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2013年至2014年烏克蘭反政府示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廣場起義(烏克蘭語:Євромайдан,羅馬化:Yevromaidan,IPA:[ˌjɛu̯romɐjˈdɑn],直譯:「歐洲廣場」;英語:Euromaidan;另有音譯邁丹起義)是一場始於2013年11月21日於烏克蘭首都基輔獨立廣場的公開示威,並導致了三個月後的尊嚴革命。主要起因是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中止和歐洲聯盟簽署政治和自由貿易協議,並強化和俄羅斯的關係[21][22];其次為政府腐敗、濫用權力和侵犯人權。另外,總統亞努科維奇2014年1月17日簽署新法烏克蘭反示威法,禁止幾乎所有形式的抗議活動,而再度引發民怨[23]。抗議群眾主要的訴求是與歐盟簽署協議、亞努科維奇下台、提前舉行選舉[24]。
廣場起義 Євромайдан | |||
---|---|---|---|
烏克蘭危機的一部分 | |||
| |||
日期 | 2013年11月21日-2014年2月23日(活躍階段) | ||
地點 | |||
起因 | |||
目標 | |||
方法 | 暴動、公民不服從、佔領 | ||
結果 | |||
衝突方 | |||
| |||
傷亡 | |||
死亡 | 125人 (13名警察) | ||
受傷 | 1,890人 |
整場事件從最初的和平示威演變成最後示威者與警察爆發致命衝突的尊嚴革命,使總統亞努科維奇被國會彈劾下台,逃亡俄羅斯。相關決定引起烏克蘭東部及南部地區民眾的不滿,加上烏克蘭存在地域對立問題,引起親俄動亂。動亂在後期演變成武裝叛亂,引發頓巴斯戰爭;俄羅斯之後入侵並且併吞克里米亞,令國際紛紛譴責[25],同時正式拉開俄烏戰爭的序幕,間接導致2022年發生的全面戰爭。
紀錄片《凜冬烈火:烏克蘭為自由而戰》詳細記錄此次示威活動,人權組織宣布在佔領為期93天中,示威鎮暴已造成包括13名警察的至少125人死亡,1,890多人受傷,還有65人失蹤。
在烏克蘭語中「Євромайдан」一詞是結合「Євро」(在這裏指的是歐洲或歐盟)和「майдан」(音譯為「邁丹」或「麥丹」,意譯為「廣場」,特指基輔的獨立廣場)而來。所以,「Євромайдан」字面意思為「歐洲廣場」[26]。
中文媒體一般稱之為「廣場革命」、「烏克蘭親歐盟示威」[27]、「烏克蘭反政府示威」[28]、「烏克蘭之亂」[29]、「邁丹革命」、「廣場政變」、「廣場起義」等,也有將「Євромайдан」譯作「歐洲麥丹」的[30]。
烏克蘭東接俄羅斯,西接波蘭等國,其所在的中東歐地區自冷戰以來便是地緣政治衝突的重要地帶[31]。冷戰之後烏克蘭屬於所謂「新東歐國家」之一,學者認為這些國家是東歐地緣政治的棋子[32][33]。烏克蘭還隸屬於古阿姆集團,這一集團也在地緣政治上意義非常重大[34]。烏克蘭已成為在俄羅斯和歐盟的博弈中的一顆棋子[35]。
聯絡國協定是歐洲聯盟和非歐盟國家之間簽署的國際協議,意在建立一個全方面的框架,在許多情況下一些聯絡國協定的對象國將來會成為歐盟的一份子[36]。歐盟和烏克蘭之間的聯絡國協定談判始於2008年9月[37],協定於2012年3月20日在布魯塞爾草簽[38][39],2013年2月25日兩國宣布將儘量在當年11月正式簽署協議,並表示協議的核心內容在於雙方簽署「深度廣泛的自由貿易區」協定,即烏克蘭加入以歐盟為主體,包括挪威等非歐盟成員國在內的自由貿易區[40]。不過為了正式簽署協定、加入自由貿易區,烏克蘭需要修改法律來適應歐盟的相關規定,時任烏克蘭總理米克拉·阿扎羅夫認為這是一個大工作[41]。在示威前的數月間時任烏克蘭總統維克多·亞努科維奇力勸烏克蘭國會通過一些法令來達成歐盟的要求[42],這些要求包括2012年議會選舉要符合國際標準、消除「有選擇性司法」(即釋放前領導人尤莉亞·提摩申科,允許其前往德國治療)和推動聯絡國協定中的改革措施[43]。協議的最終簽署定於2013年11月28日到29日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的歐盟東部夥伴關係峰會[43]。
2013年11月21日,烏克蘭國會否決了一些旨在達成歐盟要求的法案,烏克蘭政府宣布暫停簽署同歐盟的聯絡國協定,轉而接近俄羅斯[44][45][46],烏克蘭副總理尤里·博伊科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47]:
烏克蘭政府將暫停與歐盟簽署聯絡國協定的談判,直至我們找到情況的解決方案以及工業生產和對獨立國協國家關係上的失落在歐洲市場得到補償,否則我們國家的經濟將承受巨大損失。
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參加了2013年11月28到29日間在維爾紐斯舉辦的歐盟東部夥伴關係峰會,也就是聯絡國協定原計劃簽署的會議,烏克蘭還是選擇不簽署這份協議[48][49]。隨後,亞努科維奇和歐盟高層(例如若瑟·曼紐·巴羅佐)都表態稱,今後協議仍有簽署的希望[50][51][52]。
亞努科維奇就任烏克蘭總統後,俄烏關係得以改善[33],不到兩個月時間內兩國已在核能、飛機製造、航太等多領域達成一致[53]。
2013年8月俄羅斯調整了其對烏克蘭進口產品的海關條例,使得大量烏克蘭進口產品滯留[54][55][56]。一些政治家和媒體認為其目的是阻撓烏克蘭入歐,甚至將其視為一場貿易戰[54][57][58][59][60],這一措施僅持續了幾天[60],但也造成烏克蘭的出口貿易下降了14億美元[61]。
2013年12月三個不同的民意調查的結果顯示,45%到50%的烏克蘭人支持這次示威,而42%到50%的人反對[62][63][64],其中基輔(約75%)和烏克蘭西部地區(超過80%)的支持者最多[62][65]。所有的示威者中,55%的人來自烏克蘭西部,24%的人來自中部,21%的人來自東部[66]。
12月7日到8日的一份民意調查顯示,73%的示威者會在基輔一直堅持到他們的要求得到滿足[3],而這個數字到2014年2月3日已上升到82%[66]。調查也顯示,烏克蘭不同年齡階層的人已經分成了兩派:年輕人更支持歐盟,而50歲及以上的人更支持白俄羅斯、哈薩克和俄羅斯的關稅聯盟[67]。41%的示威者準備參與2014年2月的占領政府建築的行動,而2013年12月10日和20日的數字只有13%到19%,同時,超過50%的人準備參與獨立武裝的建立,而這一數字在之前的調查中僅有15%到21%。[66]
