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東南亞國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越南共和國(越南語:Việt Nam Cộng hòa/越南共和,法語:République du Viêt-Nam),通稱南越,是位於越南南方的越南國政權通過1955年越南公民投票而改制建立的總統制共和國,首都為西貢(今胡志明市),首任總統為吳廷琰[1],得到了包括美國在內的87個國家的外交承認[2][3]。越南戰爭中,南越與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對立,1975年被北越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所滅。
越南共和國 | |||||||||
---|---|---|---|---|---|---|---|---|---|
1955年—1975年 | |||||||||
格言:Tổ quốc - Danh dự - Trách nhiệm 「祖國、名譽、責任」 | |||||||||
國歌:《呼喚公民》 Tiếng gọi công dân | |||||||||
(1955-1963) | |||||||||
首都 | 西貢 | ||||||||
官方語言 | 越南語 | ||||||||
常用語言 | 越語、法語、英語 | ||||||||
政府 | 總統制共和國 (1963年-1967年處於軍政統治) | ||||||||
總統 | |||||||||
• 1955年-1963年 | 吳廷琰 | ||||||||
• 1967年-1975年 | 阮文紹 | ||||||||
• 1975年 | 陳文香 | ||||||||
• 1975年 | 楊文明 | ||||||||
總理 | |||||||||
• 1965年-1967年 | 阮高祺 | ||||||||
• 1968年-1969年 | 陳文香 | ||||||||
• 1969年-1975年 | 陳善謙 | ||||||||
• 1975年 | 阮伯瑾 | ||||||||
• 1975年 | 武文牡 | ||||||||
立法機構 | 國會 | ||||||||
• 上議院 | 參議院 | ||||||||
• 下議院 | 眾議院 | ||||||||
歷史時期 | 冷戰 | ||||||||
• 1955年公投 | 1955年10月26日 | ||||||||
• 吳廷琰之死 | 1963年11月2日 | ||||||||
• 巴黎和平協約 | 1973年1月27日 | ||||||||
• 430事件 | 1975年4月30日 | ||||||||
面積 | |||||||||
• 總計 | 173,809平方公里 | ||||||||
人口 | |||||||||
• 1955年 | 12,000,000 | ||||||||
• 1974年 | 19,582,000 | ||||||||
貨幣 | 南越盾(逐步取代法屬印度支那元) | ||||||||
| |||||||||
今屬於 | 越南 |
越南在1887年成為法國殖民地,二戰期間又受日本所支配。1945年,胡志明領導的越南獨立同盟會發動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獨立、建立社會主義的越南民主共和國,並與法國爆發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1949年,反共勢力在越南南方扶持阮朝遜帝保大成立越南國,與北方的越南民主共和國對峙。1955年,首相吳廷琰通過1955年越南公民投票取代保大成為南越的國家元首,建立越南共和國。
1960年12月,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越共」)成立,號召推翻越南共和國政權,在南方鄉村建立革命根據地,從事顛覆活動,北越政府則通過胡志明小道對其進行支援。南越逐漸失去了對鄉村的控制,1961年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因而決定在南越實施「特種戰爭」清剿越共。1963年11月1日南越軍方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並槍殺了吳廷琰,新上台的軍政府不甚穩定,南越政局一時陷入持續約一年半的混亂局面。期間的1964年發生北部灣事件,美國總統林登·詹森派兵對北越作戰,越戰全面升級。直至1965年6月14日阮文紹上台執政,南越政局才有所緩和。
1973年美國、北越、南越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簽署《巴黎和平協約》,不久後美軍基本撤離越南,越戰成為南北越雙方的決戰。1975年,越南人民軍發動春季攻勢、攻占首都西貢,越南共和國滅亡,被越南南方共和國臨時革命政府接管,並改西貢為胡志明市。1976年,在越南民主共和國的領導下,越南南方共和國與之合併,統一為如今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越南屬於法國殖民地,是法屬印度支那的一部分,而越南全境又分為北部的東京保護國、中部的安南保護國和南部的交趾支那三部分。交趾支那是法國直屬的殖民地,而東京保護國和安南保護國則名義上由順化的越南皇帝保大帝統治,但實權仍在法國人手中。交趾支那受法國影響最深,也是法國人最感興趣的地區,經濟相對趨於多元化,和其它地區主要種植橡膠的情況不同。二戰期間,印度支那處於維琪法國和日本的雙重統治之下,三九事件後被日本全面控制。1945年8月日本投降,越南處於權力真空狀態之時,以胡志明為首的越南獨立同盟會發動八月革命推翻保大帝,在河內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9月10日,在北緯16度線以南,英軍登陸西貢,救援被日軍關押的法國殖民軍,越南南部重歸法國控制[4][5][6][7]。
1946年6月,法國扶植交趾支那獨立,成為南圻自治共和國。1946年12月19日法國炮轟海防市,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全面爆發。1949年6月,法國決定靠成立傀儡政權的方式改善局面,成立立場反共的越南國並挑選當時流亡香港的遜帝保大作為「國長」(Quốc trưởng,即國家元首)。1950年起,越南民主共和國自中國處獲得了大批軍事援助,法國亦於同年藉由共同防禦協定得到一批來自美國的援助。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也因此成為冷戰的一部分。1954年5月3日奠邊府戰役結束後,法國在戰爭中不再占優,雙方開始和平談判。面對法國殖民勢力的撤退,保大開始尋求外部勢力支持,為此選擇了流亡美國的吳廷琰於1954年6月26日出任內閣總長。1954年7月11日,日內瓦會議達成《日內瓦會議最後宣言》,決定越南南北將以北緯17度線為界進行分治,北方由越南民主共和國(即北越)控制,南方由越南國控制。1956年舉行統一選舉解決越南問題,但礙於美國反對,越南國閣揆吳廷琰拒絕簽字,拒絕與北越就統一選舉問題展開磋商,聲稱統一選舉「只有在完全自由的情況下進行才是有意義的」[8],因而取消這次選舉[9]。越南分治後,北越推行的土地改革政策使得部分地區趨於動盪[10],而大約100萬難民趁機逃離北越、湧入南方,史稱「自由之路行動」[11][12]。
