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族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華裔美國人(英語:Chinese Americans)又稱美國華人或美國華裔,指具有華裔血統的美國國民,是亞裔美國人和海外華人的一部分。華裔美國人包括來自華人地區和世界各地後來歸化美國公民的華裔,以及他們在美國自然出生的後代。截至2018年,總人數有約514萬人[2],佔美國總人口中約1.5%,高於其他亞裔在美國所佔的比例,同年間華裔占亞裔美國人口中約22.4%[2]。美籍華人大多數居住在紐約大都會地區、舊金山灣區及大洛杉磯地區[3]。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華裔美國人 Chinese Americans | ||||||||||||||||||||||||||
---|---|---|---|---|---|---|---|---|---|---|---|---|---|---|---|---|---|---|---|---|---|---|---|---|---|---|
總人口 | ||||||||||||||||||||||||||
5,457,033 (2023)[1] 佔美國總人口的1.58%(2021);佔亞裔美國人口的22.4%[2] | ||||||||||||||||||||||||||
分佈地區 | ||||||||||||||||||||||||||
主要分佈於紐約大都會地區、大洛杉磯地區、舊金山灣區、大波士頓地區、芝加哥都會區、巴爾的摩-華盛頓都會區、西雅圖都會區、夏威夷州、大休士頓、德拉瓦谷 | ||||||||||||||||||||||||||
語言 | ||||||||||||||||||||||||||
美國英語(通用於學校及政府機構) 粵語(廣州話和台山話)、標準漢語、閩南語(包含臺灣話與潮州話)、閩東語、客家話、吳語(溫州話和上海話) 其他語言:泰語、越南語、印尼語、西班牙語等(來自其他國家的華人移民) | ||||||||||||||||||||||||||
宗教信仰 | ||||||||||||||||||||||||||
基督新教、天主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及無宗教 | ||||||||||||||||||||||||||
相關族群 | ||||||||||||||||||||||||||
海外華人、加拿大籍華人、澳籍華人、紐西蘭華人 |
華裔美國人 | |||||||||||||||||||||||||||||||||
正體字 | 華裔美國人 | ||||||||||||||||||||||||||||||||
---|---|---|---|---|---|---|---|---|---|---|---|---|---|---|---|---|---|---|---|---|---|---|---|---|---|---|---|---|---|---|---|---|---|
簡化字 | 华裔美国人 | ||||||||||||||||||||||||||||||||
|
過去200年來,華裔美國人曾受歧視,著名的《排華法案》直到1943年才被廢止。加利福尼亞州議會於2009年、美國參議院於2011年,正式向華裔美國人為歷史的排華法案道歉[4][5]。
在美國,華裔被認為「模範」少數族裔,比一般的美國人更容易獲得成功,也為許多人所歧視。[6]
普遍上認為華裔「移民」美洲最早在1785年。那一年,被美國人奧多奈爾(John O’Donnell)招募的32名印度以及4名中國水手乘著美國商船「帕拉斯號」(PALLAS),抵達了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首次將亞洲貨品輸送到美洲,有記錄顯示這些勞工曾要求美國政府將他們送回母國,其後再也沒有這4名中國水手的訊息,沒有任何資料顯示他們在美國定居[7][8]。因此,一般上,華裔移民美國只能追溯到1820年代,歷史上,華裔移民美國有數次移民潮。據美國政府記載,首次的移民潮大約發生在1820年左右。從1820年代到1840年代末的中國移民以男性為主,每次數量很少。不過,由於移民地區只有少數的中國女性,很多移民都選擇與當地的歐洲移民的女性後裔結婚(包括一些愛爾蘭裔)。這一時期最著名的華裔移民是舉世聞名,具有華裔血統的暹羅雙胞胎。
較大的華裔移民潮始於1850年代。當時北美西岸在加州淘金潮期間得以迅速開發;中國南方廣東政治與經濟動蕩不安,許多貧困、操粵語台山話和粵語廣州話(即標準粵語)的華裔移民從廣東省來到美國修建鐵路。他們不願再忍受家鄉貧困的生活景況,情願為預付金簽下往美國長期勞動的合同。許多人把掙來的錢全寄回家,不再期望能活著回家。他們的實況就有如「賣豬仔」。