根據2014年2月的一次民意調查,有45%的烏克蘭人支持這次示威,而有48%的人反對[68]。
根據2013年8月頓內茨克的一家公司Research & Branding Group的調查[69],49%的烏克蘭人支持簽署同盟協定,31%的人反對,其餘的人尚未決定。然而,同一家公司在12月的調查卻顯示,僅有30%的人認為簽署同盟協定會有益於烏克蘭經濟,而39%的人則認為那對烏克蘭不利。調查還指出,僅有30%的人認為反對派能使社會穩定且更好地領導國家,而37%的人反對此觀點。[70]
捷孚凱公司根據2013年10月2日到15日的調查稱,45%的受調查者認為烏克蘭應該與歐盟簽署聯盟協定,而只有14%的人更支持加入白俄羅斯、哈薩克和俄羅斯的關稅聯盟,另有15%的人未支持任何聯盟。捷孚凱公司的調查報告也提出了一個問題:「烏克蘭應該與歐盟簽署聯盟協定,甚至未來加入歐盟嗎?」[71][72]
另外一份2013年11月由德國之聲委託 IFAK 進行的調查顯示,58%的烏克蘭人支持烏克蘭加入歐洲聯盟[73],同時,2013年11月基輔國際社會學研究所進行的一份調查顯示,39%的烏克蘭人支持加入歐盟,而37%的人支持加入白俄羅斯、哈薩克和俄羅斯的關稅聯盟[74]。
2013年12月烏克蘭總理米克拉·阿扎羅夫做出了回應,反駁了所有支持歐盟的調查,稱許多調查設計了關於烏克蘭加入歐盟的問題,但實際上,烏克蘭從沒有得到邀請加入歐盟,只是簽署一份聯盟協定而已[75][76]。
這次烏克蘭親歐盟示威是自2004年的橘色革命以來烏克蘭最大的示威活動,其目的在於迫使總統亞努科維奇下台。儘管與2004年的時候比較起來,烏克蘭在東歐仍是俄羅斯與歐盟之間地緣政治的關鍵,《莫斯科時報》認為亞努科維奇政府自2010年的選舉以來其地位已經顯著提升[77]。《金融時報》把這一次示威活動與之前精心準備過的革命者對比後,形容它是「由社會化媒體觸發的大型自發活動,且令烏克蘭的反對派措手不及」[78]。烏克蘭文的話題標籤#євромайдан(以及俄語的#евромайдан)在示威者第一次集會後迅速地出現並被示威者廣泛採用[26],例如維塔利·克利欽科在一條Twee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裡寫道:「朋友們!到了獨立廣場的人,幹得好!還沒來的人,就是現在!」該話題也在俄羅斯的社交網站VKontakte上廣受關注,例如克里欽科發布了一條到他一個演講的連結,演講的內容是當抗議者達10萬人之眾時,「我們就去找亞努科維奇」[26]。
在一次採訪中,反對派領袖尤里·盧岑科被問到本次示威是不是比2004年的革命更弱的時候,他表示由於賭注更高,反對派的實力反而增強了,說:「我問了(反對黨的)每個人:『你意識到這不是一次示威了嗎?』這是一次革命,我們有兩條路——被投入獄中或是大獲全勝。」[79]
保羅·羅伯特·毛戈奇舉例說明了橙色革命對本次示威活動的影響,說:「橙色革命是真正意義上的革命嗎?肯定是,我們現在就看到了它的效果。長時間以來,烏克蘭民眾第一次有了抗議並改變局面的機會,就這一意義上來說,這次革命不是街頭革命或是(政治)選舉革命,而是人民心中的革命。前蘇聯的人民的角色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80]利維夫出生的歷史學家Yaroslav Hrytsak也提到了一代人的變化,說:「這是屬於烏克蘭獨立的那一代人(大約1991年出生)的革命,它更像是占領華爾街或是(今年的)伊斯坦堡遊行。這是一場屬於受良好教育的、活躍於社交網站的年輕人的革命,他們善變,90%的人有大學學位,卻沒有未來。」[81]據Hrytsak所言,「比起50歲以上的烏克蘭人,烏克蘭年輕人更像是義大利、捷克、波蘭和德國的年輕人。這一代人有比長者更強烈的歐洲一體化的欲望而少了地區分裂的想法」[82]。基輔國際社會學研究所2013年9月的一份調查指出,支持加入歐洲聯盟者更多是年輕人,其中18—29歲的人有69.8%支持,比全國平均值43.2%高[83][84]。同一組織2013年11月的調查再次發現,70.8%的18—29歲者想要加入歐洲聯盟,而全國平均值為39.7%[83]。捷孚凱於10月2日到10日進行的一次調查顯示,16—29歲的支持區域整合的調查對象中,73%的人支持與歐盟簽訂聯盟協定,而45歲以上者支持此協定的只有45%。支持率最低的群體則是未完成中學及以上學業者[71]。
許多專家仍在討論,這次示威行動是否應該算是一場革命,而一些抗議者領袖在公開演講時已經多次使用了這一說法,例如Oleh Tyahnybok在12月2日的一份官方新聞稿中號召警察和軍隊投奔「烏克蘭革命」[85]。
在一次對媒體分析師 Andrij Holovatyj 的Skype採訪中,「獨立廣場」國家聯盟委員會成員、烏克蘭媒體TVi的主席與總編輯Vitaly Portnikov聲明這次示威「是一場革命,而革命能拖好幾年」以及「烏克蘭正在發生的事情非常深入,它正在改變烏克蘭這個國家組織」[86]。
烏克蘭總統維克多·亞努科維奇在12月10日稱「革命的要求正在威脅著國家安全」[87]。前喬治亞總統米哈伊爾·薩卡希維利也將這場運動稱為「21世紀的第一場地理政治革命」[88]。
政治學專家安德斯·艾斯侖德從這個角度評論:「正如克雷恩·布林頓和亞歷西斯·德·托克維爾等許多人所言,革命時期的政治有著其不同於常態政治的邏輯。關於烏克蘭,需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就是它已經進入了革命階段,不論你是否喜歡,我們最好理性地去解決新環境。」[89]
2013年11月29日,抗議組織者公布的一份正式決議中列出了以下幾點[81]:
同一份決議也宣告,12月1日中午,即1991年烏克蘭獨立公民投票的22周年紀念日,組織者會在獨立廣場集合並公布他們的下一步計劃[81]。
2013年11月30日晚上武裝警察驅散了獨立廣場的人群之後,要求解僱內務部部長 Vitaliy Zakharchenko 成為了抗議者的主要要求之一[90]。
一份送往美國白宮要求制裁維克多·亞努科維奇和政府高官們的請願書在4天內收集到了超過10萬個簽名[91][92][93][94]。