1955年初,法屬印度支那宣布解散,越南國末任閣揆吳廷琰奪得對南方的控制權[13]。1955年10月23日吳廷琰主持公民投票以決定越南國的未來政體——公投由吳廷琰的弟弟吳廷瑈所操縱,吳廷琰得以廢除君主制、驅逐保大,建立共和國。美國官員認為在公平的選舉中,吳廷琰將獲得60–70%的選票,但美國人低估了票數——例如在首都西貢,吳廷琰獲得了超過60萬張選票(選民名冊上一共只有45萬人)。吳廷琰將此次選舉當作一種測試威權的手段。1955年10月26日吳廷琰宣布自任越南共和國總統、總理、國防部長及三軍總參謀長。[14]保大失去權力,流亡法國。法國政府及軍隊苦於阿爾及利亞戰爭無暇關注印度支那,於1956年4月全面撤出越南。[15]1956年7月7日越南共和國制憲會議通過新憲法。根據憲法規定,新成立的越南共和國採用三權分立制度,由民選總統擔任最高領導人,任期6年,10月26日憲法正式生效。[16]
南越的統治集團逐步過渡到親美的吳廷琰政府,為此,美國海軍的自由之路行動運送了大約100萬北越人移居到南方,大部分是天主教徒。中央情報局的愛德華·蘭斯代爾上尉,曾經協助吳廷琰強化他的統治[17],為此發起一場宣傳戰,以鼓勵儘可能多的難民遷往南方。這一行動具有雙重目的:增加天主教徒的人數,以及增加南越的總人口數,以便贏得1956年的統一選舉。北方六成以上的天主教徒遷移到南越,使他得到一批忠實的支持者,強化了他的統治基礎。但當時吳廷琰的政治、軍事地位尚不牢固:保大嫌惡吳廷琰,任命他只是出於政治需要;法國政府將其視為敵人,希望他辭職下台,而法國遠征軍仍是南方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吳廷琰領導的越南國軍原本也是由法蘭西殖民帝國創立與訓練的,其軍官多由法國人委任,總司令阮文馨也是法國公民,曾屢次違抗吳的命令。吳廷琰還必須與2個宗教教派——高台教和和好教進行鬥爭,它們在湄公河三角洲都擁有自己的軍隊,其中高台教的軍隊估計有25,000人,三分之一由越盟控制。西貢的情形最為惡劣:平川派組織的犯罪集團,號稱有4萬大軍,控制著妓院、賭場、和全亞洲無與倫比的鴉片製造廠。由於保大曾將警權出售予平川派,因而形成類似於1920年代美國芝加哥被「地下市長」艾爾·卡彭所控制的局面。因此,吳廷琰幾乎沒有任何權力。但在美國駐南越大使兼特別代表、前陸軍參謀長約瑟夫·勞頓·科林斯與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的堅定支持下,吳廷琰粉碎了保大堂兄寶慧與南越軍隊總參謀長阮文馨發動政變的企圖。
吳廷琰上任後發動了全國性的反共運動,以掃除國內的共產黨勢力,並整肅高台教、和好教及平川派的軍隊。吳廷琰亦積極爭取外國支持,他曾說:「一切毀譽,我都不把他放在心中。……但,國際友人應該正視南越的實際政治,勿為謊言所惑。」從1957年起,吳氏進行連番外交訪問,走訪美國、泰國、澳洲、韓國、印度等多個國家,尋求提高南越國際地位。[18]中華民國政府亦獲南越政府邀請,派遣「中華民國駐越軍事顧問團」,協助南越政府建立政戰制度。[19]而屬於南越盟友的美國,1955年至1959年間,總共投入10億美元的軍事、經濟、技術、物資援助及派出軍事顧問,協助建立美式軍隊。美國總統德懷特·艾森豪曾致信吳氏,承諾美國會向南越提供援助,並能「更有效地運到越南,以及更有助於越南政府(南越)的繁榮和安定」。[20]
1959年,越南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武裝統一越南,並派遣大量軍事人員前往南越發動「人民戰爭」[14]。1960年12月20日,「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南越及西方媒體稱之為Việt Cộng,即「越共」)成立,阮友壽任主席。1959年,北越開通了「胡志明小道」並通過該路線向越共運輸物資,支援其進行武裝活動,達到顛覆南越政府的目的[21]。幾年內,民族解放陣線已經控制了越南南方的大部分鄉村地區。1961年,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決定大力支援南越清剿越共武裝,實行「特種戰爭」計劃,在南越農村建立「戰略邑」,即將分散的農村進行整合、並著重把守,以阻斷越共游擊隊的發展。1962年吳廷琰在國會更宣布將戰略邑的建立作為南越國策。但該計劃並未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引起農民不滿,結果適得其反,到1964年大部分戰略邑都遭到越共滲透,計劃宣告失敗。
南越政權不只受到越共的威脅——吳廷琰身為天主教徒,其領導下的南越政府所實行之偏袒、獨尊天主教的政策引起了國內佛教徒的不滿。1963年南越佛教徒和政府之間的矛盾引起一連串事件,爆發佛教徒危機。1963年5月8日發生順化佛誕槍擊案;6月3日發生順化化學攻擊;6月11日釋廣德於西貢街頭公開自焚[22];8月21日吳廷瑈又指揮特種部隊查抄西貢舍利寺[23]。
吳廷琰政府在剿共作戰的失敗以及宗教政策的錯誤,導致南越軍政界及美國甘迺迪政府失去了對吳廷琰的信心。1963年8月24日,美國國務院向美國駐南越大使館發送的243號電報表明了美國對吳廷琰的失望,稱將「另立新的南越領袖」[24]。11月2日早晨,楊文明將軍等一批越南共和國軍隊將領組織並逮捕了總統吳廷琰和吳廷瑈,是為1963年南越政變,政變結束了9年來吳氏兄弟在南越實行獨裁主義和裙帶關係的家族統治[25]。
南越政局因吳廷琰之死而陷入了持續約一年半的混亂局面。「軍人革命委員會」於吳廷琰遇刺後不久接管了南越政權,1963年11月4日軍人革命委員會頒布臨時憲法,規定委員會主席楊文明代行國家元首職務,並由委員會組建臨時政府。然而僅3個月後,楊文明政權便因傾向「中立化」「親法」等主張而為1964年1月南越政變推翻,政變的發動者阮慶出任總統[26]。
同期發生北部灣事件(1964年8月2日)——一次北越和美國之間在北部灣海上發生的武裝衝突。北部灣事件發生後,美國開始直接介入越戰,並繼續加大對南越軍隊的扶持,促使戰爭進一步白熱化。到1964年末,已有20萬美軍投入越戰。阮慶試圖藉機加強其權力,於8月7日宣布南越進入緊急狀態,擬定了加強軍人委員會權力的「頭頓憲章」(越南語:Hiến chương Vũng Tàu/憲章淎艚),引起不滿,一連串的示威與罷工使得軍事委員會迫於形勢放棄提案,同時南越國內天主教徒(支持阮慶)與佛教徒(支持楊文明)之間的衝突不斷。隨後軍人委員會宣布解散,並成立由阮慶、楊文明和陳善謙三名將軍組成的「臨時領導委員會」,組建國家高級委員會,起草憲法,並組建看守政府。1964年9月南越發生了一次失敗的軍事政變,但亦使得阮慶再次被迫下放權力。10月,阮慶辭任國家元首,國家高級委員會提名潘克丑出任總統。[27]
1965年,南越國內反戰運動興起,主張和平的佛教徒在西貢、順化等地多次發動動亂,引發流血衝突;同年2月再次發生政變。數次政變後阮文紹與阮高祺逐漸掌權,阮文紹於6月14日出任國家領導委員會主席(名義上的國家元首);阮高祺於6月19日出任南越總理。[28]1966年初,峴港爆發親佛教示威,但很快被政府化解[29]。1967年4月新憲法頒布,規定總統民選。9月3日總統選舉結果,阮文紹以34.8%的得票率當選總統,阮高祺出任副總統。
