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明朝第8位皇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明憲宗朱見濡(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1]),或稱成化帝,原名朱見深,後改名朱見濡[2][3][4][5][6],為明英宗皇長子,明朝第9任皇帝。明憲宗在位二十三年,期間恢復其叔朱祁鈺的帝號,又為于謙等忠臣平反,初年勵精圖治,體恤民情,任用李賢、商輅、彭時等賢臣,頗為時人所傳誦;在軍事方面,整飭戎政,對內平定荊襄群盜和西南傜蠻,對外抵禦韃靼女真、收復河套、經略哈密,立下不少功績。是明朝自仁宣之治後評價較高的皇帝。
但憲宗寵嬖萬氏、中晚年信用汪直、梁芳、萬安等宦官奸臣,又擴置「皇莊」大肆侵占土地,使明朝政治日壞。成化朝是明朝自仁宣以來文治武功較卓越的時期,但與此並存的弊政使其有所缺憾。在大他十多歲的寵妃萬貞兒過世後,他因傷心過度而早逝,諡號「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
朱見深出生於正統十二年十一月初二日(1447年12月9日),為明英宗朱祁鎮長子,母親是孝肅皇后周氏。《明史》寫為朱見濬。
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英宗被瓦剌擄去,兵部侍郎于謙等立皇弟朱祁鈺即位,是為景帝,改元景泰,同時立見深為太子。到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鈺將見深廢為沂王,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7]。朱見濟夭折後,有人主張復立朱見深為太子。
五年後(1457年),英宗因奪門之變而復辟,見深被重立為太子。《萬曆野獲編》中記載憲宗皇帝玉音微吃,而臨朝宣旨,則瑯瑯如貫珠,其本人可能或多或少有口吃的情況。重立太子的詔書上太子的名字是見濡,但沒有寫改名的原因。百姓知道詔書上太子的名字後大驚,以為被立為太子的是另一人[2][3][4][8][9]。
英宗臨終前因他人離間而對太子產生猜疑,或有意於錢皇后所撫養的二皇子德王朱見潾,問內閣首輔李賢是否一定要傳位太子。李賢多次勸英宗不要易儲,說傳位太子則宗社幸甚。英宗最終沒有易儲,太子順利繼位,是為憲宗。
憲宗寬仁英明,任用李賢、彭時、商輅等人,即位之初就為于謙平冤昭雪,當時曾有大臣追論景泰廢立事往,憲宗切責說:「景泰事已往,朕不介意,且非臣下所當言。」;一方面展現了自己為君的品格,另一方面起了安撫臣下,阻止結黨營私之效。另䆁放了浣衣局婦女和願歸宮人,又恢復明景帝帝號。文治上憲宗體諒民情,蠲賦省刑,任用賢臣,考察官吏,勵精圖治,善政史不絕書,儼然為一代明君,當其時朝廷多名賢俊彥,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堪稱與仁宣之治媲美,朝鮮、琉球、哈密、烏斯藏、暹羅、吐魯番、撒馬兒罕、日本、蘇門答剌等國紛紛入貢。人口方面在成化十五年(1479年)中成為終明一代的登記人口峰值,達9,496,265戶,71,850,132人,反映當時明朝仍然處於盛世。
