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1775-1783年英國和十三個殖民地之間的戰爭,作為美利堅合眾國贏得了獨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美國獨立戰爭(英語: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 或 American Revolution War;1775年—1783年),或稱美國革命戰爭(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是大英帝國與準備獨立的美利堅及歐洲強國法國之間的一場戰爭[8]。
美國獨立戰爭 | |||||||||
---|---|---|---|---|---|---|---|---|---|
美國革命大西洋革命的一部分 | |||||||||
自左上順時針:約克鎮圍城戰役、翠登戰役、邦克山戰役、長島會戰、吉爾福德縣府戰役 | |||||||||
| |||||||||
參戰方 | |||||||||
提供支援:
|
盟友: 德意志僱傭兵(黑森傭兵):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喬治·華盛頓 羅尚博伯爵 拉法葉侯爵 彌敦內爾·格連 霍雷肖·蓋茨 格拉斯伯爵(被俘) 貝爾納多·德·加爾維斯 |
威廉·何奧子爵 湯馬士·蓋奇 亨利·柯林頓爵士 康華理侯爵(被俘) 約翰·伯戈因(被俘) 理查德·何奧 | ||||||||
兵力 | |||||||||
美利堅: 約36,000名陸軍(北美) 約63,000名海軍 146艘風帆戰艦 [3] |
英國: 效忠派: 黑森傭兵: 約13,000名原住民戰士[7] | ||||||||
傷亡與損失 | |||||||||
美利堅: 約14,000名陸軍陣亡 約15,500名海軍陣亡 西班牙:約5,000名士兵陣亡 荷蘭:約500名士兵陣亡 |
英國: 約7,800名士兵陣亡 約1,900名士兵傷殘 約4,800名士兵被俘虜 |
這場戰爭主要始於北美十三殖民地就經濟與政治問題與英國本土產生矛盾,從而決定以武裝革命尋求獨立,但後來卻因為法國加入戰爭對抗英國,而使戰爭的範圍遠遠超過英屬北美洲之外。同時,英國與當地的印地安人結盟,以增加勢力。在獨立戰爭初期,英國尚能夠充分利用皇家海軍船堅炮利的優勢控制十三殖民地的沿海城市,但對於如何控制內陸地區、及應對盤據內陸、熟悉地形、驍勇善戰的殖民地民兵卻束手無策,這直接導致了英國陸軍在薩拉托加戰役的失敗,這場戰役成為戰爭轉折點,鼓勵了法國對英開戰,並鼓舞了其他歐洲列強站在美國一邊對抗英國,隨著法國海軍在切薩皮克海戰大捷奪得制海權,英軍於1781年的約克鎮之圍城戰役中慘敗投降,並於1783年被迫簽訂《巴黎條約》承認美國獨立。
自哥倫布發現美洲以來,北美洲逐漸成為歐洲的殖民地,吸引著許多嚮往自由、擺脫歐洲制度的開拓者前來。1763年,隨著法國印第安人戰爭(七年戰爭)的結束,英國成為北美洲的霸主。