戰事方面,1964年-1968年間,美軍發動了多次陸上攻勢與戰略轟炸,並取得一定成效。至1967年,駐越美軍麾下總兵力已近47萬人。1968年1月春節前後,北越發動規模空前的春節攻勢,聯軍估計北越軍在順化的激戰中陣亡2,500到5,000人,89人被俘。[30] 216名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軍人陣亡,1609人受傷。南越軍陣亡421人傷2,123人,失蹤31人。[30]:213在140,000名原住人口中,超過5,800人死亡,116,000人無家可歸。[30]:216,是為越戰的一個重要轉捩點,其中順化戰役最為持久,激戰持續一個月。春節攻勢的慘狀造成美國國內輿論譁然,反戰運動持續高漲,1968年3月31日,美國總統林登·詹森表示美軍將逐步撤出越南戰場,並宣布放棄競選下任總統。越南戰爭成為美國1968年總統大選的主要議題。
1969年,理察·尼克森成為美國總統,表示要推行「越南化」政策,讓美軍逐步撤出越南。1971年10月3日南越大選,阮文紹再度當選。1972年,北越發動復活節攻勢南侵,經過6個月左右的激戰,南侵的北越軍大致敗退,致使越南人民軍大將武元甲遭到解職。1973年1月27日,美國簽署《巴黎和平協約》。隨後兩個月內,駐越美軍全部撤出南越,僅留下如海軍陸戰隊使館衛兵等小規模的部隊,而駐越美軍司令部裁撤後的職能和職責移交給同年成立的美國駐西貢武官室(DAO)。
根據《巴黎和平協約》,美軍撤出南越,不再參與越南戰爭;南北雙方達成臨時停火。失去美軍支持的南越軍面對越共的滲透顯得力不從心,但仍占領其部分土地。1973年3月,北越亦召開一系列軍事會議,決定在1976年推翻南越政權。3月15日,美國總統理察·尼克森做出暗示,稱若北越破壞停火協議,美軍將出兵干預。尼克森的言論遭到美國輿論反對,6月4日,參議院通過了禁止出兵干預越南的決議。10月,石油危機波及南越,使其經濟衰退。在停火期間,北越及越共亦未有停止軍事滲透,其軍事行動造成25,000名南越平民喪命[31]。1974年1月,越共開始反攻,意圖奪回早前丟失的領地;1月4日,總統阮文紹宣布重新與北越開戰。
1974年8月,美國總統尼克森因水門醜聞辭職;美國國會同期表決削減對越援助資金,由每年10億美元削減至7億美元。而北越也重新修葺用以軍援越共的胡志明小道,將其改建為配備加油站的高速公路。1975年,北越發動春季攻勢向南進軍。越南人民軍於裝備上具有優勢,缺乏物資和武器裝備的南越軍在防禦和反攻方面均連連失利。阮文紹隨後主動命令軍隊撤出中央高地,南越軍隊士氣遭受嚴重打擊,幾乎使得南越兵敗之危局不可逆轉,順化、峴港和大叻均遭攻陷。阮文紹請求美國新任總統傑拉爾德·福特派出援助,但遭參議院以資金問題為由駁回。束手無策的阮文紹唯有向前政敵阮高祺求援,意圖挽回劣勢。1975年4月黎明島麾下第18步兵師領導的春祿戰役,是南越軍最後一次有組織的防禦戰。4月21日,春祿被破,阮文紹宣布因首都圈防衛缺陷辭去總統一職,以越南共和國特使身分逃往台灣,並指派副總統陳文香接任,而陳文香僅接任總統一周,便又將職位交予楊文明將軍。楊文明對北越的態度較為溫和,政界希望他能與北越達成協議並結束戰爭,但事實上北越政府對此並無興趣——4月30日,北越裝甲車開入西貢,西貢陷落。同日,楊文明宣布無條件投降,並放棄餘下領土[32]。5月1日,芹苴等城市宣布投降,雖有零星反抗,越共仍在2日接收越南共和國軍仍控制的各省。
南越投降前夕,美軍發動了大規模的疏散行動,三月上旬起即開始營救南越民間人士和美國相關人員至鄰國,至最後的撤離行動「常風行動」開始前已撤出五萬餘人,「常風行動」中大部分人都直接搭乘直升機到達離岸的美軍航母上,為史上最大型的直升機撤離行動,最終撤出七千餘人,包含五千餘名南越人和一千餘名美籍及他籍人士。4月30日凌晨,「常風行動」宣告停止,但仍有南越和外籍人士滯留,部分人員亦被北越扣押至1980年才得以釋放[33]。
南越投降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正式取締南越政權,通過越南南方共和國臨時革命政府接管。1976年7月,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同越南南方共和國臨時革命政府合併,成立了統一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並存續至今。
南越國土面積173,809平方千米,可大概分為沿岸低地、中央高地和湄公河三角洲三個地理區域,政府亦控制了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部分島嶼。1974年西沙之戰中,南越海軍敗給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失去了對西沙群島的控制。南越的地理最高峰是安南山脈的玉靈丘,海拔2,598米。南越使用UTC+8時間作為區時,較北越早一小時,同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大陸、台灣和西澳大利亞一致。南越國土處於熱帶季風氣候區域,全年高溫,旱雨季分明,雨季為5月至10月。首都西貢市的年間平均氣溫為25-29°C,年間降水量約1,800毫米。
根據1967年通過的越南共和國憲法,越南共和國效仿美國實行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國會掌控立法權,地址位於西貢市大劇院和現在的胡志明市證券交易所大樓。國會包含下院和上院兩院,下院有159名議員,任期4年;上院60名議員,任期6年。上院議員通過代表聯名選出,而下院議員則自各地選民自行選出,數目由地方人口占比決定;每名議員大概代表50,000名選民。下院中,高棉族代表占6席,高地族代表占6席,北部民族代表占2席,占族代表占2席[34]。國會擁有的權力包括表決法案,討論批准國際條約和協定,決定戰和問題,監督政府施政等等,並擁有若三分之二議員同意便可彈劾政府的權力(若總統否決,則必須達到四分之三議員同意才可彈劾)。地方設地方議會,議員任期三年,負責處理地方事務。
越南共和國總統擁有行政權。總統由公民選出,任期4年。總統是國家元首及共和國軍隊最高統帥,兼國家安全會議主席。總統擁有頒行法律、核定國家政策、任命總理及內閣成員、任命大使及地方行政首長、主持內閣會議、簽署國際協定協議和執行戒嚴宵禁的權力。1974年,總統任期由4年延長至5年,且最多連任兩次。副總統是總統的第一繼任人,當在任的總統出缺(於任內死亡、辭職或者遭到彈劾)時,副總統將繼任。同時,副總統也兼任文化教育部長、社會與經濟會議主席以及少數民族會議主席。總理是國家的政府首腦,負責領導政府。總理由總統指派,負責執行國家政策。政府包括19個部,每個部門有一名部長。這19個部門包括外交部、國防部、內務部、通信部、招撫部、財政部、經濟部、司法部、農村發展部、土地改革及農漁業發展部、工程部、交通與郵電部、教育部、醫療救濟部、社會部、勞動部、退伍軍人事務部、少數民族發展部及國會聯絡部。其中「招撫部」主要負責開展針對共產黨的宣傳攻勢。此外,政府還包括3名國務卿,分別為文化國務卿、重建發展國務卿和國務卿辦公室(文房)。
