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倫

世界文化遺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巴比伦map

巴比倫(阿拉伯語:بابلBābil阿卡德語Bābili(m)[2]蘇美語:KÁ.DINGIR.RAKI[2]希伯來語בָּבֶלBāḇel[2]古希臘語Βαβυλών Babylṓn)原本是一個閃語族阿卡德人的城市。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前2334年的阿卡德帝國。2019年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Quick Facts 巴比倫, 類型 ...
巴比倫
阿拉伯语:بابل
  • 阿拉伯語:بابلBabil
  • 阿卡德語𒆍𒀭𒊏𒆠 Bābili(m)[1]
  • 蘇美語𒆍𒀭𒊏𒆠 ká.dig̃ir.raki[1]
  • 亞拉姆語𐡁𐡁𐡋Babil[1]
  • 希臘語Βαβυλών Babylṓn
  • 埃蘭語𒀸𒁀𒉿𒇷
Thumb
薩達姆·海珊的夏宮看下去的巴比倫廢墟
類型居住地
屬於巴比倫尼亞
位置伊拉克巴比倫省希拉
座標32°32′11″N 44°25′15″E
面積9 km2(3.5 sq mi)
文化阿卡德亞摩利卡西特亞述迦勒底阿契美尼德希臘化時代帕提亞薩珊
建成時間西元前1894年
廢棄時間西元1000年
現狀廢墟
公眾參觀允許
所有者公眾
考古學家霍姆茲德·拉薩姆英語Hormuzd Rassam羅伯特·科爾德威
官方名稱巴比倫
標準文化:(iii), (vi)
評定時間2019
參考編碼278
所屬國家 伊拉克
地區阿拉伯國家
Thumb
Babylon lies in the center of Iraq
巴比倫在伊拉克的位置
Close

它起初是一個低級行政中心。西元前1894年在由移民者建立的阿摩利人王朝的手裡巴比倫才成為一個獨立的城邦。巴比倫人在他們的歷史上相對更多地被其它移民王朝統治,例如加喜特人阿拉米人埃蘭人迦勒底人。兩河流域的同胞亞述人也統治過巴比倫。

巴比倫城市遺址在今天伊拉克巴比倫省希拉被發現,位於巴格達以南約八十五公里處。這個舉世聞名城市的遺址地處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之間肥沃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現在僅留存著由破損的土磚建築物構成的大型土墩和碎片。城市沿著幼發拉底河建造,被左、右河岸平分成兩部分,配有陡峭的河堤來抵禦季節性的洪水。

現存的歷史資料顯示,巴比倫最初是一個小城鎮,在西元前二千年初變得興盛。在阿摩利人巴比倫第一王朝於西元前1894年興起時它作為一個小城邦獲得獨立。巴比倫宣稱自己是蘇美-阿卡德城邦——埃利都的繼承者。儘管在那時候它還是一個小城市,但是它讓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聖城」尼普爾黯然失色。大約也是這個時候,也就是西元前十八世紀左右,一個名叫漢摩拉比亞摩利人國王第一次建立巴比倫帝國。從這時候開始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南部被人稱作巴比倫尼亞,巴比倫的規模至此開始快速發展,日益膨脹。

巴比倫帝國隨著滅亡而快速瓦解。之後,巴比倫在亞述人、加喜特人和埃蘭人的統治下度過漫長的歲月。在被亞述人毀滅並重建後,巴比倫於西元前608年到西元前539年之間成為新巴比倫王國的所在地。這個帝國由來自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東南角的迦勒底人建立。新巴比倫帝國最後一個國王是一個來自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北部的亞述人。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巴比倫在衰落後又被阿契美尼德帝國塞琉古王朝帕提亞帝國羅馬帝國薩珊王朝統治。

名稱

希臘語形式的巴比倫名字(Βαβυλών)是對阿卡德語Babili的改寫。西元前一千年巴比倫的名字與西元前二千年早期的名字Babilli相比發生了改變。根據主流的詞源學,Babilli的意思是「上帝之門」或者「上帝的通路」(bāb-ili)。[3] 更早的名字Babilla是對一個來源不明且意義不明的非閃族語名字的改寫。[4]

在《舊約聖經》裡,巴比倫的名字是「巴別」בָּבֶל (Babel; Tiberian בָּבֶל Bāvel; Syriac ܒܒܠ Bāwēl)。《創世紀》(11:9)根據動詞 בלבל (bilbél 變亂),把這個詞解釋為「變亂」。

