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晉語
汉藏语族的语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晉語是漢藏語系漢語族的一種語言。由於部分晉語方言和其他官話互通度高[3],因而傳統上被認定是官話一支。然而近年來隨著調查的深入,晉語,尤其是呂梁片、并州片,被部分學者認為是漢語族下「獨立語言」。如果以不劃入官話為前提,若視漢語為語言,則晉語為其一級方言,下分數支二級方言。若視漢語為「漢語族」,視晉語為獨立語言者,則晉語下有數支晉語方言。晉語的地位跟官話、粵語、吳語、閩語、湘語、客語、贛語等相同,可被歸爲獨立語言或漢語下的一級方言。[4]
Remove ads
晉語也是聲調語言,這點跟漢語下的一眾語言相同。
截止1996年,晉語的使用者約為4500萬左右(不含汾河片),以使用者人口排名位居世界第22名,在漢語中影響力僅次於官話、吳語、粵語和閩南語。[5][6]至2007年,晉語的母語使用者人數增至6305萬人,仍為世界100大語言之一。[1]
晉語是山西、陝北、河套等地區的主要語言,現代晉語的使用者主要分布在中國大陸山西省、內蒙古中西部、陝西省北部、河北省西部、河南省北部等地區,以太原話為代表方言。晉語的命名來自於「山西省」,又被部分中國學者稱為晉方言。
最早提出將晉語自官話中劃分出來者,為語言學家李榮,他所依據的標準是「山西省及其毗連地區有入聲的方言」。不過,也有部份學者對此提出異議。[7]1987年出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裏首次列入晉語,2007年的國際認證 ISO 639-3 國際語種代號的編制中,國際標準化組織也把晉語列入,語言代碼為:ISO 639-3 cjy 。
Remove ads
歷史形成
晉語的起源至少可追溯至漢代,揚雄《方言》中所述的「趙、魏之西北方言」。現代晉語繼承了大量上古秦晉語的詞彙[8]。
漢語方言學學者喬全生認為,晉語是中古漢語西北方音的直系後嗣[9],在夏漢詞書《番漢合時掌中珠》中,可以看出很多痕跡都與晉語都有切合。
分立爭議
由於部分晉語和其他官話溝通度高,傳統上一直被學界認定屬於官話[3]。1980年代以後,有晉語區的語言學家依據晉語之語音特點,提出晉語從官話獨立,但尚有爭議。
- 1998丁邦新《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 1998王福堂《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研究
地域

使用現代晉語的地區:
包含在這個地區的城市有山西省大部分城市太原、大同(廣靈縣除外)、朔州、忻州、呂梁、晉中、陽泉、長治、晉城等,內蒙古呼和浩特、包頭、烏蘭察布、鄂爾多斯、巴彥淖爾等,以及河北張家口和邯鄲縣區、河南濟源、新鄉(部分縣區)、焦作縣區、安陽(部分縣區),陝西榆林、延安等地。
臨汾市區、運城屬於中原官話汾河片,汾河片是否歸屬於晉語,目前存在爭議。
晉語的使用人口總計約有6305萬人(2007年,不包含汾河片)。
分片
晉語可進而分為下面八支:
- 并州片(并州方言):分布在山西中部,包括太原、晉中以及呂梁東部平川地區。
- 呂梁片(呂梁方言):分布在山西省中部呂梁山區與陝西北部黃河沿岸部分地區,包括呂梁市西部、臨汾市西北部五縣、榆林市東南部等地區。其中又可分為以北部興縣、嵐縣為主的興嵐小片,以中部地區中陽、柳林、方山、臨縣、離石為主的離石小片和以南部以隰縣、石樓、交口為主的隰州片小區。