越南共和國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權。最高法院包括15名法官,每名法官的任期為6年。最高法院的權力包括解釋憲法、判斷法案是否合憲以及解散違憲政黨等。此外,檢察院是另外一個司法機構,包括9-18名檢察官,由總統、國會及最高法院各指派三分之一的成員。檢察院的權力包括調查腐敗、調查政府人員財產情況及監督司法合法性等。
越南共和國於其存在期間發生了多次政治變動。最初,南越的國家元首為阮朝皇帝保大,但被國民視之為法國殖民者的盟友及合作者,因此並不受歡迎。1955年,總理吳廷琰通過公投廢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國,於1956年頒布新憲法。在其統治的最初五年,南越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生了大幅變動,而這令吳廷琰變得越發獨斷。1963年,楊文明等越軍將領在美國政府及中央情報局的支持下發動政變、刺殺了吳廷琰,而隨後上台的楊文明將軍又於1964年在阮慶將軍發動的政變中被推翻。此後至1965年末,南越又接連發生數次政變。由文官領導的政府無力整治亂局,決定再次將權力交回軍方;而軍方又因缺乏政治經驗,常常因對局部衝突等問題處理的分歧而引起派系紛爭,使得南越政局動盪。當權者決定變更政治制度,改為總統制共和國家,由總統掌握實權。此制度隨著1967年憲法的通過而定型,此後政府基本由阮文紹和阮高祺掌控[29][35]。阮高祺出身於空軍,喜愛西方文化[35],背後有著美國及其盟友的支持[35],但自1966年起,西方人士便開始懷疑阮高祺的政治才能[36];而他作為一名獨斷的領袖,也自然招致國民的不滿[29]。1967年,南越依新憲法舉行總統選舉,獲得軍方支持的阮文紹當選,而他當選後繼續實行高壓政策,使得傾向於改革的選民頗為失望。1971年,阮文紹再次以壓倒性的優勢贏得選舉,並於越戰結束前卸任。楊文明是南越的最後一任總統,他就任不久便被迫向越共投降。
越南共和國共得到包括美國在內的87個國家的外交承認[2][3],由於美蘇冷戰的原因,包括北越、中華人民共和國、蘇聯在內的共產主義國家不承認越南共和國。越南共和國曾是文化與科學合作組織、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國際開發協會、國際金融公司(IFC)、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通信衛星組織、國際刑警組織、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國際電信聯盟、國際紅十字運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萬國郵政聯盟等國際組織的成員國之一。1957年,美國提名南越加入聯合國,聯合國大會的表決結果為40票支持、8票反對。但交由聯合國安理會決策時遭蘇聯否決,因此南越未能加入聯合國[37]。
美國作為冷戰一極,是南越最為重要的邦交國,也是南越在戰爭期間最為重要的盟友。美國的決定對於南越的政治和軍事局面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而這一點在戰爭期間最為明顯。南越政府的執政常常需要參考美國顧問的意見,而軍事上則更為依賴美軍的建議或是協同。
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決定在1956年於越南就統一問題進行選舉[38],但無論是南越還是美國都沒有在協定上簽字。會上,法國代表採納了北越代表范文同提出的「選舉由地方委員會監督進行」的提議[39],而美國則提出選舉應由聯合國負責監督[40],得到南越和英國的支持,及蘇聯、北越的反對[40]。美國總統艾森豪於1954年寫道:「我未曾與任何一個不同意舉行戰時選舉的印度支那專家談過話。可能80%的越南國民都會選擇共產主義的胡志明作為他們的領袖,而不是保大國長。事實上,越南人普遍認為保大缺乏領導力和驅動力,他們並不願意為這樣一個領導人而戰。」[41]五角大樓提供的材料[42]指「吳廷琰政權在1954年至1956年確實在南越實現了奇蹟」,「幾乎可以肯定,投票給胡志明的國民會小於80%。」[43]1957年,來自印度、波蘭和加拿大的獨立觀察家於當年的國際控制委員會會議上稱越南的統一選舉不可能做到公正,因為南北雙方的領導人都沒有遵守停戰協議[44]。同年5月,吳廷琰總統到訪美國,實行國事訪問。
1960年,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成立,開始同南越政府在越南南方進行游擊戰。美國最初派軍事顧問指導南越軍的訓練,並幫助南越設立戰略邑清剿共產黨游擊隊,但是這個政策並不成功,正如歷史學家詹姆斯·吉布森所寫:「戰略邑計劃失敗了……南越政權不能贏得農民們的支持,因為他們代表地主階層。事實上,在政治聯盟的相對穩定性以及官僚政治的運作層面上來看,南越已不存在『政權』了,他們的地方政府工作和軍事行動幾乎陷入停滯;而民族解放陣線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在廣闊的區域內建立起臨時革命政府。」[45] 總統約翰·甘迺迪上任後加大了對越軍援的力度,他派出四倍於以往數量的軍事顧問團,且允許顧問團參與作戰行動;爾後他又規劃政變促使吳廷琰倒台。
1965年,林登·詹森就任美國總統,決定直接介入越南戰爭。1968年,北越軍及民族解放陣線發動春節攻勢,雖然美軍及南越軍取得局部勝利、民族解放陣線的勢力受到削弱,但是美國因此付出巨大代價,國內反戰運動高漲。1969年,理察·尼克森入主白宮,實行「戰爭越南化」政策、逐步退出越戰。1973年美軍基本撤出,南越和北越的戰鬥持續至1975年,以南越戰敗、無條件投降而告終。1976年7月,越南正式統一。南越駐美大使館在關閉前夕向美國國會圖書館捐贈了527卷南越電影放映帶,這些在20世紀50至60年代製作的電影包括南越自由影業製作的新聞影片、紀錄片、宣傳片以及一些原始的視頻片段。這些捐贈品至今仍藏於美國國會圖書館[46]。
1955年12月,日本與南越建交,雙方互設有大使館。日本在越南戰爭期間宣稱採取中立政策,呼籲南北越雙方以談判解決爭端。1969年,美國與南越曾經以高薪招募日本人到越南戰場,工作包括在拖船上擔任海員等[47]。不少人在越南戰爭中身亡,有些在美軍船隻上工作的日本人遭到北越士兵射殺;因此,當時的日本輿論反對美國派日本人參與越南戰爭,日本亦有工會為此向美軍提出抗議。1973年9月,日本正式承認北越並與其建交[48]。
中華民國與南越擁有共同的反共立場,因此在南越第一任總統吳廷琰的帶領下,中華民國與南越的關係,相較於中華民國與其他東南亞國家的關係相當親近。1955年10月26日,中華民國承認越南共和國;12月17日,雙方建立公使級外交關係、互換使節[49]:77。原中華民國駐西貢總領事館改為公使館,原總領事蔣恩鎧任公使館代辦。1956年,公使袁子健到任[50]。1957年,雙方將公使館升格為大使館。中華民國駐南越大使館設於駐越美軍司令部附近的巴斯德街47號[51]:74,後移至徵女王街175號[51]:75;南越駐華大使館位於寧波西街[51]:6。1960年1月10日,吳廷琰抵台訪問,與總統蔣中正會晤[52];1963年3月4日至3月9日,副總統陳誠訪問越南共和國,與總統吳廷琰及副總統阮玉書會晤[53]。1969年6月阮文紹首度抵台訪問並與蔣中正會晤。[54]1971年阮文紹當選連任總統後,時任副總統的嚴家淦曾前往西貢參加其就職典禮。1973年4月阮文紹再次訪問中華民國。[55][56]
