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經[1],指道教經典。古時候又以「雲笈」、「天章」、「寶文」、「神書」、「玉緯」、「金函」、「仙經」、「丹書」、「道書」等詞稱呼道經[2]。道經的總集稱為「道藏」,為道教的一切經。

中央戊己靈寶符命。夏禹敷中文,出白帝書。來源:《靈寶五符

按道教傳說,道教經誥起於諸天之上、妙氣所成形的自然天書[3],由三清境三位尊神,玉清境天寶君、上清境靈寶君及太清境神寶君各自說講洞真、洞玄、洞神十二部經,合三十六部尊經,再輾轉由高聖仙真傳授給道教各派祖師,流佈人間[4][5]。道士皈依誦曰:「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經,得聞正法,故曰經寶」,即要求皈依天尊所講真經[6]

就歷史而論,道教在一千八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攬收先秦老莊典籍,經過長期的宗教實踐活動,並吸收、變造兩漢的方術數術讖緯,與佛典,在教理教義、教規教戒,修煉方術齋醮科儀等方面,形成了卷帙浩繁、駁雜多端的經籍書文[7]

概要

道教流派眾多,歷史上不同流派、不同時期的道士所傳承的經籙、丹書、修煉方術、齋醮科儀各有側重,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增刪去取,而產生了多樣化的發展。儘管後世衍生的流派眾多,道教的基本信念和追求目標,皆源自老子無為不爭、虛無清靜之「」,其宗旨在於去除邪雜心念的牽累,澡雪心神,積精聚氣,累德增善,經長久修行,最終與道合真;入世則旁通治術,出世則長生[8][9]

從現代觀點來看,道教一切經可概括為講說道的起源展開,及大羅天界與冥府陰間的教義部門,演示符呪法術與驅邪祓厄齋醮的方術部門,金丹修煉與養氣調息的醫術部門,以及豎立道教戒規的倫理部門[10]。道教典籍雖多,當代道士大多以唸誦《玉皇經》、《三官經》、《功課經》、《清靜經》為主,鑽研道學者才會奉習《道德經》、《南華經》、《黃庭經》以及《悟真篇》、《參同契》等書[11][12]。通行的道教護身咒語,則有遣召丁甲神將的「六甲秘祝」、北帝煞鬼的「天蓬神咒」、役使雷霆的「金光神咒」[13][14]

林語涵所著《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知識》一書,則開列了二十六部主要的道教經典[15]:《道德真經》《南華真經》《文始真經》《沖虛真經》《通玄真經》《度人妙經》《陰符經》《清靜經》《西昇經》《心印經》《黃庭外景經》《黃庭內景經》《玉皇經》《玉樞經》《三官經》《北斗經》《周易參同契》《悟真篇》《太上老君內觀經》《洞玄靈寶定觀經》《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坐忘論》《化書》《重陽立教十五論》《龍門心法》。

鑑於道書繁多,歷代道士因之擷采章句,彙編成類書,亦擇取精要,編為叢書,如《無上秘要》《道教義樞》《雲笈七籤》,外丹術著作《庚道集》,內丹術著作《修真十書》《道樞》,咒語書《太上三洞神呪》,術法書《金鎖流珠引》《道法會元》,齋醮書《靈寶玉鑑》《道門科範大全集》《靈寶領教濟度金書》《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

道家學派

老子 (道德經)

莊子 (南華經)

文子 (通玄經) / 淮南子

老子河上公章句

道經丹書

靈寶元始無量度人經

太上老君常清靜經

玉皇心印經

太上黃庭經

黃帝陰符經

周易參同契

悟真篇

符籙

五嶽真形圖

靈寶天文五符

正一盟威符籙

類書

道教義樞

雲笈七籤

道樞

傳佈

方仙之道

早期的道教,習尚道家陰陽家神仙家思想,通曉巫鬼之道、方技要訣。以張陵為首的張天師世家,和葛玄葛洪,同為道教初期的重要世家和道流,當時流傳的道書,以《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爾注》、《老子中經》、《正一法文天師教誡科經》、《太上正一盟威法籙》、《太平經》、《三皇天文》、《靈寶五符天文》、《五嶽真形圖》、《太清丹經》、《九鼎丹經》為主[16],囊括符籙上章金丹藥餌、按摩導引吐吶行氣、房中補精等方術,《抱朴子》為此一時期各種神仙方術理論的總結,尤重金丹(外丹)的功效[17]