但是由於錯誤的原住民政策和決策,北美洲的印第安人關係與英國殖民政府惡化嚴重,在1763年就爆發了斯龐蒂克戰爭。隨後英國政府為了安撫印第安人,決定頒布《1763年禁止西擴公告》,實質上禁止了美洲殖民者在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地方購買土地或定居,但當時已經有相當數量的殖民者已經在這些地方擁有土地,所以此公告的發布令殖民者相當不滿。公告剛剛頒布,就導致了麻薩諸塞和卡羅來納殖民地的首次大規模抗議。然而,由於通訊的滯後(當時北美和英國的通訊需要至少3個月航行時間),英國議會不但沒有撤回公告,反而繼續惡化局勢。[9]
斯龐蒂克戰爭結束後,沒有戰爭威脅的北美洲殖民者們與英國王室的宗主關係開始異化,他們似乎已經不再需要英國軍隊的保護。然而英國為了維護本土的壟斷利益,從而緩解本土在七年戰爭後的經濟困難,頒布一系列高額稅收的法令。1764年頒布《食糖條例》,要求美洲殖民地的歐裔殖民者們必須繼續大量購買英國的食糖、咖啡、酒等商品;1765年頒布《印花稅法》,對所有印刷品直接徵稅。這些沉重的經濟負擔使北美的歐裔殖民者們強烈反抗。因為他們所在的殖民地區在英國議會沒有代表席位,喊出「無代表,不納稅」的口號。同時,北美歐裔殖民們抵制並中斷與英國商人的貿易往來。
1766年,英國議會被迫廢除印花稅法,但是第二年又開始對殖民地急需商品(玻璃製品、紙張、鉛、顏料、茶、糖、朗姆酒、鐵、棉花等)開徵高額關稅。殖民地重新斷絕與英國的商貿往來,並通過加勒比海將這些商品走私進來。
在此背景下,北美各地歐裔殖民們對英國本土與北美殖民地之間的關係展開激烈的討論,主導觀點認為宗主國不務正事,議員席次也不公平,故無權向海外殖民地區直接徵稅。激進者甚至認為英國議會遠在歐洲,對海外殖民地區沒有立法權。而對英國政府來說,為維護自身在北美洲殖民地的主導統治地位而頒布的四個法案《唐森德條例》受到的批評更是引起英國本土政府的不安,導致英國政府向波士頓調兵,在人口只有16,000人的波士頓駐紮接近7,000名英國士兵。這更讓殖民地的歐裔殖民者認為宗主國不懷好意,想剝奪他們在北美殖民地的權利和自由。
1770年3月5日,一小批波士頓居民向普雷斯頓上尉所率領的英軍士兵投擲包著石塊的雪球,隨著越來越多人的加入,英國士兵驚慌失措地開槍,最終導致歷史上著名的波士頓屠殺,有5名居民死亡和1名士兵受傷。事件發生後,殖民地開始抵制英國的進口,最終造成1770年4月除茶稅以外,所有賦稅和關稅都被取消。
1773年12月16日發生波士頓茶葉黨事件,革命組織茶葉黨化裝成印第安人,將停泊在波士頓港口的英國貨輪上運載的342箱茶葉拋入海中,以此表示對英國國會的抗議。1774年英國政府針對麻薩諸塞通過一系列《強制法案》,旨在加強對其的控制,卻激化了雙方的矛盾。
英國議會通過了一系列懲罰性的法令:《波士頓港口法》、《馬塞諸薩政府法》、《司法法》和《駐營法》,接著,英國議會又通過了《魁北克法》。這些法令規定了關閉波士頓港並禁止其沿海貿易;改變馬塞諸薩殖民地的特許狀,以任命的參事會取代選舉產生的參事會。加強總督的權力;被控在鎮壓騷亂或執法過程中犯有殺人罪的人可在英國審訊,即引渡法;英軍可自由駐紮在旅館或無人居住的建築物中;把密西西比河以西和俄亥俄以北的北美十三州土地併入英屬加拿大。這些強制法令嚴重侵犯了殖民地人民的權利和自由,並且違反了《人身保護法》、《大憲章》、《權利法案》等基本英國憲法原則和英國海洋法系,被美國人稱為「不可容忍的法令」,它們剝奪了殖民地人民的政治和司法權利,《魁北克法》嚴重加劇了北美殖民地人民在宗教上與英國的矛盾,進一步激化了英國同殖民地人民之間的矛盾,激起了他們的聯合反抗。[10]此外《魁北克法》除了保留了在被新近征服加拿大的法國大陸法系和加拿大人的天主教特權外,本質上還給了加拿大殖民地更佳的稅收免稅政策和更大的特權,這讓曾經幫助英國征服加拿大的殖民地人民徹底失望和憤怒。此外,英國預料到了反叛和戰爭可能迫在眉睫,因此開始大規模以火槍和金錢援助印第安部落,鼓勵印第安部落越過邊界向殖民地邊疆和農村和新殖民地燒殺搶掠,這引發了殖民地人民和母國根本上的裂痕。[11]