1975年4月21日,阮文紹辭去總統後,流亡的第一站就是台灣。在當時,有相當數量的南越留學生在中華民國留學。而中華民國政府雖未直接派軍參與越南戰爭,但仍有在經濟與政治上給予南越相當程度的支持[57]。因此中華民國駐西貢大使館亦曾遭到偽裝成華僑的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游擊隊攻擊[58]。1964年至1972年中華民國駐南越大使由蔣中正之親信胡璉擔當,而南越駐中華民國大使則是由吳廷琰的弟弟擔綱。雙方首都臺北與西貢締結為姊妹市。不過,1975年4月中旬,隨著西貢市郊要塞陸續落入越共之手,中華民國駐南越大使館人員展開撤離工作,28日大使離開西貢,正式關閉。30日南越駐中華民國大使館宣布關閉[51]:6[59]。
1956年10月,韓國與南越建立外交關係。1960年代,基於美韓的夥伴關係,韓國於越戰當中出兵協助美軍及南越政府作戰。1965年5月17日至25日,韓國總統朴正熙出訪美國,與美國總統林登·詹森協商。據當時所達成的協議,韓國須出兵五萬,加入越戰。在整個60年代,韓國派赴越戰的兵員,達30萬之多。[60]大韓民國國軍參與越南戰爭始於1964年9月11日的第一次派兵,止於1973年停戰協定的簽訂。1965年9月25日成立駐越韓國軍司令部。至1966年4月,韓國國軍應美國的要求在當年朴正熙政府的指揮下共向越南派兵4次,這也是大韓民國政權首次海外派兵。1964年9月11日年派遣了1個醫務連及跆拳道教官團等後方支援部隊,之後派遣了陸軍猛虎部隊與海軍陸戰隊青龍部隊,1966年依照《布朗備忘錄》追加派遣了白馬部隊。作為後方支援,亦派遣了軍需支援團及白鷗部隊(軍醫)等一個軍級部隊的兵力。陸軍中將蔡命新擔任駐越韓國軍司令官[61]。
南越與英國關係良好,於英屬香港設有總領事館[62]。南越也與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馬來西亞、[63]新加坡等大英國協成員國也維持著緊密聯繫。[64]但印度則僅與南越維持領事級別的外交關係。[65]
南越在東南亞的直接或間接盟友包括泰國和菲律賓。南越同柬埔寨王國的關係不佳,柬埔寨的諾羅敦·西哈努克政權不承認吳廷琰政權的合法性。1956年2月2日,吳廷琰宣布關閉越柬邊境、中止貿易往來。1970年,柬埔寨的朗諾將軍發動政變奪權,建立高棉共和國。朗諾政權於1970年5月5日同南越恢復外交關係[66]。此外,南越亦與印尼、緬甸等國維持著領事級別的外交關係,但在1964年,南越宣布與印度尼西亞斷交,因印尼不承認西貢政權的合法性。
南越同樣得到了幾乎所有的西歐國家、美洲國家和12個中東國家及22個非洲國家的外交承認,其中,伊朗帝國、巴西、西德、西班牙等是越南戰爭時期南越重要的支持者。巴拉圭、賴比瑞亞等國家在越南戰爭期間,亦支持美國,並為美軍與南越軍提供了一些援助。[67]美洲國家中,古巴是唯一從未與越南共和國建交的國家,古巴自1960年1月開始只承認越南民主共和國及越南南方共和國,並撤銷了1955年起對越南共和國的承認。
吳廷琰統治時期,實行迫害佛教徒的政策,引發順化佛誕槍擊案、順化化學攻擊、查抄舍利寺及釋廣德自焚等事件。而美國五角大樓提供的報告指吳廷琰政權「同同期其他亞洲政府相比更為尊重公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68]。根據調查,南越有數千名政治犯[69]。對於阮文紹政權而言,有西方媒體指責阮文紹政權迫害政治犯、打壓反對派,設計一種空間狹窄的「虎籠」關押政治犯,但美國議員里奧·瑞恩提供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公眾對於南越鎮壓人權的指責過於偏頗」,稱「『虎籠』最初係為關押一人設計,但因政治犯人數過多而不得不增加牢中人數,這與國家的其他隔離設施相比條件要好些」「……對於南越操控媒體及打壓反對派的指責確實存在,獄中亦存在政治犯,但是無論是全體國民,還是反對派領袖,都未曾處在白色恐怖之中」[70]。
根據南越當年的人口普查,1968年南越共有人口16,259,334人,農村人口占71%,城市人口占2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2%[71]。南越的最大城市是西貢,有1,736,880人,若將郊縣人口計算在內則有約2,500,000人。根據1970年的統計,南越民族組成中,京族占90%,餘下的10%由華族、高地族、高棉族、占族、法國人及亞歐混血兒等組成。越南語是南越的官方語言,也是國內最主要的語言。由於殖民歷史因素,法語在南越的行政、教育(中學及高校尤甚)、貿易和外交領域仍具有重要地位,且形同精英統治階層的主要語言。而由於美國對南越的強大影響力,英語逐漸成為軍事領域主要使用的語言,以及外交領域的第二語言。南越國內存在的其他語言有漢語、高棉語和高地民族語言等[72]。
大乘佛教是南越的第一大宗教,天主教則是南越許多統治階層人士所信仰的宗教,信徒也包括總統吳廷琰。南越國內的其他宗教包括高台教、和好教以及高地民族的泛靈論信仰等。
高等教育方面,在1954年以前,西貢設有一所河內大學院分校。1954年日內瓦協議簽署後,該分校改名為越南國家大學,1957年更名為西貢大學院,同年順化又開辦了順化大學院[73]。1973年,西貢大學進入國際排行榜,並向美國派有留學博士生進修英文課以及其他專業課程[74]。南越國內的大學還包括大叻大學院、芹苴大學院、萬行大學院和明德大學院等。1955年至1973年間,南越大學學生人數從2,000人增長到了90,000人,到1975年越共占領西貢前,南越在讀的大學生約有9.3萬人[75]。而高中學生也從45,000人增長至超百萬人。除了一般意義上的大學外,南越還在西貢、峴港、永隆和芽莊等地開設了兩年制的高級職業學校,可為學生提供專業技術教育[73][76]。
南越國內的機場包括新山一國際機場、金蘭國際機場、峴港國際機場、芽莊國際機場、芹苴國際機場和邊和國際機場等,由南越航空管理,輻射邦美蜀、金甌、芹苴、大叻、峴港、順化、崑嵩、芽莊、潘郎-塔占市、潘切市、富國島、波來古、廣德、廣義、歸仁、迪石、三岐市、綏和、永平共19個越南國內航點[77]。
南越的水路交通線總長4,780千米,重要的港口城市包括西貢、金蘭、峴港、芽莊和迪石;陸路交通線總長21,000千米,其中12,000千米鋪有路面[78];橋梁約4,000座,戰爭期間部分遭到破壞,但受損橋梁幾乎會很快得到修繕[79]。截止1974年,南越國內共有258,514輛車輛,其中包括35,384輛重型卡車和64,229輛轎車,統計數字不包括摩托車。1969年,由於經濟受通脹拖累,政府決定禁止自國外進口車輛[80]。
南越國內首個高速公路系統是1961年4月28日建成的邊和高速公路。鐵路方面,最初南越國內的主要鐵路線為1936年建成的跨印度支那鐵路,但在20世紀50年代便由於戰爭而幾乎廢棄[81],只剩下同和-峴港線及西貢-寧和線可以繼續使用,1955年政府開始出資重建,於1959年基本完成[82]。到了20世紀60年代,國內鐵路線由於戰事再次嚴重受損。根據1971年至1972年的統計,南越國內1,240千米長的鐵路線中,只有57%處於運作狀態,但是當時鐵路運輸乘客的人數仍在上升。