- 上黨片(上黨方言):分布在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西麓地區,分為以長治為代表的長治小片和以晉城為代表的晉城小片[10]
- 五臺片(忻州方言):分布在山西北部、內蒙古中部、陝西北部,包括忻州、神木等市。
- 邯新片(邯鄲-新鄉方言):分布在河北南部與河南北部,包括邯鄲、焦作、濟源、安陽等。
- 大包片(大同-包頭方言):分布在山西北部、河北省西部與內蒙古西部和陝西北部,包括大同、包頭、鄂爾多斯、榆林等市。
- 張呼片(張家口-呼和浩特方言):分布在河北省西北部與內蒙古中部部分地區,包括張家口、呼和浩特、烏蘭察布等市。
- 志延片(陝西省的志丹-延川方言),包括延安等市。
另有汾河片是否屬於晉語,目前存在爭議:分布在山西省南部,包括臨汾、運城及河西的韓城、合陽、宜川
北京延慶話是否屬於晉語張呼片,目前也存在爭議:因該方言為晉語至北京官話的過渡,也有將該方言劃歸北京官話的呼聲。
Remove ads
語音
晉語的尖團音演變狀況在各個地區很不一樣。大致說來,東南部分地區區分尖團,中部(如平遙)能夠區分一部分尖團音,北部(如河套)完全不能區分尖團音。整個晉語的尖團音現狀堪稱漢語尖團音發展過程的博物館,清晰地見證了尖音與團音的各個發展時期。
晉語的全濁聲母清化後的演化方式,按地區大致分五種:
- 平仄都不送氣:分布於并州片(除太原市區及太原以北以東)。
- 平仄都送氣:分布於呂梁片南部(隰州小片)、汾河片、志延片。
- 平聲與入聲送氣,上聲與去聲不送氣:分布於呂梁片北部、五台片部分地區。這是第2種方式與第4種方式的過度類型(?)。
- 仄送平收,即仄聲送氣而平聲不送氣:非常罕見,目前就知道襄汾有這種送氣模式。
- 平送仄收,即平聲送氣而仄聲不送氣:其他地區都是這種類型,這種類型是晉語全濁聲母演化的主要方式。
晉語其他聲母的特點:
- 常母讀擦音([ʂ、s]):分布於呂梁片、幷州片、汾河片地區。其他地區字數都非常少,故不計入。
- 崇母讀擦音([ʂ、s]),幷州片、汾河片絳州小片地區。其他地區字數都非常少,故不計入。
- 孃母獨立,汾州地帶多讀[nz、ɳ]為獨立聲母並且字數較多,其他地區有少數字併入日母,不獨立。
- 微母獨立讀[v]分布於汾河片、呂梁南部(隰州小片)。
- 古見、溪母開口二、四等字白讀聲母爲[tʂ、tʂʰ],分布於汾河片部分地區與上黨片部分地區。
- 古匣、曉母開口二、等字白讀聲母為[x],大部分晉語都有。
- 古梗攝二等莊組舒聲字,白讀聲母爲翹舌,分布於汾河片、幷州片、呂梁片。
- 特殊的齶化,除去尖團合流,在晉語中還有其他幾種特殊的齶化,有些地方透母細音齶化爲[tɕʰ],有些地方來母配撮口呼齶化丟失聲母,有些地方來曉(匣)配撮口呼變爲蟹止合口三等文讀。
- 擦化,上黨、邯新、大包、張呼、汾河片幾乎沒有,并州片常見;擦化後通常產生茲=雞=[tsɿ]這種現象,如汾陽、偏關、古交、太原北郊
晉語塞音聲母很有特點:
- 塞音聲母ptk帶有舌根擦音x。送氣塞音聲母p't'k'帶有舌根擦音現象比較明顯。(晉城話的入聲沒有喉塞韻,澤州話中的入聲字不具有獨立的調類調值,而隨韻母的聲調變化與非入聲字區分)
- 鼻音聲母帶有同部位的塞音聲母,如拿/nda/、馬/mba/、我/ŋgie/(嵐縣)
Remove ads
- 古麻三開與麻二開、戈三合韻母相同(即有麻三),分布於汾河片全片、呂梁片中南部(離石小片、隰州小片)
- 古豪韻白讀韻母爲/u/,分布於除邯新片外的所有晉語
- 古見組咸山攝一等≠二等,主要分布於呂梁、幷州,五台片一部分地區也有
- 曾一≠梗二,主要分布於呂梁、幷州、汾河,五台片一部分地區也有
- 曾≠梗,主要分布於汾河片解州小片
- 宕≠江,主要分布於汾河片解州小片,呂梁河西靠南(清澗一帶)
- 古止攝合口三等≠蟹攝合口三等,主要分布於汾河片解州小片。
