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對日本人、文化、歷史有濃厚興趣或熱愛的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親日(英語:Japanophilia)是指對日本有著強烈好感並支持,尤其是指對日本的民族、政治與文化有強烈好感並支持。某些對日本的藝術、歷史、人物以及各種產品有興趣者也會被戲稱為親日派,但這些人並非嚴格意義的親日派,通常被稱為哈日族。
國家 | 正面 | 負面 | 中立 | 正負面差 |
---|---|---|---|---|
澳洲 | 78% |
17% |
5 | 61 |
加拿大 | 77% |
12% |
11 | 65 |
法國 | 74% |
21% |
5 | 53 |
巴西 | 70% |
15% |
15 | 55 |
美國 | 65% |
23% |
12 | 42 |
英國 | 65% |
30% |
5 | 35 |
墨西哥 | 59% |
23% |
18 | 36 |
肯亞 | 58% |
22% |
20 | 36 |
印度尼西亞 | 57% |
17% |
26 | 40 |
奈及利亞 | 57% |
24% |
19 | 33 |
秘魯 | 56% |
25% |
19 | 31 |
德國 | 50% |
13% |
37 | 37 |
土耳其 | 50% |
32% |
18 | 18 |
俄羅斯 | 45% |
16% |
39 | 29 |
印度 | 45% |
17% |
38 | 28 |
西班牙 | 39% |
36% |
25 | 3 |
巴基斯坦 | 38% |
20% |
42 | 18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22% |
75% |
3 | -53 |
國家 | 正面 | 負面 | 中立 | 正負面差 |
---|---|---|---|---|
印度尼西亞 | 85% |
7% |
8 | 78 |
菲律賓 | 84% |
12% |
4 | 72 |
美國 | 69% |
18% |
13 | 51 |
南韓 | 68% |
20% |
12 | 48 |
加拿大 | 67% |
16% |
17 | 51 |
智利 | 66% |
14% |
20 | 52 |
巴西 | 66% |
16% |
18 | 50 |
義大利 | 66% |
18% |
16 | 48 |
俄羅斯 | 65% |
7% |
28 | 58 |
奈及利亞 | 65% |
14% |
21 | 51 |
秘魯 | 64% |
10% |
26 | 54 |
土耳其 | 64% |
21% |
15 | 43 |
肯亞 | 61% |
20% |
19 | 41 |
澳洲 | 60% |
26% |
14 | 34 |
德國 | 58% |
25% |
17 | 33 |
英國 | 58% |
26% |
16 | 32 |
西班牙 | 57% |
19% |
24 | 38 |
迦納 | 55% |
11% |
34 | 34 |
法國 | 55% |
29% |
16 | 26 |
埃及 | 52% |
14% |
34 | 38 |
葡萄牙 | 43% |
13% |
44 | 30 |
南非 | 41% |
17% |
42 | 24 |
印度 | 39% |
13% |
48 | 26 |
巴基斯坦 | 34% |
15% |
51 | 19 |
墨西哥 | 24% |
34% |
42 | -10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8% |
71% |
11 | -53 |
韓國的親日派(日語:親日派,韓語:친일파)是指在朝鮮半島的日本統治時期,與日本統治當局進行合作的韓國人,多稱為「韓奸」。在韓國,被認定為親日派的人士會普遍遭受社會大眾的唾棄。2005年8月29日,韓國民族問題研究所和親日派姓名詞典編輯委員會發表了3095名親日派的名單,韓國親日反民族行為真相糾明委員會亦評定部分人物為親日反民族行為者。
在抗日戰爭時期被指為「漢奸」的中華民國政府官員有汪精衛、陳公博、李士群、周佛海和德王、川島芳子、溥儀、鄭孝胥、張景惠等人。[來源請求]
1950-70年代有毛澤東感謝日本爭議。 抗日戰爭後中共內部少有親日派高官,抗日戰爭的累累白骨與不同意識形態客觀上消除了親日派的存在。1960至80年代之間,中蘇交惡,中共開始親向日本,強調中日世代友好、一衣帶水,應共同對抗美國,並以此教育青年們。[來源請求]
六四事件後,由於意識形態的危機,中共轉而強調民族主義的論點,並逐漸把焦點集中於日本和美國。中共和民眾也逐漸從1980年代的普遍親日轉為以後的反日甚至仇視日本。另一方面,民眾受日流影響,仍有相當數量的哈日族。其中,認同大東亞共榮圈,支持日軍侵華的人士並不少見。中國網絡文化中,多蔑視的稱為日雜或精日。[來源請求]
1945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管台灣群島與澎湖群島。國民政府展開一系列的反日教育,比較強調日本統治時期的黑暗面、甚至「醜化」之,企圖加深台灣人對日本的惡感,這種反日教育一直進行到親日派的李登輝擔任總統之後才逐漸淡化。而日治當下,有一部份台灣民間人士對日本及日本統治者有負面觀感,另外一些台灣民間人士則對日本人表達中立立場或者是有正面觀感,大部份的知識份子或特別對日本統轄不滿的老百姓則傾向反對日本統治者,但民間雙方存在友好的交流情形;戰後由於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埋下了台灣人消除反日情緒的種子,且在冷戰架構下的政策傾向於聯合日本與西方抵制共產主義勢力之緣故(如白團),聯合國席位保護,反而讓台灣人對同為「分享」自由、人權、法治等理念的日本有較親近的感情。[4][5]許多民調顯示,日本是最獲台灣人喜好的國家之一[6],而因為台灣在對日本的態度比其他日本鄰國還來的友善,所以目前日本一般社會大多對台灣也較有好感。李登輝被認為是臺灣的親日派代表[7]。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地方發生地震後,台灣民間、政府更是踴躍捐輸。
由於台澎的位置與日本列島相近,又受日本統治五十年所影響,生活習慣近似、政府與民間交流密切;所以日本次文化在台灣非常盛行,對台灣的主流文化亦有相當的影響力。在台灣,選修與自修人數最多的外國語為日語(英語因為是國小、國中和高級中等學校必修,不得列入),而部分對日本文化非常瞭解並喜愛日本文化的人被稱為哈日族。
安倍晉三和麻生太郎卸任後訪問台灣時都表示,日本與臺灣是有自由民主、基本人權以及法治社會等共同價值觀的友好夥伴,形成現在密切的臺日關係。[8][9][10]
在中華民國政治逐漸民主化後,言論風氣較為開放,臺灣人對於日本的政治、歷史、文化與習俗皆有褒貶之處,如台灣日治時期反日運動、台籍日本兵、慰安婦、臺灣的親日人士與團體(如臺灣民政府)、釣魚台列嶼主權問題及沖之鳥礁爭議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