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荷蘭後印象派畫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森·威廉·梵谷(荷蘭語:Vincent Willem van Gogh,發音:[ˈvɪnsɛnt ˈʋɪləɱ vɑŋ ˈɣɔx] (ⓘ)[註 1],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早年曾譯梵高柯[5],荷蘭後印象派畫家。他是表現主義的先驅,對二十世紀藝術特別是野獸派與德國表現主義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梵谷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有烏鴉的麥田》等,早已躋身世界名作行列。在2004年票選最偉大的荷蘭人當中,梵谷排名第十,次於第九偉大的17世紀畫家林布蘭。
文森·梵谷 Vincent van Gogh | |
---|---|
出生 | 文森·威廉·梵谷 Vincent Willem van Gogh 1853年3月30日 荷蘭北布拉邦省津德爾特 |
逝世 | 1890年7月29日 法國瓦茲河畔歐韋爾 | (37歲)
墓地 | Cimetière d'Auvers-sur-Oise, France(法國瓦茲河畔歐韋爾公墓) 49°04′31″N 2°10′44″E |
國籍 | 荷蘭 |
知名於 | 繪畫 |
知名作品 | 《悲傷》(1882年) 《吃馬鈴薯的人》(1885年) 《夜晚露天咖啡座》(1888年) 《向日葵》(1887年) 《在阿爾的臥室》(1888年) 《星夜》(1890年) 《嘉舍醫師的畫像》(1890) 《麥田群鴉》(1890年) |
風格 | 後印象派 |
簽名 | |
受影響於 |
「Vincent van Gogh」的各地常用譯名 | |
---|---|
中國大陸 | 文森特·梵高 文森特·凡·高 |
臺灣 | 文森·梵谷 |
港澳 | 文森·梵高 |
1861年梵谷開始接受教育,在學習法語、德語及英語等語言時表現不錯,但在1868年3月中斷學業,1869年7月到國際藝術品交易商公司見習。經歷了短暫的工作生涯後,他成為傳教士,向貧困的採礦工人傳教。雖然梵谷的畫家生涯直到27歲左右才開始,但到他離世的十年間,總共創作了約2100幅畫作,其中包括約870幅油畫。梵谷早期只以灰暗色系進行創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見了印象派與新印象派。梵谷融入了他們的鮮豔色彩與畫風,創造了他獨特的個人畫風,尤其在梵谷待在法國阿爾勒的那段時間,發展已臻成熟。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創作於生命的最後兩年中。在此期間,因為作品乏人問津,他深陷於精神疾病和貧困中,最終在37歲時自殺身亡。
梵谷一生中的核心人物是弟弟西奧,西奧從不間斷、無私的提供梵谷經濟資助,二人亦終生保持書信來往。有種說法是梵谷生前出售的畫作《紅色葡萄園》也是由他的弟弟拜託友人購得。
文森·梵谷於1853年3月30日出生於荷蘭南部北布拉邦省、位置靠近布雷達的村莊津德爾特,當地人多為天主教信徒。[6]他是安娜·科爾內利婭·卡本圖斯(Anna Cornelia Carbentus)與西奧多魯斯·梵谷(Theodorus van Gogh)之長子(有一名早夭的兄長),有兩弟三妹,其父西奧多魯斯是荷蘭歸正宗教會的神職人員。梵谷的母親出生於海牙的一個富裕家庭,[7]1851年5月與梵谷的父親結婚。[8]她是一個虔誠的信徒,重視家庭。[9]梵谷的祖父文森(1789–1874)也是一位牧師,1811年自萊頓大學獲神學學位,梵谷的名「文森」就來自於他。[10]梵谷的五位伯伯叔叔們,有三位是相當成功的藝術品交易商。梵谷的父親與這三位做藝術品交易商的叔叔伯伯感情很好,也經常在一起談論藝術,因此,梵谷所成長的家族中,已經與宗教和藝術擁有著深厚的淵源。[11]