1868年美國和清政府簽訂《中美天津條約續增條約》(又稱《蒲安臣條約》),其第五條款規定華裔願常住美國或入美國籍,皆須聽其自由不得禁阻[9]。此條約為美國和加拿大來華招攬大量華工開方便之門。1871年,在洛杉磯的華人有19名華裔人士被屠殺。1877年美國加州經濟轉入低迷,出現第一次排華浪潮。1880年美國與清廷簽訂《中美續修條約》,其第一條規定限制華裔到美的人數和年限[9]。1882年,美國通過《排華法案》禁止中國移民。許多西部州也開始生效了一些有種族歧視的法律,使得中國和日本移民很難擁有自己的土地或者找到工作。這些法律直到1950年代民權運動開始時才被廢止。
第二波華裔移民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50年代至1970年代。美國移民法在1952年和1965年兩次修正後,大幅增加了對來自亞洲的移民的配額。此時華裔移民主要來自英國統治下的香港和中華民國統治下的臺灣。值得注意的是,中華民國政府在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後遷往臺灣以來,在臺灣實施動員戡亂及戒嚴等政策嚴格限制人民遷徙自由。人民如無留學、商務、或探親等必要理由,要取得中華民國護照出國十分困難。因此,在此時期自臺灣移民美國的大部份人口,實際上為來自民國時期的中國大陸,後隨政府遷臺而遷居臺灣,又與政府關係良好之「外省人」二次移民之結果。又因為此時期之美國外交政策承認中華民國政府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移民法中分配予「中國」之配額實際上由來自臺灣之移民所使用。而當時的香港則被視為英國之建制屬地而擁有獨立之配額。1970年代,臺灣經濟漸趨發達,有能力負擔移民相關費用的臺灣人口逐漸增加。然而在外交上,中華民國政府卻遭遇1971年退出聯合國,以及1979年與美國斷交等國際事件打擊。政治經濟雙重效應下,引發了一波自臺灣移民美國之移民潮。[10]
第三波華裔移民出現在1980年代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78年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並於1979年和美國建交。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統治的中國大陸移民在1980年代越來越多。這群新華裔移民傾向集中在市郊地區,遠離市區的唐人街,並以說普通話及寫簡體漢字為主。因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移民的增加,導致給予「中國」的年度移民配額快速用罄開始排期的情形。後在臺灣裔美國人的請願下,美國國務院始修改法律,自1982年起給與出生在「臺灣」之移民相當於一個國家之獨立配額[10]。之後由於中華民國政府在1980年代末期實施臺灣民主化,本土臺灣人之遷徙移民自由獲得保障,移民美國人數漸增。「臺灣裔美國人」逐漸取代「華裔美國人」成為近期自臺灣移民美國的主流認同。
按照「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和1898年美國最高法庭對「美國訴黃金德案」的判決,任何在美國出生的華裔皆是美國公民。歸入美國籍時,移民並不需要放棄原有的國籍[11]。
2020年3月,由於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在美國爆發,在休士頓、波士頓、紐約市、舊金山、洛杉磯的唐人街當地餐廳客流量大幅下降[12][13][14]。
歷年華裔美國人的人口數如下圖所示[15]:
年份 | 華裔人口數目 | 美國人口[17] | 華人/每萬人 |
1850年 | 4,018 | 23,191,876 | 1.7 |
1860年 | 34,933 | 31,443,321 | 11.1 |
1870年 | 63,199 | 38,558,371 | 16.2 |
1880年 | 105,465 | 50,189,209 | 21.0 |
1890年 | 107,488 | 62,979,766 | 17.0 |
1900年 | 89,863 | 76,212,168 | 11.8 |
1910年 | 71,531 | 92,228,496 | 7.8 |
1920年 | 61,639 | 106,021,537 | 5.8 |
1930年 | 74,954 | 123,202,624 | 6.1 |
1940年 | 77,504 | 132,164,569 | 5.9 |
1950年 | 117,629 | 151,325,798 | 7.8 |
1960年 | 237,292 | 179,323,175 | 13.2 |