憲宗在位初期,天下稱頌其統治;但專寵萬貴妃後,朝政轉向晦暗,萬安開始得勢。成化十二年(1476年),設立西廠,命太監汪直提督外事,於是汪直便隨意羅織罪名生事。汪直仗勢將陳鉞,威寧伯王越變為自己的羽翼,依附自己之人便任用,不聽自己話的人就排擠打擊,權勢極為顯赫,天下都懼之三分。汪直又想在外立功,胡亂進行邊界挑釁。憲宗命汪直掌管十二團營。當時有個名叫阿丑的中官,善演詼諧幽默戲,經常在憲宗面前表演,頗有漢朝東方朔用滑稽方法進諫之風。一天阿丑假裝喝醉酒,旁邊一個人在佯裝說:「某官到!」阿丑任裝醉意大罵,人又說:「皇駕到!」阿丑還是醉罵如故,那人又說:「汪太監來了。」阿丑所裝的醉人趕緊起來驚恐的站在一邊。旁邊的人問到:「天子駕到都不害怕,為什麼害怕汪太監?」阿丑說:「我只知有汪太監,不知有天子。」自此以後汪直逐步失寵。此時王越和陳鉞討好汪直,三人結為死黨。阿丑一日有在做戲,自己扮演汪直手持雙斧向前前行,有人問其緣故,答說:「這雙斧是王越和陳鉞。」憲宗聽後微笑了一下。御史徐鏞等人彈劾汪直欺君枉法,擅開邊釁,憲宗後漸疏遠汪直。成化十八年(1482年),汪直被調出京城,西廠也隨之解散[10]。
憲宗在位中後期,好方術[11],沉溺後宮,極度寵信大他17歲的萬貴妃,又生活奢靡,取國庫填內帑並擴置皇莊[12][13],同時又任用太監汪直、梁芳等奸佞當權[14],以致西廠橫恣,朝紳諂附,且明憲宗直接頒詔封官,是為傳奉官,這使得傳奉官氾濫,舞弊成風,朝政荒蕪。但整體而言,成化晚年,朝廷依然能有條不紊地對天災人禍有迅速的應對[15],因此仍幸稱歌舞昇平,太平無事。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萬皇貴妃去世,憲宗患病為太醫劉文泰所殺。[16]日漸消瘦,最終於同年八月廿二日駕崩。葬於北京昌平茂陵。臨終前誨示太子要敬天法祖,勤政愛民,太子頓首受命[17],他的三子朱祐樘繼位,即後來的明孝宗。
“ | 朕以菲薄,紹承祖宗丕業二十有三年矣,宵旰憂勤,圖臻至治,惟恐有孤先帝付託。今忽遘疾彌留,殆弗能興,夫死生常理,古今人所不免。所幸繼統得人,宗社生民有賴,吾雖棄世,亦復奚憾焉。皇太子祐樘,聰明仁孝,德器夙成,宜即皇帝位。中外文武群臣其協心輔理,凡內外事一依祖宗舊制行,用副予志,喪禮遵皇考遺制,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釋服,毋禁音樂、嫁娶,宗室親王,藩屏攸系,毋輒離封域。各處鎮守總兵,巡撫等官及都布按三司官員,各固守疆境,撫安軍民,毋擅離職守。聞喪之日,止於本處哭臨三日,進香遣官代行,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所屬府州縣並土官及各布政司,南直隸七品以下衙門,俱免進香。詔諭中外,咸使聞知。 | ” |
成化初年,土地兼併嚴重,造成大量流民依山據險,荊州、襄州、安州、沔州之間,「流民不下百萬」。[18]湖廣荊襄地區成為流民的聚居區,賊盜嘯聚。成化元年(1465)三月劉通、石龍、馮子龍等於房縣大石廠立黃旗起義,擁眾數十萬。成化六年十一月,又有劉通舊部李原、小王洪起義,流民附和者達百萬人。史稱鄖陽民變。憲宗派撫寧伯朱永討伐,將之平定。又有陝西周原土官滿四占據石城,荊襄復反。憲宗力排眾議,命白圭、項忠指揮,四路圍攻,荊襄賊平,明軍擊斬萬人,首領劉通、苗龍等四十人被生擒獻俘京師。憲宗又專門派出了楊璇撫治荊、襄、南陽流民,設立鄖陽撫治以及鄖陽府等州縣進行管理,史載「大會湖廣、河南、陝西撫、按、藩、臬之臣,籍流民得十一萬三千餘戶,遣歸故土者一萬六千餘戶,其願留者九萬六千餘戶,許各自占曠土,官為計丁力限給之,令開墾為永業,以供賦役,置郡縣統之。」此後流人得所,四境乂安,直至明末,荊襄再也沒有出現大亂。
