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港
臺灣港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北港(英語:Taipei Port),又稱八里港,是位於台灣新北市八里區的國際商港,於1990年代闢建,最初定位為基隆港輔助港口,隨其腹地較大優勢,日漸取代基隆港之北臺灣主要吞吐港地位,現今成為「北臺灣第一大國際商港」。
![]() |
2022年勞埃德名單情報(Lloyd’s List Intelligence),台北港為世界第98大港口,為台灣第2大港,僅次於高雄港。[5] 其貨櫃碼頭是由台北港貨櫃碼頭股份有限公司於2003年8月28日與政府簽訂50年經營權的BOT案,由萬海、陽明、長榮,臺灣三大海運合資成立。
歷史
在史前時代,八里坌為臺灣史前人類登岸與生活的重要場域,蘊有十三行遺址、大坌坑遺址等海洋活動遺跡。在西荷時期、大清前期,八里坌港是福建移民登陸北臺灣最重要港口,眾多漢人移民由八里港登陸進入臺北盆地開墾。[6]
1790年(乾隆55年),八里坌港正式升格為大清官定正口,與福建泉州蚶江、福州五虎門對渡,成為繼臺南鹿耳門、彰化鹿港之後的臺灣第三座官方級港口,也是北臺灣第一座與福建通商的官定口岸。八里港開為正口後,使艋舺商業更加繁榮,成為八里坌港最主要的內港,促成「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盛名,此三地也對應「鹿兒港」、「鹿港」、「八里坌」清代最早三大官定口岸。[7][8]
嘉慶、道光年間,八里港隨著河道淤積日益嚴重,航運與港口機能漸被滬尾(今淡水)所取代。1860年(咸豐10年),隨著天津條約臺灣開埠通商,淡水港正式開港,成為台灣第一個國際通商港口。雖當時是「在淡水之八里坌為通商馬頭,對岸之滬尾設立海關」。但因外洋船舶噸位大,八里坌港淤淺難於停泊,以及迎著東北季風、缺乏腹地。最終被背風港深、腹地寬度的北岸淡水港取代,八里港就此自歷史舞台淡出。[9]

1990年代,隨著基隆港發展,開始有了建立輔助港的需求。並選定八里地區為開闢據點。規劃期間,曾稱「淡水新港」,以與清代時期淡水港區別,由時任中華民國交通部部長劉兆玄所規劃,初期僅計畫興建兩座碼頭供「東砂北運」使用,後定名為「淡水港」。
1999年,劉兆玄任行政院副院長時,將「淡水港」變更為綜合性商港,並更名為「臺北港」。[10] 原由中華民國交通部基隆港務局管理,2012年3月1起由臺灣港務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管理。
- 1993年淡水港第一期工程開工,於民國87年(1998年)底完工。
- 1995年政府推動「亞太營運中心計畫」之「海運中心計畫」,同意將淡水港發展定位為基隆國際商港之輔助港。
- 1999年「淡水港整體規劃及未來發展計畫」及第二期工程第一個五年計畫(1996年-2001年),經行政院核定實施。
- 5月21日,臺灣省政府公告淡水港更名為「臺北港」。
- 2002年,臺北港第二期工程第二個五年計畫(2002年-2006年)經行政院核定實施。
- 2004年,交通部公告指定臺北港為基隆國際商港之輔助港。
- 2005年5月25日,臺北港獲行政院核定籌設自由貿易港區,申請設置範圍為79公頃土地(包括散雜貨儲運中心與油品儲運中心),規劃經營業務型態以物流產業為主。
- 2009年2月18日,臺北港貨櫃儲運中心開始營運。
- 臺北港第二期工程第三個五年計畫(2007年-2011年),目標年定為2011年。
- 臺北港第三期工程計畫(2012年-2021年)及遠期發展計畫(2022年以後),並視未來海運發展需求及民間投資意願,全面進行檢討及推動。
地理與環境影響