列仙傳》、《神仙傳》記載了上古三代至秦漢神仙的事蹟,東漢時則有神化老子的著作撰出[18]

三洞經教

東晉末年,尊崇元始天尊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玉晨大道君上清經系和靈寶經系開始廣泛流傳。南朝廬山道士陸修靜,「祖述三張,弘衍二葛」,以上清、靈寶、三皇「總括三洞」,編制了《三洞經書目錄》。上清經系,以《上清大洞真經》、《黃庭經》為要,茅山道士陶弘景作《真誥》、《登真隱訣》,教人「存思」身外景物、身中諸神,守「三元真一」,乃至於守「腦九宮」,徊風混合為「帝一」;靈寶經系,以《元始赤書五篇真文》摹畫自然真文,《昇玄步虛章》吟詠洞章,洗心奉齋,《靈寶度人經》宣揚「仙道貴生,無量度人」之旨,並餘諸經演說科儀齋法、教戒緣起[19]

在三洞體系以外,又有馬跡山道士王纂,傳出《洞淵神咒經英語Divine Incantations Scripture》,北朝嵩山道士寇謙之宣說《老君音誦誡經》,樓觀道道士,傳揚《化胡經》、《西昇經》、《開天經》、《妙真經》,此外還有天師道的《三天內解經》、《女青鬼律》、《赤松子章曆》等,多屬於較為尊崇太上老君的經典。北周武帝宇文邕,令通道觀學士編纂《無上秘要》,集此一時期道書精要之大成。當時還傳有《真靈位業圖》梳理了道教的神仙譜系,《養性延命錄》述養生延年的要訣,以及《洞玄靈寶五感文》、《洞玄靈寶授度儀》論齋法要旨與儀軌[20]

隋唐道士重新闡發《》《》《》《》等道家書籍,融通佛教中觀空性的思想,以重玄為宗,傳揚《昇玄內教經》、《真一本際經》,並有《道體論》、《坐忘論》、司馬承禎服氣精義論》、吳筠玄綱論》、譚峭化書》、成玄英《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莊子疏》、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道教靈驗記》《道門科範大全集》、張萬福《三洞眾戒文》、朱法滿《要修科儀戒律鈔》等論著,潘師正《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孟安排《道教義樞》為此一時期義理的重要總結[21]

這段時期,也確立三洞四輔體系,以及從「正一」至「太玄」、「洞神」、「洞玄靈寶」,最終到「洞真上清」的經籙法位制度。北宋天禧年間,張君房總括道藏七部精要,編成《雲笈七籤》,即特別突出「洞真上清」的地位。除了重玄思想,當時還有《定觀》、《內觀》、《清靜》、《太古》、《大通》、《胎息》、《消災護命經》、《生天得道經》、《得道了身經》、《虛皇四十九章經》等談論「靜心養性」的小型經典,以及《天童護命經》、《北帝天蓬護命經》等護身咒流傳開來[22]

唐代以後,須經過嚴格的考試,熟讀《道德經》、《度人經》等,才能獲得「度牒」受度入道[23]

性命雙修

逮至宋元,道教與易學合流,宗奉鍾離權呂洞賓陳摶等人,重新闡發《黃庭經》、《周易參同契》,開創內丹術性命雙修」之法。最著者,為張伯端顯《道德》、《陰符》隱旨,所作的內丹祖書《悟真篇》。另有全真祖師王重陽,提倡三教本一家,勸人誦《心經》、《孝經》、《道德》、《清靜》,作《重陽全真集》、《重陽教化集》、《重陽立教十五論》等,闡明「真功、真行」的全真宗旨。張、王二人皆獨以「內丹鍊養」為登真成仙之道,斥服氣、符祝、外丹、房中為旁門小術[24]

此段期間還有《指玄篇》、《金丹四百字》、《靈源大道歌》、《靈寶畢法》、《鍾呂傳道集》、《西山群仙會真記》、《諸真內丹集要》、《真仙直指語錄》、陳虛白《規中指南》、陳致虛金丹大要》、李道純中和集英語The Book of Balance and Harmony》、白玉蟾海瓊玉蟾先生文集》《海瓊白真人語錄》、王志謹盤山棲雲王真人語錄》、張三丰《大道論》等眾多內丹術著作,以及集煉養要語大成的《道樞》,內丹命功修煉精要的《心印經》流傳。

