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革命是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的革命浪潮的總稱。從1760年代到1870年代,影響範圍波及大西洋兩岸。
它發生在美洲和歐洲,包括美國(1765–1783),波蘭–立陶宛聯邦(1788-1792),法國和法國控制的歐洲(1789–1814),海地(1791–1804),愛爾蘭(1798年)和西班牙美洲(1810-1825)。[1] 同時在瑞士,俄羅斯和巴西產生了小規模動盪。每個國家的革命者對彼此有著或多或少的了解,並且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彼此的啟發和鼓舞。[2]
新大陸的獨立運動始於1765年至1783年的美國獨立戰爭。在此期間法國,荷蘭和西班牙協助新的美利堅合眾國脫離英國獨立。1790年代在法屬殖民地爆發了海地革命。隨著西班牙在歐洲戰爭中陷入困境,其在美洲大陸的殖民地也在1820年左右獲得了獨立。
從長遠來看,革命大都是成功的。他們廣泛傳播了自由主義、共和主義,推翻貴族、國王和教會的理念。他們強調了啟蒙運動的普遍理想,例如人人平等(包括在法律上享有平等的正義,而不是當地貴族一時興起的特定正義)。他們表明,現代的革命觀念實際上可以在實踐中起作用,而這種革命觀念是從塑造一個全新的政府開始的。這些革命思想誕生並持續發展到今天。
相關的國家與革命
- 科西嘉革命(1755–1769)
- 龐蒂亞克戰爭(1763-1766)
- 美國獨立戰爭(1765–1783)
- 1782年日內瓦革命
- 西北印度戰爭 (1785-1795)
- 荷蘭愛國者起義(1785)
- 法國大革命(1789–1799)
- 列日革命(1789–1795)
- 布拉班特革命(1790)
- 海地革命 (1791-1804)
- 在英屬維京群島,輕微的奴隸起義發生於1790年,1823年和1830年。
- 保衛憲法的波蘭戰爭(1792)和科希丘茲科起義(1794)
- 瑞士蘇黎世州的史塔夫納·漢德爾(Stäfner Handel)(1794-1795)
- 巴達維亞革命(1795)
- 庫拉索奴隸起義(1795)
- 布什戰爭,聖露西亞(1795)
- 格瑞那達費東叛亂(1796)
- 牙買加第二次褐紅色戰爭(1795–1796)
- 第二次加勒比戰爭,聖文森特(1795-1797)
- 蘇格蘭叛亂(1797)
- 1798年愛爾蘭叛亂(1798)
- 半島戰爭(1807–1814)
- 特庫姆瑟的戰爭 (1810-1813)
- 1811年德國海岸起義(1811年1月8日至10日,奧爾良領地)
- 拉丁美洲獨立戰爭
個人和運動
- 喬治華盛頓 (美國)
- 托馬斯·傑斐遜 (美國)
-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 (美國)
- 班傑明·富蘭克林 (美國)
- 自由之子 (北美)
- 拉斐特侯爵 (法國和北美)
- 愛國者 (荷蘭)
- 法國黑社會組織 (法國)
- 拿破崙·波拿巴 (法國和歐洲大部分地區)
- 理察·普賴斯和約瑟夫·普里斯特利(英國)
- 叛變 (英國)
- 雅各賓俱樂部 (法國,1789–1794年)
- 勞塔羅旅館
- 馬克西米利安·羅伯斯庇爾 (法國)
- 帕斯夸萊·保利 (科西嘉)
- 愛爾蘭人聯合會 (愛爾蘭,1791-1804年)
- 托馬斯·潘恩 (英國和北美)
- 人民之友協會 (英國)
- 蘇格蘭聯合會 (蘇格蘭)
- 聯合英國人學會
- 沃爾夫·托恩 (愛爾蘭)
- 杜桑·盧維杜爾(海地)
- 查爾斯·德斯隆德斯 (德國海岸)
- 倫敦通信協會 (倫敦)
- 弗朗西斯科·德·米蘭達
- 自由社會銀行 ( 魁北克 )
- 塔德烏斯·科希丘斯科(波蘭)
- 拜亞納 (巴西,1798年)
- 西蒙·玻利瓦爾(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
- 何塞·德·聖馬丁 (阿根廷,智利,秘魯)
- 何塞·赫瓦西奧·阿蒂加斯(阿根廷烏拉圭)
- 何塞·瑪麗亞·莫雷洛斯 (墨西哥)
- 米格爾·伊達爾戈·伊·科斯蒂利亞 (墨西哥)
- 阿古斯丁·德伊圖爾比德 (墨西哥)
- 維森特·格雷羅 (墨西哥)
注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