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
明代政治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海瑞(1514年1月23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賢,又字國開、應麟,號剛峰,廣東瓊山縣(今海南海口)人,祖籍廣東番禺,明朝政治家。嘉靖己酉舉人,初任教諭,升知縣,為人剛直,以清官之聲名,譽滿天下。嘉靖末年上疏切諫,痛砭時弊,言忤嘉靖帝,下獄論死。隆慶帝即位後得釋,累升應天巡撫,人稱「海青天」。萬曆時,累官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
生平

十世祖海俅是南宋時軍官,由福建遷往廣東番禺,四傳至海遜之,為明初廣州某衛軍官[1][2]。海遜之之子海答兒,於洪武十六年(1383年)從軍海南,遷居瓊山縣,是海瑞的高祖父,其後代棄武從文,成為望族[3]。海瑞祖父海寬,中景泰七年(1456年)丙子科舉人,曾官福建松谿縣知縣。從伯父海澄,登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科進士,官至四川道監察御史[4]。
正德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514年1月23日),海瑞出生[5]。四歲時,父親海瀚去世,由母親謝氏撫養長大[6]。海瑞為生員時,即對「心性」、「致良知」學說頗感興趣[7][8],並對讀書人為求取功名專研八股的行為深表不齒[9],奠定了日後崇陸貶朱的學術思想。
海瑞不善應試,直到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三十七歲時才中舉,多少得益於鄉試時寫下的名篇《治黎策》[10]。他既反對與黎人議和[11],也反對「宣傳教化」之策[12],主張以大軍進剿,設立州縣,遷徙漢民,把黎人趕走[13]。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赴京會試時,又上《平黎疏》,繼續宣揚其主張[14]。三年後再次參加癸丑科會試不中,遂決定以舉人身份出仕[15]。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海瑞選授福建南平縣教諭[16]。當時明朝的法律,禁止教職人員向官員下跪[17],海瑞遵守朝廷體制,參見上官時只是作揖[18],而身旁兩位縣學訓導則跪拜左右,三人形似筆架,因此被戲稱為「筆床博士」[19]。福建提學副使朱衡因此十分敬重海瑞,曾把他借調到正學書院修書[20]。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升任浙江淳安縣知縣[21],任上勤於政事,做了不少實事。如重新丈量土地[22],平均徭役[23];對上司送禮只送米酒等物[24];又減少百姓正稅之外的負擔[25]。他還擅長斷案,鄰縣不能解決的疑案,也送到淳安請海瑞解決[26]。巡鹽都御史鄢懋卿路過淳安,認為招待太薄,遂唆使御史袁淳彈劾海瑞,原本海瑞被擢升嘉興府通判(正六品),卻因此被降調為興國州判官(從七品)[27]。後來鄢懋卿、袁淳都因為貪污被革職,海瑞才重新升官[28]。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海瑞被降調為江西贛州府興國縣知縣[29]。興國是個窮縣,稅收不足十分之五。海瑞向南贛巡撫吳百朋上陳《興國八議》,針對地方利弊提出各項改革,因升職而未及實施[30]。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因時任吏部右侍郎的朱衡提拔,海瑞升為戶部雲南司主事[31]。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上《治安疏》[32],既肯定嘉靖帝即位之初,勵精圖治,將元世祖牌位逐出歷代帝王廟等行為[33];又認為其頹廢日久,使得朝綱不振,官員腐敗,人民困苦,甚至調侃嘉靖年號的含義是「言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34];並指責百官一意媚上,為滿足皇帝修道而進貢香料[35];希望皇帝能重新振作[36]。嘉靖帝讀後大為震怒,將疏卷用力甩在地上,[37],但卻因內容句句屬實,一看再看,無法反駁,最終心中氣憤無法平息,因此把他抓進詔獄[38]。戶部司務何以尚發覺嘉靖帝不想殺海瑞,奏請釋放,又說自己買了40兩名貴香料,獻給皇帝修道用。嘉靖帝大怒把何以尚抓起來,予以重責[39]。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冬,嘉靖帝駕崩,隆慶帝奉遺詔命海瑞出獄,又改任為兵部武庫司主事。隆慶元年(1567年)連續升官,歷任尚寶司丞、大理寺右丞、大理寺左丞、南京通政司右通政[40]。
隆慶三年(1569年)夏天海瑞出任應天巡撫,推行「一條鞭法」。正好趕上長江發大水,江南被淹。此前明廷曾多次疏浚吳淞江,治理了幾十年都沒有成功。海瑞一上任,實際考察,發現黃浦奪淞勢不可免,決定另闢蹊徑,將黃浦江改為主河道,經過幾個月的治理,解決了數十年的水患。黃浦江畔的上海縣也由此發展起來,後成為中國最大的城市。
海瑞當上江南巡撫時,首輔徐階家族世代共佔田二十四萬畝[41],百姓向海瑞投牒訟冤者日以千計,海瑞要求徐階退田,徐階退了一些,海瑞並不滿意,弄得徐階很難堪[42],最後退了一半的田地。徐階之弟徐陟也因作惡被判刑。此時海瑞被譽為「海青天」,亦稱「包公再世」。
海瑞巡撫應天半年後,被改任南京糧儲。
海瑞革職閒居達十六年。萬曆十三年(1585年)以薦被任為南京右僉都御史、南京吏部右侍郎,但都沒有實權。
萬曆十五年(1587年)十月十三日,卒於任上。去世的前幾天,海瑞退掉了兵部送來的六錢銀子。南京都察院僉都御史王用汲到海瑞家收集遺物,僅餘葛幃舊衣,無以為殮,不禁潸然淚下,幸賴同僚捐治葬具。贈太子少保[註 1],諡忠介。發喪之日,「市民送者夾岸,酹酒而哭者百里不絕。」海瑞一生剛正不阿,不事權貴,為官清正,生活儉樸。被譽為「南包公」。著有《海瑞集》。

