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品類足論》(梵語:prakaraṇa,巴利語:pakaraṇa),又稱分別道理論、品類論、品類足論,是說一切有部六分阿毘達磨之一。相傳由世友所作。
名稱
北涼浮陀跋摩等譯《阿毘曇毘婆沙論》中,稱其為《波伽羅那》(prakaraṇa),意為論議[1]。這和含義為「記別」、「分別」的「婆伽羅那」(梵語:vyākaraṇa,巴利語:veyyākaraṇa, byākaraṇa)[2]雖漢字音寫相近且容易混淆[3],但梵語其實不同。
概論
在說一切有部中,品類論自古受到很高的尊崇,其地位幾乎等同《發智論》。《大毘婆沙論》多處引用品類論,在面對《發智論》與品類論之間的學說有出入時,雖然仍以《發智論》為主,但是《大毘婆沙論》並未批評品類論,而是做出各種解釋,以融合兩家學說[5]。
在《大智度論》中,將品類論列為六分阿毗曇之首[6],龍樹在引用論書時,主要也引用品類論的說法,而不取《發智論》與《大毘婆沙論》[7]。
品類論承繼古代阿毗達磨傳統,但做出新的創見。傳統阿毗達磨,多以蘊、界、處等三科來進行一切法的分類,但品類論則以五事,即色、心、心所、心不相應行、無為來攝一切法。
作者
《大毘婆沙論》記載當時就有《品類論》和《發智論》誰先誰後的諍論[8],《品類論》的作者,一般都認為是世友[6]。但世友的身份,並沒有記載的很明確。印順法師認為這位世友,就是《大毘婆沙論》四大論師中的世友[9]。
《大智度論》記載,品類論中有四品是世友所作,其餘四品為罽賓阿羅漢作[6],但沒有明確舉出世友作的四品名稱。呂澂推論,諸處品 ,七事品,隨眠品,攝等品這四品是世友所作。印順法師認為,辯五事品,辯諸處品,辯諸智品,辯隨眠品是由世友所作。
漢譯版本
品類論漢譯版本中,有兩個全譯版本:
- 《眾事分阿毘曇論》,共12卷,分為八品。開元釋教錄據歷代三寶紀題為「求那跋陀羅共菩提耶舍」譯,眾經目錄記為「失譯」。
- 玄奘譯《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共18卷,也分為八品。於西元660年(唐顯慶5年)譯出。
品類論中的〈五事品〉,有兩個單行譯本:
- 安世高《阿毘曇五法行經》,1卷
- 唐大番國沙門法成《薩婆多宗五事論》,1卷
學說
現代研究
在《大毘婆沙論》時,《品類論》與《發智論》造論時間的先後,就已經出現爭議[11]。印順法師認為,九十八隨眠為《發智論》提出,而品類論採用這個學說,因此《發智論》造論時間早於品類論[7]。
根據文本比較,印順法師認為品類論中〈辯七事品〉,與《舍利弗阿毘曇論》的〈攝相應分〉或銅鍱部《界論》有共同來源,但因部派不同,有不同解說。
註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