這張地圖顯示了巴比倫帝國的版圖,一個時間是西元前1792年漢摩拉比的崛起,一個時間是西元前1750年漢摩拉比的死亡。

兩河文明

Thumb
被復原的伊斯塔門
Thumb
十七世紀歐洲人對巴比倫所描繪的想像圖

兩河流域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古文明距今已有6000多年。雖然巴比倫現已消失,但其影響(尤其宗教方面)卻很多流存至今,為四大古文明之一。

巴比倫文明大致以今天的巴格達城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以古亞述城為中心,稱為亞述利亞,或簡稱亞述;南部以巴比倫城(今巴比倫省希拉市東北郊)為中心,稱為巴比倫尼亞,意思為「巴比倫的國土」。巴比倫尼亞又分為兩個地區,南部靠近波斯灣口的地區為蘇美,蘇美以北地區為阿卡德,兩地居民分別被稱為蘇美人阿卡德人。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最初就是由蘇美人創造出來的。

蘇美人幾乎和古埃及人同時發明了文字。他們用削尖的蘆葦,把文字刻在泥胚上,然後把泥胚烘乾,成為泥板。由於這種文字形狀成尖劈形,所以被稱為楔形文字

歷史

(大約西元前二十三世紀)一個泥板出現較晚,描述阿卡德的薩爾貢統治,有可能表明了巴比倫更加久遠的歷史。所謂的韋德納年表說,薩爾貢在「阿卡德前面」建立了巴比倫。(ABC 19:51)另外一個年代較晚的年表也類似地說,薩爾貢「挖起巴比倫坑裡的泥土,在阿卡德附近建立與其配對的城市巴比倫」。(ABC 0:18-19)凡·德·米魯普(Marc Van de Mieroop)認為這些資料講述的可能是年代較晚的新亞述帝國國王薩爾貢二世而不是阿卡德的薩爾貢。[5]

語言學家伊格納斯·蓋爾布英語Ignace Gelb認為Babil這個名字是對一更早城名的模仿。黑茨費爾德(Herzfeld)寫過在古伊朗境內的伯爾(Bawer),Babil這個名字可能與Bawer有關係。大衛·洛爾(David Rohl)則認為起初巴比倫相同於埃里都。《聖經》中《創世記10:10》說:寧錄Nimrod巴別(巴比倫)的最初建立者。瓊·奧特茲(Joan Oates)在她書裡的把巴比倫譯作「上帝的通路」,已不再被現代學者接受。

在西元前十九世紀左右,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南部的大片地區被亞摩利人所占據。亞摩利是來自北方黎凡特地區的游牧部落。他們是閃語族人,和生活在巴比倫尼亞、亞述的阿卡德人一樣。但是前者原本不是農民,他們採取著半游牧的生活方式,圈養羊。隨著時間的流逝,亞摩利穀物商人崛起,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南部的幾個城邦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最著名的有伊辛拉爾薩艾什努那拉格什與後來的巴比倫。

經典的年代測定

科泰夏斯稱自己能夠接觸到來自巴比倫檔案館的手稿。這些手稿可以追溯到西元前2286年在位五十年的國王貝爾斯(Belus)建立巴比倫的年代。[6]狄奧多羅斯喬治·辛斯勒(George Syncellus)的年代表引用過他的話。另外的年代數據來自於辛普利丘斯(Simplicius)[7]。他記載卡里希尼斯在西元前四世紀時旅行到巴比倫,然後發現楔形文字泥板上最早的天文觀測記錄比亞歷山大大帝於西元前331年征服巴比倫早1903年。331年加上1903年等於2234年。西元前2234年可以作為巴比倫建立的年代。伯諾索斯(Berossus)提出了另外一個相近年代。他根據普林尼(Pliny)[8]提出在巴比倫進行的最早的天文觀測比希臘的浦洛紐斯(Phoroneus)時代早490年,也就是西元前2243年。拜占庭的思特凡努斯(Stephanus)寫道巴比倫的建立比特洛伊之戰的年代(西元前1229年,由米蒂利尼赫拉尼庫斯提出)早1002年,也就是說巴比倫的建立可以追溯到西元前2231年。[9]這些年代都把巴比倫的建立定位在西元前二十三世紀。可是在近幾個世紀破譯楔形文字以來,人們並沒有發現與這些經典觀點(後楔形文字)相符的楔形文字記錄。