12月5日全烏克蘭祖國聯盟內部領袖阿爾謝尼·亞采紐克聲明:「我們對總統和拉達的要求不變: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政府辭職,釋放所有政治犯,(釋放前總理)尤莉亞·提摩申科和(釋放在12月1日班科夫街示威中被非法定罪的)9個人;暫停所有犯罪案件;以及逮捕所有涉嫌在獨立廣場非法毆打兒童的金鵰特種部隊成員。」[95]反對派還要求政府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恢復關於貸款的談判,在他們看來那是讓烏克蘭「度過使亞努科維奇不得不向俄羅斯貸款的經濟困難」的關鍵[96]。
這次烏克蘭親歐盟示威遊行最早開始於2013年11月21日,起初是和平的示威[97]。但在2013年11月30日,示威者被金鵰特種部隊暴力驅散,導致接下來數天基輔全市範圍內發生動亂。2013年12月1日,示威者重新占領了廣場。整個十二月,示威者和政府發生了多次衝突,反對派更發出了政治上的最後通牒。這些行為使烏克蘭政府於2014年1月16日頒布了許多禁止示威的法案。同月,格魯舍夫斯基大街發生了動亂。2014年2月初,基輔公會大樓發生了爆炸[98]。同月示威者成立了「自衛隊」[99]。
城市 | 參與者人數 | 日期 | 參考來源 |
---|---|---|---|
基輔 | 400,000–800,000 | 12月1日 | [100] |
利維夫 | 50,000 | 12月1日 | [101] |
切爾卡瑟 | 20,000 | 1月23日 | [102] |
特諾皮爾 | 10,000+ | 12月8日 | [103] |
盧茨克 | 8,000 | 12月1日 | [104] |
聶伯 | 5,000–7,000 | 12月8日 | [81][105] |
伊凡諾-法蘭科夫斯克 | 5,000+ | 12月8日 | [106] |
蘇梅 | 5,000+ | 1月25日 | [107] |
哈爾科夫 | 5,000 | 12月1日 | [108] |
波塔瓦 | 5,000 | 1月24日 | [109] |
札波羅熱 | 5,000 | 12月8日 | [110] |
車尼夫契 | 4,000–5,000 | 12月1日 | [104] |
羅夫諾 | 3,000–5,000 | 12月2日 | [111] |
穆卡切沃 | 3,000 | 11月24日 | [112] |
敖得薩 | 2,500 | 2月15日 | [113] |
白采爾科維 | 2,000+ | 1月24日 | [114] |
桑博爾 | 2,000+ | 12月1日 | [115] |
赫梅利尼茨基 | 2,000 | 12月8日 | [106] |
文尼察 | 2,000 | 12月8日 | [116] |
日托米爾 | 2,000 | 1月23日 | [117] |
基洛夫格勒 | 1,000 | 12月8日、
1月24日 |
[109][118] |
克里沃羅格 | 1,000 | 12月1日 | [119] |
盧甘斯克 | 1,000 | 12月8日 | [120] |
烏日霍羅德 | 1,000 | 1月24日 | [121] |
德羅霍貝奇 | 500–800 | 11月25日 | [122] |
赫爾松 | 600+ | 12月8日 | [123] |
辛費羅波 | 500+ | 12月8日、
1月28日 |
[110][124] |
尼古拉耶夫 | 500 | 1月24日 | [125] |
馬里烏波爾 | 400 | 1月26日 | [126] |
頓內茨克 | 300 | 12月1日 | [127] |
切爾尼戈夫 | 150–200 | 11月22日 | [128] |
瓦西里基夫 | 70 | 12月4日 | [129] |
雅爾達 | 50 | 2月20日 | [130] |
2013年11月24日,在伊凡諾-法蘭科夫斯克的抗議活動中,數千名示威者聚集在市政府建築前[131]。當天在烏克蘭西部的一些城市,例如利維夫、伊凡諾-法蘭科夫斯克和烏日霍羅德,大學全部停課[132]。烏克蘭較大的城市,例如哈爾科夫、頓內茨克、聶伯彼得羅夫斯克、盧甘斯克、利維夫和烏日霍羅德同一天均爆發了抗議活動,許多當地大學生發起了支持烏克蘭加入歐盟的集會。約有二萬五千到三萬人聚集在利維夫的自由大道,組織者計劃持續集會到第三次東部夥伴關係峰會於2013年11月28日到29日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辦[133]。當天辛費羅波的集會有大約300人參與,其中包括支持歐洲一體化的民族主義者和克里米亞韃靼人,他們齊唱了烏克蘭國歌等歌曲[134]。
聶伯彼得羅迪斯科的一個露營地11月25日在被法院強制要求清理後被40名暴徒襲擊,有7人受傷[135][136]。官方宣稱襲擊者有10到15人[137],且警方未介入爭端[138]。相似的是,敖得薩警方並未處理市內一處示威者營地被30人強行拆除的情況,卻命令警員離開了上述營地[139]。50名警察穿著平民服裝者在同一天還驅逐了切爾尼戈夫的示威者[140]。
11月25日凌晨05:20,敖得薩警方派出120名警員清理了示威者搭建的營地,扣留了3名示威者,其中包括民主聯盟當地分支的1名首領 Alexei Chorny。3人在警察車內被毆打,之後被送去了 Portofrankovsk 警察局,但沒有相關記錄。當地行政法院隨後頒布了一項禁止市民和平集會的法令,有效期到2014年,法院還全面禁止了一切遊行、搭帳篷、使用音響設備和車輛的行為,禁令持續到年末。[141] 11月26日,頓內茨克發生了50人參與的集會。[142]
11月27日,雅爾達發生了集會,有參與的大學教員在學校的壓力下辭職。[143]
11月29日,利維夫的示威者達到了2萬人[144],像基輔也曾發生的一樣他們用手搭了人鏈,象徵著把烏克蘭和歐盟連在一起(組織者聲稱約100人跨過了烏克蘭和波蘭的邊界,使得人鏈延伸到了歐盟境內)。[144][145]
12月1日,基輔市外最大規模的集會發生在利維夫的塔拉斯·舍甫琴科雕像下,有超過5萬名抗議者參與,市長 Andriy Sadovy、理事長 Peter Kolody、許多當地名流和政治家也參加了當天的集會[101]。在頓內茨克以西有大約300人參與了集會,要求總統維克多·亞努科維奇和總理米克拉·阿扎羅夫辭職[127]。同一天,在哈爾科夫有數千人參與集會,其中作家謝爾蓋·扎丹發表演講號召人們參與革命[146][147][148]。示威者自稱有超過4000人參與[149],但其他消息來源稱只有2000人[150]。在聶伯彼得羅夫斯克,有1000人抗議延緩簽訂歐盟協定,展示了和基輔人團結,還要求當地和大都市的官員辭職。隨後他們開始了遊行,並大喊著「烏克蘭是歐洲的」以及「革命」[151]。當天發生親歐盟示威的城市還有辛費羅波(約150到200人)[152]和敖得薩[153]。
