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御雇外國人,或稱外籍講師,是指日本在幕末至明治時代時為了趕上西方國家腳步,而大量公聘的外國籍顧問,其受僱後協助日本發展經濟、工業、制度等學問(殖產興業)。明治維新的成功,御雇外國人功不可沒,這樣的合作一直持續到20世紀,不少外籍顧問也到日本殖民地指導,如朝鮮、台灣等地的現代化工程。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2月13日) |
自從日本戰國時代結束,德川家康掌控全日本,日本進入江戶時代,德川家康掌權後為了政權穩定,不希望有反抗勢力繼續跟外國接觸得到新技術能再次威脅德川家康,於是強力實施鎖國禁教政策,德川幕府開始禁止外國人停留在日本。僅德川幕府認可的少數中國人和少數荷蘭人能被允許到唯一的對外港口長崎貿易。但到江戶幕府末年發生黑船來航、薩英戰爭、下關戰爭這些重大事件之後,日本人才真正意識到西方文明的強盛,啟蒙日本有志人士並真正放棄攘夷,日本開始全面學習歐美,並雇用外籍顧問。同時期清朝也開始自強運動。
1868年至1889年期間,日本政府機關和私人機關雇用的外國人總計2,299人(包含家族、個人和大使館人員),其中英國928人、美國374人、法國259人、中國253人、德國175人、荷蘭人87人。[1]依業別而論,陸軍原本是法國人居多,但普法戰爭後,隨著普魯士(德國)戰勝而使日本大量改僱德國人;海軍雇用英國人居多;為了開發北海道,雇用不少美國人;而在土木建設方面,則雇用荷蘭人。
據計1872年受地方政府僱用的160名外國人中有42位華人,多為烘茶技術顧問。與其他受僱外籍人士不同,受僱華人限於支援技術事務,較少涉足重大決策層面[2]。
據估計明治時期政府支出有高達5%是用於僱用外籍人士的薪資等,其中工部省各局於1874年支付予外國專家的薪資,據計是佔全年經費的33.7%。1877年日本創設第一所新式大學東京大學時,全校4個學部(理、法、文、醫)教授共有39人,其中27人為外籍,薪金佔東大預算的1/3,而本國人只有12人[2]。
當時日本政府用高薪雇用外國人士,讓部分外國人不想回國甚至與日本人結婚而永久停留在日本。這些永久居住在日本的外國人著名的有小泉八雲、喬賽亞·康德、艾德溫·敦。
由於有御雇外國人開始永久居留在日本,著名的有愛爾蘭裔小說家小泉八雲安葬在東京都雜司谷靈園,其墓地成為日本著名的觀光景點。東京都的青山靈園等多個墓園就是這些御雇外國人在異鄉永眠之處,但這些御雇外國人生前大多沒有入籍日本的紀錄,所以國籍不明,加上墓園長期未付管理費,墓園曾經有拆遷危機。幸好現代日本政府開始重視這些御雇外國人墓地做為文化遺產,讀賣新聞曾經報導東京都主動協助付清墓園管理費來保留這些文化遺產。
受僱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外籍人士,涉足領域包括有採礦、航海、鑄幣、醫學、運輸、銀行業、法律、政治學、農業、教育、軍事指導等方面[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