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民族主義歷史悠久,儘管在現在主流的建構主義者眼中民族自治、自決等現代民族觀念直到18世紀才形成,但原生主義者主張在歷史上由族群引發的紛爭一直是文明中反覆出現的一面,也是民族主義在歷史上的淵源[1]。 這類運動不乏其例,從古羅馬的猶太人起義、薩珊王朝的波斯文化復興再到現代的由拿破崙占領所激發的德意志民族主義[2][3]。通常來講,民族主義起源於17、18世紀的英國和法國,並在18世紀影響到美國和拉美地區,19世紀開始在歐洲大陸傳播、興盛,而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主義開始在全球範圍內流行,並最終影響20世紀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獨立運動。但對於民族主義的歷史和分期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4]
傳統觀點認為民族主義起源於歐洲,世界各地的民族主義本質都是西方的,大多是西方民族學說的改良版本——不論這一觀點正確與否,絕大多數學者都認同民族主義屬於更廣泛的現代化的一種表現。[6]民族主義和人民主權的思潮引領歐洲各族群或民族的革命來到高潮,在19世紀民族主義成為了歐洲社會及政治的主導思想之一,也成為20世紀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主要原因之一。[7][8]拿破崙對德意志和義大利地區國家的征服刺激了當地民族主義的產生,德意志人和義大利人開始追求民族的團結與統一。[9]
18世紀晚期,工業革命率先在英國展開,英國開始形成了全國性的統一市場和公共領域,英國的國民也由此從諸如省份、城鎮、家庭等更小單元的身份認同轉向對於整個國家的身份認同,從18世紀中葉開始早期的的愛國民族主義出現並為大眾接受,受到英國政府以當時的及知識分子的推廣[10]。 民族主義者們不斷創造著代表國家的象徵、神話、國旗、國歌以及相關敘述,並使之廣為接受,就如議會批准新英國國旗——聯合傑克(1801年)[11]、 托馬斯·阿恩譜寫《統治吧,不列顛尼亞》(1740年)[12]、 約翰·阿巴思諾特創作出約翰牛的漫畫形象(1727年)[13]。而後來的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擴大了世界範圍內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影響力[14][15]。
大多數歷史學家還是將法國大革命作為歐洲民族主義的開端,法國大革命不僅激發了法蘭西民族主義思潮,還對義大利和德意志地區的知識分子起到了極大影響。[16]1793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新生的共和國政府頒布了大規模徵兵法令,號召全體人民無分老少參加國民自衛軍保家衛國,這也是現代民族主義的最初表現之一[17]。大革命首創的民族主義典型模式是將民意團結在一個基於人民主權的新生政權周圍——這一模式可以追溯到盧梭、伏爾泰等人的啟蒙學說以及諸如科西嘉共和國和美國革命的早期憲政主義實踐。[18]
在拿破崙戰爭中,英國海軍切斷了西班牙本土與拉美殖民地之間的聯繫,這也激發了拉丁美洲的民族主義,西班牙本土的半島人和殖民地的克里奧爾人的矛盾最終導致了拉丁美洲獨立戰爭,西班牙的所有美洲殖民地都最終獲得獨立[19][20]。拿破崙還入侵德意志地區並在1806年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這也為德國統一掃清了舊制度的障礙[21]。拿破崙還給德國帶來了新的制度法理,而他建立的萊茵邦聯更是為德國民族主義注射了一劑強心劑,讓更多人加入民族主義以尋求德意志的統一與強盛[22]——其中普魯士的首相俾斯麥通過鐵血政策最終於1871年將德國統一為一個國家[23]。而自1768年法國入侵科西嘉開始,以帕斯夸萊·保利為首的義大利人就開始反抗外國統治[24],而從19世紀20年代開始,以馬志尼為首的義大利民族主義者帶領義大利反抗奧地利專制統治,最終建立了統一的義大利王國[25][26][27]。