12月2日,經由一份團結法案,利維夫州公開宣布將舉行罷工來支持基輔的示威活動[154]。罷工的行為隨後也被特諾皮爾和伊凡諾-法蘭科夫斯克兩座城市效仿[155]。
12月3日在聶伯彼得羅夫斯克,大約300名支持歐洲一體化的抗議者舉行了抗議,要求當地政府、警察局和安全部隊下台[156]。
12月7日有報道稱,警方禁止民眾自特諾皮爾和伊凡諾-法蘭科夫斯克開車前往基輔[157]。
12月8日多個城市發生了示威,包括烏克蘭東部的一些城市。當晚,基輔的列寧雕像被人破壞拉倒,該雕像為石制,且隨後被激動的示威者完全敲成碎片[158]。同一個晚上另一尊位於敖得薩州內科托夫斯克的列寧雕像被摧毀[159]。
12月9日,特諾皮爾的一些示威者被當局起訴[160]。
12月14日,哈爾科夫的示威者在柵欄上張貼了許多布告來表達了他們對當局用柵欄隔離自由廣場的做法的不滿[161],而這些人自12月5日以來已長時間為盜竊和縱火所擾[162]。哈爾科夫的一名參與親歐盟示威的活躍分子被兩人襲擊,身中十二刀。襲擊者身份未明,但被襲擊者告訴當地的社會組織他相信市長 Gennady Kernes 是幕後主使[163]。
12月22日,聶伯彼得羅夫斯克有2000人參與親歐盟集會[164]。
12月末,頓內茨克有500人遊行。鑑於當地長期支持烏克蘭共產黨,有評論稱:「頓內茨克有500人遊行,等價於利維夫有5萬人遊行,或是基輔有50萬人遊行。」[165]1月5日,頓內茨克、聶伯彼得羅夫斯克、敖得薩和哈爾科夫發生親歐盟遊行。其餘三個城市都有數百人參與,惟頓內茨克僅有百人[166]。
1月11日,150名活躍分子在哈爾科夫開會討論如何聯合全國親歐盟力量。同日,舉行會議的教堂被十多個暴徒襲擊,另有一些暴徒襲擊了一家正在舉行會議的書店,粉碎的窗戶和催淚瓦斯使得親歐盟示威無法順利進行。[167]
1月22日頓內茨克有兩場同時進行的集會發生,其中一個是親歐盟的集會,另一個是支持政府的集會。支持政府的集會有600名參與者,而親歐盟集會有100人,[來源請求]不過警方消息稱有5000人參與了支持政府的集會,親歐盟集會者不過60人。此外,大約150名拿著喇叭的暴徒出現並包圍住了親歐盟示威者,隨後引起了衝突,他們點燃了花圈並焚燒斯沃博達黨的旗幟,同時喊著「打倒法西斯!」,不過隨後被警方分離開來。[168]同一天,頓內茨克市議會表示支持基輔對親歐盟示威採取更強硬的措施[169]。在利維夫,示威者在警方的槍聲之中[來源請求]包圍了軍隊的營房,其中許多示威者是兒子在軍隊服役的母親,她們懇求軍隊不要部署到基輔去[170]。在文尼察,成千的[來源請求]親歐盟示威者封鎖了城市的主要道路和交通,他們還把「裝在棺材裡的民主」帶進了市政廳,想以此諷刺亞努科維奇[171]。
1月23日敖得薩市議員、親歐盟示威活躍分子 Oleksandr Ostapenko 的汽車發生了爆炸,起火原因可能為電線短路。[172]。
1月24日,蘇梅市長公開表示支持親歐盟示威,並將內亂的責任歸咎於烏克蘭的地區黨和共產黨[173]。
1月26日早晨,烏克蘭首都基輔爆發示威者與警方的新一輪衝突,大批人群向烏政府議會大樓投擲火焰彈和石塊,警察則以催淚彈回擊。《莫斯科時報》發表了俄羅斯普列漢諾夫經濟大學副校長謝爾蓋·馬爾科夫的文章,嚴厲指責歐盟與西方勢力對烏克蘭動亂的煽動與介入。[174]
1月28日約500名克里米亞韃靼人在辛費羅波舉行了親歐盟集會。[124][175]。
親普丁的陰謀論者《華爾街日報》原副編輯Paul Craig Roberts撰文表示美國和歐盟給格里夫尼亞的反政府示威者發了工資[176]。
今日俄羅斯(RT)披露了一段歐盟外長凱薩琳·艾希頓(Catherine Margaret Ashton)和愛沙尼亞內務部長烏爾馬斯·帕耶特(Urmas Paet)的電話對話錄音,在錄音中,帕耶特說,一名叫Olga的醫生認為基輔獨立廣場現場的狙擊手和烏克蘭反對派有關。在談話中烏爾馬斯·帕耶特提到,Olga向他展示了一些照片,認為射殺示威民眾和執法人員的子彈型號是相同的,這代表著他們可能是被同一批狙擊手射殺的。 [177][來源可靠?] [178][來源可靠?]
自1月23日起許多烏克蘭西部的州政府建築和地區議會被示威者占領[179],一些受影響地區的區議會隨後決定禁止此類活動,也禁止了在那些地區出現烏克蘭共產黨和地區黨的標誌[180]。在札波羅熱、聶伯彼得羅夫斯克和敖得薩示威者也試圖占領當地議會[179]。
烏克蘭境外的抗議活動主要發生於北美洲和歐洲的烏克蘭人聚居區,規模較小。其中規模最大者發生在12月8日的紐約。此外,華沙的科學文化宮[181]、水牛城的電力車輛公司大樓[182]、費城的Cira Centre[183]、喬治亞的特比利西市政廳以及美國和加拿大交界處的尼加拉瀑布[184]都投上了黃色和藍色的燈光以示和烏克蘭團結。
親歐盟示威出現後,烏克蘭政府長期資助支持政府的集會。許多新聞報道都指出大量參與支持政府集會的人不是出於政治目的,而是為了經濟補償,故不能算是對親歐盟示威的真正回應。「國內的親歐盟示威者都是為了反對對人權的侵犯,且他們做好了犧牲的準備,」基輔莫訶拉院國立大學的政治學家 Oleksiy Haran 如是說,「而反對親歐盟示威的人都只是為了錢。政府利用他們來引起反抗,他們不會做出任何犧牲。」[185]
11月25日有報道稱超過1萬人參與支持政府的集會[186],地區黨據稱付給支持者100格里,只因他們參與了持續三天的集會且在集會中聲稱「在烏克蘭構建歐洲(……)但要以對烏克蘭有利為條件」[187]。據《基輔郵報》報道,示威者打出了反對歐盟和同性戀的旗幟[188]。11月29日有一場持續2小時共3000人參與的支持政府的集會在歐洲廣場舉行[81][189]。國會地區黨議員 Vladyslav Lukianov告訴人群「我確信我們對歐洲的行動不會動搖,我們支持這個決定,讓大地為我們的腳步所動搖,團結起來我們會勝利」[81][144],而《基輔郵報》的報道又稱,參與者受到了刺激且形容參與者看起來「無家可歸,仍像喝醉了,大多是男性」[81],歐洲新聞台也談到許多人「乘坐大巴從國家西部而來,那裡支持俄羅斯的情緒更重,他們還帶著國旗和執政黨地區黨的旗幟」[190]。許多參與者不願意與歐洲新聞台的人交流[191]。
