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中國語言學家(1920-2002)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榮(1920年2月4日—2002年12月31日),曾用名李昌厚,筆名董少文、宋元嘉等,男,浙江溫嶺人,中國語言學家,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方言研究組(室)負責人,語言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全國漢語方言學會會長,《方言》雜誌主編。[1][2]
李榮早年就讀於杭州高級中學、台州中學高中部。1939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1943年進入昆明北京大學研究院文科研究所語學部攻讀研究生,1946年7月畢業,之後先後在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工作。[1]
1950年9月,李榮正式調入北京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1]
李榮在1952年出版的《切韻音系》中論證了切韻音中存在俟母。後來又提出「古群母有一、二、四等字」等有影響力的觀點,收入《音韻存稿》。
1957年,李榮與丁聲樹一起編寫出版了《漢語方言調查手冊》。1959年,兩人又共同主持了河北昌黎的方言調查。次年出版的《昌黎方言志》後來成為中國漢語方言學界公認的方言調查報告範本。
李榮於1979年創辦《方言》雜誌,親自擔任主編。1981年,他又與漢語方言學界的一批學者創立全國漢語方言學會,並長期擔任會長。
1980年代,李榮提出山西地區的方言應該從官話中獨立出來並以該省的簡稱「晉」為名的觀點(晉語)。[3]
李榮曾先後主持了一些重大科研項目。最為知名的是他主持編纂的《中國語言地圖集》和《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42種分卷本)。
李榮還是《現代漢語詞典》試印本的審定委員會成員之一,試用本的主編助理。
吳宗濟:「現在我們到國內外的大圖書館看看,凡是排成一排的、成氣候的漢語方言的調查材料和研究報告,絕大部分是建國以後最近幾十年出版的。從歷史的觀點看,從揚雄以後到現在,沒有像現在這樣成氣候的東西。這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從趙先生那個時候起就想調查全中國的方言,出幾本調查報告,但是因為打仗、抗戰中斷了。現在這些規模之大、內容之可靠的方言調查研究成果,確實非常令人敬佩。沒有李榮先生和他的同行、他所培養的青年努力的工作和大力的推動,在這個世紀也是不可能的。」
賀巍認為李榮有五大貢獻,一是《切韻音系》,二是署名「江蘇省方言指導小組」編寫的《江蘇省上海市方言概況》,解決了方言的分區問題、大範圍方言概況編寫的框架問題,三是《中國語言地圖集》漢語方言部分,完善了漢語方言分區的理論和實踐,四是《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積累了翔實的第一手資料,五是創辦了《方言》雜誌。
曹志耘:「從歷史的眼光來看,我覺得李榮先生對學術史,對中國語言學等方面的最大貢獻是在他的引導、倡導和實踐下,漢語方言學的調查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別是漢語方言事實的描寫方面。經過半個世紀的工作,積累了非常寶貴的、不可多得的、不可複製的一批材料,這個成就的取得是和李先生個人的作用密不可分的。」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