俄羅斯的民族主義也是源於對法國大革命的回應——雖然在1815年拿破崙戰爭結束時,俄羅斯人對國家的認同僅僅停留在忠君上;但隨著法國大革命思想的擴散,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尼古拉一世治下的俄國採用以「正教、專制、民族」為口號的官方民族理論[28][29];經過長時間教育灌輸,到了1860年俄羅斯的思想界日漸保守,不再認同西方思潮,俄羅斯民族主義及泛斯拉夫主義盛行;而這一傾向通過歷次俄土戰爭不斷增強[30],還激發了巴爾幹地區的民族主義運動——諸如希臘、塞爾維亞等民族國家在俄國等國的支持下從鄂圖曼帝國手中獲得獨立[31][32]。
從19世紀後半期到一戰前夕,歐洲的民族主義開始進入大發展,民族主義開始擴散到那些歷史上乏人問津的「民族」上,在西班牙巴斯克人開始追求獨立,在俄羅斯從未有過建國史的愛沙尼亞也要求獨立,而赫茨爾在流散世界的猶太人中開始提倡猶太復國主義並進一步復興淪落千年的希伯來語。民族主義也逐漸為歐洲右翼所接納,並最終導致了法西斯主義的崛起。那些被官方民族所排斥的族群的精英,例如猶太人和殖民地土著民族,在接受殖民母國教育後無法獲得與官方民族同等待遇,因而拒絕了進一步的同化並開始擁抱民族主義;伴隨著落後地區民族向發達地區的全球性民族遷徙,越來越多的地區興起對外國人的敵意,德國開始興起反猶太和反波蘭思潮,就連作為移民國家的美國也頒布了針對華人的排華法案,而這些受排斥民族之間的互助和互保助長了劣勢民族中的民族主義——民族主義為將到來的世界大戰推波助瀾,無論大小國家,民族主義都使人們相信自己是在保衛自己的民族而戰,而政府通過激發民族主義情緒動員了大量公民投入慘烈的戰爭當中。[33][34]
民族主義使20世紀成為「最好戰的世紀」,即便拋去種族滅絕、饑荒、經濟蕭條等事件,整個世界共爆發了275場戰爭,造成1.15億人死亡,而如果加上這些於民族主義有關的事件,民族主義造成的死亡人數可能達到數億或者更多。而在一戰後,西方目睹了民族主義所導致的破壞性後果並開始反思和批判民族主義——雖然民族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肇因之一,但是西方社會在一邊譴責「狹隘的」民族主義的野蠻和暴力的同時,一邊還是將民族主義作為處理戰後事務的一種原則,認為民族自決可以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的產生;而在美國總統威爾遜的支持下,歐洲各大帝國的廢墟之上依照民族自決原則建立了波蘭、捷克斯洛伐克、芬蘭等一些列民族國家。[35]而在戰間期及接下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美洲以及亞洲的政治精英們通過大規模動員對社會進行了嚴格管控,整個社會都在宣揚戰爭或勝利的愛國言論,沒有人討論這麼多的傷亡是否值得,而少數看得到這種情況的邊緣團體的聲音卻往往被湮沒。戰爭消滅了無政府主義運動,將人們推向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乃至於法西斯主義運動。戰後諸如北大西洋公約的國際組織及區域聯盟的建立大大減少了戰爭的可能性,使得民族主義逐漸遠離了戰爭,自由市場削弱了國家所扮演的作用,而平權運動將公眾注意力轉移到少數族群上,又使得這些群體對於建立民族國家的需求有所減少。[36]
按照民族主義的西方起源理論,民族主義很大程度上是現代化的一種現象,並隨著西方擴張而擴散,但是也由如印度學者帕沙·查特吉質疑民族主義的歐洲中心論,施泰因·騰內松等人進一步提出文明國家的概念,認為諸如中國、印度的亞洲國家的民族主義與歐洲民族主義有著系統性的差異,而中國就是最好的例子——中國在近代以前就已經具備以儒家文明和漢族認同為基礎的同一政治共同體模式,而這種政治意識的萌發既沒有人民主權等現代理論驅動,也沒有來自西方的現代化影響。[6]
就中國的例子而言,中國的民族主義可能源於宋代——在宋代以前中國人的「中國觀」更多是來源於基於生活習慣與政治方式的文化認同,所謂「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狄進於中國則中國之」;而在宋代,以中國為中心的天下觀開始崩潰,中國開始有了法律意義上明確的邊界,強敵環伺的危機感驅使宋人轉向民族主義情緒,開始限制知識外傳、反對外來文化和宗教、強調自身道統和「華夷之別」,某種意義上也反映了一種非西方的、內生的「民族國家」意識[37]。對於殖民地地區的民族主義,查特吉稱「民族主義思想是一種在殖民地世界生長出來的歐洲話語的衍生品,始終受到歐洲話語的支配」,並認為非西方的民族主義既包含了西方民族主義的自由和理性,也含有對西方本身的反抗和排斥[38]。
