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生物體所具有的活動能力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生命是一種特徵,物質存在的一種活躍形式。目前對於生命的定義在學術界還無共識,較流行的定義是一類維持體內平衡、具有生命周期和穩定的物質和能量代謝現象、能對刺激做反應、能進行自我複製和繁殖、進化的半開放物質系統。由細胞組成,能夠成長、適應環境。其他定義有時包括非細胞生命形式,如病毒和類病毒。[1][2]
生命是生物學的基本概念,而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的科學。生命具有生物進程(如信號傳遞和自我維持過程)的物理實體與那些沒有生物進程的實體區分開來。如果生物過程的功能已經停止(死亡),或者它們從來沒有這樣的功能則會被歸類為無生命。
生命包含所有「生物的特性」,生命個體一定會經歷出生、成長、衰老和死亡。生命種群則在一代代個體的更替中經過自然選擇發生進化以適應環境。生物學則是以研究生命為中心的科學。
生命的最小單位是生物,生物是由一個或多個細胞組成,能夠新陳代謝,維持恆定性,可以成長,回應刺激,可以繁殖甚至演化,以適應外界環境,繼續繁殖並產生後代[1]。生命以各種形式存在,如植物、動物、真菌、原生生物、古菌和細菌。在地球的生物圈內可以找到許多不同的生物,在這些生物中都有共同的特徵,都是由以碳和水為基礎的細胞構成,有其組織以及可以遺傳的基因資訊。
生命起源是生命從非生物物質(如簡單的有機化合物)中產生的自然過程。普遍的科學假設是,從非生物到生物的轉變不是一個單一的事件,而是一個逐漸增加複雜性的過程。地球上的生命最早出現在42.8億年前,在44.1億年前海洋形成後不久,在45.4億年前地球形成後不久。[3][4][5][6][7][8][9] 當時是始太古代,冥古宙熔化的地殼已經固化。已知最早的生命形式是細菌的微化石。[10][11]研究人員普遍認為,目前地球上的生命來自於RNA世界[12] 儘管基於RNA的生命可能不是第一種存在的生命[13][14]。地球上最早的生物證據是在西格陵蘭發現的37億年前變質岩中的生物物質石墨[15],及西澳洲34.8億年前砂岩中的遠古生物化石[16][17]。不過很多研究推測地球在更早之前就已有生命[18]。根據其中一種研究,可能在42.5億年前就已有生命[19],另一個研究則認為是44億年前[20]。目前仍不確定地球上產生生命的機制,不過已有許多的生命起源假說。生命形成後,變成許多不同的形式,生物學家則將其分類成許多分類單元的體系。生命可以在許多不同的條件下生存。
新陳代謝和自我複製的能力有時被視為判斷生命的根本條件,稱之為生命現象。有生命現象的蛋白質分子為朊病毒,為最原始的生命物質,如狂牛症朊病毒,可感染腦細胞,並自行複製遺傳。病毒在有寄主可寄生的時候,會表現出生命現象;但在沒有寄主可寄生的時候,不會表現生命現象,所以病毒是介於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一種奇妙的有機物。
科學家經常認為只有生物體會展現以下全部現象:
大部分科學家稱這樣的現象為生命的表現方式。通常必須具備全部七個特徵才能被視作生命。
但是,這個定義也有局限性[23]。例如:有些生物體不能繁殖,因為它們是正常物種中自然形成的。這些生物體仍是生命。有些人說生命的特性是可遺傳的;因此,這些不能繁殖的有機體也還是有生命的,它們仍可以通過親屬選擇等機理來產生新個體。
有些人認為病毒和朊毒體(能夠進行自我複製的蛋白質)是可以自行複製的毒素而不是生命體,因為它們不能在沒有其他細胞的情況下表現出生命現象。但是,立克次體和衣原體等有類似細菌的細胞結構的生物也不能獨立執行很多重要的生物過程,它們也要進入真核生物宿主細胞的細胞質內進行生長和自我複製。另外,幾乎所有的生命都倚賴其他物種提供食物,並且歸根結底需要地球上某些細胞的特殊化學作用來提供能量源,如光合作用和海底熱泉細菌的硫化作用。
具系統性的生命定義是,生物是自我組織並自我製造的。這些物質不與耗散結構混淆(如:火)。
這個定義變種包括了斯圖亞特·考夫曼定義生命為能夠複製自己或他人的一種自主主體(autonomous agent)或一種多主體系統(multi-agent system),並最少完成一次熱力學循環[24]。
儘管不能準確地找到確實時間,但有證據表現地球上的生命已存在了大約37億年[32]。
雖然沒有標準表示生命起源的模型,但現時最為公認的科學模型[33]建立於一個或更多包括下面的發現之上,可以粗略地列出有以下假設:
很多不同的假說認為早期地球上的簡單有機分子能夠轉變為原始細胞並進行新陳代謝。很多模型可分為「先有基因」或「先有新陳代謝」兩類,但最近流行的混合模型並不屬於任何一類[34]。現時所推測的生命歷史還有很多疑點,生命的起源對科學家而言仍是一個很大的謎團。
在宇宙中,地球是人類已知的唯一存有生命的星球。德雷克公式可以估算其他地方出現生命的機率,但科學家不同意很多公式中變量的值(嚴格地說,德雷克公式計算的是處於銀河系中且我們可能接觸的外星生物的數量,而不是有生命的機率)。取決於不同的值,方程式可以暗示生命的形成是頻繁或稀少的。德雷克計算我們在任何時間可能接觸的外星生命只有1個。
有關地球生命的起源,胚種論也被稱為外源性起源認為生命來自宇宙,通過隕石、彗星或宇宙塵等天體到達地球。但是這些理論對解釋生命的起源沒有幫助。
即生命體之死亡階段或狀態。以人類為例,一般以呼吸及心臟跳動停止和腦部完全停止活動(非暫時性的停止)為判定死亡的標準。
生命體的死亡可以是因為細胞分裂的次數達到極限而衰亡,也可以是被毒素、自然災害或其他生物殺死。
任何一個個體的死亡並不會威脅物種的存在,反而是維持物種延續的重要環節。如果年老的個體永遠不死,新的個體會失去生存空間和生存必需的資源。但個體大量死亡至難以維持繁殖時,物種就可能滅絕。
已經死亡的細胞不能重建生命活動。已經死亡的生物個體不能復活。這是生命的基本特徵之一。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