蠲賦省刑是成化一朝最為後人津津樂道的善政之一,史記憲宗「一聞四方水旱,蹙然不樂,亟下所司賑濟,或輦內帑以給之;重惜人命,斷死刑必累日乃下,稍有矜疑,輒從寬宥。」「憲宗好生,每奏讞大辟(死刑奏章),多所寬宥,或不得已而行刑。其日必卻八珍之奉,默坐焚香。哀矜之意,惻然見於玉色。」自他即位自駕崩唯止,僅在官田減免稅糧一項則已達一千九百多萬石,在民田稅額的蠲免和下內帑賑濟更是不計其數,僅以成化二十一年為例,實錄記載當年減免天下官田等項稅糧一百零八萬五千九百石,然而憲宗除此之外在該年正月從內庫中撥帑二十萬五兩賑濟災民,四月又撥漕糧四十萬賑災,同月與十月又免山東濟南、山西平陽、四川成都、河南開封、南直隸鳳陽等州府稅糧,總計連同官田稅賦該年蠲免三百萬石,相當全國稅額十之二一,可見憲宗不吝恤民。因此儘管成化一朝水旱災變不斷,在荊襄流民問題處理完後,再也沒有出現較大的社會波動。
橫觀成化年間的最值得稱道的善政,除了處理荊襄流民與蠲賦省刑外,其次莫過於改革漕運,自明成祖永樂遷都以來,北京便依賴南糧北運,其中需要每年徵集大量民伕運糧,路途波折,時常耽誤農時,自成化七年後,朝廷減省少了民伕的運輸路程,改由官兵漕軍長運,雖然朝廷的加耗增加了,但節約了百姓的農時,有利農業生產,同時又制定了各類考課規條,自此以後明代的漕運才有了完備的制度,此制一直沿用至明末[19]。另外由於漕運改革,每年節省下來的輸輓之費,總共米十萬石之多。[20]
手工業者在成化年間身份有了進一步的自由,明太祖建國時,分天下百姓為軍民匠灶四類,手工業者便被歸類在匠戶中,他們各分「住坐」和「輪班」,他們必須義務定期(通常五年一班,每班服役三個月)為朝廷工作,有時還要無償服役,於是逃役者越來越多。成化二十一年起,朝廷允許輪班匠不願服役者可以每月出錢免役,改由朝廷直接僱工造作,這不但令朝廷毋須再終年追捕工匠,勞官擾民,手工業者只要付出二三月的銀子,便可以免除三月的工役之苦和回來花費的時間,也換來四年的人身自由。[21]
屯田上,明朝自正統以後,邊境多事,屯政稍弛,其後屯田多為內監、軍官佔奪,制度大壞,憲宗在位後,頗銳意整頓。成化初,宣府巡撫葉盛就買官牛千八百,並置農具,遣軍屯田,收糧易銀,以補官馬耗損,邊入稱便,然而經過一番整頓後,視舊所入,屯田收入仍不過盛時的十分之一罷了,後來到了弘治年間,就變得更加廢弛了。[22]
明朝皇帝多擅畫像,作字運筆,憲宗亦擅畫神像,曾為張三丰畫像,神采生動,超然塵表,又曾親筆御製一團和氣和歲朝佳兆等畫流世,畫法老練嫻熟,頓挫自如。成化十八年,憲宗又親自編寫了《文華大訓》一書,以教導太子人倫治國之道,垂訓子孫。而《貞觀政要》自唐流傳至明,版本注釋繁亂,明憲宗即位後,立即組織儒臣對其進行校定,把宋元史纂輯的綱目皆寫入書中,頒示天下,即流傳至今的成化本,又為重修的孔子廟碑和《貞觀政要》親自作序。憲宗在《貞觀政要序》中寫道「朕萬幾之暇,悅情經史,偶及是編...太宗在唐為一代英明之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己,所可惜者,正心修身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純也。朕將遠師往聖,允迪大酋,以宏其治。」