1774年9月5日,除喬治亞外,12個地區的殖民會議選派56名代表在費城召開大陸會議,通過宣言,並建立大陸議會,決定必須徹底改變宗主國與殖民地的關係。[8]新英格蘭的殖民勢力組織自主的民兵武裝。馬薩諸塞的代表會議則任命約翰·漢考克為安全委員會主席。美國革命開始。
1775年4月18日,英國駐麻薩諸塞州的總督托馬斯·蓋奇將軍得悉當地民兵在距波士頓21英里的康科德設有武器庫,遂出動800名英軍奔襲康科德,銷毀殖民地民兵的軍械,並意圖一併拘捕該地的「通訊委員會」成員,但卻被殖民地居民得悉,並通知民兵組織「義勇軍」。義勇軍得知消息後,當晚派人馳赴列星頓和康科德報信,並立即作出防衛。
4月19日清晨5時左右,英軍遭到列星頓民兵阻攔,英軍突然開火,民兵猝不及防,死傷近十多人。隨後民兵與英軍在正式交火,美國獨立戰爭第一槍正式打響,結果英軍損失73人,而殖民地民兵則損失293人。英軍遭到反擊後決定撤退回波士頓等待援軍。[12]威廉·何奧等將領在5月抵達波士頓,但此時已經被民兵團團包圍。6月的邦克山戰役中英軍損失超過1,000人,改由何奧接任北美英軍總司令。[13]8月23日英王宣佈殖民地居民的反抗運動為非法,並聲言「寧可不要頭上的王冠,也決不會放棄戰爭」。12月22日,英國當局正式調派近50,000英軍鎮壓殖民地。
1775年6月15日,大陸會議舉行,並決定把殖民地居民組建成正規的大陸軍,即為當今美軍的前身。而喬治·華盛頓則為大陸軍總司令,發行紙幣,接管英國對殖民地行使的國家行政管理等主權。同日,美軍成功奪取英軍的提康德羅加要塞。北美獨立戰爭全面展開。華盛頓率領美軍還很弱小,因此採取持久作戰以消耗英軍的策略,與英軍展開長期的游擊作戰。
1776年3月亨利·諾克斯上校將提康德羅加要塞的重砲搬運至波士頓,用以砲轟波士頓市及港灣內的英軍。[14]何奧為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決定撤退到哈利法克斯 ,圍城最終由大陸軍獲得勝利。[15]
自英美發生衝突開始,雙方的外交使節都積極地拉攏位處魁北克地區的易洛魁部落。[16]由於大陸軍擔心易洛魁聯盟會與英國合作,議會計畫先發制人進攻加拿大地區。[17]1775年11月12日理察·蒙哥馬利率領軍隊佔領蒙特婁。1775年12月,從蒙特婁出征的蒙哥馬利與逆流而上的貝內迪克特·阿諾德的兵分兩路聯合進攻魁北克城失利;蒙哥馬利本人戰死。冬季過去的1776年初,英國沿聖勞倫斯河派出增援軍,趕走圍攻魁北克城的大陸軍。最終,戰敗的大陸軍退出加拿大。由於大陸軍出擊加拿大,英國被迫將半數軍隊留駐加拿大,戰鬥力被削弱。
在維吉尼亞地區也發生小規模的衝突,但最終沒有繼續擴大。[18]此次事件導致總督鄧莫爾伯爵發布一道解放黑奴的命令,同意奴隸在逃離農場主後可以加入英國軍隊,之後利用這些軍隊在當地鎮壓當地民兵。[19]1775年12月鄧莫爾的部隊被擊敗後前往英國,再也沒有回到美洲。[20]同時在南卡羅來納,殖民地部隊集結3,000人突襲了當地英軍的集結基地,並在隔年再次擊退北卡羅來納的英國軍隊。[21]