11月30日數千名抗議者乘坐巴士前往哈爾科夫,在自由廣場舉行了集會。電視拍到了共計170輛巴士,主辦方稱參與者人數超過7萬[192],而新聞報道稱參與者約4萬人[193],且活動僅持續一個小時[193]。報道還稱參與者獲得了50格里的補償[194],另有報道稱有許多參與者是公共部門雇員,並不情願參與[192]。整場集會既支持政府又支持歐洲一體化[192]。
頓內茨克州政府和地區黨計劃在12月2日在頓內茨克舉行集會來支持總統亞努科維奇,不過之後因為人數不足而取消[195]。
12月3日地區黨在基輔舉行了集會以支持總統亞努科維奇,有1000人參加[196]。同一天 Espreso TV 的記者報道稱,地區黨藉由網絡招聘廣告給參與集會的人支付200格里[197]。
12月4日頓內茨克有15000人集會支持總統亞努科維奇,其中許多人是乘巴士前來[198]。地區黨否認強迫任何人參加[199]。
由地區黨組織的支持總統亞努科維奇的搭帳篷併集會的活動於2013年12月3日在馬林斯克公園開始,此地離烏克蘭國會所在地烏克蘭最高拉達大樓很近[200][201],12月6日(星期六)地區黨機構宣布有超過15000人在此集會[201],而在此前一天當地警方宣布有約3000人在公園集會[201]。警方出動重兵把守,阻止反政府者接近[202]。
根據Segodnya報道,參與在馬林斯克公園集會的人不是被僱傭的,就是不得不參與,且必須呆夠一定時間[203]。《基輔郵報》另收到匿名舉報者稱,參與集會者收到了300格里,使他們不用上班也能掙到錢,該舉報者還說他們一整天都不允許離開集會地,營地的地上堆滿了垃圾和排泄物[204]。《環球郵報》高級通訊員Mark MacKinnon想要採訪一個親俄羅斯的示威者,她拒絕接受採訪,卻透露其實自己支持親歐盟示威[205]。
12月13日全烏克蘭「自由」聯盟領袖Oleh Tyahnybok在國會稱,在政府的醫藥、教育等部門工作的雇員被強迫參與示威,隨後地區黨的發言人弗拉迪米爾·雷巴克回應稱對民眾施壓是不對的,此種行為必須停止[206]。
12月23日在馬林斯克公園的集會結束[207]。
12月14日地區黨宣布將計劃在歐洲廣場舉行集會,主題是「讓我們拯救烏克蘭」[206][208],這個在市內舉行第二次示威的舉措被前總統列昂尼德·克拉夫朱克指責[209]。據地區黨官員介紹,將有超過2萬人從頓內茨克以及1萬人從聶伯彼得羅夫斯克州來參與集會[206],還有一些人會從克里米亞、敖得薩州等地前來[210]。在集會的籌備期,12月12日有報道稱數千居民(主要是政府雇員、技術學院的學生和運動員)前往基輔參與支持政府的示威,他們只待兩天,且有每天400到500格里夫納的報酬[211][212],還有報道稱有政府雇員被以解僱威脅來參加集會[14]。在集會當天,烏克蘭民主改革聯盟的Roman Chereha指責官員把一些兒童帶離了庇護所,且保證他們會有食物和庇護所[213]。12月13日地區黨頓內茨克分部宣布想要前往基輔參加集會的人會得到食物配給和專列火車接送,全部由地區黨買單[214]。同日,多輛火車載著大約3000名老師和學生抵達了敖得薩,他們準備參加支持政府的示威。學生們,大部分來自敖得薩法律學院,承認他們能藉此拿到學分,還有學生可以得到經濟補償[215]。相似的是,盧甘斯克有大約1000人乘列車抵達,大部分人是煤礦礦工,市長Sergei Kravchenko隨後聲明有超過1500居民會參加支持政府的集會[216]。同時在札波羅熱有報道稱,載有1600名「運動員和國營企業雇員」的火車抵達了基輔。售票員說那是一列私密的、被租借的列車,票不公開發售[206]。記者 Tatiana Honchenko 放出了一份表格,列出了27列火車,平均每列有約20節車廂被地區黨在周末租用以將全國的政府支持者運往基輔[217]。
反對派領袖 阿爾謝尼·亞采紐克和 Ihor Miroshnychenko 發布了一個警告,援引了內部消息,稱當局正在利用支持政府的集會來挑起內亂,藉此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使其可以命令別而庫特部隊和軍隊強行將歐洲廣場清場[210][218],亞采紐克還特別警告了政府僱傭暴徒潛入披著歐盟和國家顏色的支持歐盟的營地,他們在潛入之後會製造混亂[210],不過反對派領袖Yuriy Lutsenko 呼籲大家冷靜,並宣稱支持政府的集會有和平的、政府付報酬的學生和雇員參加[210]。地區黨國會分部的長官Oleksandr Yefremov 重申:「這會是一場特別和平的示威,我們的民眾很好接觸……我們還會拜託警察在兩場集會之間設立安全的緩衝帶。」[210]然而,地區黨國會議員Vadym Kolesnichenko承認在全國及克里米亞範圍內組建了自衛隊,以「保證憲法下的公眾秩序」,並且塞凡堡的一個這樣的組織已經有800名成員。同時他補充,自衛隊會參與周末的活動。[219]集會當天自由歐洲電台採訪了一名參與者,他(拳擊教練)透露稱組織者給他和一些其他人支付了1000格里,讓他們和支持歐盟的集會者打一架[220]。
內政部新聞處告知《基輔郵報》12月13日支持政府集會已有20萬人參加[206]。烏克蘭媒體 Zerkalo Nedeli 報道稱,烏克蘭國家安全與國防委員會和政府要求烏克蘭國防部在安保、後勤、野戰廚房的調度和20萬人的運送等方面給予幫助,以便於12月14日到15日的周末在基輔舉行集會[221],內務部也被要求在保障居民從其他地點趕往基輔的路上的安全這方面提供幫助[221],以上內容還被 The Insider[222]、UNIAN[223]、烏克蘭真理報[224]報道。烏克蘭國防部隨後否認了這些傳言,並引用了烏克蘭憲法中的第17條和第37條,這些條款阻止了烏克蘭的部隊參與國內政治衝突[225]。儘管如此,12月13日一些正在搭建的帳篷被發現是軍方所有[226],此外 Zerkalo Nedeli 獨立報告稱國防部在過去的兩天組織了運輸演習,其中包括將庫存設備(例如野戰廚房、車輛等)供應給支持政府的抗議者。另有一些物資被轉移給了 Ukpromakord,後者是烏克蘭軍隊的供貨商。[227]此外,集會當天有目擊者稱拍到了40個野戰廚房正在被馬林斯基公園的支持政府的示威者使用[213]。