梵谷的父親薪水並不高,但是當地教會給了他一套房子,並派給他一名女僕、兩個廚子、一個園丁及一匹馬和馬車,其母也一直向孩子們強調他家屬於當地上層社會。[12]梵谷小時候在家裏接受母親和女家庭教師的輔導,他的母親培養了他畫畫的興趣。[13][14]1864年入讀澤芬貝亨的一所寄宿學校,[14]但感覺受到排擠而要求回家。1866年雙親將其送至蒂爾堡的一間中學,但梵谷對此地也很不滿意。[15]蒂爾堡的美術老師康斯坦丁·海斯曼斯(Constantijn C. Huysmans)雖是巴黎來的有名藝術家,但梵谷並不認同他的授課方法,[16]於是在1868年3月輟學回家。後來梵谷在回憶自己的童年時寫道:「(我的童年)艱苦樸素而毫無生趣」。[17]
梵谷長大以後,於1869年7月被伯父帶進藝術品交易公司「古皮爾」(Goupils & Cie)的海牙分部見習。[18]1873年見習結束後被調到英國斯托克維爾的南安普頓街分部工作,居所則在哈克福德路87號(87 Hackford Road)。[19]由於對歐洲藝術有淵博的理解,他贏得了同事敬重,工作也很愉快。20歲時,他的工資一度比其父還高。[20]梵谷的弟妹曾說這是梵谷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梵谷愛上了房東太太的女兒歐仁妮·洛耶(Eugénie Loyer),但在表白後遭拒,洛耶轉後和另一名房客訂婚。在梵谷經歷了失戀之後,他突然從這個原本前途看好的行業中自我放逐了,開始充滿著宗教激情,憤恨藝術的商業化。1875年他的父親和叔叔將其調回巴黎,但他在一年後就被公司辭退。[20]
1876年4月,梵谷返回英格蘭,在拉姆斯蓋特的一所小型寄宿學校當代課老師。學校後來搬往埃爾沃斯,梵谷本打算一起前往,[21][22]但最終未能成行,而他轉而成爲了一名衛理宗牧師的助手。[23]同年他在荷蘭的家人搬到了埃滕,[24]1876年的聖誕節梵谷回家住了六個月,在多德雷赫特的一家書店工作。但梵谷對書店的工作沒什麽興趣,他將自己的大部分時間花在了將聖經翻譯成英文、德文和法文上。[25]他陷於宗教狂熱中,[26]還曾一度成爲素食主義者。[27]
他的家人在1877年將他送到他的叔叔約翰尼斯·斯特里克位於阿姆斯特丹的家中,以期作爲神學家的斯特里克能為梵谷指引方向。[28]梵谷開始準備入讀阿姆斯特丹大學神學系,[29]但入學考試落榜。1878年7月他離開叔叔家前往拉肯的一個傳教士培訓學校接受了三個月的培訓,但最終再次落榜。[30]
1879年1月他接受了一份到比利時南部工業區博里納日的小村小瓦姆(Petit Wasmes)傳教的工作。[31]他幾乎將自己擁有的一切物質全部給予出去,甚至將他在點心店租的屋子讓給了一個流浪漢,而自己搬到貧民窟裏頭居住,每天睡在草垛上,讓自己不僅是精神、而肉體上也與這些礦工同在。[32]當礦區發生災變,梵谷竭盡心力分擔礦工的苦境,甚至把自己的衣服都撕了當成繃帶,每天從頭到腳都佈滿煤灰。但梵谷這樣極端強烈的宗教情感與悲天憫人的性格,卻使福音佈道委員會的成員一致認為梵谷不適合擔任傳教士,他們覺得梵谷應當引導礦工認識上帝,而不是成為礦工的一份子,他們覺得梵谷這種邋遢、不成人樣的外表會使人不願意信仰上帝。他後來又去過博里納日的庫埃姆(Cuesmes)。但雙親擔心他的精神問題,甚至曾考慮將梵谷送進海爾的精神病院裏。[33][34]迫於雙親,他後來一度返回了埃滕。[35]