1970年 | 435,062 | 203,211,926 | 21.4 |
1980年 | 806,040 | 226,545,805 | 35.6 |
1990年 | 1,645,472 | 248,709,873 | 57.8 |
2000年 | 2,432,585 | 281,421,906 | 86.4 |
2010年 | 3,347,229 | 309,162,581 | 108.3 |
傳統意義上的華裔美國人大多聚居於州內大城市的唐人街,與同鄉一起生活。但是也有例外。有大量華裔美國人的美國城市包括紐約、舊金山、洛杉磯、休士頓、西雅圖、費城、芝加哥、波士頓、華盛頓特區、巴爾的摩和波特蘭。從1960到1970年代,這些城市大多有唐人街,新舊住有移民。在一些地區,華裔美國人和其他亞裔群體保持密切聯繫,特別是越南裔美國人。這些聯繫是有幫助的,事實上許多越南裔美國人在民族上是華裔,因此大部分華裔越南裔美國人並不將自己歸入越南裔美國人。
除了大城市,小部分華裔美國人散居遍及美國的鄉村小鎮,特別是一些大學城。2000年,華裔美國人占加州人口接近3%,東北部佔超過1%。在夏威夷這個歷史上亞裔比重較高的州,佔接近10%。
整體上,華裔美國人由於移民繼續高速增長,而平均出生率低於美國白人,人口相對迅速老化。從中國收養小孩,尤其是女孩,也增加了華裔美國人的數量,儘管大部分收養者是白人父母。
華裔美國人的收入和社會地位很廣泛。儘管許多住在大城市唐人街的華裔是貧窮的,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上層人士住在諸如庫比蒂諾、帕羅奧多、奇諾崗、鑽石吧、聖馬力諾這樣的地方。上層和下層華裔的社會地位區別很大。下層華裔常常被上層歧視,看成未受教育的工人,非法移民。例如在聖蓋博谷,儘管蒙特利公園和聖瑪利諾兩座城市都是華裔美國人社區,地理上彼此靠近,卻被巨大的社會經濟和收入差異區別開。
華裔美國人的社群組織頗為複雜,與世代、籍貫、社會經濟水平等因素皆有關係,在美國自由的風氣下,對於台海兩岸的政治立場更是多元,有積極支援或敵視某一方的,也有漠不關心的。因此,華裔美國人並沒有統一的政治團體或政治觀點。但在美國本土的政治,因多數華人聚居在東西岸的大城市,而大城市和都會區多數是民主黨執政。會投票的美國華人選民當中,逾75%的華人投票支援民主黨。[19]
第一代的美國華僑可以根據不同時期,分為幾個群體:
1965年起,美國移民法確認「每個國家享有相同數量之移民配額」的原則,而每個附屬於主權國家的屬地亦享有相同數量之移民配額,但比國家的配額少。法案通過後,「中國」取得國家之移民配額,與「香港」取得屬地之移民配額。美國外交政策在1978年以前承認中華民國為「中國」,1979年以後改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後在臺灣裔美國人的請願下,美國國務院始修改法律,自1982年起給與出生在「臺灣」之移民相當於一個國家之獨立配額。
第二代華裔美國人,即美國出生華裔,在兩岸四地稱作ABC(American Born Chinese),實際上美國官方沒有這種用詞,已經融入美國社會的美國出生華裔也極少如此自稱。
根據美國人口調查局,漢語為美國第三大語言,在加利福尼亞州,由於華裔移民人數眾多,漢語為常見的語言。其中有200萬美國華裔至少會說一種漢語,主要是講粵語。在紐約,官話隨處可見,來自福建福州長樂的移民帶來閩東語福州話(長樂話),閩南語使用者大多來自閩南、潮州、臺灣和東南亞華人聚居地區,吳語使用者主要來自江浙的東南部。雖然美國華裔第一語言為英語,但基於傳承文化和維持親族間的聯繫,大部分美國華裔都會教導其子女學習中文,隨著來自中國大陸新移民成為華人社會的主流,簡體漢字是美國華裔使用最多的書面語言,但美國的中文公告和中文標語一般都是使用繁體漢字。
大多數美國華裔社群對於宗教信仰無表態。43%的美國華裔轉換不同的宗教,54%的美國華裔只有童年時有宗教信仰。根據皮尤研究中心在2012針對美國華裔調查,52%的15歲以上的美國華裔表示他們沒有宗教信仰。調查對像中,有15%為佛教徒,8%信奉天主教,22%信奉基督新教,3%為中國民間信仰與道教。[22][23]
1982年,美籍華人陳果仁遭克萊斯勒公司車間主管羅納德·艾班斯及其繼子邁克爾·尼茲用棒球棍打死,兩名行兇者在庭上認罪,卻被法官輕判。這起案件引起全美亞裔族群的不滿和抗議,案件焦點從一起謀殺案轉變成對公民權利的侵犯,在亞裔美國人爭取身分認同和公正待遇的社會運動中,具有特殊的意義。[24]
「 | 你如果讀讀過去人們的辯論,為什麼他們要把華人排除在外?他們說,中國人工作太努力,這是不公平的競爭。我再說清楚一點,他們是說中國人『太好了』,不是他們太糟糕,而是『太好了』。他們的說辭說,這樣,他們會逼走白人工人。 | 」 |
——亞籍美國人吳華揚[25] |