古巴比倫時期

西元前2006年,埃蘭人入侵兩河流域,摧毀了阿卡德人蘇美人建立的烏爾第三王朝。第一個巴比倫王朝由一個名叫蘇穆-阿布阿摩利酋長於西元前1894年建立。他宣布從鄰近的城邦卡扎魯(Kazallu)獨立,以幼發拉底河河畔的巴比倫城為首都。從那時起,美索不達米亞就被稱為「巴比倫尼亞」,那裡所有居民都被稱為巴比倫人。亞摩利人和蘇美人、阿卡德閃族人不同,他們不是美索不達米亞的土著人。他們來自西邊的土地,是半游牧的閃族入侵者。西元前21世紀到西元前20世紀期間,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古亞述帝國強大的國王們干預亞摩利人控制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阿卡德語城邦。可是在亞述人把他們的注意力轉向殖民小亞細亞之後,亞摩利人終於開始取代南部的土著統治者。

巴比倫控制著周圍一小片領土,一直被籠罩在更加古老,更加強大的城邦的陰影下,例如亞述、以欄、伊辛和拉爾薩。大約是一個世紀後,它成為漢摩拉比的短命王朝的首都,情況才發生了變化(於西元前1792年到西元前1750年之間)。漢摩拉比因把巴比倫尼亞的法律編纂成漢摩拉比法典而聞名於世。這對法學思想有著深遠的影響。

漢摩拉比用武力統一了兩河流域後,建立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專制國家。他個人集宗教軍事行政司法水利建設等各種大權於一身。為了更有效的統治自己的國家,他頒布了著名的《漢摩拉比法典》。法典共282條,刻在一塊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10],是迄今發現的最早完備成文的法典。

Thumb
巴比倫古城的全景圖,位於巴格達南85公里。

在漢摩拉比統治後,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南部被稱作巴比倫尼亞。平原北部在幾個世紀前就已經被亞述統一。在漢摩拉比死後,他的帝國迅速瓦解。這個亞摩利王朝對面積大幅度縮水的巴比倫尼亞進行統治,一直維繫到西元前1595年。[11]在這時候,屬於印歐語系西臺人小亞細亞入侵。

在西臺人劫掠巴比倫之後,從古伊朗西北部扎格羅斯山脈湧來、早已定居於此的加喜特人,將西臺人掠走的巴比倫主神馬爾杜克的神像奪回,將其與加喜特王族的守護神舒卡穆納(Shuqamuna)同等供奉,並就此開始統治巴比倫,領導一個王朝。這個王朝持續了435年,一直延續到了西元前1160年。巴比倫城市在這期間改名為柯瑞狄尼阿什(Karanduniash)。

可是加喜特巴比倫最終成為了他們美索不達米亞同胞——北部的中亞述帝國(西元前1365年——西元前1053年)和東部的埃蘭——的附庸。在加喜特時期,這兩個強權經常干涉、劫掠或控制巴比倫。在西元前1235年,亞述王圖庫爾提-尼努爾塔一世繼承了巴比倫的王位,成為第一個統治這裡說阿卡德語的美索不達米亞土著人。

據估計,巴比倫在西元前1770年到西元前1670年和西元前612年到西元前320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它可能是第一個人口突破二十萬的城市。[12]據估計,它城市面積最大時大約在890[13]至900公頃之間。[14]

到了西元前1155年,在亞述人和以欄人持續的侵略下,加喜特人失去了在巴比倫的控制權。然後一個說阿卡德語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南部本土朝代第一次統治了這塊地區。可是巴比倫國力羸弱,是亞述的附庸。它無能的國王無力阻止來自國外的西閃語族移民者進入、開發巴比倫尼亞——西元前11世紀移民者由阿蘭人蘇特人(Suteans)構成,西元前10世紀主要是迦勒底人。在西元前十一世紀後期阿蘭人短暫地統治過巴比倫。