總理米克拉·阿扎羅夫在集會現場發表了演講並告訴參加者,烏克蘭並沒有取消併入歐盟的目標,說:「我們據稱背叛了烏克蘭並簽了(加入)白俄羅斯、哈薩克和俄羅斯關稅聯盟(的協定),我強烈拒絕承認這些投機取巧的勾當。」[228]他還稱烏克蘭加入關稅同盟是「暴利的」[228]。此外阿扎羅夫極力主張「不要分裂烏克蘭,不要製造障礙」[229],他還說歐盟對於簽署同盟協定堅持「無法接受的條件」,包括允許同性戀和制定法律來保護性少數,說「反對派領袖所說的我們只需簽署(和歐盟的同盟)協定就能免簽證前往歐盟是個童話,根本沒這回事,我們必須遵守一大堆條件:我們必須使同性婚姻合法化,我們必須立法保障性少數的平等,等等等等。我們的社會準備好接納這些了嗎?」[230]
集會期間,地區黨國會議員 Hryhoriy Smitiukh 呼籲參與者請求俄羅斯總統普丁下調烏克蘭的天然氣價格,使得人群反覆喊叫著「普丁!普丁!」[213]。
組織者稱有10萬人參加集會[231],而警方認為有6萬人參加,那也是歐洲廣場所能容下的最大人數[232],親眼見到的人則主張只有2萬人參加[233][234]。當天下午6:00地區黨領袖 Oleksandr Efremov 宣布集會結束,比原計劃早一天[235],直到此時有3000人仍留在廣場[213],而到了當晚歐洲廣場已空無一人[236]。
12月15日的示威發生在10:00到下午4:00,許多報道稱參加者沒有獲得全額付款。地區黨的一名立法者Artur Martovytskiy說:「人們到此來表達他們的意願,我們每天付給他們300格。我沒有許諾給他們一個子兒,我和我的選民在一起。」[237]
一個地區黨支持者組織的集會於2014年1月13日開始,直到1月17日2014年國家預算開始才結束[238][239]。組織者稱參與這個集會的人是為了「國家穩定」,且認為阻礙國家預算的實行是無法接受的[238]。抗議者計劃晚上待在馬林斯克公園的帳篷城裡[238]。組織者還稱參與者正在收集簽名並計劃送至基輔市議會,同時要求其取消限制在市中心遊行示威,包括赫雷夏蒂克街和獨立廣場[238],此外,組織者稱示威者熱衷於和平解決問題並反對暴力驅散親歐盟示威[238]。烏克蘭國際文傳電訊社在1月13日報道稱有超過10個帳篷在公園裡建起,參與者還樹立了垂直於格魯舍夫斯基大街的金屬隔板,而執法人員就站在他們身後[238]。
另一個地區黨支持者主辦的集會(計劃吸引1萬人參與)於2014年1月21日在馬林斯克公園開始,以對抗示威者的革命,他們計劃把集會持續到2014年格魯舍夫街動亂結束之後[239]。
當地時間2月21日,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與反對派簽署初步協議,內容包括24小時內恢復2004年的憲法版本,並在今年12月大選。同時10天內組建一個聯合政府[240]。當晚,亞努科維奇秘密以「參加東部會議」的名義離開基輔,[241]。隨後,亞努科維奇於當地時間22日被認為失蹤,當天下午,議會罷免其職務。議會同時宣佈提前於同年5月25日舉行總統大選,並封鎖邊境防止他潛逃。當日,新任議長的反對派領袖亞歷山大·圖爾奇諾夫宣讀聲明,指「亞努科維奇自動放棄履行憲法賦予的職責,對烏克蘭國家管理、領土完整和國家主權構成威脅,對公民的權利和自由造成嚴重損害」,因此宣布亞努科維奇自動喪失總統職權[242]。
烏克蘭議會23日舉行會議,339名議員出席,其中285人投票支持議長圖爾奇諾夫暫行總統職責[243]。
亞努科維奇秘密逃亡的地點是哈爾科夫,隨後是老家頓內茨克,最後由克里米亞逃入俄羅斯。因為兩個「親俄州」也出現了支持歐盟的力量,對亞努科維奇態度惡劣。隨後反對派提供了亞努科維奇和幫手從基輔的豪宅中搬運名貴物品的視頻,以徹底論證亞努科維奇的動機是逃亡。
2月28日,亞努科維奇在俄國頓河畔羅斯托夫開記者會[244],但拒絕辭職,並稱自己之所以離開烏克蘭是因為自己和親人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244][245]。亞努科維奇叛逃後,請求俄國出兵幫助其復位,但俄國卻趁機派出除去了識別標識的俄軍部隊(小綠人)占領了克里米亞半島和塞凡堡直轄市並在控制當地議會後舉辦了不受國際承認的「入俄公投」,強行吞併了克里米亞半島。2月24日,亞努科維奇被烏克蘭警方通緝[246][247]。同日,地區黨將亞努科維奇開除出黨[248]。烏克蘭議會副議長科蘇林斯基宣布,自2月20日至22日24時,已有63名議員宣布退出地區黨。波塔瓦州州長烏多維欽科和切爾尼戈夫州州長霍緬科宣布辭職並退出地區黨。另外,波塔瓦州、基洛夫格勒州和文尼察州的地區黨總部自行解散[249]。
亞努科維奇事後承認是其要求俄國出兵烏克蘭協助其奪權,但稱其從未支持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並希望俄總統普丁能讓克里米亞回歸烏克蘭。亞努科維奇稱「克里米亞從烏克蘭分離出去」是一場「悲劇」,他難以接受。他希望有朝一日克里米亞能重歸烏克蘭」[250]。但俄國並未理會亞努科維奇的請求。3月18日,俄羅斯逕自宣布將克里米亞和塞凡堡市吞併,作為聯邦主體編入克里米亞聯邦管區。
而位於首都基輔的總統官邸已因亞努科維奇離開而人去樓空,變成任何人均可自由出入。同時,反對派民眾佔據總統官邸及政府大樓。民眾進入亞努科維奇在梅茲希里亞的豪宅後,發現內部極盡奢華,引發了眾怒。
同時,2011年被控濫權而遭監禁7年的前總理提摩申科獲議會特赦,並前往基輔匯合示威者。她聲言會參選總統,並致力使烏克蘭加入歐盟[251][252][253][254]。
親歐盟示威造成的第一宗死亡發生在烏克蘭獨立紀念日,2014年1月22日,有四人死亡[255],他們是受槍擊而死[256]。還有一人被掉落的石柱廊砸死,然而具體情況不明,因此,1月22日的衝突中共有五人確認死亡[256]。醫療機構確認造成槍傷的子彈由諸如KSVK狙擊步槍(7.62毫米)之類的槍械射出,而 Nihoyan 和 Zhyznevskyi 兩人則是被馬卡洛夫手槍殺死[257]。有照片拍到了金鵰特種部隊正在使用獵槍(例如RPC Fort),記者也確認了地上遺留的獵槍罩[258]。檢察長確認了基輔示威中有兩例死亡由獵槍引起[259]。烏克蘭內政部主要調查部第一副部長說:「我們確定造成那些死亡的武器和子彈是打獵用的,這是法醫專家的結論。最有可能的是,那是一把滑膛槍。我要強調的是,造成那些死亡的子彈不是警方所使用的,警方沒有那種子彈。」[260]
1月31日基輔的停屍房有26具無名屍體,其中14具是1月份送達的[261][262],媒體報道稱這些屍體計劃在2014年2月4日集中下葬[261]。基輔市政府的公告則說,一共有14具那樣的屍體,有5具是1月份送達[263]。