2016年,AB1726提案(又稱為「亞裔細分法案」)旨在將亞裔和夏威夷島嶼的少數族裔細化,分為中國人、孟加拉人、印尼人、馬來西亞人等21個族群。有專家直言這一提案的目的是用種族配額的方法限制亞裔人口在接受高等教育、公司錄取和政府僱傭等層面的機會。許多研究表明,這些高校「長期持續性以及系統化地歧視亞裔申請學生」。印度裔工程師學會華盛頓特區分會會長阿賈伊·科塔里博士說「你可以透過好萊塢電影和電視了解這個國家,尤其是所謂的自由建制派,他們只關心非裔美國人問題,不會在乎亞裔美國人。」[26]
2017年,美國司法部表示正調查哈佛大學涉嫌在招生過程中歧視亞裔考生的指控。但哈佛大學方面沒有配合調查,其律師聲稱招生方式已獲得聯邦法院認可。而普林斯頓大學一項研究發現,亞裔學生的SAT成績需要比白人高出140分,比拉美裔高270分,比非洲裔高450分才能進入美國一流大學,超高的分數線被稱為「亞裔稅」。哈佛大學在招生過程中歧視亞裔的行為,使得美國高校在招生過程中濫用「平權法案」的問題再次受到關注[27]。
2017年6月,長期為亞裔在美國追求平等權利而發聲的加利福尼亞大學哈斯汀法學院教授及前任校長兼教務長吳華揚表示,亞裔在美國社會的可見度已有所提高,但因為「優秀」的表現而仍然受到歧視。吳華揚又指出,美國一些大學招生中出現限制亞裔學生名額的現象是一種種族歧視[25]。
2012年5月25日,紐約兩名年近七旬的華裔老翁吃過晚飯後在街區上散步,期間遭到三名年齡看上去還不到20歲的黑人青少年無故毆打,該三名黑人青少年被拘捕後表示之所以要毆打兩名華裔老翁,是「因為他們是華人」。據透露,被捕的三名非裔青少年事實上早有前科,早前有華裔學生在家長陪同下前往五分局報案,表示遭遇街頭暴力,也是涉案三人所為。[28]
2016年9月,美國嘻哈歌手YG所創作的一首名為《遇見劫匪》(Meet the Flockers)的歌曲有煽動搶劫華人的內容,引起華裔族群的反感,11萬人向白宮聯署請願信[29],然而白宮認為「這屬於言論自由範圍」,白宮的回應被批評為雙重標準,「如果換成Nigger(指帶有歧視性的黑人稱謂),白宮也是同樣回答嗎?」[30]。
2014年10月20日,美國商務部隸屬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員工陳霞芬在辦公室內被6名聯邦調查局探員逮捕,被指控涉嫌竊取政府機密資料等8項罪名。2015年3月,美國司法部因檢方沒有發現任何相關證據,復原對陳霞芬的控訴。檢方復原指控之後,美國商務部重新對她提起指控,並將她解僱,原因與之前訴訟的理由有諸多重合。2017年3月,陳霞芬提出民事訴訟,起訴美國商務部就業歧視。2018年4月24日,美國績效系統保護委員會首席行政法官裁定,美國商務部沒有理由解僱陳霞芬,命令商務部恢復陳霞芬的工作,並支付她的工資和福利[31]。
2015年5月21日,任職於美國天普大學的美籍華裔科學家郗小星在費城郊區的家中被聯邦調查局探員逮捕,指控其涉嫌將美國機密敏感國防科技輸送給中國企業的四項重罪。幾個月後,由於沒有發現任何可以確鑿證據,美國司法部復原對郗小星的全部指控[32]。
2018年,聯邦調查局局長克里斯多福·A·雷在一場國會聽證會公開宣稱,在美國「幾乎所有領域中學習和工作的華人教授、科研人員、學生都可被視之為非傳統的情報收集人員,他們有可能秘密地在為中國政府收集情報。」雷還進一步宣稱,他認為在美華人學生和學者是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需要美國全社會關注應對。這一言論隨後得到了中央情報局長等多名美國高官的附和[32]。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美籍華人與其他海外華人一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視為典型的資產階級,屬於階級鬥爭的對象,他們在中國大陸的親屬,背著可能與敵對勢力聯繫的標籤,遭受到特別的猜疑與監視。[33] 直到1970年代末期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以後,這種態度才得以改變。
在美國出生的華裔,自身的身分認同是美國人,從小接受美國教育,往往與父母輩的中國思維有隔閡,這種文化差異讓他們被貼上「香蕉人」的歧視稱謂。[34]
目前,華裔美國人大部分喜歡吃粽子、餃子、牛肉麵、宮保雞丁、麻婆豆腐等中國菜,另一方面,部分華裔美國人喜歡吃炸雞、漢堡包、薯條、色拉、披薩以及起司。在手機上,如果華人使用者願意吃中國菜,可以透過第三方外送服務點餐來配送到收貨位址。
目前,華裔美國人大部分穿休閒服、西裝,但部分華裔美國人穿漢服、旗袍(女性)和牛仔服(主要流行於西雅圖、波特蘭、舊金山、聖地牙哥、洛杉磯)。
華裔美國人大部分使用微信、新浪微博、TikTok、Facebook、Instagram、Twitter和YouTube。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