Thumb
在巴比倫戰爭期間的辛那赫里布 他在尼尼微的宮殿的浮雕

亞述時期

貫穿整個新亞述帝國時期,巴比倫尼亞在亞述持續的統治下或者間接控制下。在亞述的辛那赫里布統治期間,巴比倫尼亞經常出現暴動,由迦勒底酋長麥若達赫·巴拉丹二世領導,與以欄人結盟。在巴比倫城被徹底摧毀後,暴動才被鎮壓下去。在西元前689年,它的城牆、寺廟和宮殿被夷爲平地,瓦礫被拋到早期巴比倫南部邊境処一片被稱爲「阿拉圖(Arakhtu)」的海域中。這種對宗教中心的摧毀,震驚了大衆。而幾年之後,辛那赫里布在向尼斯洛神(Nisroch)祈禱時,被自己的兩個兒子謀殺,也被認爲是遭到了神明的天譴。辛那赫里布的亞述繼承者薩爾哈東火速重建古老的城市,在這裡加冕,每年都在此居住一段時間。薩爾哈東死後,巴比倫尼亞留給他年長的兒子——亞述王子沙瑪什順烏金統治。沙瑪什順烏金在因巴比倫民族主義變得狂熱後,在西元前六百五十二年對他的哥哥兼主人亞述巴尼拔發動了內戰。亞述巴尼拔在尼尼微統治著國家。沙瑪什順烏金得到了臣服於亞述的民族的幫助,包括以欄人、迦勒底人、兩河流域南部的蘇特人和在兩河流域以南沙漠居住的阿拉伯人

巴比倫又一次被亞述人圍攻,它的盟友突然垮掉,在饑荒中投降。亞述巴尼拔髒化這個城市,慶祝了一個和解儀式,但不冒險與主(Bel)「握手」。一個名叫坎達拉努的亞述總督受到信任來統治這個城市。在亞述巴尼拔死後,亞述帝國因為一系列的小內戰而開始解體。亞述-埃提爾-伊蘭尼辛-舒姆-利希爾和最後的辛-沙-里施昆三個亞述國王接連統治。可是,巴比倫民族主義者[15]最後像許多其他近東族群一樣,利用亞述內部混亂的狀態,趁機脫離了亞述的統治。隨後亞述帝國被民族聯盟推翻了,巴比倫人見到了另外一個神聖復仇的例子。[16]

新巴比倫迦勒底帝國

迦勒底國王那波勃來薩的統治下,巴比倫終於擺脫了亞述的統治。他與基亞克薩雷斯——米提亞人波斯人斯基泰人西米里人的國王結盟,在西元前612年到西元前605年之間摧毀了亞述帝國。巴比倫因此成為了新巴比倫帝國的首都(有時且有可能被錯誤地叫做迦勒底帝國)。[17][18][19]

隨著巴比倫恢復獨立,建築工程的新紀元隨之而來。那波勃來薩的兒子尼布甲尼撒二世(西元前605年——西元前562年)把巴比倫打造成古代世界的奇蹟之一。[20]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全部重修帝國的庭院,包括重建七曜塔(Etemenanki ziggurat)和建造伊什塔爾城門——環繞巴比倫周圍的八個門中最壯麗的一個。柏林帕加馬博物館擁有伊師塔門的重建版。原來的伊師塔門只留下了地基和散落的磚。

尼布甲尼撒也對空中花園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蹟之一)的建造有功。傳說他為了思鄉的妻子安美依迪絲(Amyitis)而建造了這個花園。它是否存在存有爭議。儘管德國考古學家羅伯特·考德威(Robert Koldewey)的發掘被認為發現了它的地基,許多歷史學家不同意它的位置,也有些歷史學家相信它與亞述首都尼尼微的花園混淆了。[21]

迦勒底人的統治沒有持續多長時間。人們不清楚涅里格利沙拉巴施馬爾杜克是迦勒底人還是土著巴比倫人。最後一個統治者那波尼德(西元前556年—西元前539年)和他的兒子攝政王伯沙撒是來自哈蘭的亞述人。

波斯奪取巴比倫

在西元前539年,新巴比倫帝國俄庇斯之戰中被波斯國王居魯士二世擊敗。巴比倫著名的城牆確實是刀槍不入,只有通過城門或者通過幼發拉底河才能進入。幼發拉底河在厚實的城牆下面退潮。河流流入和流出處都配有金屬大門,防止有能力潛水且能夠游到大門的入侵者。居魯士(或者他的將軍)制訂了一個利用幼發拉底河進入城市的計劃,命令多批部隊停留原地,等候指令。一直等到巴比倫人全國性節日的夜晚(普遍認為是《但以理書》第五章里伯沙撒王的宴會),居魯士部隊改變幼發拉底河上游的河道,導致幼發拉底河水位下降到男人大腿中部高或者全乾。士兵通過河道在牆下方行進。波斯軍隊占領了城市內部的外圍區域,因此市中心就很容易拿下了。希羅多德詳盡地描述了這一歷史事件[22]。《希伯來聖經》裡的文章也提到了。[23][24]居魯士下達法令,允許俘虜回家,包括猶太人,允許俘虜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