隨著西方的持續殖民擴張,自19世紀末開始東方民族主義(oriental nationalism)逐漸興起,東方國家或因為現代化驅動、或因為東西文化交融、或因為反抗殖民統治的鬥爭需要,都不約而同地發展出民族主義,而民族主義最終成為了20世紀東方國家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引導東方國家走向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道路。[39]:8-17作為對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反抗,亞非國家的民族主義很大程度和拉美地區的民族主義進程相類似,具有西方教育背景、受到西方民族主義理論薰陶的殖民地精英開始運用民族主義動員殖民地的民眾開始反抗西方的殖民壓迫——反殖民的民族主義模仿自西方的民族主義,其同樣運用為殖民主義壓抑的的諸多民族象徵、古老傳統,將之服務於其民族運動。[40]例如伊斯蘭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將伊斯蘭教和民族主義相結合,阿富汗尼等穆斯林學者開始探索伊斯蘭教的改革,從而衍生出了泛伊斯蘭主義和阿拉伯民族主義等思潮。[39]:287,318而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則認為,亞非等地的所謂「最後一波」的民族主義本質來說是對工業資本主義所造就的新式帝國主義的一個反應,殖民地政府的中央集權以及標準化的學校體系創造了新式的朝聖之旅,殖民地知識分子——尤其是20世紀初的知識分子——從教育中習得西方民族主義的原型並加以仿效、改造和改進,向殖民地的大眾宣傳他們所想像的共同體。[41]:109-134
日本在亞非國家中最早實現現代化,而日本民族主義也影響到了亞洲其它國家民族主義的發展——著眼於日本的「民族主義救日本」及其通過日俄戰爭成為獨立國家,孫中山稱日本的勝利是「東方人打敗了西方人」,希望通過學習日本來實現中國民族的復興;而在1906年,印度國大黨主席達達拜·瑙羅吉也發表講話,聲稱「欽佩早已覺醒的日本」;青年阿富汗的領袖馬赫邁德·塔爾齊受到了日俄戰爭的極大鼓舞,更是撰寫、出版了《日俄戰爭史》。[39]:28日俄戰爭後包括波蘭人在內俄國國內各民族參與了1905年革命,亞洲各國開始了一些列民族主義運動,荷蘭屬東印度成立了印度黨並開始了印尼獨立運動,鄂圖曼帝國爆發了青年土耳其革命,而中國在排滿的民族主義主張下推翻了滿清統治。[42]而在泰國,有著留學英國背景的拉瑪六世自稱本國「第一個民族主義者」,效仿英國「上帝、國王、國家」模式建立了「民族、君主、宗教」的民族主義思想並在泰國國民中推廣,其身後泰國政府也追隨他的民族主義政策並選擇在二戰中和日本合作。[43][41]:109-134
而在隨之到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許多歐洲以外國家將民族獨立的希望寄託於威爾遜的「民族自決權」和列強許諾的獨立,例如中國在一戰中派遣勞工參戰、甘地和英國合作以換取自主、阿拉伯人響應協約國發起大起義,而戰後巴黎和會並沒有保障這些弱小民族的利益,列強雖然讓歐洲的民族國家獨立,但它們只希望維護自身霸權地位,而並沒有將亞非民族的請求考慮在內——這也引起了當地民族主義的反彈——朝鮮半島爆發三一運動,中國爆發了五四運動,而在印度甘地領導了對英國殖民當局的非暴力不合作鬥爭,凱末爾在土耳其獨立戰爭中領導土耳其人反抗協約國的瓜分建立了現代土耳其國家,殖民地民族自決也成為了當時社會的一種潮流。同一時期新生的俄國蘇維埃政權宣布取消俄羅斯帝國和亞洲國家建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讓更多民族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相結合,例如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將他的思想稱為「國家社會主義」,而甘地也自稱為「社會主義者」,孫中山開始則在五四後聯俄聯共。