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嚴革命[27](烏克蘭語:Революція гідності,羅馬化:Revoliutsiia hidnosti),又稱廣場革命[28]、邁丹革命、烏克蘭革命[2],是於2014年2月在烏克蘭爆發的革命[2][1],運動支持者成功取勝並重組新政府,為廣場起義的最終結局[1]。在2月底最關鍵的五天時間裡,抗爭者與政府安全部隊在首都基輔爆發致命衝突,最終使總統維克多·亞努科維奇被罷免,並恢復2004年憲法。在這期間,俄國於2014年2月20日派兵入侵烏克蘭[29],這也導致了頓巴斯戰爭與俄烏戰爭的爆發[1][2]。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3年11月10日) |
2013年11月,烏克蘭爆發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抗議(被稱為廣場起義),起因是總統亞努科維奇突然決定不與歐洲聯盟簽署《烏克蘭-歐洲聯盟聯合協議》,而是選擇與俄羅斯建立更緊密的關係。此前,烏克蘭最高拉達(烏克蘭議會)曾經以壓倒性多數的投票結果批准與歐盟簽署協議[30]。然而,俄羅斯向烏克蘭施加壓力要求其拒絕該協議[31]。後來訴求活動的範圍擴大,反對者要求亞努科維奇和阿扎羅夫政府下台[32]。抗議者反對他們所見的普遍政府腐敗、濫用權力、寡頭影響、警察暴力和侵犯人權[33][34]。為鎮壓抗議,最高拉達於2014年1月16日通過了反示威法,進一步激起民憤[33]。
2014年1月和2月,基輔的抗議者與金鵰特種部隊爆發流血衝突,導致108名抗議者和13名警察死亡[21],多人受傷。1月19日至22日,一批抗議者在格魯舍夫斯基大街與警察發生的激烈衝突中被殺。此後,抗議者占領了全國各地的政府大樓,阿扎羅夫政府垮台。最致命的衝突發生在2月18日至20日,為烏克蘭自恢復獨立以來最嚴重的暴力事件[35]。數千名抗議者在帶著盾牌和頭盔的活動人士的帶領下向議會推進,遭到警察狙擊手的射擊[21]。2月21日,亞努科維奇和議會反對派簽署了一項協議,以實現臨時團結政府、憲法改革和提前選舉[36]。當日下午,警察撤離了基輔市中心,抗議者最終取得了控制權,亞努科維奇當晚逃離了城市[37]。
次日,即2月22日,烏克蘭最高拉達以328票對0票(約占議會450名議員的73%)投票決定彈劾亞努科維奇[38][39][40][36]。亞努科維奇聲稱投票非法,並向俄羅斯尋求幫助[41]。俄羅斯譴責此次投票為「政變」。隨後烏克蘭南部和東部發生親俄的反革命動亂,俄羅斯占領並吞併了克里米亞[42][43],東部頓巴斯地區的分裂政權占領了政府大樓,宣布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干斯克人民共和國獨立,割據一方並與中央政府派的軍隊發生武力衝突,八年後全面爆發抵抗俄國勢力的戰爭。
最高拉達後來恢復了2004年烏克蘭憲法修正案[44]。由阿爾謝尼·亞采紐克領導的臨時政府成立,簽署與歐盟的協議,並解散了金雕特種部隊。彼得·波洛申科在贏得2014年總統選舉後成為總統。新政府開始將被推翻的政權有關的公務員移出政府[45][46][47]。此外,全國範圍內開始去共產主義(或去蘇聯)化。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