思想

海瑞對心學創立者陸九淵極為尊崇,思想亦以陸九淵的學說為根本,認為萬物唯心,心外無物[43]。對於理學家批判陸九淵的學說像禪宗,海瑞亦予以反駁,詳細辨明了心學與禪宗的區別[44]。
海瑞大力批判程朱理學,曾說朱熹雖然讀書很多,但所學「支離破碎」,後人師從朱熹,就更不如了。明朝科舉的八股文考試以程朱理學為標準,海瑞因此很晚才中舉,還是靠策論寫得好,博得考官同情。而兩次會試都落第了。
海瑞在行動上亦反對程頤所提出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節烈觀。他曾因婆媳矛盾與妻子許氏離婚,勸其改嫁,並借錢為其辦嫁妝。在淳安知縣任上,又禁止民間溺殺女嬰的陋習。成為應天巡撫後,又下令容許轄區內寡婦改嫁。
家庭
海瑞父親海瀚在其四歲時去世,由母親謝氏撫養長大。前妻許氏,育有兩女。後因與謝氏失和而離異。繼室潘氏,一個月不到又離異,再娶王氏,和謝氏相處和睦。生長子海中砥、次子海中亮,俱早夭,又生一女。先後納妾邱氏、韓氏。邱氏自縊而死,韓氏生一子海中期,亦早夭。
爭議
經回族歷史學者白壽彝考證,海瑞疑似是回族人,曾將海瑞收錄其主編的《回族人物誌》[45]。認為海瑞是回族的主要依據有二:一是海瑞五世祖海答兒的名字具有色目人的特徵[46];二是明宣宗時期,曾有海姓軍官在海瑞故里修建禮拜寺[47],回族學者認為這個禮拜寺就是清真寺[46]。對此,中共中央宣傳部在其編輯的《圖書編校質量差錯案例》要求說,「考慮到有不少回族人士認為海瑞是穆斯林,因此,涉及描述海瑞的文字,如有與穆斯林禁忌習俗不合者,應注意避免」[48]。出於這個說法,即使在《萬曆十五年》中華書局版本中,該書編輯徐衛東出於自我審查目的將作者原文的「兩斤豬肉」改為「兩斤肉」[49]。
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院長閆廣林主編的《海南歷史文化》認為海瑞屬於漢族[50]。一者海瑞無直系後代,其旁系後裔經專家實地調查,發現都不是回族人[51];二者海瑞任知縣時曾發文買豬多頭,用於文廟祭祀活動[52];三者他上疏稱嘉靖帝為「萬物之主」[53],與伊斯蘭教之清真言「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不符。
《明史》記載海瑞死後追贈「太子太保」,流傳甚廣[54]。而明朝人為海瑞所作傳記多寫作「太子少保」,海瑞墓前的明代碑文也寫作「太子少保」,明朝二品官員亦無追贈太子太保的慣例。
明朝後期一些筆記記載:海瑞為淳安知縣時,浙直總督胡宗憲的兒子路過淳安驛站,鞭打驛站的辦事人員,海瑞於是說這個胡公子肯定是假的,將其所帶的幾千兩白銀都罰入縣裡的倉庫,並向胡宗憲報告,胡宗憲竟拿他沒有辦法。《明史》把這個故事寫入海瑞本傳[55]。但天啟年間有官員黃秉石實地考察淳安,發現淳安根本沒有驛站,當地人也不知道有這回事[56]。海瑞自己也曾說「淳安無驛遞」[57]。黃秉石認為這個事情是假的,他還說後人把許多不近人情的事情附會在海瑞身上[58]。
因受黃仁宇著作《萬曆十五年》的影響,網絡廣泛傳言明朝著名思想家李贄曾評價海瑞:「先生為萬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任棟梁。」但李贄並沒有說過這樣的話,反而稱讚海瑞是「青松翠柏」、「棟梁遂就」[59]。
明末野史筆記《見只編》曾記載海瑞因為五歲的女兒拿了男僕一個餅,就大怒將其餓死。與海瑞同時代的御史房寰則稱海瑞的女兒被其縊殺。但海瑞殺女傳聞卻從未記載於正史中,極可能是子虛烏有之事。
藝術形象
後人依據其剛正不阿、為民伸冤之形象創作《海剛峰先生居官公案傳》、《海公案》等公案小說以及《海瑞罷官》等戲劇作品。電視劇《海瑞》以海瑞為主角。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海瑞是重要角色。
注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