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
詩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木蘭辭》,又名《木蘭詩》,為樂府詩。約作於北魏,也有人說作於唐代,其名最早見於南陳釋智匠《古今樂錄》,全文長300餘字,後經隋唐文人潤飾。有一説《木蘭辭》是唐載:「唐人韋元甫擬作木蘭詩一篇。」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指出「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之類的詩句,「已似太白,必非漢魏人詩。」與《孔雀東南飛》合稱為「樂府雙璧」。
![]() |
辭中內容以簡述的方式敘述孝女木蘭代父從軍的傳奇故事。其講述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軍旅生活的苦況,後來木蘭建立功勳,卻寧可不要如尚書郎的高位,只願解甲還鄉,與家人團聚的經歷。辭中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並塑造了木蘭孝順、勇敢、不畏艱辛等的形象,歌頌古代婦女忠、孝兩全的精神。
創作背景
《木蘭辭》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其產生之時代不晚於南陳。
作者已不可確考,宋朝初編的《文苑英華》將《木蘭辭》作者題作唐代韋元甫作,其他宋代人著作也多題作者是唐代人,產生年代則有多種說法。然而,現代學術界普遍認為《木蘭辭》是北朝民歌,[1]有可能經唐代文人修改潤飾,而《古今樂錄》早云:「木蘭不知名,浙江西道觀察使兼御史中丞韋元甫續附入。」何謂「續附入」則不甚明確。[2]
而辭中稱天子為「可汗」,征戰地點皆在北方,則其產生之地域在北朝。辭中有「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語。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去黃河不遠。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國杭愛山。據此,《木蘭辭》中之戰事,當發生於北魏與柔然之間。柔然是北方游牧帝國,立國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間,與北魏、東魏及北齊曾發生過多次戰爭。而最主要之戰場,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帶。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至唐代已廣為傳誦,可以為證。因此,學者大都認為,民歌《木蘭辭》產生於北朝後期。[3]
注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