1880年8月梵谷再度前往屈埃姆,和一名礦工一起待了兩個月。[36]他開始產生畫下周圍的環境的念頭,加上弟弟西奧的鼓勵,他在年末前往布魯塞爾、師從威廉·魯洛夫斯(Willem Roelofs)。雖然梵谷表示他討厭學院式藝術,但威廉還是鼓勵他就讀布魯塞爾皇家美術學院。1880年11月梵谷註冊成爲學院的學生。在那裏,他學習了解剖學和透視等基礎繪畫知識。[37]
1881年4月梵谷回到埃滕的父母家中。[38]他開始以鄰居為模特練習畫畫。同年8月,梵谷新寡的表姐科妮莉亞·沃斯-斯特里克(Cornelia "Kee" Vos-Stricker)來訪。科妮莉亞是梵谷母親的姐姐威廉明娜(Willemina)和約翰內斯·斯特里克(Johannes Stricker)之女,比梵谷大七歲,還帶著她八歲的兒子。梵谷卻愛上了她,並向她求婚,[39]隨後遭到拒絕。科妮莉亞的原話是:「不,永遠沒有可能」(nooit, neen, nimmer)。[40]梵谷後來據此繪製了《埃滕花園的記憶》。不久科妮莉亞回到了阿姆斯特丹,梵谷則前往海牙賣畫,見到了做畫家的表兄安東·莫夫。[41]莫夫歡迎他再度來訪,並建議梵谷開始練習炭筆和粉彩畫。梵谷回到埃滕,按莫夫的建議進行訓練。[41]
梵谷仍然未對表姐科妮莉亞死心[42][43],但科妮莉亞拒絕再次和他見面,而科妮莉亞的父母則說梵谷的堅持「令人噁心」[44]。在絕望中,梵谷在手上寫下「我能在火上忍多久,就讓我和她在一起多長時間」,並將手放在燈火上烤[44][45]。最後可能他的叔叔把火熄滅,將他救了下來。但科妮莉亞之父和他坦言:考慮到梵谷連支撐自己的收入都沒有,他倆根本就沒有一絲可能。[46]
梵谷的父親想要他進入教會工作,但這時的梵谷痴迷於繪畫,因此拒絕了父親的提議,再度離家前往海牙[47]。但一個月後他和海牙的安東·莫夫發生了矛盾,莫夫想要他照著石膏模型練習[48],而梵谷堅持雇用真人模特[49]。
實際在1882年3月,莫夫已經開始討厭梵谷,也不再給梵谷寫回信了[50]。那時他發現發現梵谷和一個酗酒的妓女西恩(Sien,本名Clasina Maria Hoornik ,1850–1904)發生了關係[51][52][53]。梵谷和西恩在1882年1月末相識,西恩已經懷孕,還帶著她五歲大的女兒[54]。1882年6月梵谷罹患淋病,入院三周[55]。不久後他繪製了生平第一幅油畫[56],對自己的第一幅作品的完成度表示滿意[57]。7月2日西恩誕下一個男嬰,起名威廉(Willem)[58]。威廉後來曾以為梵谷是他的生父,但這並非事實[59]。梵谷的父親後來也發現了兩人的關係,強令梵谷離開西恩,梵谷一開始拒絕聽從命令[60][61],還考慮過和西恩一起搬到城外去住,但在1883年年末,梵谷終於屈服[62]。西恩後來可能因貧困而再度淪為妓女,1904年在斯海爾德河投水自盡[63]。
在尼嫩(又譯尼厄嫩、紐南)時,梵谷完全埋首於繪畫中。他的創作速度很快,主題多是織布者和村舍[64]。1884年秋季,鄰居的女兒、比文森年長十歲的瑪戈特·貝格曼,在梵谷獻身於繪畫時一直陪伴著他,並愛上梵谷,梵谷也予以回報(儘管沒有貝格曼的那般滿腔熱情)。他們決議結婚,但遭到雙方家人反對。瑪戈特企圖以番木鱉鹼(滅鼠藥)自殺,但梵谷緊急將她送到醫院[58]。1885年3月26日,梵谷的父親死於心臟病,梵谷因而哀慟欲絕。[65]
1885年初,巴黎的畫商開始對他的作品產生興趣[66]。西奧詢問他的哥哥是否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以供參展[67],而梵谷決定用他的第一幅主要的作品《吃馬鈴薯的人》和幾幅農民肖像參展[68]。到了八月,梵谷在油畫商盧爾斯在海牙的展覽櫥窗,首次展出了他的作品。但這些作品並沒有賣出去,梵谷覺得這是因為他的弟弟沒有努力推銷,而西奧則說梵谷的這些作品色彩都太過灰暗,不符合當下流行的亮色的印象派畫風[69]。九月,梵谷遭人指控說他讓他的一名年輕農家模特兒懷了身孕,天主教村神父於是禁止村民為梵谷做模特兒[70]。