內丹術同時也促成煉養與符咒結合的雷法盛行,而以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最為活躍,計有《道法會元》、《清微丹訣》、《上清天心正法》、白玉蟾《道法九要》、薩守堅《雷說》《內天罡訣法》、張繼先明真破妄章頌》等專著,並有與之關係密切的《雷霆玉樞寶經》《雷霆玉經》及其科儀傳出。

陸修靜以來的靈寶齋法,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而有《靈寶玉鑑》、《靈寶領教濟度金書》、《上清靈寶大法》等靈寶齋法的編纂,尤以「煉度儀」為靈寶之要,視《九天生神章》、《靈寶救苦經》等為煉度亡魂之秘文。奉許遜為祖師,強調「本心淨明,忠孝為貴」的淨明道,則傳下《淨明忠孝全書》[25]

此外,宣說天庭之主玉皇上帝來歷功德的《玉皇經》,召真武大帝收斷妖魔的《真武經》,祈請北斗本命星君消災延壽的《北斗經》,以及宣揚天人感應和善惡報應思想的《太上感應篇》,也在此時廣為流行。南宋紹熙年間,有道士謝守灝編纂了最為全面的老君神話傳記《太上老君混元聖紀》。元代浮雲山道士趙道一修撰《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收神仙、道士899人的傳記。

公元1222年,長春真人丘處機前往西域見成吉思汗,三次向其講道。其談道論玄之言,由成吉思汗的近侍耶律楚材記為《玄風慶會錄》,欲使「天下共知玄風慶會一段奇事」。

正一全真

明、清以後,天下道門逐漸收攏為或居宮觀,或設道壇作「法事」的正一道,以授籙來奏職,以及居十方叢林宮觀行「清修」的全真道,以傳戒來撥職(全真道在金、元時仍戒籙並傳,後來只傳戒)[26][27][28],並在元、明之時有全真《金蓮正宗記》《甘水仙源錄》、正一《漢天師世家》、上清《茅山志》的道門譜錄編纂。鑑於歷代道藏均已湮滅不存,明成祖明英宗敕令萬法宗壇龍虎山張天師主持《正統道藏》編修,全藏以《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居首。明神宗萬曆年間又刻印《續道藏》,增收《三官經》、洪應明《長生詮經》《無生訣經》《消搖墟經》、朱權《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等道書。明代編修有《歷代神仙通鑑》,又名《三教同原錄》,廣收仙佛聖賢之傳說。

明末清初時,道教逐漸形成早晚課誦的風氣,而編集《功課經》。清初,龍門派王常月住持第一叢林白雲觀開壇授戒,傳下《龍門心法》。這段時期,也產出不少內丹著作,陸西星《方壺外史》,伍守陽《天仙正理直論》,劉一明修真九要》,李西月三車秘旨》,黃元吉《樂育堂語錄》等,作者不詳的《性命圭旨》、《太乙金華宗旨》也頗為流行。晚清、民國以來,又有趙避塵的《性命法訣明指》等。

正一道龍虎山天師張宇初道門十規》、全真教龍門派道士王常月《初眞戒律》、閔一得《全真參訪集》等列出了當時重視的道門要典,而在清朝嘉慶光緒年間,天仙派刻印《重刊道藏輯要》收錄道藏精要,新增不少題為「孚佑上帝」、「八洞仙祖」、「文昌帝君」的乩仙之作[29]

民國時期,有以黃帝《陰符經》,老子《道德經》,莊子《南華經》,及《黃庭經》與《文始經》為「道教五大經典」的說法[30][31],而北京白雲觀每年冬季會對《陰符經》《道德經》《文始經》《南華經》《沖虛經》《功課經》《化書》《參同契》《悟真篇》等重要經典進行講學[32]。《功課經》《玉皇經》《三官經》《清靜經》等,成為道士平日在宮廟必備的誦讀功課。