2月18日到19日在示威者和警方的衝突中,至少有26人喪生[264]。
2月20日根據反對派媒體報道,有60人被槍打死[265]。
自示威開始至2月28日,共計有79被打死,570人受傷,其中只有不多於13名官員死亡,130名官員住院[266]。
執法人員攻擊媒體記者和醫生的行為屢見報端。2013年12月1日在班科夫街的衝突中,約40名記者受傷。2014年1月22日在格魯舍夫街的衝突中有42名以上的媒體記者被警察攻擊。[267]另據TSN(Television News Service)報道,已經有記者開始脫掉職業制服,以防止被攻擊,這些攻擊有些故意針對記者,有些則是無意的[268]。自2013年11月21日起共有136名新聞記者受傷[269]。
1月21日有26名記者受傷,其中至少2人因警方的閃光彈嚴重受傷[270],另有2人被捕[271]。
1月22日一名路透社的通訊員 Vasiliy Fedosenko 在格魯舍夫街被一名狙擊手用橡皮子彈擊中[272][273][274]。同一天,一名Espreso TV的記者Dmytro Dvoychenkov被綁架,隨後被毆打並被帶到了一處未知地點,最後一名國會議員被告知他已經被釋放[275]。
1月24日,總統亞努科維奇下令釋放所有被捕的記者[276]。
1月31日一份1月24日拍攝的錄影被傳到網上,內容是別爾庫特部隊故意開槍射擊了一名舉著手的醫生[277]。
根據2013年12月4日到9日由Research & Branding Group給出的一份報告,所有烏克蘭人中有49%的人支持親歐盟示威,45%的人持反對意見。烏克蘭西部的支持者最多,有84%,中部則有66%。烏克蘭南部僅有33%的人支持親歐盟示威,東部更只有13%。從另一角度看,烏克蘭東部有81%的人反對親歐盟示威,南部有60%的人反對,中部和西部各有27%和11%。[62]另有調查指出三分之二的基輔人支持正在發生的示威活動。[65]
根據 Kucheriv 民主倡議基金和 Razumkov 中心12月20日到24日的一份調查,50%的烏克蘭人支持親歐盟示威,42%的人反對。[64]
12月23日到27日Research & Branding Group的另一份調查指出,50%的烏克蘭人不支持親歐盟示威,45%的人則支持。[63]43%的被調查者認為親歐盟示威的影響「很快會趨向負面」,31%的人則反對上述觀點,17%的人認為親歐盟示威不會帶來消極影響。[63]
Ilko Kucheriv 民主倡議基金會12月7日到8日做出的一份研究顯示,有從全國各地到基輔來的人中92%的人是自願前來,6.8%的人是由公共運動組織而來,1.3%的人是由政黨組織而來。[3][278]70%的人說他們是來抗議11月30日晚警方的暴力行徑,54%的人來為支持與歐盟簽訂同盟協定而示威。在被調查者的要求中,82%的人要求釋放被扣押的示威者,80%的人要求政府下台,75%的人要求總統亞努科維奇辭職並提前舉行大選[3][279]。調查還指出,49.8%的人是基輔居民,50.2%的人來自烏克蘭的其他地方。38%的示威者年齡在15到29歲之間,49%的人在30到54歲之間,13%的人是55歲及以上。57.2%的示威者是男性[3][278]。
在烏克蘭東部,例如頓內茨克、盧甘斯克和哈爾科夫等地,29%的人相信「在某種環境下,獨裁的政府會比民主的政府更好」[280][281]。
根據2013年12月4日到9日由 Research & Branding Group 給出的一份報告,46%的烏克蘭人支持併入歐盟,36%的人支持加入白俄羅斯、哈薩克和俄羅斯的關稅聯盟。支持加入歐盟的人中最多的來自烏克蘭西部(81%)和中部(56%),而烏克蘭南部和東部各有30%和18%的人支持。從另一角度看,支持加入白俄羅斯、哈薩克和俄羅斯的關稅聯盟的人中烏克蘭東部有61%,南部有54%,中部和西部各有22%和7%。[62]
根據社會調查組織「評定」的民意調查,若有公民投票,49.1%的居民會支持加入歐盟,29.6%的人則會投反對票[282]。同時,32.5%的人會投票支持加入白俄羅斯、哈薩克和俄羅斯的關稅聯盟,41.9%的人會投反對票。[282]
2014年2月世界經濟論壇在瑞士達沃斯舉行,而烏克蘭總理米克拉·阿扎羅夫沒有收到參加主要活動的邀請。根據金融時報的吉迪恩·拉赫曼所言,這是烏克蘭政府在應對格魯舍夫街暴亂時濫用暴力所致。[283]
一份美國助理國務卿盧嵐和美國駐烏克蘭大使的電話遭到曝光,她在電話中說維塔利·克利欽科不應該在新一屆政府中就職,還隨口說了句「去他媽的歐盟」。[284][285]德國總理梅克爾表示她認為盧嵐的話「完全不能接受」。[286]之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珍妮佛·帕莎其在評論此事時提到,盧嵐已就其關於歐盟的言論道歉[287],白宮發言人傑伊·卡尼稱由於此事「被俄羅斯政府提到,因而俄羅斯的角色有些值得琢磨了」。[288]
國際財經時報報道稱:「假如斯沃博達黨或者其他極右翼黨派對示威的介入得到更多的曝光的話,他們恐怕會從日益增長的政治腐敗和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影響中得到更多的同情和支持。」[289]
2014年2月23日,烏克蘭語成為烏克蘭唯一法定語言,包括使用人口眾多的俄語也在全國範圍內剔除。[290]此舉引起烏克蘭東部及南部俄語地區民眾的強烈不滿[來源請求],產生了烏克蘭東部及南部脫離烏克蘭加入俄羅斯聯邦的政治運動。
廣場革命期間,俄國在FSB特工基爾金(化名斯特列科夫)等人的領導下派出不穿戴識別標識的俄軍部隊(後被稱為「小綠人」)占領了烏克蘭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各要地,還在遭遇反抗時於新費多里夫卡機場槍殺了烏克蘭軍官。雖然俄羅斯普丁政權曾於2014年3月4日聲稱無意吞併克里米亞[291],但俄國隨後立即於3月7日由俄羅斯聯邦委員會通過了支持吞併克里米亞的法案[292]並獲俄共領導人久加諾夫支持[293]。
隨後,俄國幾度將公投日期從2014年5月22日提前到3月30日,又再提前到3月16日。在克里米亞迅速舉行了不受烏克蘭和國際承認的吞併公投後,俄羅斯宣稱克里米亞「公投入俄」獲高票通過,並於3月21日將克里米亞共和國和塞凡堡市均於3月21日被作為俄羅斯聯邦主體編入克里米亞聯邦管區。