臺北港位於淡水河河口西側,臨台灣海峽,南有觀音山為屏障,港區南側並與遊樂區八仙海岸相鄰。東距基隆港34浬,南距台中港87浬。
淡水河是北台灣第一大河,而1927年到1948年左右,淡水河口及八里地區之海岸線呈向外擴張,淡水河之沈積物在河口地區偏淤積,致使海岸線往外擴張,且飛砂形成高約18公尺長3公里平行海岸沙丘。[11] 由林雪美1996年之研究可知,淡水河口海岸屬風浪營力型或風浪、逕流及潮汐三個營力之中混合型,淡水河口地形及輸砂機制之分析應考慮風浪、逕流及潮汐之影響。
但於1964年石門水庫完工後,大量河源泥沙被攬阻,河口沈積物之供需平衡遭到破壞,致使八里區海岸線向內陸退縮。比對1948年與1978年的航空圖,可發現30年間八里區的海岸線普遍退縮達180公尺,河口的挖子尾附近最大退縮量則達320公尺。1986年翡翠水庫完工,淡水河口沖積平衡更加受到衝擊,比對1978年與1992年,八里污水處理廠附近海岸退縮達150公尺,挖子尾附近海岸也退縮達200公尺。[11]
1993年淡水河南岸的臺北港開始興建,臺北港的北防波堤凸出海岸1.6 km,幾與淡水河口北側之突岬齊平。所造成突堤效應阻斷淡水河口沙源之往南移行,而臺北港南側防波堤海岸形成嚴重侵蝕,淡水河口與北防波堤間沙灘浮現,河砂淤積且海床趨於淺化。淡水河口之河道左岸挖子尾沙嘴附近,淤積日漸嚴重,若強颱加上與滿潮時間一致時,颱風暴潮可能導致洪水無法宣洩,淡水河沿岸及大臺北地區形成水患。[11]
1986年建港以前,此處為侵蝕最為嚴重之海岸,建港後1996年至2001年間呈淤積性海域,年平均淤積量約155.8萬立方公尺。
築港前相較於其他區域穩定海岸侵淤量不大,築港期間呈侵蝕現象,防波堤完工後亦呈淤積。
- 東1、2、3、4、5、6、7、10、11、12、13、14、15、16、17及北1、2、3、4、5及6碼頭為營運碼頭,總計21座營運碼頭。
- 南9為離岸風電專用碼頭
- 東8及東9等2座為港勤碼頭
- 東18、東19及東20等3座為海巡碼頭。[12]
- 公民營事業機構投資項目(港埠設施類)
- 臨時油品儲運中心1(臺塑石化公司負責營運)
- 臨時油品儲運中心2(友亦企業公司負責營運)
- 臨時油品儲運中心3(淳品實業公司負責營運)
- 汽車及零組件物流中心(東立物流公司負責營運)
- 貨櫃儲運中心(臺北港貨櫃碼頭公司負責興建營運)
- 第1散雜貨儲運中心(嘉新水泥公司負責營運)
- 第2散雜貨儲運中心(臺北港埠通商公司負責興建營運)
- 第3散雜貨儲運中心(東立物流公司租賃經營)
- 倉棧設施(東立物流公司租賃經營)
- 國際物流中心(立和國際物流興建營運)
- 南碼頭區(招商中)
- 公民營事業機構投資項目(港灣業務類)
- 開放民間經營港勤船舶(焜陽公司取得經營)
- 開放民間經營港勤船舶(焜陽公司取得經營)
- 開放民間經營船舶帶解纜(德璂公司經營)
- 油罐車加油業務(由加油業者經營)
自由貿易港區
臺北港自由貿易港區目前營運範圍,包括已填築完成陸域,現有管制區後線93.7公頃之區域,包括東碼頭區79公頃(第一散雜貨中心、第二散雜貨中心、臨時油品儲運中心,及車輛物流中心),北碼頭區(第一貨櫃儲運中心)及北3─北6碼頭後線部分土地約14.7公頃。
客輪碼頭
海峽兩岸自開放直航以來,經貿往來與觀光交流日益密切,商務、旅遊人次逐年增加,推升雙邊運輸的需求性及必要性,因此奉交通部指示從2013年起開闢「臺北港—平潭」航線。此航線於2020年暫停營運。
貨櫃碼頭
- 台北港貨櫃碼頭目前是台灣第一個、也是投資金額最大的港埠BOT建設,2009年3月正式啟用[15]。目前由台北港貨櫃碼頭股份有限公司經營,並由「台灣貨櫃三雄」合資籌組,其持股比例分別為:
- 當年臺北港BOT案原本定調是國際競標,而且外資可持有51%的股份,於是各國廠商齊聚台灣付出大量經費請人研究並評估此專案,找出最佳標金後投標。但在開標前一週,政府突然宣布外資僅能持股49%,引發外資不滿而撤資。最後該BOT案由台北港貨櫃碼頭公司拿下。
相關單位
交通

- 公路
- 公車
- 三重客運
- 704(八里-北門)
- 704區間車(八里-捷運蘆洲站)
- 927(三重-八里)※與淡水客運、首都客運聯營
- 淡水客運
- 682(八里-社子)
- 878(八里-捷運淡水站)
- 927(三重-八里)※與三重客運、首都客運聯營
- 紅13(八里-十三行博物館-捷運關渡站)
- 紅22(八里-捷運關渡站)
- 首都客運
- 927(三重-八里)※與三重客運、淡水客運聯營
- 海上交通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外部鏈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