武功上憲宗恢復十二團營制度,幾次親閱騎射於西苑,巡查禁軍[23][24],整飭軍備,考試士兵訓練[25],還任用王越、余子俊、秦紘、朱永、朱英等能臣處理軍務,修建邊牆[26],並從不斷南下入侵盤踞河套的韃靼部手裡,一舉收復河套地區,使得套寇問題基本解決。在紅鹽池大捷中,明軍大破韃靼大營,擒斬三百五十人,獲駝馬器械不可勝計,史書記載「虜自是不敢復居套內者二十年,則此捷為所震懾故也。」「自是不復居河套,邊患少弭;間盜邊,弗敢大入,亦數遣使朝貢。」甚至在後來威寧海大捷中夜行晝伏直搗蒙古可汗王庭,生擒幼男婦女一百七十,斬首四百三十七級,獲旗纛十二面,馬駝牛羊六千餘,盔甲弓箭皮襖之類又萬餘,達延汗巴圖蒙克僅以身逃。另外自從明英宗以來,盤踞在建州的李滿住、董山屢寇掠遼東,逐漸成為邊患,明憲宗在多次招撫不果後決定用兵撻伐,先後於成化三年[27]與成化十五年[28],明軍與朝鮮聯手進攻屢次犯邊的建州女真,生擒數百人,斬首千餘級,破四百五十餘寨,奪回被擄人口數千人,擒斬罪魁禍首的董山。史稱成化三年的進剿為丁亥之役。當代亦稱為成化犁庭。[29][30]
被憲宗先後任用的宰輔有:李賢,陳文,彭時,呂原,商輅,劉定之,萬安,劉珝,劉吉,彭華,尹直。對成化一朝,世有「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之謠,三閣老指萬安、劉吉和劉珝,六尚書指尹旻、殷謙、周洪謨、張鵬、張鎣和劉昭,意諷這些朝廷重臣不作為,私德不佳,但也有意見認為他們之所以被抨擊,並非庸懦無能,貪贓枉法,而是因為對明憲宗專寵萬貴妃,往往濫賞爵位寶物,又有內批傳奉官的行為,他們身為大臣卻沒有進行有力勸諫,使明憲宗符合傳統儒家人君規範,因此被時人詬病無能。其實從成化後期朝廷對災區和地方事務的應對裁決,可見他們還是各有所長、恪盡職守的,因而即使是萬安這種世稱的奸倖之臣,卻也見容於當其時彭時商輅等名臣官員中。
成化朝重要的宦官包括
明憲宗本人曾經向兒子朱祐樘概括自己的一生作為:「修文史而究武略,飭內治以攘外侮,戡靖僭竊,應寧邦家,猶宵旰靡遑,懼功業未茂,德惠未周,而治平之效未臻也。」
負面事蹟主要與其大17歲的萬貴妃的感情和鬆散的管理有關。
天順八年春四月戊申日(1464年),錢太后諭禮部選得吳俊之女為皇后。[33]
天順八年夏七月壬申日,遣太保會昌侯孫繼宗充正使、少保吏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李賢及禮部尚書姚夔充副使,持節奉冊寶行奉迎禮,冊立吳氏為皇后。 [34]
天順八年夏八月癸卯,廢皇后吳氏。[35]
天順八年冬十月壬辰日,命太保會昌侯孫繼宗為正使、少保吏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李賢為副使,以金冊金寶冊王氏為皇后。[36]
成化二年正月辛亥日(1466年),遣中使祀諸山川,以少保、吏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李賢為正使,太子少保戶部尚書馬昂禮部尚書姚夔為副使,冊封萬氏為貴妃、柏氏為賢妃。[37]
成化十一年(1475年)六月,紀氏暴崩。乙巳日,追封為恭恪莊僖淑妃。[38]
成化十二年(1476年)十月初八戊寅,明憲宗以定西侯蔣琬為正使,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萬安為副使,持節冊貴妃萬氏為皇貴妃,邵氏為宸妃,王氏為順妃,梁氏為和妃,王氏為昭妃。[39]
萬皇貴妃死後,於同年,明憲宗於臨終一個月前,即成化二十三年七月甲子(1487年),以太傅英國公張懋為正使,少傅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萬安為副使,大封後宮:封宸妃邵氏為貴妃、張氏為德妃、郭氏為惠妃、章氏為麗妃、姚氏為安妃、王氏為敬妃、唐氏為榮妃、楊氏為恭妃、潘氏為端妃、岳氏為靜妃。其中除邵氏外,其餘本無封號。[40]
[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