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黨郡,是中國古代設立的一個郡級行政區劃,其最廣大時的範圍,大致包括了今天的山西省長治市全境,晉城市大部,[1][2]全境及晉中市東部的榆社縣、和順縣、昔陽縣、左權縣(遼縣)等地。上黨的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
沿革
上黨地名最早見於春秋時期的晉國,此後趙魏韓三家分晉,都占領了上黨地區的一部分,但是具體的郡置已經難以考證。
- 秦始皇統一天下分三十六郡,上黨郡是其中之一,治長子(今長子縣)。
- 西漢沿置,統縣14,73798戶、337766人。(這14個縣為:長子、屯留、余吾(今屬屯留縣)、銅鞮(今沁縣)、沾、涅氏(今武鄉縣)、襄垣、壺關、泫氏、高都、潞、陭氏(今安澤縣)、陽阿、谷遠[3])
- 東漢統縣減少到13,戶口減少到26222戶、127430人。(這13個縣為:長子、屯留、銅鞮(今沁縣)、沾(今昔陽縣、和順縣)、涅(今武鄉縣、左權縣)、襄垣、壺關、泫氏(今高平市)、高都(今晉城市城區及澤州縣)、潞、猗氏、陽阿(今澤州縣及陽城縣一帶)、穀遠(今沁源縣)[4])
- 三國時期,分上黨置樂平郡,餘下上黨郡治向東北遷移到壺口關(今長治市北,而不是壺關縣)。
- 西晉時,統縣10,戶數銳減到12000,郡治進一步向東北遷移到潞縣(今潞城市東北)(這10個縣是:潞、屯留、壺關、長子、泫氏、高都、銅鞮、涅、襄垣、武鄉[5])。
- 東晉時,分上黨置建興郡,北魏,建興郡置建州,北齊改建州道行台,北周復稱建州,隋改澤州,明清升澤州府,從此建興郡成為一獨立的行政單元。
- 十六國,餘下上黨郡先後屬前趙、後趙、前秦、西燕、北魏、西魏,郡治徙遷數次後復治壺關城。
- 北周宣政元年(578)分上黨郡地置潞州(治今襄垣縣南),上黨郡改隸潞州。
- 隋朝建立後,廢並原壺關縣建上黨縣,並將上黨郡治往上黨縣(今長治市市區),郡統縣10,125057戶(這10個縣是:壺關、長子、潞城、屯留(後齊廢,開皇十六年復)、襄垣、黎城、涉(後魏廢,開皇十八年復)、鄉(石勒置武鄉郡,後魏去武字。開皇初郡廢,十六年分置榆社縣,大業初廢。)、銅鞮、沁源[6])。
- 唐朝改上黨郡為潞州。天寶元年(742年)再改潞州為上黨郡,下轄上黨縣、長子縣、黎城縣、潞城縣、屯留縣(今山西省屯留縣)、壺關縣(今山西省壺關縣)、襄垣縣(今山西省襄垣縣)、涉縣(今河北省涉縣涉城鎮)、武鄉縣(今山西省武鄉縣故縣鄉)、銅鞮縣(今山西省沁縣故縣鎮)。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為潞州[7],從此上黨郡之名不再存在。但是之後各代仍治上黨縣。
- 明朝嘉靖八年(1529年),改上黨縣為長治縣,從此上黨作為地名不再存在於中國,直至2018年撤長治縣設上黨區。
- 唐朝上黨郡太守
地理
上黨郡地處高原,四周有太行、中條等山脈峰嶺,而且它又據多朝代政治經濟中心開封、洛陽與北方重鎮太原之間,北通華北平原,南至黃河流域,扼南北交通要衝,戰略價值顯著。從戰國時期開始,就是各朝代勢力爭奪的重點之一,有壺口關、上黨關、天井關等關隘。直至1945年,這裡還發生了上黨戰役,是國共內戰全面爆發的序幕。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