- 古泥組模韻讀今讀[əu],分布於絕大多數晉語
- 古蟹攝一等≠二等,分布於呂梁、幷州片
- 古效攝一二等≠三四等,分布於呂梁、幷州片
- 古止攝合口一等≠三等,主要分布於呂梁、幷州、汾河片。
- 古咸山攝二等≠三四等,主要分布於呂梁、幷州、五台片部分地區。
- 古來母鐸開讀[lau4],少見於邯新、汾河、上黨片
Remove ads
多數晉語有五個聲調(如晉城話、太原話等),部分地區有六個(如嵐縣話、臨縣話等)、七個或四個聲調,在最新的調查中發現壺關縣樹掌話擁有8個聲調(入聲三分)。
晉語與多數官話的方言不同,大部分仍然保有韻尾的喉塞音,而這在漢語的南方諸口語中才比較常見。因此,晉語保有了韻尾帶有喉塞音的入聲。由於在官話方言中,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僅局部)仍有入聲,故或有認為晉語和西南官話、江淮官話,應採取相同的處理方法,同被歸作官話的幾種方言。
入聲舒化現象:一些地區的部分入聲韻喉塞尾有弱化和消失的現象,如在榆次、清徐、呼和浩特等地方言中,部分的aʔ,iaʔ,uaʔ,yaʔ等韻母,已經沒有喉塞尾,但由於保留了特殊的主元音,所以並不與其他舒聲韻相混。一些其他地區的方言也存在類似的現象,有人認為晉城話的入聲沒有喉塞音尾[11],而據《山西方言調查研究報告》,晉城話的入聲有喉塞音。[12] 在雁北晉語老派中,絕大多數清入讀入聲、全濁入歸陽平、次濁入歸去聲;如麥讀賣,匿讀膩,歷讀利,月讀願等。同時也有一部分舒聲讀入;如都讀督,個讀圪,上讀式,死讀趿(səʔ),下讀瞎,是讀趿(səʔ),去讀七,處讀出,瓜讀刮,母讀木,腐讀福,話讀忽,兄讀肅,方讀福,夫讀福,父讀福,唬讀忽等。
陰平 | |
陽平 | 盒蝶察折奪實薄鑿著學直值食蝕帛席笛敵伏服 |
上聲 | 抹索雀角 |
去聲 | 辣裂熱月越蜜落駱藥墨匿麥脈益目木陸溢歷 |
晉語的聲調有連讀變調現象,亦即字的聲調會根據它相鄰的字而變化。晉語連讀變調在各種漢語裡顯得特別的地方有:
- 變調的規則會根據相鄰的字的語法功能而不同。因此形容詞-名詞複合詞及動詞-賓語複合詞使用不同的變調規則。
- 當每個字單獨發音時,合併的聲調可能會在連讀變調時分化出來。
語法和辭彙
晉語使用前綴,譬如圪 /kəʔ/, 唿(忽) /xuəʔ/ 及嘿(黑)/xəʔ/, 𠯐(入、日)/ʐ(z)əʔ/,吥(不)/pəʔ/,來構成不同種類的派生詞。例如:𠯐(日)鬼(胡鬧、搞鬼)← 鬼;這些前綴多半沒有意義。
晉語很有特點的一類詞彙,因其都帶有前綴「圪」,例如「圪嶗」,「圪蛋」,故名圪頭詞。
部分地區有合音情況,比較常見的有以下幾個。例如:
晉語常把單音節字分割為兩個字,即分音詞,從而產生新的詞語。例如:
- /pəʔ ləŋ/ ← 蹦 /pəŋ/
- /tʰəʔ luɤ/ ← 拖 /tʰuɤ/
- /kuəʔ la/ ← 刮 /kua/
- /xəʔ lɒ̃/ ← 巷 /xɒ̃/
- (以上為太原話)
在其他中國方言,包括普通話中也有類似詞語(例如:窟窿 kūlong ← 孔 kǒng),只是這些詞語在晉語中更為常見。
部分晉語方言(如和順話等)有三種不同的指示詞(近指、中指、遠指),普通話只有「這個」及「那個」兩種。
①陰平、②陽平、③上聲、④陰去、⑤陽去,一般晉語不分陰陽去,如「圪旯」的「旯」是分音,無法探究其是陰是陽,要根據分音前的字來分析。
大部分地區「鼻涕」中「鼻」的讀音同「不」,而非一般「鼻子」的「鼻」。
「頭」中寫作「得」的一律有介音,忻州[təʔ]音節只用於təʔ老,一般情況「的」讀[tiəʔ]
參考資料
書目
相關古籍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