南越經濟屬於發展中的開放式市場經濟。然而,其經濟發展類似計劃經濟,主要依靠政府的五年經濟計畫或四年經濟計畫推動。在1954年至1973年間,南越的工業規模平均每年增長6.9%,發電量增加了十四倍[83],稻米產量增加了203%[83]。建國首10年,南越的經濟穩定;1965年至1969年間,南越地下經濟蓬勃,引發經濟蕭條;連連的戰事,尤其是1968年大規模的春節攻勢使得經濟發展受到了動搖。1973年石油危機及美國撤援使得南越經濟受到嚴重打擊,引發高額的財政赤字,比率達200%的惡性通貨膨脹和龐大的貿易逆差[84]。1973年美國向南越援助23億美元,但是轉年便降至11億元[84] 。為改善經濟困境,政府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進行兩輪的土地改革。美國透過經濟與技術援助,在南越經濟體制內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955年12月30日,越南共和國軍正式建軍,包括陸軍、海軍、空軍、義軍和平民遊擊防衛群等,物資資助和武器裝備支援基本由美國提供。南越政府將海陸空三軍的任務定為:保護越南共和政體及國家主權;提供國內安定環境,進而維持政治、社會秩序及法規;防衛新政權免於內部、外部威脅;最終目的則是統一越南。
越南共和國軍最初的作戰任務是同南越境內的民解游擊隊作戰,為此美國總統甘迺迪向南越軍支援了大量物資,並派遣顧問團提供軍事支持,但隨後吳廷琰卻利用軍隊以剿共名義多同高台教、和好教叛軍作戰及動員軍隊查抄佛寺等,這使得美國人對吳失去信心。1963年,吳廷琰遇刺,南越政局陷入混亂之中,軍方勢力舉足輕重。同期的越南戰場基本為美軍主導同北方作戰,南越軍的地位日漸低微。此外南越軍更深受軍官腐敗問題困擾,而無法組織起有效的作戰,加上訓練質素不高等問題,戰力飽受質疑。南越軍的失敗戰例包括1963年的北邑戰役,約1,400名南越軍士兵遭350人的民解游擊部隊擊退;以及1965年的同帥戰役,此次戰役中約2,000名南越軍敗給1,500人的民解游擊隊,陣亡人數416人,約是民解游擊隊傷亡人數的4倍[86]。
1969年起,美國總統理察·尼克森開始實行戰爭「越南化」政策,將駐越美軍自南越國土上撤出,將同北越作戰的任務完全交給南越軍,南越軍的角色也從反游擊部隊轉變為南北決戰中南方的唯一力量。根據1969年至1971年的統計數字,每年約有22,000名南越士兵陣亡,自此前有所增長。自1968年起,南越政府開始實行擴軍,至1972年已擴至百萬人。1970年南越軍於柬埔寨的軍事進展順利、表現上佳,他們在柬埔寨所發動的戰役次數比之前美軍參戰期發動次數的總和還要多,而當年南越軍在越南戰場與北越軍的作戰中亦處於上風。但是,軍官腐敗問題是南越軍的最大劣處;此外,1973年《巴黎和平協定》的簽署給了疲憊的北越軍喘息的機會,而此後南越軍缺乏補給、支援和裝備,相比於得到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更大力度支援的北越軍絲毫不占優勢;而在實行「戰略邑」計劃期間,南越軍為清剿越共往往不顧民眾安危,使得軍民交惡。此皆為南越軍戰鬥力難以質變的桎梏。
1972年,北越大將武元甲發動復活節攻勢,麾大軍輔以龐大的火炮和裝甲部隊大舉南下。美國總統尼克森見狀向南越派遣大規模空軍支援。總統阮文紹不滿戰局,將戰時指揮官黃春覽撤職,命吳光長接任。吳光長下令禁止士兵脫逃陣地,並在順化布置重兵阻滯北越攻勢。最終南越軍基本擊退北越攻勢,但損失極其慘重,戰力遭沉重打擊。1973年美軍撤離後,更陷入孤立陣地。1975年,北越發動春季攻勢再度南下,失去支援的南越軍隊獨木難支、節節敗退,甚至有士兵與平民一起逃離國土。春祿戰役是南越軍的最後一次有組織抵抗,也以失敗告終,首都西貢失去最後一道屏障。1975年4月30日,西貢陷落,楊文明宣布無條件投降。縱觀整個戰爭,南越軍約有1,394,000人陣亡及受傷[87][88]。
越南共和國海軍成立於1955年8月20日,前身是法國駐越海軍。南越海軍藉由接收美國海軍的艦艇和人員訓練,進行現代化和進一步發展[89]。1962年至1964年間,南越海軍的規模展開飛快擴張,陸續建設了許多訓練設施、維修基地及支援設施,改善了通信設備和作戰網絡,也強化了組織架構和行政體系,艦艇數擴充到44艘,官兵也增至8,100人[90]。至1967年底,南越海軍已有人員16,300名、船艦65艘、河道突擊隊所屬舟艇232艘、290艘戎克船,及其他類型船隻52艘。美國的越南化政策實施後,決定將美軍河上舟艇、沿海船艦分階移交給南越海軍,水上作戰指揮權亦交付予南越海軍司令部。1973年至1974年,美國基於《巴黎和平協約》而大幅削減對越金援,使南越海軍被迫減少一半的行動,河道作戰及巡邏活動也減少了70%[91]。1974年1月19日,南越海軍曾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為西沙群島主權而爆發小規模戰鬥,解放軍在此戰後拿下西沙群島。1975年西貢陷落後,南越海軍執行了船艦撤離計劃,航向南中國海,加入了駛往菲律賓蘇比克灣的美國海軍第七艦隊船陣中[92]。之後這些前南越海軍的船隻,大部分都編入菲律賓海軍之下[91]。
越南共和國空軍成立於1955年1月31日,最初由越南國時期一批經挑選而跟法國空軍一起執行過空中勤務的越南飛行員組成。南越空軍隨著戰爭激化和美國空軍的支援而擴張,到1974年的鼎盛時期,一度在下轄人員、飛機數量上成為世界規模第六大的空軍,但在此之前大多未於越南上方的空戰之中扮演主力角色。當1975年隨著430事件而解體後,許多南越空軍官兵輾轉移民到美國。
越南傳統文化深受中國文化影響。20世紀60年代,南越中產階層發展壯大,國家文化也增加更多西方元素,西化加深。西貢市成為西化潮流的中心,在音樂、時尚和社會思潮方面緊隨西方。
南越製作的電影主要包括紀錄片、公共訊息片及故事片。最著名的故事片是1956年的《我們想要生存》(Chúng Tôi Muốn Sống),描述了北越土地改革期間的社會悲劇。20世紀60年代中期,南越製作的電影多為戰爭主題,此時期的著名演員有段周茂和羅瑞新等,後又出現多部描繪戰爭年代個人及家庭悲劇的電影,例如嬌征主演的《無面情人》(Người tình không chân dung),清娥主演的《無光公路》(Xa Lộ Không Đèn),金剛和誠得主演的《路邊影》(Chiếc Bóng Bên Đường)等。此外亦有農曆新年期間公映的喜劇片,如清越主演的《不得已的百萬富翁》(Triệu Phú Bất Đắc Dĩ)。
越南廣播電台由越南共和國政府營運,該台於1956年在法國—亞洲廣播電台的基礎上成立[93]:95,設有四條AM頻道和一條FM頻道。四條頻道當中,一條是全國民事廣播頻道,一條是軍隊電台,一條是法語頻道,一條是以漢語、英語、高棉語和泰語播音的外語頻道。越南廣播電台在1955年吳廷琰當權時期啟播,而楊文明則於1975年4月30日12時藉著電台宣布越南共和國投降[94]。越共在攻陷西貢之後,成立了胡志明市人民之聲廣播電台,該電台即運用了原越南廣播電台的頻道波段播送節目。
