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恕(1416年—1508年),字宗貫,號介庵,又號石渠陝西西安府三原縣(今屬陝西)人。明朝政治人物,正統戊辰進士,官至吏部尚書

Quick Facts 王恕, 籍貫 ...
王恕
大明吏部尚書
籍貫陝西西安府三原縣
字號字宗貫,號介庵,又號石渠
諡號端毅
出生永樂十四年(1416年)
逝世正德三年(1508年)
親屬王承裕
出身
  • 正統十三年戊辰科同進士出身
Close

生平

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進士,選庶吉士。後為大理寺左評事,遷左寺副,又歷任揚州知府江西布政使河南巡撫南京刑部左侍郎、左副都御史南京兵部尚書兼左副都御史、吏部尚書太子太保,官至少傅太子太傅[1]

巡撫雲南時,彈劾「生事邊陲,擾害夷方」的鎮守太監錢能[2];任職南京,反對給皇帝貢獻珍奇,維護地方利益;執掌吏部,力主限制皇權,健全監察制度和政治制度。晚年回歸故里,致力於理學研究,成為「三原學派」的創始人;支持幼子王承裕首創宏道書院,為西北諸省培養了眾多人才[3]

思想

王恕認為,古之學者皆以言行為學,故無求飽求安者,志在敏事慎言;就有道而正之,正其所言、所行之是非,是者行之,非者改之。將學與行緊密結合為一體。

自然觀方面,王恕傾向於有神論、泛神論,謂「鬼神之謂德」能生長萬物,福善禍淫,其感無以復加。鬼神視而弗見,聽而弗聞,無形無聲,但其以物為體,無物不有,如門有門神,灶有灶神,木主為鬼神之所棲。鬼神有感必應,故使人敬畏而致祭祀。但他又指出,所謂對鬼神祭之「如在」,「言非實有也」。

關於心性問題,王恕認為,性乃天之所命,人之所受,性即天理之流行,因而性是善的,順理而善者為性之本,不順理而惡者非性之本。他不同意「已然之跡便是性」的說法,認為已然之跡已經有善有惡,故不能稱為性。王氏言性,似乎排除了「氣質之性」,而將其歸結為純善的天理之性。他認為性之理「甚微」,故當「盡心而窮究之」。「盡心」在「知性」之前,為「知性」的途徑,所以他提出朱熹《四書集注》言「知性乃能盡心」為「不無顛倒」。

關於「天理」、「人慾」關係,王恕持對立論,認為天理人慾相為消長,有天理即無人慾,有人慾即無天理。

在經濟思想方面,王恕批駁了企圖恢復井田制的主張,認為井田之法令不可行。王恕於儒家經典及傳注,每有新解。認為《論語》、《子罕》篇顏淵唱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系顏淵「言己不定見,非聖道之有高堅前後也」。謂朱熹《四書集注》以為系顏淵深知孔子之道無窮盡、無方體而嘆之為「非是」。認為《春秋》系孔子根據左丘明所作魯史而撰寫,非左丘明孔子所修《春秋》而作傳。

著作

王恕著有《石渠意見》,系其年八十四而著,其後,年八十六為《拾遺》,年八十八為《補缺》。《王端毅公奏議》15卷、《歷代名臣諫議錄》124卷。

參考文獻

相關條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