在尼嫩的兩年間,他創作了超過200幅油畫[69]。《草帽與菸斗的靜物畫》,以及另一幅同時期的畫作《砂鍋與木屐的靜物畫》,都充分表現了梵谷畫技的熟練。二幅畫皆展露了平穩、嚴密的筆觸與色彩細緻變化的特色[71]。
1885年11月,梵谷移居安特衛普[72]。窮困潦倒的梵谷只能靠著弟弟寄來的錢購買繪畫用品,每天固定只吃麵包、喝咖啡、抽菸,但也常常酗酒[73]。1886年2月他給弟弟的信中說自去年五月以來他只吃過六頓熱飯。他開始患上牙痛[74],1886年2月至3月間頻繁入院以治療梅毒[75][76]。
繪畫上,他開始研究色彩學和魯本斯的作品,同時還買下了一些浮世繪,這些來自日本的作品後來也給予了他創作靈感[77]。他參加了安特衛普皇家美術學院的入學考試,1886年1月入學,學習油畫和素描[78]。但不久之後因為不正規的繪畫方法而和教他油畫的老師、同時也是校長的Charles Verlat發生矛盾,同樣,他和素描老師Eugène Siberdt關係也很差。當Siberdt要求他照著米羅的維納斯畫一幅素描時,梵谷畫下的卻是斷臂的弗萊芒農村婦女。他的老師認為梵谷是有意和他作對,因此大力地用蠟筆給他修改,以至於扯破了畫紙。梵谷怒而吼道:「你肯定不知道一個年輕女人應該是什麼樣子,混蛋!她有的是一個用來生孩子的屁股和盆骨」。這可能就是梵谷最後一次在該美術學院上課[79]。此後大約過了一個月,在1886年3月31日皇家美術學院列出了17名要重讀的學生,其中就有梵谷,所以他並未被直接退學[80]。
梵谷於1886年3月前往巴黎,於4月至5月間在費爾南·科爾蒙(梵谷從西奧那裡得知此人的存在[81])的畫室就學[82]。在這裡他結識了約翰·彼得·羅素[83]、埃米爾·伯納德、路易·安克坦和亨利·德·土魯斯-洛特雷克。他們常去逛唐吉老爹的畫店,後者是當時唯一有售塞尚作品的地方。就學期間與弟弟西奧同住在西奧位於蒙馬特的公寓中。6月他和西奧在勒皮克路(Rue Lepic)租了間更大的公寓[84]。他的作品以巴黎街景、熟人(如《鈴鼓咖啡館中的阿格斯蒂娜·塞加托里》)、各種靜物以及記憶中的西恩為主題。1886年在唐吉老爹的店裡舉辦了兩場點彩畫派和新印象派畫展,這是這兩派作品最早的公共展出。梵谷雖然對藝術界的動向不甚敏感[85],他卻也曾說:「在盎凡爾時,我還不知道什麼叫印象派;現在我才見到,而且仔細看了一番。雖然我沒有加入他們的圈子,卻十分欣賞他們的一些作品。」[86]
在一間畫廊(Galerie Delareybarette)看到阿道夫·蒙蒂塞利繪製的肖像畫後,梵谷開始在他的調色盤中添加更加明亮的顏料,筆觸也變得更加大膽起來[87][88]。梵谷後來還自己收藏了幾幅蒙蒂塞利的作品[89]。
逗留巴黎期間,梵谷還搜集了一些日本浮世繪風格的雕版作品[90]。早在安特衛普時,他就對這類藝術深表興趣,用浮世繪畫作裝飾了自己的畫室。他搜集了上百件此類畫作,並且在自己的很多作品裡運用了這種風格。1887年畫作《唐吉老爹》的背景就有幾幅浮世繪。1887年,梵谷臨摹了雜誌《Paris Illustre》上由日本畫家溪齋英泉繪製的一幅浮世繪,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再創作,完成了仿作《花魁(仿英泉)》;[91]而創作於1888年,以日本浮世繪畫家歌川廣重的作品為原型仿作的《李樹開花》更是強烈地表現了梵谷對日本藝術的熱愛。較之於原作,他的則更加粗線條。[92]
1886年後半年梵谷和西奧之間發生了一些衝突,年末西奧覺得他已經不能再忍受梵谷了[82]。1887年年初二人和好,但梵谷搬往塞納河畔艾涅爾。在塞納河畔艾涅爾,梵谷與保羅·希涅克結識,吸收了點彩畫派的一些繪畫技巧[67][82]。