此外,民間鸞壇的盛行,造作出各種雜揉儒釋道思想,敬奉地方民間信仰神明的經書和善書。而以氣功為名,標榜可強身健體的鍊養方法,也因其通俗、簡便而流傳開來。

占驗雜術

歷代皆不乏兼習醫方術數的道士,近代以五術」稱之。除仙經丹書外,還會研讀一些醫命卜相等雜術,如:

  • 醫:《黃帝內經》《聖濟經》《傷寒雜病論》《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枕中方》《和劑局方日語和剤局方》《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脈經》《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針灸甲乙經》《針灸大成
  • 命:《五行精紀》《淵海子平》《三命通會》《神峰通考》《三辰通載》《星學大成》《星命溯源》《天官五星》《星平會海》《演禽通纂》《紫微斗數捷覽》《紫微斗數》(續道藏)《河洛理數
  • 卜:《周易》《皇極經世》《易圖通變》《河洛精蘊》《周易古占法》《易學四同別錄》《卜法詳考》《推背圖》《靈棋經》《京氏易傳》《火珠林》《卜筮元龜》《斷易天機》《卜筮全書》《靈臺秘苑》《乙巳占》《開元占經》《太一金鏡式經》《太一福應集要》《龍首經》《金匱玉衡經》《六壬神定經》《六壬大全》《六壬總歸》《六壬直指》《遁甲符應經》《遁甲演義》《奇門五總龜》《奇門寶鑑》《五行大義》《玉匣記》《曆事明原》《陳子性藏書》《協紀辨方書》《擇吉會要》《諏吉述正》《風角書》《太白陰經》《參籌秘書
  • 相 :《月波洞中記》《玉管照神局》《太清神鑑》《神相全編》《相理衡真》《管氏地理指蒙》《葬書》《地理新書》《撼龍經》《疑龍經》《雪心賦》《博山篇》《玉髓真經》《催官篇》《平砂玉尺經》《人子須知》《地理五訣》《陰宅集要》《黃帝宅經》《陽宅十書》《陽宅三要》《陽宅集成》《水龍經

道藏編纂

分類

三洞四輔是道教所特有的一種對道經丹書的分類方法,道藏就是用這種方法編目的。其中「三洞」、「四輔」合稱「七部」。三洞為,洞真、洞玄、洞神[33]。四輔為,太玄、太平、太清、正一[34]。三洞之下又再分為十二類,是為三十六部。十二類為本文、神符、玉訣、靈圖、譜錄、戒律、威儀、方法、眾術、記傳、讚頌、章表[35]

七部各有其道統源流,不同教派的經典有各自的傳授和發展源流,最終形成了七部分類體系。

從道經源流來說,洞真部是上清經,洞玄部是靈寶經,洞神部是三皇經,太玄部是老子經,太平部是太平經,太清部是丹書,正一部是天師道經。隨著道經不斷增加,從唐起,有些道經已不能爲七部所容,《道藏》的分類就有些不適應需要了[36]

明代《正統道藏》視「洞真部」為元始天尊所說,「洞玄部」為靈寶天尊所說,「洞神部」為太上老君所說,對道經的分類就不盡合其源流。如上清經當入《洞真部》,而今大多入《正一部》;《度人經》諸家注當入《洞玄部》,而今入《洞真部》;道家諸子註疏當入《太玄部》,而今入《洞真部》[36]。《道藏輯要》參照明代道藏,將「三洞」及受啟於「三清」的道書放在前面[37]

中華道藏》依道門舊例,保留三洞四輔名目,但所收經書皆據其內容性質,或時代先後、所屬門派,重新分類為三洞真經、四輔真經、道教論集、道法眾術、道教科儀、仙傳道史、目錄索引七大類,分編為49冊。

南宋鄭樵通志·藝文略》將著錄的道經分爲25類:1老子、2莊子、3諸子、4陰符經、5黃庭經、6參同契、7目錄、8傳、9記、10論、11書、12經、13科儀、14符籙、15吐納、16胎息、17內視、18導引、19辟穀、20內丹、21外丹、22金石藥、23服餌、24房中、25修養。

