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眼畫眉(學名:Alcippe morrisonia,中國大陸、香港作台灣雀鶥),曾稱灰眶雀鶥、繡眼雀鶥、白眶雀鶥,臺灣話稱大目箍仔(臺羅:tuā-ba̍k-khoo-á)[3],是臺灣特有的雀形目雀鶥科雀鶥屬鳥類,以灰頭、白眼眶和褐黃腹部而明顯有別於臺灣其他鳥類,同時亦以鳴聲多樣著稱[4]。其棲地涵蓋平原至高山,在臺灣相當常見,又喜群居,常與其他小型雀鳥混群,且常是混群中的主要鳥種[5]。
繡眼畫眉與亞洲大陸的大衛氏雀鶥、灰眶雀鶥等物種十分相似,但分子生物學研究表明它們是不同的物種。其繁殖季為於3—6月之間,採一夫一妻制。雌鳥每次產2—4枚卵,孵化期為12—14天;9天後幼鳥可離巢。雖然近年來其數量有所減少,但其數量仍多而沒有明顯的生存危機,在《IUCN紅色名錄》中被評為無危物種。不少臺灣的原住民族視其為靈鳥,以其叫聲作鳥占來判斷吉凶。
分類歷史
1862年四月至五月間,以副領事身分駐臺的英國博物學家斯文豪在北部山區首度採集到這種鳥,並將若干成鳥與亞成鳥標本送至倫敦的自然史博物館典藏(館藏編號:NHMUK 1898.10.3.809)[6]。斯文豪認為,這種鳥的外觀與喜馬拉雅山脈的白眶雀鶥最為相似,但喙較纖細、跗蹠較短、腳較粗壯,部分羽區的色澤也與白眶雀鶥不同,遂於1863年將其發表為新鳥種。種小名 morrisonia 意為「Morrison 的」,並非指當時西方世界所稱呼的「Mount Morrison」(玉山),而是曾協助斯文豪調查臺灣生物相,任職於怡和洋行的船長莫里森(Alexander Morrison)[7]。
| |||||||||||||||||||||||||||||||||||||||||||||||||||||||||
以粒線體與細胞核基因重建的雀鶥屬支序圖,顯示繡眼畫眉與灰眶雀鶥互為姐妹群[8] |
20世紀後半,許多鳥類學家依據外部形態,將亞洲大陸上的許多雀鶥視為繡眼畫眉的亞種,使繡眼畫眉一度有多達七個亞種[9][10][5]。但在2007年,一份結合形態學與分子種系發生學的研究發現,這些亞種之間存在非常顯著的遺傳分化,應視為至少四個不同的物種,只有臺灣的亞種才是真正的繡眼畫眉[11]。2009年的另一份親緣地理學研究也支持這個觀點,並發現這四種雀鶥的最近共同祖先發源於晚中新世,後來受到全球氣候變遷、青藏高原隆升,以及隨之引發的區域性氣候變遷影響,不同地區的雀鶥無法交流,導致彼此之間的遺傳距離愈來愈大,最終在上新世時期,臺灣的繡眼畫眉與亞洲大陸的近親發生分歧,自成一個物種[12]。
2010年,世界鳥類學家聯合會採納了分子生物學的證據,將繡眼畫眉原有的七個亞種拆分為繡眼畫眉、大衛氏雀鶥、灰眶雀鶥及雲南雀鶥四個物種[13]。如今繡眼畫眉被視為單型種,沒有亞種分化[14]。
形態描述
繡眼畫眉的體長12.5—14公分,體重約12—19公克[15]。其鳥喙寬平均約3.0公釐、深平均約3.8公釐、嘴峰長平均約12.3公釐,翼長平均約6.1公分;跗蹠平均長約19.2公釐,尾長平均約5.2公分[16]。
成鳥的頭部主要為鼠灰色,眼前兩側各有一條黑褐色縱紋,眼圈白色[5]。下半身主要為黃褐色,飛羽內瓣暗褐色;喉灰白色,胸腹中央為白色[5]。眼睛為(深)紅色或栗色,鳥喙黑褐色,跗蹠黃色[5]。雌雄同色,而幼鳥的眼睛呈淡黃棕色或紅棕色[15]。
分佈與棲地
雖然繡眼畫眉是臺灣的特有鳥類[14][17],早在19世紀,斯文豪就指出這種鳥的數量極多,甚為常見[7]。斯文豪曾依自身觀察經驗推測,繡眼畫眉甚少降臨低於海拔2000英尺(約600公尺)的地帶[7][18],但其棲息的海拔與林相實則非常多樣,涵蓋平地次生林、中、低海拔的原生闊葉林,乃至中、高海拔(逾3000公尺)的針闊葉混合林、針葉林與樹叢,其中又以中、低海拔的闊葉林中最為普遍[19][20][21],舉凡森林低層的樹叢、中層的枝椏與上層的樹梢皆可見[5]。部分地區的族群會隨季節更迭而垂直遷徙[22]。
生態習性