由於議會考量到彈藥補給可能會短缺,1776年3月組織了一支海軍掠奪巴哈馬地區的彈藥。於拿索登陸後,指揮官霍普金答應若英軍上繳所有補給就保障其生命財產的安全,不費吹灰之力奪取百餘桶火藥並返回康乃狄克。
邦克山戰役後,大陸會議呼籲喬治三世和平解決殖民地問題,但是英國政府仍堅持以軍事鎮壓殖民地。1776年初,潘恩出版《常識》一書譴責英國政府的高壓政策,並支持北美十三州獨立,大力鼓舞十三州人民,於是大陸會議在1776年7月2日宣佈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7月4日通過《獨立宣言》,以英國的角度來看則決定全面派兵攻擊叛亂殖民地,美國獨立戰爭正式開打。
英軍於哈利法克斯集結完畢後,何奧決定從紐約史泰登島登陸並嘗試向殖民地議和,但遭到拒絕[22];華盛頓擔心大陸軍沒有能力對抗正規英國部隊,於是加強諜報方面的實力,在1776年8月成立第一支偵查隊投入紐約戰役,之後更成立 庫爾珀組 間諜團。[23]整個獨立戰爭中,美方花費超過十分之一的經費在諜報支出上。[24]
華盛頓將軍隊一分為二,一部分駐紮在曼哈頓島,另一部分在長島西部。[25]8月27日一早,英軍在長島發動猛攻,將大陸軍圍困在布魯克林高地 ,[26]但大陸軍仍在29日全員撤退至曼哈頓島。[27]長島會戰結束後,何奧再次向美方議和,但美方不接受以放棄獨立為前提的和平。[28]9月15日,英軍登陸基普灣並在哈林高地遭遇大陸軍後撤退。10月18日英軍在沛爾岬登陸,並於28日白原戰役中擊敗華盛頓。[29]11月16日在大陸軍主力遭擊潰的情況下,英軍順勢攻佔華盛頓堡,完全佔領曼哈頓島。[30]亨利·柯林頓與查爾斯·康華理曾建議何奧追擊華盛頓的殘餘部隊,但何奧卻在攻佔李堡後卻按兵不動。[31]
紐約一戰大敗後,大陸軍僅剩殘兵5,000餘人,而且一旦士兵役期在年底到期後會進一步減少。[32]此時不但保皇派的人數激增,議會也從費城遷移至巴爾的摩。[33]倫敦民眾聽聞紐約戰役大勝後情緒激昂,國王喬治三世也授予何奧巴斯勳章 。英國方面預計在一年內可以平定叛亂,[34]同時在紐約建立基地,等到來年春天給大陸軍致命的一擊。[35]
1776年聖誕節,英軍追趕美軍至翠登一帶,打算在該地度過寒冬,大陸軍趁著暴風雪突襲了英軍的黑森軍團。[36]結果900名英軍以及大量輜重被俘,雖然美軍亦損失慘重,但大幅提振了士氣,並在一週後再次擊退英軍。[37]英軍挫敗後,後勤持續遭受民兵騷擾,故1777上半年並沒有對大陸軍展開大規模進攻。[38]
在英軍1776年企圖速戰速決失敗後,認知到控制新英格蘭地區才是長遠之道。何奧向殖民地大臣傑曼請求援軍打通哈德遜河。於是傑曼指示約翰·伯戈因帶領加拿大軍隊南下進攻,同巴利·聖萊傑的安大略湖軍隊在奧巴尼會師。[39]1777年7月英軍兵分三路,攻往奧巴尼,以切斷殖民地的對外聯繫。但巴利·聖萊傑部在莫華克河谷遭民兵突襲,被迫退回加拿大休整。約翰·伯戈因迅速拿下提康德羅加要塞,使起義軍失掉北方的主要陣地。伯戈因統率的北路英軍約7200餘人沿尚普蘭湖南下,到達哈得孫河上游。他派往佛蒙特的一支1000人的黑森傭兵分遣隊掠奪物資,但在8月16日被佛蒙特州的綠山兄弟會誘入本寧頓戰場全殲。
伯戈疲弊交加,且無法得倒其他友軍支援,在9月19日弗裡曼農莊及10月7日貝米斯高地的兩次戰鬥中慘敗,結果被迫退往薩拉托加。戰鬥中,英軍重要將領西蒙·弗雷澤將軍在戰鬥中被摩根部隊使用步槍兵擊斃,隨後英軍被摩根部隊擊退,完全喪失主動權,英軍的局勢更加惡化。[40]霍雷肖·蓋茨和本尼迪克特·阿諾德的軍隊立即以3倍兵力包圍該地的英軍,伯戈因無法再戰,被逼於10月17日率領5700名英軍投降,從波士頓被遣返回國。[39]薩拉托加戰役是在美國獨立戰爭前期罕有的勝利,但沒有立即扭轉大陸軍在戰場的劣勢。但是這場戰役的勝利卻帶來了關鍵性的外國支持,即促進了法國的參戰。