電視在1966年2月7日引入南越[95],當地採用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制定的廣播規格[96],在晚間播放黑白電視節目[97]。南越大部分城市都能接收電視訊號[97],而電視台的播映時數也從啟播時的1小時[98]增加到1970年的6小時[99]。其中,第9頻道是越南電視台的頻道[97],該頻道播放越南語新聞、娛樂、紀錄片和教育節目。當時南越民眾習慣聚在一起觀看電視[100]。此外,南越尚有五家地方電視台[101]。而美軍廣播電視(1967年改稱越南美軍廣播網)也曾在南越廣播,直至美軍在巴黎和平協定簽訂後撤出越南為止[95]。
報章方面,在吳廷琰執政期間,南越境內的報紙多接受政府的資助,存在自我審查現象[102],吳氏政權也曾查封反對其統治的報刊[93]:97。但根據《基督科學箴言報》在1970年的報導,南越政府在1969年12月頒布新的新聞法後,南越新聞自由在東南亞名列前茅,暢銷的日報會極力非議阮文紹總統的所為。不過,政府卻受限於《新聞法》,並因此而無法查封《早報》等30個在西貢營業的報社[103]。
南越於1952年設立奧林匹克委員會,並以越南名義派代表團參加了1952年[104]、1956年[105]、1960年[106]、1964年[107]、1968年[108]和1972年[109]共6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未曾獲得獎牌。
南越國家足球隊成立於1949年,參加過1974年世界盃足球賽預選賽賽事,在分檔賽中以1-0的比分擊敗泰國隊,並隨後與香港隊和日本隊分在C組,最終2負積0分失5球出局。南越國家足球隊曾參加1956年和1960年的亞洲杯足球賽,兩次皆獲得第4名的成績;還參加了1964年、1968年和1976年的亞洲杯預選賽賽事,沒能入圍正賽。1959年泰國東南亞半島運動會,南越隊奪得足球比賽金牌,在此後的1965年、1967年、1971年和1973年的東南亞運動會中,南越隊獲得了2銀2銅的成績。
日期 | 中文名稱 | 越文名稱 | 備註 |
---|---|---|---|
1月1日 | 元旦 | Tết Tây | |
農曆除夕至初三 | 農曆新年 | Tết Nguyên đán | 南越最重要的假期,一連四日。 |
農曆二月初六 | 二徵夫人節 | Lễ Hai Bà Trưng | |
農曆三月初十 | 雄王節 | Lễ hội đền Hùng | 祭祀越南民族始祖——雄王。 |
3月下旬至4月下旬其中一日 | 復活節 | Lễ Phục sinh | |
4月5日 | 清明節 | Tết Thanh Minh | |
5月1日 | 勞動節 | Lễ Lao động | 五一勞動節 |
農曆四月初八 | 佛誕日 | Lễ Phật đản | |
升天節 | Lễ Thăng Thiên | 紀念基督耶穌在復活四十日後升天 | |
8月15日 | 聖母升天節 | Lễ Đức Bà Mông Triệu | |
農曆七月十五 | 中元節 | Tết Trung Nguyên | |
9月28日 | 孔子誕辰日 | Lễ kỷ niệm Khổng Tử | |
農曆八月二十 | 陳興道日 | Lễ Trần Hưng Đạo | |
10月26日 | 國慶日 | Lễ Quốc khánh | 1963年吳廷琰被政變推翻後改為11月1日 |
11月1日 | 諸聖節 | Lễ Các Thánh | |
11月2日 | 陣亡將士紀念日 | Lễ Chiến sĩ trận vong | |
12月6日 | 釋迦成道日 | Lễ Thích Ca thành đạo | |
12月25日 | 聖誕節 | Lễ Giáng sinh | |
黎太祖日 | Lễ Lê Thái tổ |
越南歷史系列條目 | |||||||||||
---|---|---|---|---|---|---|---|---|---|---|---|
史前時期(東山文化) | |||||||||||
傳說時期(鴻龐氏、甌貉) | |||||||||||
第一次北屬時期 前207–40 | |||||||||||
(秦、南越、西漢、新、東漢) | |||||||||||
東漢:徵氏姐妹 40–43 | |||||||||||
第二次北屬時期 43–544 | |||||||||||
(東漢、吳、晉、宋、齊、梁) | |||||||||||
吳:趙嫗 248 | |||||||||||
前李朝(萬春國)544–602 | |||||||||||
第三次北屬時期 602–905 | |||||||||||
(隋、唐、武周、唐) | |||||||||||
唐:梅叔鸞、馮興、楊清 | |||||||||||
越南自主時期 905–938 | |||||||||||
(唐、後梁、南漢) | |||||||||||
靜海軍:曲家、楊廷藝、矯公羨 | |||||||||||
吳朝與十二使君時期 938–967 | |||||||||||
丁朝 968–980 | |||||||||||
前黎朝 980–1009 | |||||||||||
李朝 1009–1226 | |||||||||||
陳朝 1226–1400 | |||||||||||
胡朝 1400–1407 | |||||||||||
第四次北屬時期 1407–1427 (明) | |||||||||||
明:後陳朝 1407–1413 | |||||||||||
後黎朝前期 1428–1527 | |||||||||||
莫朝 1527–1592 | |||||||||||
南北朝 1533–1592 |
莫朝 | 後黎朝 後期 | |||||||||
後黎朝後期 1533–1789 | |||||||||||
後黎朝後期 鄭阮分治 1627–1672 1774–1775 |
鄭主 1545–1787 |
阮主 (南進) 1558–1777 | |||||||||
西山朝 1778–1802 | |||||||||||
阮朝 1802–1945 | |||||||||||
法屬時期 1884–1945 (北圻、中圻、南圻) | |||||||||||
法屬印支:保護國阮朝 | |||||||||||
日屬時期 1940–1945 (法屬印度支那政府) | |||||||||||
日屬:保護國阮朝→越南帝國 1945 | |||||||||||
越盟 | 法屬時期 1945–1954 | ||||||||||
法屬印支:南圻國、山地國、越南臨時中央政府 | |||||||||||
越南民主共和國 1945–1976 |
越南國 1949–1955 | ||||||||||
越南共和國 1955–1975 | |||||||||||
越南南方共和國1969–1976 | |||||||||||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1976至今 | |||||||||||
越南主題 | |||||||||||
1974年,越南共和國共有44個省、11個直轄市。
省份中文名稱 | 省份越南文名稱 | 省蒞中文名稱 | 省蒞越南文名稱 | 省蒞所屬郡社 | 下轄政區 |
---|---|---|---|---|---|
西貢都城首都特區 | Đô thành Sài Gòn | 第一郡、第二郡、第三郡、第四郡、第五郡、第六郡、第七郡、第八郡、第九郡、第十郡、第十一郡 | |||
薄寮省 | Tỉnh Bạc Liêu | 薄寮 | Bạc Liêu | 永利郡永利社 | 福隆郡、永利郡、永周郡、架淶郡 |