[39]:30-32,62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大削弱了殖民主義國家的實力,大大加快了殖民地的民族主義運動發展和殖民帝國的解體[44]。1952年,作為「阿拉伯世界之冠」和「非洲之首」的埃及在納賽爾領導下推翻法魯克王朝統治,建立阿拉伯民族主義政府,極大鼓舞了阿拉伯世界和非洲的民族獨立運動。納賽爾在革命後成為了埃及和阿拉伯世界的民族英雄,並通過電視廣播不斷宣傳他的阿拉伯民族主義和阿拉伯革命主張,更是在蘇伊士運河戰爭中成為了整個阿拉伯世界的領袖,在他死後卡扎菲以他的名義領導了利比亞綠色革命,阿以衝突中阿拉伯世界聯合起來對西方進行石油禁運。[39]:413-420從埃及開始,戰後非洲以及世界其它地區開始了新一輪非殖民化進程,追求獨立的民族主義者開始從以往無視當地土著權利的殖民者手中接管政權,由於獨立後的非洲各國在經濟上受制於西方、在政治文化上還未完成國族建構,要求團結互助、一致對外的非洲民族主義和泛非主義在非洲流行。[45][44]
雖然民族主義勢力不復兩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強勢,但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極大刺激了世界各地的民族主義運動:歐洲的民族主義顯示出分離主義的傾向,蘇聯和南斯拉夫的解體為世界增加了20多個聯合國承認的民族國家,霍布斯鮑姆將原因歸結於「1918年到1921年的未竟事業」,即導致國家分裂的很多議題都源自於1918年到1921年的這段時間,例如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首度聯合建立了捷克斯洛伐克,蘇俄恢復原俄羅斯帝國領土,而冷戰後民族主義的力量甚至波及了一些老牌的民族國家——例如蘇格蘭要求從英國獨立,而魁北克也要求脫離加拿大。[47]:196-202
民族的分離主義顯然是冷戰後最明顯和突出的民族問題,並且從蘇聯解體到科索沃戰爭再到加泰隆尼亞獨立運動,各類分離主義運動至今仍難以平息;在中東,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指導下的極端宗教民族主義者打著宗教名義試圖推翻本國政權,號召聖戰以擴張伊斯蘭疆域;在獨立國協和前南斯拉夫地區,部分俄羅斯人和塞爾維亞人由於國家解體一夜間失去主體民族身份因而形成心理落差,導致了區域內的泛民族主義傾向;在西歐,冷戰後移民潮和難民潮的湧入惡化了當地的移民環境,當地日益高漲的排外情緒也助長了右翼思潮和族群民族主義;而在非洲一些國家,後殖民時代的部落政治和殖民時代的族群矛盾交織在一起,導致國家內部族群流血衝突和國家間領土衝突不斷,在1990年到1994年間非洲共爆生24場血腥戰爭,難民人數達到了1600萬。[48][49]
正如霍布斯鮑姆所言,當代民族主義的發展很大程度歸因於冷戰結束後原先為意識形態掩蓋的民族問題重新浮出水面——同時由西方主導的經濟全球化也使落後地區邊緣化,這也導致了這些邊緣化地區尋求自我保護、抵制全球化的經濟民族主義傾向;一些地區的民族問題在美國等國家的干預下國際化,也使得當地民族主義更為強勢。[50]雖然民族的分離主義傾向日益增強,但當代民族主義也顯示出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種趨勢,即以歐盟為代表的、民族國家間相互合作的超民族主義或者說集體民族主義、區域民族主義的趨勢,這些國家集團的出現體現了各個民族間為維護共同的民族利益所作出的努力。[51]就現狀而言,除了日本、韓國等10%左右國家主體民族比例超過90%,可以算是純粹的民族國家,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存在著多民族、多族群的社會結構,而如印度等國最大族群比例甚至可能低於50%,在這些國家以主體民族完全否認少數族裔權益的政治嘗試亦不太現實,通常會通過強化公民意識、培育民族意識、以及強調共識文化來構建國族觀念。[52][5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