何奧的部隊並沒有支援伯戈因,而是選擇南下進攻費城。15,000名英軍於八月底從乞沙比克灣登陸,並在白蘭地河戰役中擊敗大陸軍。[41]戰役結束後,議會搬離費城至約克。9月26日英軍佔領費城。10月4日華盛頓進攻日耳曼敦,但遭英軍擊退。12月華盛頓於福吉谷紮營,縱使整個冬天10,000人中有2,500人死於寒冬或疾病,在馮·斯圖本的訓練之下大陸軍仍有足夠的戰力。[42]
法國外交大臣格拉維耶始終想擺脫1763年巴黎條約的陰霾,並發現美國獨立是一個很好削弱英國的契機。法國雖然避免與英國正面衝突,但採取暗中幫助美國的方式,例如開放港口及軍火支援等。[43][44]一開始美國相當排斥與君主制的法國結盟,但考量英美交戰後大陸軍前途堪憂,於是議會就是否要重新接受英國統治、不獨立也不投降或正式獨立並與法國結盟開會討論。雖然最後決定正式獨立,但仍超過二成以上的議員反對與法國結盟,其中包含亞當斯。[45]
美方派遣西勒·迪恩去同格拉維耶交涉,表示英軍已在薩拉托加戰敗,若英美最終議和法國將不會再有擊敗英國的機會。[46]最終法方同意全力支援美國獨立,英美雙方也不再有議和的可能。[47]1778年2月6日雙方簽署友好條約,規範雙方貿易及航行的最惠國待遇。為了獲得更多的法國軍援,美國同意在美服役的法籍軍官可以獲得升遷及擔任指揮官。如拉法耶特早在1777年7月31日,被費城大陸會議授與少將軍銜,[48][49]是當時大陸軍的最高軍銜,身為大陸軍總司令的喬治·華盛頓,直到1798年才被授與中將頭銜。
英國原本計畫雇用荷籍軍團來鎮壓美洲,不過親美的荷蘭國會拒絕了這個要求。縱使在1774年荷蘭已經不是一個強權國家,但仍然掌握大量的海上貿易,並從法國運送軍火至美洲賺取龐大的商業利益。有鑑於此,英國發動了第四次英荷戰爭 ,摧毀了荷蘭脆弱的海上貿易。[50]
最終,由於美國獨立已從鎮壓內亂層面上升至國際戰爭,同時缺乏盟友的情況下,英國將大多數軍力從美洲移至加勒比海地區。[51]喬治三世雖然不希望與法國開戰,但有鑑於七年戰爭的成就,仍對英國最終的勝利抱持希望。[52]
1778年2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正式承認美國,並與其互訂軍事同盟。英國為了阻止他們同盟,於是廢除強制法令和茶稅法,並派遣和平使者前往費城。但美國已經批准與法國的條約。1778年6月,法國對英國宣戰,1779年6月同樣視英國為宿敵的西班牙也與法國締結聯盟,以法國同盟者的身份出資金援助反英戰爭並對英宣戰,儘管如此,國王卡洛斯三世並未承認美國。1780年12月荷蘭的省督威廉五世因正和英國進行英荷戰爭,所以亦加入美國陣營,支持法對英宣戰。英國在國際社會被眾列強孤立。英國與北美大陸軍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