福綏省 | Tỉnh Phước Tuy | 福禮 | Phước Lễ | 隆禮郡福禮社 | 川木郡、隆禮郡、坦赭郡、隆田郡、德盛郡 |
安川省 | An Xuyên | 廣隆 | Quản Long | 廣隆郡新川社 | 廣隆郡、太平郡、瀧翁督郡、丐渃郡、登瑞郡、南根郡 |
堅江省 | Kiên Giang | 迪石 | Rạch Giá | 迪石市社 | 堅城郡、堅新郡、堅平郡、堅安郡、孝禮郡、堅良郡、河仙郡、富國郡 |
建和省 | Kiến Hòa | 竹江 | Trúc Giang | 竹江郡安會社 | 竹江郡、含龍郡、敦仁郡、平大郡、墥簪郡、㖼𦓿郡、香美郡、巴知郡、盛富郡 |
西寧省 | Tây Ninh | 西寧 | Tây Ninh | 富康郡泰合成社 | 謙亨郡、孝善郡、富康郡、富寧郡 |
多樂省 | Đắk Lắk | 邦美蜀 | Buôn Ma Thuột | 邦美蜀郡樂交社 | 邦美蜀郡、福安郡、芃湖郡、樂善郡 |
慶和省 | Khánh Hòa | 芽莊 | Nha Trang | 芽莊市社 | 寧和郡、永昌郡、柑林郡、延慶郡、慶陽郡、萬寧郡 |
崑嵩省 | Kon Tum | 崑嵩 | Kon Tum | 崑嵩郡崑嵩公伯社 | 崑嵩郡、得蘇郡、得率郡 |
隆安省 | Long An | 新安 | Tân An | 平福郡平立社 | 𤅶溧郡、守承郡、瀝建郡、新柱郡、芹德郡、芹湥郡、平福郡 |
廣南省 | Quảng Nam | 會安 | Hội An | 孝仁郡會安社 | 常德郡、大祿郡、奠磐郡、孝仁郡、濰川郡、德育郡、桂山郡、和榮郡、孝德郡 |
廣德省 | Quảng Đức | 嘉義 | Gia Nghĩa | 謙德郡嘉義社 | 謙德郡、德立郡、建德郡 |
廣信省 | Quảng Tín | 三岐 | Tam Kỳ | 三岐郡岐向社 | 三岐郡、昇平郡、仙福郡、厚德郡、理信郡 |
富本省 | Phú Bổn | 厚本 | Hậu Bổn | 富善郡班宋塞社 | 富善郡、純憫郡、富足郡 |
波來古省 | Pleiku | 波來古 | Pleiku | 勵忠郡會富會上社 | 勵忠郡、清安郡、富仁郡 |
廣治省 | Quảng Trị | 東河 | Đông Hà | 枚嶺郡海治社 | 東河郡、由靈郡、甘露郡、肇豐郡、向化郡、海陵郡、枚嶺郡 |
廣義省 | Quảng Ngãi | 廣義 | Quảng Ngãi | 思義郡甘成社 | 平山郡、茶蓬郡、山靜郡、山河郡、思義郡、義行郡、慕德郡、明隆郡、德普郡、波澌郡 |
平定省 | Bình Định | 歸仁 | Quy Nhơn | 歸仁市社 | 懷恩郡、符美郡、安足郡、符吉郡、平溪郡、安仁郡、綏福郡、三關郡、懷仁郡 |
建豐省 | Kiến Phong | 高嶺 | Cao Lãnh | 高嶺郡新潤東社 | 高嶺郡、鴻御郡、清平郡、美安郡、建文郡、同進郡 |
福隆省 | Phước Long | 福平 | Phước Bình | 福平郡山江社 | 福平郡、布德郡、德豐郡、敦倫郡 |
富安省 | Phú Yên | 綏和 | Tuy Hòa | 綏和郡綏和社 | 綏和郡、瀧虬郡、同春郡、綏安郡、山和郡、孝昌郡 |
寧順省 | Ninh Thuận | 潘郎 | Phan Rang | 清海郡美海社 | 安福郡、油隆郡、清海郡、寶山郡、瀧坡郡 |
安江省 | An Giang | 龍川 | Long Xuyên | 周城郡平德社 | 周城郡、𢄂買郡、脫諾郡、惠德郡 |
平順省 | Bình Thuận | 潘切 | Phan Thiết | 咸順郡潘切社 | 咸順郡、綏豐郡、海寧郡、潘里占郡、禾多郡、善教郡、海龍郡、富貴郡 |
平綏省 | Bình Tuy | 咸新 | Hàm Tân | 咸新郡福會社 | 咸新郡、懷德郡、性靈郡 |
承天省 | Thừa Thiên | 順化 | Huế | 順化市社 | 廣田郡、富榮郡、香茶郡、香水郡、富庶郡、南和郡、富祿郡、豐田郡、香田郡、永祿郡 |
平陽省 | Bình Dương | 富強 | Phú Cường | 周城郡富強社 | 周城郡、治心郡、富教郡、富和郡、萊眺郡、𤅶葛郡 |
永平省 | Vĩnh Bình | 富榮 | Phú Vinh | 周城郡隆德社 | 周城郡、強隆郡、梂棋郡、小芹郡、梂昂郡、茶句郡、龍全郡 |
宣德省 | Tuyên Đức | 大叻 | Đà Lạt | 大叻市社 | 丹陽郡、德陽郡、樂陽郡 |
永隆省 | Vĩnh Long | 永隆 | Vĩnh Long | 周城郡龍洲社 | 周城郡、明德郡、泳濂郡、𢄂瀝郡、三明郡、茶溫郡、平明郡 |
豐盈省 | Phong Dinh | 芹苴 | Cần Thơ | 芹苴市社 | 周城郡、豐順郡、豐富郡、豐田郡、順仁郡、鳳合郡、順忠郡 |
彰善省 | Chương Thiện | 渭清 | Vị Thanh | 德隆郡渭清社 | 德隆郡、堅興郡、堅善郡、隆美郡、堅隆郡 |
鵝貢省 | Gò Công | 鵝貢 | Gò Công | 和樂郡順隆社 | 和平郡、和同郡、和樂郡、和新郡 |
定祥省 | Định Tường | 美湫 | Mỹ Tho | 美湫市社 | 周城郡、𢄂𥺊郡、該禮郡、丐𦨭郡、教德郡、涔江郡、𤅶爭郡 |
邊和省 | Biên Hòa | 邊和 | Biên Hòa | 德修郡平略社 | 德修郡、新淵郡、公清郡、以安郡、隆城郡、仁澤郡 |
嘉定省 | Gia Định | 嘉定 | Gia Định | 舊邑郡平和社 | 舊邑郡、新平郡、守德郡、茹𦨭郡、平政郡、旭門郡、芹蒢郡、廣川郡 |
厚義省 | Hậu Nghĩa | 謙強 | Khiêm Cường | 德和郡和慶社 | 德和郡、德惠郡、盞盤郡、糾支郡 |
建祥省 | Kiến Tường | 沐化 | Mộc Hoá | 周城郡宣盛社 | 周城郡、建平郡、宣仁郡、宣平郡 |
平隆省 | Bình Long | 安祿 | An Lộc | 安祿郡新立富社 | 安祿郡、祿寧郡、真誠郡 |
隆慶省 | Long Khánh | 春祿 | Xuân Lộc | 春祿郡春祿社 | 春祿郡、定貫郡、儉辛郡 |
林同省 | Lâm Đồng | 保祿 | Bảo Lộc | 保祿郡善樂社 | 夷靈郡、保祿郡 |
朱篤省 | Châu Đốc | 朱篤 | Châu Đốc | 周富郡周富社 | 周富郡、新洲郡、靜邊郡、知宗郡、安富郡 |
巴川省 | Ba Xuyên | 慶興 | Khánh Hưng | 美川郡慶興社 | 計策郡、順和郡、隆富郡、美川郡、盛治郡、歷會上郡、我𠄼郡、和治郡 |
沙瀝省 | Sa Đéc | 沙瀝 | Sa Đéc | 德盛郡新永和社 | 垃圩郡、德盛郡、德宗郡、德成郡 |
峴港市社 | Đà Nẵng | ||||
順化市社 | Huế | ||||
大叻市社 | Đà Lạt | ||||
頭頓市社 | Vũng Tàu | ||||
金蘭市社 | Cam Ranh | 北郡、南郡 | |||
歸仁市社 | Quy Nhơn | 仁平郡、仁定郡 | |||
美湫市社 | Mỹ Tho | ||||
芹苴市社 | Cần Thơ | 第一郡、第二郡 | |||
芽莊市社 | Nha Trang | 第一郡、第二郡 | |||
迪石市社 | Rạch Giá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