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發智論》(梵語:Jñāna-prasthāna),又譯《發慧論》[1],也被稱為《智慧基本論》[2]、《智安足處論》[3]、《八犍度論》[4],佛教論書,作者為說一切有部迦旃延尼子,最初傳入漢地時曾誤解為十大弟子之一迦旃延所作[5]。《發智論》是使說一切有部成為獨立教派的根本論書,因而更被稱為「身論」,其他與先上座部共通的論書則稱為「足論」。有人認為《發趣論》的地位與旨趣類似於此論書[6]。
阿毘達磨發智論(梵文:Abhidharma Jñāna-prasthāna śāstra):
其內容分為八蘊即八章,也被稱為八犍度(梵文 skandha, 巴利文 khandha,即蘊,類聚的意思)。
《發智論》最早是以背誦方式來傳播,也因此在不同地域中發展出不同的版本,不同誦本間有少許出入。
漢譯有兩本:
根據日本學者山田龍城、西義雄、桝田善夫等的考證,此二本為異本異譯。玄奘譯《阿毘達磨發智論》,屬於正統迦濕彌羅系統的譯本;竺佛念譯《阿毗曇八犍度論》則是非迦濕彌羅系統如犍陀羅國西方師的誦本[7]。
《發智論》否定了大眾部、法藏部和化地部等的核心宗義[8],《大毘婆沙論》稱它還否定了犢子部的「有補特伽羅」宗義[9],從而確立了說一切有部的新阿毘達磨體系[10]。《發智論》對後來增編為《品類論》的《五法論》的心所法[11]進行了細化,將在一切心中可得的十個心所歸為一類[12],不再計入善根、不善根、無記根,補入同無慚與無愧相對的慚與愧等等,受本論的影響最終形成了《界身論》[13]、《品類論·辯七事品》[14]和《大毘婆沙論》[15]的新理論。《發智論》變革了源自先上座部而共通於犢子部[16]的傳統九十八隨眠學說[17],提出了「異生修道」的劃時代理論創新[18]。
本論分八蘊(又稱犍度Skandha,相當於「章」),共四十四納息(又稱跋渠Varga,相當於「節」),涵蓋了阿毘達磨的幾乎所有論題[20]。根據印順法師的研究,《發智論》的組織形式,與《舍利弗阿毘曇》及《施設論》有許多相同點,可以看出《發智論》的組織形式繼承了先上座部的傳統[21]。
蘊 | 納息 | 攝頌 |
---|---|---|
雜蘊 | 世第一法 | 世第一法七。頂二暖身見。十一見攝斷。此章願具說。 |
智 | 一智識因緣。二心念祭祀。三根用過去。疑名句文身。 佛訶責六因。隨眠心及斷。因境斷識義。此章願具說。 | |
補特伽羅 | 緣起緣息依。心依無有愛。心脫依界想。此章願具說。 | |
愛敬 | 愛養敬力滅。涅槃蘊究竟。取遍知三歸。此章願具說 | |
無慚 | 黑白二根心。掉悔惛睡夢。蓋無明不共。此章願具說。 | |
相 | 二三相同異。老死無常強。三相一剎那。此章願具說。 | |
無義 | 無義念無相。知法輪漏盡。多欲足滿養。此章願具說。 | |
思 | 思尋掉等別。愚知憍慢害。多行根性邪。此章願具說。 | |
結蘊 | 不善 | 三結等性熟。斷見有根繫。是在具成緣。此章願具說。 |
一行 | 結一行歷六。小大七攝有。依繫道遍知。此章願見說。 | |
有情 | 頓漸繫離繫。果攝七成三。死生不六種。此章願具說。 | |
十門 | 四十二隨增。二緣無間有。根成不知證。此章願具說。 | |
智蘊 | 覺支 | 八學十無學。見等覺道三。俗無漏見智。此章願具說。 |
五種 | 邪正見智五。左慧學等三。梵忍五惡見。此章願具說。 | |
他心智 | 二智二解脫。明智三證淨。顛倒等持修。此章願具說。 | |
修智 | 八智攝成修。相緣緣斷證。智知想七善。此章願具說。 | |
七聖 | 七聖於五德。二成現三現。相應事四門。此章願具說。 | |