元朝馬端臨文獻通考》將道家之術分為五類:1 清淨:黃帝、老子、列禦寇、莊周之書所言者,清凈無為而巳,而略及鍊養之事,服食以下,所不道也。2 鍊養:赤松子、魏伯陽之徒,則言鍊養而不言清靜。3 服食:盧生、李少君、欒大之徒,則言服食而不言鍊養。4 符籙:張道陵、寇謙之之徒,則言符籙而俱不言鍊養服食。5 經典科教:杜光庭而下,以及近世黃冠師之徒,則專言經典科教,所謂符籙者,特其教中一事,於是不惟清凈無為之說略不能知其旨趣,雖所謂鍊養服食之書,亦未嘗過而問焉矣。

歷史

南北朝時,陸修靜於公元471年編《三洞經書目錄》是道藏雛形。唐玄宗下令四處搜訪道經,加上原來所藏,纂修成《開元道藏》,目錄曰《三洞瓊綱》[38]宋真宗宋徽宗金世宗等帝王,皆下令搜訪道經,編修道藏,其中宋真宗時又編有《雲笈七籤》,撮道藏之精要,有「小道藏」之譽。元朝時,全真道道士,將全真道新撰著作納入道藏,是為《玄都寶藏》。

元憲宗元世祖先後兩次焚經,元末又被兵禍,《道藏》多毀亡[36]

明朝兩次纂校《道藏》,先後由43代天師張宇初、通妙真人邵以正負責。明英宗正統十年,刊校事竣,共5305卷。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50代天師張國祥刊續《道藏》,凡180卷,名曰《萬曆續道藏》。

清朝無道藏之結集。道書纂修最重要的有《道藏輯要》,收道藏之精華,又收明清時期新出道書。

當代編有《藏外道書》、《敦煌道藏》、《道書集成》、《三洞拾遺》、《莊林續道藏》、《中華道藏》、《中華續道藏初輯》、《東方道藏•民間道書合集》,並且有蒐集整理明《道藏》未收道書,將明代以來數百年問世的道教文獻,編纂為《中華續道藏》的計畫[39][40]。在選輯方面,丁福保編纂的《道藏精華錄》,不收諸子和外丹齋醮之書,以《雲笈七籤》、《修真十書》、《道貫真源》為核心,尤重內丹典籍。蕭天石主編的《道藏精華》,選錄《道藏》及藏外丹經與孤本佚籍。中國道教協會編纂、李光富主編的《中華道經精要》,收錄了1540部道經,精選明代《道藏》主要經書,並補充大量藏外道書,《道藏》以外的道書佔了百分之四十[41]

現存明代正統萬曆年間編纂的道書總集《道藏》,共有5485卷,1487種書,若加上《道藏》失收,以及明代以後出現的道書,許多學者估計,不下萬卷[2][42]

更多資訊 選輯, 名稱 ...
1 2 3 4 5 6 7 8 選輯
名稱 開元道藏 天宮寶藏 政和萬壽道藏 瓊章寶藏 大金玄都寶藏 玄都寶藏 正統道藏 萬曆續道藏 重刊道藏輯要
發行年 天寶七年(748) 天禧三年(1019) 政和三年(1113) 淳熙二年(1175) 明昌二年(1192) 昭慈后三年(1244) 正統十年(1445) 萬曆三十五年(1607) 光緒三十二年(1906)
數量 3744~7300卷[a] 4565卷 5481卷 5481卷 6455卷 7800卷 5305卷 180卷 531卷(292種書)
狀態 亡佚 亡佚 亡佚 亡佚 亡佚 僅存兩種道書[b] 北京白雲觀上海圖書館等地[c] 藏成都青羊宮[d]
發起人 唐玄宗 宋真宗 宋徽宗 宋孝宗 金章宗 全真教道士宋德方 明成祖 明神宗 四川二仙庵閻永和住持
關閉

石刻及墨寶

道教石刻經文,約始於唐代中葉。最早的道教刻石為唐朝景龍二年 (公元708年)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本」[45]開元26年 (公元738年),龍興觀又造有「唐玄宗御注道德經」經幢,於現存數通古代道德經幢中,保存最為完好[46]。另外,在邢州龍興觀、慶陽縣天真觀、文登縣崑嵛山等地都還存有鐫刻道德經的石碑摩崖或經幢[47][48]。除了老子《道德經》,現下還留存的道教石刻經文,尚有《陰符經》、《常清靜經》、《消災護命經》、《生天得道經》、《北方真武妙經》等十餘種[49]