1778年5月,由柯林頓接任北美英軍總司令。隨著法軍加入戰爭,英國轉為戰略防禦北美,並擔心法國艦隊封鎖德拉瓦河,於是撤出費城[53],隨即與大陸軍在蒙茅斯發生戰鬥,儘管大陸軍起初因查爾斯·李錯誤指揮逃離戰場而落處下風,華盛頓很快憑藉馮·斯圖本訓練的歐式軍隊穩住戰線,並使用火炮轟擊英軍,最終英軍敗退,從水路返回紐約[54],並在整場戰爭中失去了在紐約地區發動大規模進攻的能力。法國海軍將領埃克托前往支援北美戰場,在紐約固若金湯的防守下,法美決定進攻羅德島的紐波特[55],但仍然無法突破英軍防禦[56]。1779年英美雙方在紐約、紐澤西及康乃狄克等地區交火,均沒有取得突破。在阿帕拉契山脈西側的戰鬥都屬於零星衝突,1778年到1779年喬治·克拉克控制了伊利諾及印第安那地區,這些地區到了巴黎條約後一併割讓給了美國[57]。
殖民地大臣傑曼參考保皇派議員約瑟·加洛威設計了一套「南方戰略」。因為新英格蘭地區的反抗意識最強,以及南方才是美洲的農業生產重鎮,同時有利於軍隊補給,英國應該將軍力著重於南部。普雷沃斯特於1778年12月攻站薩凡納,隔年聯軍嘗試重新奪取但遭到擊退[58]。康華理接提普雷沃斯特的任務,但發現英國高估了南方的保皇派的勢力,只能以更多的武力控制南方。1780年春天,英軍進圍查爾斯頓,該年5月英軍成功逼降被圍的南方美軍,約3000名美軍被俘,是獨立戰爭中美國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柯林頓以為南方勝局已定,就率軍返回紐約,派康華理固守查爾斯頓。南方戰略的核心目標是獲取當地人的支持,戰爭剛開始時英軍會釋放大陸軍戰俘;但現在不僅不釋放,還會沒收這些人的財產及領土,使得原先保持中立的貴族改變立場加入反英行列[59]。攻佔查爾斯頓後,英軍繼續向內陸深入,佔領了喬治敦、奧古斯塔、康登等地。隨後美國蓋茨將軍的軍隊與康瓦利斯在南卡羅來納的坎登遭遇,英軍從樹林中突然發動衝擊,美軍損失1000名士兵,英軍暢通了通往北卡羅來納的道路。12月,變節投靠英方的將領阿諾德入侵維吉尼亞地區,佔領並掠奪了里奇蒙。
然而1781年1月南方美軍卻成功引誘英軍至南卡羅來納州的考彭斯,並將其圍殲。該年3月美軍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吉爾福德大敗英軍[60]。該年4月康瓦利斯統率英軍向北撤至維吉尼亞。而美軍則由格林接替蓋茨統率,揮師南下,一舉收復除薩凡納和吉爾斯頓之外的全部南方國土。戰至此時,英軍已漸露敗跡。
1781年4月大陸軍開始戰略反攻,華盛頓與法國的羅尚博伯爵商討是否要立即奪回紐約,或是優先殲滅北美英軍副總司令康華理的部隊[61],最終華盛頓決定由法國的拉法葉領軍進攻維吉尼亞[62]。北美英軍總司令亨利·柯林頓卻在此時誤判了大陸軍和法國聯軍的行動,誤以為是向紐約發動總攻,並通知康華理做好撤退的準備[63]。
納撒尼爾·格林率領大陸軍南下轉戰南卡羅來納,迫使英軍退守海岸線。康華理於4月25日北上維吉尼亞,追擊拉法葉率領的大陸軍。但拉法葉擺脫英軍的追擊。
1781年8月,康華理奉柯林頓將軍命令統率7000名英軍死守維吉尼亞的約克鎮等待海上撤退。大陸軍和法國聯軍由華盛頓統率,南下維吉尼亞,而增援的法國艦隊也在法國海軍司令德格拉斯伯爵率領下由西印度群島調來,進入切薩皮克灣,進抵約克鎮城外的海面,並且擊退增援的英國艦隊,掌握制海權。9月28日,華盛頓部大陸軍和羅尚博伯爵部法軍在維吉尼亞與拉法葉部大陸軍會合,大陸軍和法國聯軍共1.7萬人完成對約克鎮的合圍。康華理無路可退,只得於10月17日與聯軍進行投降談判。10月19日,駐守約克鎮的英軍共8000人正式投降。此後,英國放棄對美國革命的壓制,雙方只有數次海上和陸上的零星戰鬥,其餘戰事已大致停止。