業蘊 | 惡行 | 三行對三根。及對十業道。三業對十道。九門業相攝。 身心受四句。三障體云何。何大罪大果。此章願具說。 |
邪語 | 三邪正一異。三惡行曲等。妙淨默相攝。非理等六句。 業得果三世。八句異熟果。五業非前後。此章願具說。 | |
害生 | 害生命四種。二熟二防護。身及業成就。雜染果異熟。 不善顛倒等。繫不繫成就。命終受生處。此章願具說。 | |
表無表 | 表無表總別。四性三世成。業果界是非。有漏等學等。 身戒與心慧。總別修不修。戒類三世成。此章願具說。 | |
自業 | 自業義世成。對異熟成墮。智謀害留捨。心亂纏佛教。 書數算印詩。世間工業處。成就學等戒。此章願具說。 | |
大種蘊 | 大造 | 大種所造處。幾四二五三。大造成不成。成大對造四。 唯成所造四。大種等七種。依定滅住果。此章願具說。 |
緣 | 大造心處根。相對緣有幾。相應造三世。世界辯成緣。 大種與造色。界世為同異。四體攝識門。此章願具說。 | |
具見 | 六色何大造。三色孰為因。化九中有七。世劫心三分。 緣因緣各四。無色除色想。互攝四七九。此章願具說。 | |
執受 | 十七對幾緣。對自他有八。唯對他有九。八何義內外。 八門受相攝。九位十五門。現在未來修。此章願具說。 | |
根蘊 | 根 | 根學善等三。異熟三六斷。見等有尋等。受相應界繫。 因緣四凡聖。蘊攝七攝三。為緣生幾緣。此章願具說。 |
有 | 得一遍知三。沙門果九節。四智法類智。緣相應五門。 學無學根得。無間證四果。幾根斷滅起。此章願具說。 | |
觸 | 十六觸相攝。根相應成就。遍知滅作證。此章願具說。 | |
心 | 等心壽二定。無想攝相應。界死生涅槃。此章願具說。 | |
一心 | 相應緣不離。不修修得根。捨得未知根。五門辯二智。 初盡無生智。盡無生所緣。七正互相應。此章願具說。 | |
魚 | 總三世成就。不成就亦然。善等根為因。此章願具說。 | |
因緣 | 五三四四八。八八八四門。辯根因所緣。此章願具說。 | |
定蘊 | 得 | 五得四起支。味入生無量。斷結受果處。此章願具說。 |
緣 | 八味淨無漏。成不成得捨。退修初入緣。此章願具說。 | |
攝 | 攝可得相應。成不得捨退。頓漸滅依定。此章願具說。 | |
不還 | 不還學無學。順逆住極二。菩薩記願智。無諍四雙別。 住斷法調伏。法隨法及行。法輪正法世。此章願具說。 | |
一行 | 一行六七修。斷正性二智。二樂異二起。相定出定聞。 定不定覺支。斷知天眼耳。退得五通果。此章願具說。 | |
見蘊 | 念住 | 念住有六門。如實知有八。貪瞋癡增減。死受涅槃心。 弟子先涅槃。佛涅槃出定。四有三有行。此章願具說。 |
三有 | 三有隨眠想。六尋明無明。對因等有無。此章願具說。 | |
想 | 想心知等四。無緣法見疑。因道等攝三。此章願具說。 | |
智 | 智斷厭離修。緣觸慢業事。攝餘攝一切。此章願具說。 | |
見 | 邪斷邪常見。戒邪戒邪常。六見五涅槃。九慢類常見。 迷執自他作。悟則二非有。具慢及得等。此章願具說。 | |
伽他[22] | 見梵父勝網。車本信流轉。母王慧脫根。此章願具勝。 |
本論引用的幾段契經[23],在無著《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中,被列為五種需要秘密決擇的內容[24]。無著以「轉變秘密」來解釋這些契經,認為不能以字面來加以解釋,印順法師認為,這反映了,在無著、世親時,「以欲離欲」的無上瑜伽雙身法已經開始流行,但正常佛法中尚不能容忍,因此無著以秘密的不了義說來解釋[2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