比較普遍,中國大陸人們通常使用「中客」、「中巴」的簡稱來稱呼中型客車;但香港並未對中型及大型公車加以區別,而「中巴」的簡稱亦一般用來稱呼曾於香港營辦公共公車服務的中華汽車有限公司(即中華巴士 )。英國、日本的中型公車是一般指長約8-10米、載客量30至50人的單層公車。如丹尼士飛鏢公車 、富豪B6 、Optare Solo 、日野Rainbow 等。
小型公車(公共小型公車 ):簡稱「小巴」,一般是指尺寸在6-8米,小型公車的體積比中型公車更小,載客量一般在8至20人之間。它們多數行走於客量較低、需要服務偏遠、彎多、路窄地區的路線。有些路線亦會使用以提供頻密的班次。在營運上,大部分地區的小型公車與一般公車沒有分別,例如澳門 ,由於澳門路窄車多,同時斜路彎位多而窄,因此小巴在澳門公車發展史上佔一重要席位。相反在某些城市如香港 ,公共小巴 的營運制度是獨立於普通公車之外。為了與「小巴」區別,一般公共汽車有時也被稱為「大巴」。
城市公車 :為因應城市內客運需求量大以及較短程通勤的一種公共公車服務,一般以提供最高的載客量為目標,大部分空間均擺設座位,通道等空間亦設吊環或扶手、扶桿以助乘客能在車內站立。
在釧路市 和札幌市 之間行駛的長途公車
長途公車 :可分成一般座位公車以及臥鋪公車。車廂座椅常以2+2或2+1式設置,日本部份長途公車更有1+1+1雙走道的設計。為因應乘客的行李空間需求,長途旅運用公車通常在車廂地板下及車頂兩端都設有行李存放區,也因而此長途旅運用公車多是高地板公車。此外,由於乘客乘車時間較長,車廂通常不設站位,部份車輛更設有廁所,以求長途旅客能享有較舒適的乘車環境。為應對長途旅客的睡眠需求,更有車內設置床位,而不置座位的臥鋪公車存在。車型例子:富豪B12 、Neoplan Megaliner 、MANLion's Coach 、日野S'elega 等。
復康公車 :是一種方便輪椅 使用者上落的公車服務,公車特別裝設了升降台,方便輪椅使用者。為了輪椅使用者之安全,車廂內設有一組固定輪椅的裝置,在香港 一般都會按運輸署 要求安裝「安全警示系統」,此系統在以往的同類車輛中是前所未見,是車身供應商特別製造。此系統主要是監察車上的可裝拆高背座位,如果座位未鎖在安裝輪椅或座位的路軌上,儀錶板上會亮起紅燈警告車長;如果已經鎖好,儀錶板會亮起綠燈通知車長可放心駕駛。
雪地公車 :是一種專為在雪地或冰上行駛而設計的公車。
導向公車 :一種由司機控制以外接受外來媒介導向行駛的公車系統,常見的是使用導輪在專用車道上引導。
校車 :或稱「校巴」,是用以接送學生 及教職員往返學校 的公車。可以由政府營運或經由合約 交予經營商來營運,在某些地方亦有學校本身擁有自己的校車。在紐西蘭 ,提供校車服務的公車在接載學生時須掛上「SCHOOL」(學校)的標示。在美國 ,校車規定是黃色的,而車型亦需由政府批准。校車正在中國大陸 逐步推廣,較正式的塗裝為黃底綠條紋。
觀光公車 :或稱「旅遊公車」、「遊覽車」,可分為出售車票給散客的固定行車路線,以及出租給旅行團包車之用。
這種路線的公車無論乘客上下車情況,都會固定在每個停靠點停車。
這種路線的公車若車上沒有乘客告知司機要在此停靠點下車,且停靠點無人候車,則不會停車。乘客告知司機的方式有口頭告知和使用設備告知(按鈴、拉繩)兩種。這種公車在中國大陸被稱為「鈴停公車」。[ 7] 由於減少了不必要的停車,其平均速度相比固定停車公車更高。
由於公車需要與其他汽車 共用同一路面資源,其班次無法像有獨立路權的軌道交通工具系統(如地鐵 )般穩定,因此部分城市為解決此問題,便在路上劃出只准公車和無軌電車 使用的車道,台灣稱為公車專用道,中國大陸稱作公交專用道,香港稱為巴士專線。在一些較特殊的情況下,甚至有整條街道皆劃作專用道的情況。
印尼 的雅加達專線公車 是世界上最大的BRT系統
公車捷運系統(英語:bus rapid transit ,縮寫為BRT )是一種以公車為基礎的新型大容量快速交通方式,結合地鐵 與捷運 的高運載力、速度與公車系統的低成本、靈活性和簡單性,使用高載客量的公車(如雙節公車 )在專用道上行駛,並在特定的站點設立專用月台。這系統相較於一般公車能提供更高運載力,而公車班次亦不受交通擠塞 影響能變得更穩定。
現時中國 北京 、杭州 、大連 、重慶 、廣州 、中山 、常州 、廈門 和濟南 等城市已開通公車捷運系統。
責編:劉蘭、高星 (編). 北京历史上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是哪条 . 人民網,來源:北京晚報. 2014-10-24 [2020-10-31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0-12-06) (中文(中國大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