約克鎮圍城戰役之後,英國議會被迫贊成議和,1782年11月30日,英美兩國簽署《巴黎和約》的草案,1783年9月3日,美國成為美洲首個獨立國家。共包括13個州,邊界北至五大湖,西到密西西比河,南至北緯31度。
戰爭結束後美國便脫離大英帝國和英國皇室的統治,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國家,這種追求獨立自由的精神至今仍影響著美國的社會,但由於美國境內生活著大量的保皇派,在美國獨立後大量的保皇派進入了美國以北的英屬北美地區,而保皇派的進入直接導致了當地原本以法語人口為主的人口分布被徹底改變,形成了後來的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且由於英裔和法裔的文化差異,導致上下加拿大之間的分歧一直存在,後來發展成為魁北克獨立運動。
而對於英國來說,它失去了人口最多、資產最豐富的北美十三州殖民地,間接地導致了大英帝國的中期衰落,英國直到轉往亞洲與非洲後才重新邁向高峰。儘管以當時的標準來看,北美十三州的GDP總量遠遠不及毛皮貿易興盛的加拿大,因此英國的短期損失並不傷筋動骨,但是長期來看,英國丟失十三州的同時也意味著失去了向北美中部、路易斯安那和太平洋沿岸進一步探索和全面殖民和發展的機會。
美國的獨立意味著第一大英帝國的覆滅,不過英國很快痛定思痛。在政治方面,英國意識到在沒有任何歐陸打手的情況下,根本無法與法國對抗,因此英國吸取了七年戰爭後被全歐洲外交孤立的教訓,因此在之後積極的組建軍事同盟。同時,英國開展了全面的海陸軍事改革,特別是對英國皇家海軍對岸上部隊的補給能力進行全面的加強和系統化,從而成功的在日後的征服印度、半島戰爭和拿破崙戰爭中發揮作用,避免了康華理軍隊補給不足遭最終圍殲的情況。在陸軍方面,英國組建了更多的輕步兵團,並且為步兵裝備了線膛槍,以更好的適應在北美作戰的情況,並在日後的半島戰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同時,英國在加拿大建立了北美總司令部,並在加拿大長期保持武力存在,以防範美國。龐大的美國也在之後的100年裡成為了英國在北美最主要和強大的對手。美國也曾多次援助加拿大當地的叛亂和獨立運動對抗英國。直到19世紀中後期加拿大走向獨立後,英國才將北美的防禦交給加拿大。[64]
而後由於美國對加拿大的野心,英美之間多次爆發戰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1812年戰爭,儘管英軍有多次戰役擊敗美軍,但英軍整體而言並未佔上風。在美國內戰期間,儘管處於維多利亞時代巔峰的英國對南方棉花依賴較大,而且希望藉機削弱美國,但是由於國內對奴隸制價值觀的強烈反感和對美國北方價值觀的支持以及美國內戰較大的規模,導致英國在道義和現實方面都不能趁機發難,只對南方提供了非常有限的援助,最終也沒有對戰局產生任何影響。[65]
同樣由於大英帝國統治時期對殖民地的掠奪政策,導致美國人對大英帝國很反感,這種反感一直持續到1940年代末大英帝國開始瓦解,而美國在大英帝國瓦解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其幫助許多英國在加勒比地區的殖民地獨立,而英美矛盾解開後也變成最堅定的軍事聯盟之一,並最終形成了英美的特殊關係。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