1887年11月,西奧和梵谷與剛到巴黎的高更結識[93]。年末梵谷和伯納德、安克坦等人在蒙馬特克里希大道(avenue de Clichy)43號的飯店「Grand-Bouillon Restaurant du Chalet」裡組織了一場畫展[94]。伯納德和安克坦第一次賣出了自己的作品,而梵谷則和高更互相交換了畫作。卡米耶·畢沙羅、呂西安·畢沙羅、希涅克和修拉曾來逛過他們舉辦的畫展。1888年2月,在繪製了200多幅有關巴黎的作品後,梵谷厭倦了巴黎的生活。在離開巴黎之前,他和西奧一起去拜訪了修拉[95]。
梵谷在1888年2月赴法國南部的阿爾勒(或譯亞爾、阿爾)旅居,有可能是打算將這裡當成藝術殖民地[96]。丹麥畫家克里斯蒂安·穆里耶-彼得森(Christian Mourier-Petersen)曾和他來往了兩個月[97]。
1888年8月,梵谷畫下了《向日葵》系列。同時,在西奧的鼓動下,高更決定去和梵谷住一陣子。梵谷爲此租下了黃房子,並買了兩張新床。9月17日梵谷搬進了粗略裝修好的新家[98]。高更於10月23日抵達阿爾勒[99][100],11月搬到黃房子裏[101]。他們曾一起去阿利斯康遠足[102]。12月二人前往蒙彼利埃,參觀了藏有庫爾貝和德拉克洛瓦作品的法布爾博物館[103]。
但是二人的關係卻逐漸惡化,梵谷景仰高更,希望高更能平等地看待他,但高更生性自大,二人因而多次吵架[104]。加上西奧可能還欠高更一筆錢,使得高更以爲這兄弟二人是貪圖他的財產[105]。這最終導致梵谷在12月23日割掉了自己的左耳。割耳事件的具體經過已經無法考證,高更在十五年後回憶起梵谷時也只是語焉不詳地說那天晚上充滿了肢體暴力[106]。梵谷揮刀割掉自己的左耳(一部分或者全部,不同來源說法不一)[107]。他自己包紮了一下傷口,把割下來的耳朵打包送給了他和高更都認識的一個當地妓女[107]。第二天梵谷被警察送往醫院[108][109],實習醫生菲力克斯·雷(Félix Rey)幫他重新處理了傷口,但並未把耳朵縫回去[110]。
由於精神問題,梵谷本人也不記得事情經過[111][112][113][114]。高更隨後通知了西奧,而後者在24日剛剛才向喬安娜·邦格(Johanna Bonger)求婚[115]。結果西奧24日晚上搭上火車趕往阿爾勒,次夜才返回巴黎[116]。在醫院,梵谷要求見一下高更。但高更和負責此事的警察說:「如果他要見我的話就告訴他我已經回巴黎了」[117],隨後高更馬上離開了阿爾勒。雖然1890年梵谷還曾提議要和高更一起在安特衛普建一個畫室,但實際二人再未見面[118]。1889年1月7日梵谷康復,返回了黃房子[119],隨後的幾個月中仍然需要不時前往醫院檢查精神問題[120]。3月,在30名鎮民聯署之下,警察強行將梵谷安置於醫院中接受治療[113]。同月希涅克來看望過他兩次[121]。4月他搬到菲力克斯醫生家。又過了兩個月梵谷終於離開阿爾勒,自願住進了羅訥河口省聖雷米的精神病院[122]。他為菲力克斯醫生畫了一幅肖像畫,但後者並不喜歡這幅畫,便用它來修補雞舍,後來將其轉手給了別人[123]。此畫現藏於普希金博物館[124]。
後世學者對梵谷的精神問題進行了許多研究。1947年首次有人提出梵谷罹患的是躁鬱症[125],此說後來得到了一定的認可[126][127]。但也有人推測說應該是急性間歇性卟啉病[128],此外還有説是顳葉癲癇的[127]。而病因則可能是營養不良、過度勞累、失眠和酗酒[127]。
梵谷在牧師弗雷德里克·薩勒(Frédéric Salles)的陪同下於1889年5月8日住進了阿爾勒30公里(19英里)外聖雷米的精神病院。精神病院和周邊景色成爲了這段時期他作品的主題,如《星夜》。此外根據回憶,他創作了《在亞爾的臥室》的另外兩個版本[129]。同時,他也對現實主義畫家庫爾貝、米勒的作品進行了再創作[130][131]。
1890年1月,阿爾貝·奧里埃(Albert Aurier)在《文雅信使》上撰文評價了梵谷的作品,稱梵谷是一個天才[132]。2月梵谷完成了五幅《阿萊的基諾夫人》[133]。當月,布魯塞爾的先鋒藝術家組織20人展邀請梵谷參加他們的年展,但在開幕晚宴上,亨利·德·格魯痛批了梵谷的作品。在場的羅特列克和希涅克對此表示不滿,而格魯道歉之後迅速離席。莫奈後來也表示自己十分欣賞梵谷那次展出的作品[134]。