繡眼畫眉是高度群居性的物種,經常成群結隊移動,有時可形成超過100隻的鳥群[23]。雖不甚畏人[7],但警戒性強[23]。夜裡常兩兩成對,棲息於濃密的樹冠[19]。在非繁殖期,繡眼畫眉會與山紅頭、綠畫眉、小卷尾、灰喉山椒等小型林鳥混棲[3][5],在中、低海拔闊葉林的混群中具有核心種的地位,不僅是混群中數量最多的物種,也會主導混群的覓食節奏[23][24][25]。混群中的繡眼畫眉愈多,混群的規模愈大,移動速度也會愈快,有助於躲避或攻擊猛禽等掠食者,並提高覓食效率[23]。
繡眼畫眉是雜食性動物,主要捕食陸生無脊椎動物,特別是膜翅目和鞘翅目昆蟲[5][16]。其食性的季節性變化相當大,春、夏季時主要捕食昆蟲,但在秋、冬季會大量攝食果實和種子,取食的植物性食物量有時會超過昆蟲[5][19]。育雛時則以捕蟲為主[5]。
繡眼畫眉為一夫一妻制,其繁殖期從3月至8月之間[25]。在2月到10月之間,這種鳥類就會持續鳴唱[5][25]。而巢穴大多築在植被遮蔽良好的灌木和草木中,離地約1—2公尺高,由草葉、樹皮、苔蘚等物組成[5]。雌鳥每次產2—4枚卵,多為3枚,呈乳白色且在鈍端多赤紫色污斑,卵的大小約為長20公釐、寬15公釐[5][15]。雌雄共同參與巢穴建設及孵卵,孵化期為12—14天;餵養9天後幼鳥可離巢,但雙親會在40—65天內仍進行餵食[15]。
繡眼畫眉的鳴叫聲相當豐富多樣,且有跟隨同一群體內的某一隻公鳥和頌的習性[26]。成群移動時會發出急促、嘹亮且「鼻音甚重」的「急、急、急」叫聲[5][21]。繁殖期的鳴聲被形容是「細柔」[5]、「輕柔婉轉」[21]、「簡短而甜美」[27]的悅耳聲音,為類似口哨音的「急—急救兒」[5];有時在哨音之後還有一段起伏而拖長的吱吱聲[21][25],被稱為「和音」[28]。其鳴聲結構有地理上的差異[17][25],有助於辨識同一領域或群體的同伴[26]。
保育現況
繡眼畫眉在臺灣是相當普遍的野鳥。動物學家布拉齊爾推測,臺灣約有10萬—100萬對繡眼畫眉的繁殖對[29],而根據保育生物學家卡拉翰(Corey Thomas Callaghan)等人於2021年的估算,全臺約有97萬隻繡眼畫眉[30]。雖然繡眼畫眉對於棲地條件的適應範圍很廣,其族群仍可能遭受颱風重挫——例如1997年8月,颱風安珀襲臺,便導致北臺灣福山試驗林的繡眼畫眉族群,在隔年驟降35%[31]。此外,公眾科學計畫「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的長期監測結果顯示,2011—2021年間,繡眼畫眉的總數量大約減少了28%,可能與棲地遭人為干擾或破壞,以及商業獵捕有關[26][32][33]。
國際鳥盟目前仍將繡眼畫眉、大衛氏雀鶥、灰眶雀鶥及雲南雀鶥視作同一物種;因此,鑑於其廣闊的分佈範圍,且無明顯威脅,該組織於《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將其評為無危物種[1][34]。在臺灣,繡眼畫眉未曾列入《野生動物保育法》所公告的保育類動物,亦未收錄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今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與林務局(今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於2016年編纂的《臺灣鳥類紅皮書名錄》[35];然而,因其總數有顯著下降趨勢,在2024年版的《臺灣鳥類紅皮書名錄》中被新增為「國家接近受脅物種」[36]。
與人類的關係
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布農族、鄒族和邵族皆視繡眼畫眉為靈鳥,他們會聽取繡眼畫眉的叫聲以判斷吉凶[26]。在太魯閣族的神話中,根據繡眼畫眉不同的行為或叫聲而有不同的吉凶結果,例如右側出現其叫聲,接著左側也有叫聲,表示今天有吉兆;而當繡眼畫眉自面前橫向穿越,表示將有災厄[24]。就音色而言,急促吵雜比較不吉利;而悅耳的歌聲則是有好事發生的預兆[24]。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