到目前為止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吞併未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
穆迪公司在2013年12月4日報告稱「嚴重抗議的結果是,外幣的需求似乎增加了」,並認為這將對烏克蘭本就可憐的償付能力產生新的打擊。[294]烏克蘭第一副總理謝爾蓋·阿爾布佐夫在12月7日聲明稱如果烏克蘭不能籌集100億美元,就將面臨違約的危險,他說:「我請求貸款來維持,歐洲(聯盟)同意了,但是我們犯了一個錯誤——沒能以書面形式敲定它。」[295]
12月3日烏克蘭總理阿扎羅夫警告稱烏克蘭可能不能完全履行它和俄羅斯的天然氣合同[296],他將此歸咎於2009年1月18日恢復燃氣供應的交易[296]。
12月5日阿扎羅夫聲明稱「因為街頭暴亂,支付退休金、工資、社會保障金、住房供給以及公共部門和醫療機構支出的錢不能到位」,並說政府已盡最大努力來使其到位。[297]公共政策部部長娜塔莉亞·科羅列夫斯加在2014年1月2日聲明,1月份的上述支出將按計劃支付。[298] 12月11日烏克蘭政府改變了社會保障金的發放時間,全因「政府的臨時封鎖」。[299]同一天路透社評論稱「金融困難的危險已把國家逼向破產的邊緣」,並說投資者認為烏克蘭在接下來的五年更可能會違約(鑑於每年為了確保1000萬美元的國家債務,烏克蘭必須要花超過100萬美元)。[300]
惠譽評級12月16日報道稱(政治的)「僵持」已經「加大了政治不可靠性使得外幣需求增加的風險,導致額外的儲備金的損失,增加了混亂的貨幣政策帶來的風險」[301],並說「國家銀行試圖收緊格里夫納的流動性,導致匯率急速上升」。[301]
第一財政副部長 Anatoliy Miarkovsky 12月17日聲明稱烏克蘭2014年度財政預算赤字總計約為3%,有正負0.5%的偏差。[302]
12月18日,即烏克蘭和俄羅斯經濟協議簽訂第二天,烏克蘭總理米克拉·阿扎羅夫說:「現在沒什麼能威脅烏克蘭經濟的穩定了,任何一個經濟因素都不能。」[303]然而,BBC新聞在一篇題為《俄羅斯緊急救助使烏克蘭經濟一團糟》的報道中稱該協議「不能解決烏克蘭嚴重的經濟問題」。[304]
2014年1月21日基輔市政府聲稱基輔市的示威者目前已造成了超過200萬美金的損失,因此打算向所有的遊行示威者要求補償,不管這些人有什麼政治立場。[305]
2月5日格里夫納對美元的匯率掉到5年的最低點。[306]
2月21日標準普爾將烏克蘭的信用評級下調至CCC,並說由於該國缺少「值得注意的改變」而有違約的危險。[307]標準普爾的分析師相信反對派和亞努科維奇當天達成的和解使其「不再那麼拼命接納急需的俄羅斯的援助,從而增加了違約的危險」。[308]
2月起,以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為動機,烏克蘭普及抵制俄貨運動。
報道稱在基輔,「示威場地」(也就是獨立廣場之外的地方)生活「如舊」。[309][310]
本次示威的烏克蘭語名稱「Євромайдан」被現代烏克蘭語和俗語詞典Мислово評為2013年年度詞語[311],網絡分析公司Public.ru則將其評為俄羅斯最流行新詞[312]。
一支烏克蘭和波蘭的樂隊 Taraka 寫出了一首獻給親歐盟示威的歌曲《Podaj Rękę Ukrainie》(直譯為《給烏克蘭一隻手》),歌詞含有數句烏克蘭國歌的內容「Ukraine has not yet died」(烏克蘭仍在人間)[313][314][315]。在一些音樂平台上有許多烏克蘭民歌《Горіла сосна, палала》(直譯為《燃燒的松樹著火了》)的改編歌曲出現。[316][317]
一小段關於2013年革命的名為《Babylon'13》的影片剪輯被製作了出來。[320]
波蘭和烏克蘭的活動家們拍攝了一小段名為《Happy Kyiv》(直譯為《快樂基輔》)的短片,其中混有的法瑞爾·威廉斯的歌曲《Happy》和《Babylon'13》的鏡頭。[321]
2014年2月5日一夥電影攝影師拍攝了一系列關於親歐盟示威中的人們的視頻。[322]
由葉夫根尼·艾菲尼夫斯基(Evgeny Afineevsky)執導的紀錄片《凜冬烈火:烏克蘭自由之戰》於2015年10月9日在Netflix上播映。
2016年上映,由好萊塢導演奧立佛·史東擔任製片、有別於西方主流媒體觀點的紀錄片《Ukraine on Fir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及其2019年的續作《Revealing Ukraine》
許多記者以獨立廣場的日常生活為主題發布了照片[323][324][325][326],還有一藝術家表達了與親歐盟示威的團結[327]。
2014年2月20日舉行的2013–14賽季歐洲聯賽的三十二強中基輔迪納摩對陣瓦倫西亞的比賽被歐足聯將場地由基輔的奧林匹克國家綜合體育場改到了賽普勒斯首都尼柯西亞的GSP體育場[328][329]。
2月19日,參加2014年索契冬奧會的烏克蘭運動員要求帶上黑色的臂帶以紀念在前一天在基輔的暴力衝突中的死者,但被國際奧委會拒絕。不過國際奧委會主席湯瑪斯·巴赫表示了對死者的哀悼。[330]
同一天,高山滑雪運動員格丹娜·馬采斯卡亞宣布退出2014年冬奧會以譴責烏克蘭當局在前一天鎮壓示威者[331]。她和父親在Facebook上寫道:「為示和在獨立廣場的障礙里的戰士們的團結,以及針對政府對示威者的犯罪行徑的抗議,還有總統和他的卑躬屈膝的政府的不負責任,我們拒絕參加剩下的2014年在索契的奧運會比賽」[332]。
在示威者的諸多口號中較廣為人知的是「榮耀歸於烏克蘭,榮耀歸於英雄!」(Слава Україні! Героям слава!)[333]。在烏克蘭人之外,有韃靼人和俄羅斯人也使用了這句話[333][334]。
烏克蘭反抗軍的紅黑色的戰旗是另一個示威者常用的標誌,而這支軍隊也在一定程度上啟發了親歐盟示威者。維多利亞大學的 Serhy Yekelchyk 認為,使用烏克蘭反抗軍的形象和代表物表示了示威者對政府和俄羅斯強有力的抗爭,而不是對示威本身的奉承,說:「(烏克蘭反抗軍旗幟)在基輔的突然出現,是對支持俄羅斯和政府的最強有力的抗議的表現」[335]。這枚旗幟的顏色還象徵了鮮血灑在烏克蘭的黑土地上[33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