薈萃了中國古代碑石藝術的西安碑林,就收有郭忠恕用篆書、隸書、古文三體書寫的陰符經[50],以及北宋太平興國五年 (公元980年)長安國子監的《佛道圖文碑》。石碑刻有一篇佛教經文:摩利支天經(道教尊為斗姆元君),和四篇道教經文:黃帝陰符經、太上老君常清淨經、太上昇玄消災護命經、太上天尊說生天得道經[51]。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於河南嵩山刻有《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經》的石碑[52]

明朝宣德三年,貯藏石刻佛經的房山石經第七洞,在全真道士陳風便和正一道士王至玄的募刻下,收納了《高上玉皇本行集經髓》、《太上洞玄靈寶高上玉皇本行集經》、《玉皇本行集經纂》、《無上玉皇心印經》四部道經[53]。珍貴的道書碑刻,則有王屋山的《有唐貞一先生廟碣》。其碑陰刻有道士張弘明抄錄的形神《坐忘論》,和雲笈七籤所收版本不同[54]

書法家寫道經,則始於王羲之楊羲二人,以《黃庭經》和《內景經》為代表。道教經典中,除《黃庭》系統之外,被寫得最多也最早的,為題名褚遂良手書的《陰符經》,褚書所傳另有《度人經》《西昇經[55][56]。唐朝廣受推崇的道經書帖,尚有題名為柳公權書寫的《度人經》《常清靜經》《消災護命經》和鍾紹京靈飛六甲經》帖[57]

唐代亦為道經寫本發展的高峰期,存世800餘件的敦煌道經寫卷中,種類涵蓋三洞四輔的經藏體系[58]。傳抄最多的為《太玄真一本際經》,老子《道德經》亦佔相當比例[59],其次有《洞淵神咒經》、《老子化胡經》、 《靈寶天尊說十戒經》等。道經雜抄,以及道士論道、行齋醮符籙的文書也在抄寫之列[60][61]

唐代以後,蘇東坡米芾趙孟頫文徵明祝允明董其昌孔繼涑等人,都是兼寫佛道經典的大家。所留法帖,除了《黃庭經》、《陰符經》、《道德經》、《洞古經》、《玉樞經》、《高上大洞玉經》之外,更廣及《參同契》、《金丹四百字》、《太上感應篇》、《純陽呂祖寶誥》和《關聖帝君寶訓英語Holy Emperor Guan's True Scripture to Awaken the World[55][57]。古代帝王也有道教寫經作品傳世,他們出於對道教經書的重視或者對書法的愛好而有寫經活動。如宋高宗寫《黃庭經》,清聖祖寫《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等。古代帝王特殊的社會地位,大大提高了道教寫經的社會影響力[58]

整體而言,早期道教與書法的關係比佛教密切,後期在三教合流的風氣下,則大多兼寫佛道經[55]。道經刻石則起步較晚,所刻亦少,不及佛經石刻興盛。晚清藏書家葉昌熾就說:「佛經之精者皆大字,而為多;道經之精者皆小楷,而為多」[49]

佛教的觀點

在南北朝時期,道教與佛教爭辯優劣,漢傳佛教宣稱道教教典中只有由老聃所著的《道德經》是眞典,其他均為偽典,這些偽典不但不是由老聃所著的,而且與老聃所持有的觀點相違背,例如道家主張順應天道以達到自然虛寂的境界,道教卻主張成為長生不死的仙人以扭轉凡人必死的命運,故此道教這些教典大多包含「淆雜並淫謬之説」,此外, 漢傳佛教宣稱老聃雖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但仍只是凡人而非像道教所宣稱的那樣是神仙[62]。作為回應, 在發生於唐高宗顯慶五年的佛道論辯中,道教派出的道士李榮曾經聲稱佛教教典除《佛説四十二章經》外,其他均為偽作,漢傳佛教派出的僧侶靜泰則批駁指李榮不了解與佛教有關的譯經史,靜泰聲稱佛教每一部教典都有關於譯者、翻譯時間及翻譯地點的記載,李榮在論辯中處於下風,道教因而無法在論辯中獲勝[63]

參見

注釋

參考文獻

研究書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