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客家語南四縣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灣南部(六堆地區)的四縣客家話統稱為南四縣腔(苗栗則成為相對北方的北四縣腔)。

字詞

南四縣腔的字彙與北四縣腔有一些差異,如:盡在北四縣中有非常、最的意思,在南四縣中卻只能表示非常(而且非常用字),南四縣的最直接作最[t͡suɪ˧˩]。

又如謝謝亦是如此,北四縣通常說「恁仔細[an˧˩ t͡sɨ˧˩ se˥˥],南四縣通常說「多謝[to˧˧ t͡ɕʰi̯a˥˥]」或「感謝[kam˧˩ t͡ɕʰi̯a˥˥]」;而南部的「恁仔細」通常用於表達客氣之意。

相同之者還有對不起(北:敗勢[pʰaɪ̯˩˩ se˥˥],南:「壞勢[faɪ̯˧˩ se˥˥])、完了(北:忒[tʰet̚˧˩]、南:核[het̚˧˩];南部的「忒」僅用於太,北部通用)、很(北:蓋[koɪ˥˥],南:恁[an˧˩];北部恁僅用於這麼,南部通用,南部亦用蓋但主要用恁;兩者皆亦有第三種說法「當[toŋ˨˦/toŋ˧˧]」,但南部罕用此字)、一點點(北:有兜仔[i̯u˨˦ teu̯˨˦ e˧˩],南:息把仔[ɕit̚˨ʔ pa˧˩˦ e˨˦]、有一息[i̯u˧˧ it̚˨ʔ ɕit̚˨ʔ];南部亦有有兜仔但極罕用)、們(北:兜[teu̯˨˦],南:等[ten˧˩/nen˧˩(美濃腔)])

語音

南北四縣在語音上也會有直接相異,如:你(北四縣:[ȵi],南四縣:[ŋ̍])、忒(北四縣:[tʰet̚],南四縣:[tʰi̯et̚])。

音系

聲母

  • 註:零聲母如「恁」(IPA:/an˧˩/)不示於上表。
  • [t͡ɕ][t͡ɕʰ][ɕ]為[t͡s][t͡sʰ][s]的同位異音,[j]為[i]的同位異音,通常不被視為實際音位。

[3]

韻母

據台灣的教育部出版之《客家語拼音方案使用手冊》,將韻母分為三類: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發音均以國際音標表示。 [4]

陰聲韻

陰聲韻即純為單母音或複母音構成的韻母。

單母音

四縣客家話有六個元音[i, e, a, o, u, ɨ],其中[ɨ]實際為舌尖元音[ɿ]。美濃腔中,[u]在後方加置軟齶鼻音或入聲韻時音色會略微改變,更接近[ʊ](類似粵語)。

更多資訊 前元音, 央元音 ...
關閉
複母音
更多資訊 a-, e- ...
a- ai̯ au̯
e- eu̯
i- i̯a i̯ai̯ i̯au̯ i̯e i̯eu̯ i̯o i̯oi̯ i̯u i̯ui̯
o- oi̯
u- u̯a u̯ai u̯e u̯i
關閉

陽聲韻

陽聲韻即為鼻音結尾的韻母。可為成音節鼻音、或單(複)元音加鼻音韻尾。

成音節鼻音
ŋ̍
附鼻音韻元音
更多資訊 -m, -n ...
-m am em ɨm im i̯am i̯em
-n an en ɨn in i̯an[6] i̯en i̯on i̯un on un u̯an u̯en
i̯aŋ i̯oŋ i̯uŋ u̯aŋ
關閉

入聲韻

入聲韻即為以塞音(/p̚/、/t̚/、/k̚/)結尾的韻母,其前母音短促。

更多資訊 -p, -t ...
-p ăp̚ ĕp̚ ɨ̆p̚ ĭp̚ i̯ăp̚ i̯ĕp̚
-t ăt̚ ĕt̚ ɨ̆t̚ ĭt̚ i̯ăt̚[6] i̯ĕt̚ i̯ŏt̚ i̯ŭt̚ ŏt̚ ŭt̚ u̯ăt̚ u̯ĕt̚
-k ăk̚ i̯ăk̚ i̯ŏk̚ i̯ŭk̚ ŏk̚ ŭk̚ u̯ăk̚
關閉

音調

以 [t͡sʰo]、[t͡sʰok] 為例:

更多資訊 聲調, 平聲 ...
聲調 平聲 上聲 去聲 入聲
陰陽 陰平 陽平 陰入 陽入
調值 24/ 33(美濃)[7] 11 31 55 2 5
IPA t͡sʰo˨˦ / t͡sʰo˧˧ t͡sʰo˩˩ t͡sʰo˧˩ t͡sʰo˥˥ t͡sʰŏk̚˨ t͡sʰŏk̚˥
關閉

[8]

變調

[9]南四縣腔則是複詞中的陽平調(調值11)之字,若不於詞末,則改唸陰平調(美濃腔為 33)。[10];大路關腔:大路關廣福村地區二種腔調共七種變調規則,屬於低調的陰平調和陽平調,且變調後的調值大多為中平調33或中升調35,因此當地的聲調聽起來比六堆其它地區來得高。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