1890年2月至4月間,梵谷病情加劇。難以書寫及進行創作[135]。在後來寫給西奧的書信中,梵谷說:「(那段時期)我只依照對北方的回憶畫了幾幅小作品」[136]。梵谷讓弟弟和母親把他1880年代的作品寄過來以便進一步完善[137],《在永恆之門》就是這樣完成的[138]。
他在1890年5月21日去巴黎北部村莊瓦茲河畔歐韋爾(或譯奧維爾)接受保羅·加謝(Paul Gachet)醫生的醫治。加謝是名業餘畫家,曾為其他一些當代藝術家治病。初次見面時梵谷覺得:「他看起來比我病得還厲害,或者至少和我差不多」[139]。
在他這人生的最後一年中,他開始眷戀北方的故土[136] ,繪製了大約70幅描繪記憶中北方的油畫[140]。6月他繪製了幾幅加謝的肖像,如《嘉舍醫師的畫像》[141]。梵谷在1890年7月繪成兩幅《多比尼花園》,其中一幅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後的作品[142]。
此外,他對歐韋的麥田也很感興趣。梵谷認爲這些「混亂天空下的麥田」代表著「悲哀與極度的孤獨」[143]。名作《麥田群鴉》完成於這年七月[144]。
1890年7月27日傍晚,37歲的梵谷用7毫米口徑的勒福舍左輪手槍自殺[145][146],無目擊者。自殺地點可能是他曾畫過的一片麥田,也可能是一座農舍[147]。子彈擊中了他的一根肋骨、穿過了他的胸膛,但沒對其他器官造成傷害。槍擊過後他仍可以行動,並走回了拉烏客棧。他找了兩名醫生來查看傷勢,但因爲沒有外科醫生在場,子彈無法取出。醫生給他做了一些應急處理,然後就離開了。梵谷則一個人呆在臥室,抽著煙。第二天西奧跑去看他的時候梵谷的精神狀態還不錯,但其狀況在數小時內迅速惡化,最終因傷口感染而在29日凌晨去世。西奧說他哥哥的遺言為:「痛苦永存」(La tristesse durera toujours)[148][149][150][151]。
7月30日梵谷葬於瓦茲河畔歐韋爾的公墓,參加葬禮的有西奧、西奧的岳父安德烈·邦格(Andries Bonger)、查爾斯·拉瓦爾、埃米爾·伯納德、嘉舍醫生等二十人。當時西奧身體也不是很好,之後更是每況愈下,終於在1891年1月25日逝世,死後葬於烏特勒支[152]。1914年西奧的遺孀將其遺體遷葬到其兄墓旁[153]。
1880年代末他的作品首次展出之後,他就逐漸在藝術家圈子裡有了些名氣,但沒有得到大眾的注意,不過據說法國總統瑪利·弗朗索瓦·薩迪·卡諾曾對他的作品表示欣賞[155]。他死後,布魯塞爾、巴黎、海牙和安特衛普等地舉辦了他的紀念展覽。1892年,奧克塔夫·米爾博曾寫到梵谷的死是「藝術界的重大損失...大眾沒有蜂擁前往他的葬禮,可憐的文森·梵谷的死雖然意味著一束美麗的天才之火的熄滅,但他的死卻還是像他活著的時候那樣悄無聲息」[156]。
他的作品在他死後逐漸開始得到人們的注意,影響到了亨利·馬諦斯[157]、安德烈·德朗和莫里斯·德·弗拉芒克等人,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野獸派的誕生[158]。埃米爾·諾爾德也受過梵谷作品的影響[159]。加上他的作品又在1913年軍械庫展覽會等重要藝術展上展出[160],梵谷的名聲逐漸提高。
他的書信集在1914年出版[161],一個為藝術獻身的畫家形象開始成形[162]。1934年,歐文·斯通以梵谷的書信為基礎寫出了《渴望生活》一書,1956年又改編成電影,使得他在美國人中也開始變得家喻戶曉[163]。
他的作品現在已經躋身世界上最昂貴的畫作之中,有多幅拍出1億美金以上的高價。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