在居魯士和後來的波斯王大流士大帝統治下,巴比倫成為了第九轄區的首府(南方是巴比倫尼亞,北方是亞述)。它同樣也是學習和科技進步的中心。在波斯阿契美尼德期間,古巴比倫的天文和數學的藝術重獲新生,繁榮發展。巴比倫的學者完成了星座圖。這個城市是波斯帝國——當時已知世界最強大的勢力的行政首都。它在這個地區扮演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的重要角色。許多已經做出的重要的考古發現讓人對那個年代有了更好的理解。[25][26]

早期波斯國王嘗試去維持馬爾杜克的宗教儀式。但是到了大流士三世時期,過高的賦稅和頻繁戰爭的制約導致巴比倫主要聖地和運河的破敗,也導致了周圍區域的分裂。叛變頻繁地發生。在西元前522年(尼布甲尼撒三世),西元前521年(尼布甲尼撒四世)和西元前482年(貝爾-史瑪尼(Bel-shimani)和沙瑪什-俄日巴(Shamash-eriba))土著巴比倫人國王短暫地恢復了獨立。可是這些叛亂相對很快地被鎮壓下去。巴比倫的城市和領土被波斯人穩固地統治了兩個世紀,一直到西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大帝的到來。

希臘化時期

西元前331年,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最後一任國王——大流士三世高加米拉戰役中被古馬其頓希臘統治者亞歷山大大帝擊敗。當年十月,巴比倫淪陷於年輕的征服者。這次侵略的當地記述指出亞歷山大的統治不擾民。[27]

巴比倫在亞歷山大的統治下恢復了作為學問與貿易中心的繁榮。但亞歷山大在西元前323年死於尼布甲尼撒的宮殿,隨後,他的將軍們——繼業者瓜分了他的帝國。然後戰爭持續了數十年,巴比倫又處在紛爭的中心。

不斷的動盪幾乎掏空了巴比倫城。一塊西元前275年的泥板記載巴比倫的居民被運送到塞琉西亞。這裡在建造一座宮殿和以古代名字埃薩吉拉(Esagila)命名的廟宇。隨著此次驅逐出境,巴比倫城市變得無足輕重了,儘管在超過一個世紀後,它的聖殿裡仍在舉行獻祭儀式。[28]到西元前141年帕提亞帝國接管這片地區時,巴比倫城已經被徹底廢棄了。

波斯薩珊帝國時期

在帕提亞人及後來薩珊波斯人的統治下,巴比倫(和亞述一樣)作為波斯帝國的行省度過了九個世紀,直到西元650年。它一直擁有著它自己的文化和人民。這裡的人說著各式各樣的阿拉姆語,一直認為他們的家鄉是巴比倫。他們文化產物的例子經常能夠在巴比倫的塔木德諾斯底曼底安宗教(Gnostic Mandaean religion)、東儀基督教(Eastern Rite Christianity)與摩尼教里找到。基督教在西元一、二世紀來到兩河流域,阿拉伯伊斯蘭征服前,巴比倫是景教的一個主教的所在地。

穆斯林的征服

在西元七世紀中葉,擴張中的阿拉伯帝國侵略、移民兩河流域。伊斯蘭化時期隨之而來。巴比倫作為一個行省而被同化。儘管阿拉姆語和景教至今尚存(但更多地集中在伊朗北部的亞述人中),但是兩者最終被邊緣化。曼達主義(Mandeanism)的境遇也差不多。人種上土著的兩河流域人、說東阿拉姆語的迦勒底天主教和亞述景教成員直至今日仍然認同巴比倫人/兩河流域人/亞述人的身份。

《聖經》的敘述

《創世記》10:10說:位於示拿(Shinar)的巴別(巴比倫)是以力Erech、阿卡德和甲尼(Calneh)的鄰居。[29]

巴比倫貫穿整部《希伯來聖經》(大部分稱為「迦勒底」),包括巴比倫之囚。它也在幾部預言書裡占有突出位置。在巴比倫失去政治中心地位許多個世紀後,《新約啟示錄》提到了它。一些學者認為天啟文獻用它來指代羅馬帝國[30]

考古

Thumb
尼布甲尼撒二世時期(約西元前600年)的巴比倫城市格局。
Thumb
攝於1932年的巴比倫遺址

巴比倫的遺址由許多土墩組成,占據著一塊長約兩千米,寬約一千米的長方形區域,由北向南延伸。遺址西面邊界與幼發拉底河接壤,另一面邊界是古代城牆。起初,幼發拉底河大致將城市一分為二。這在這個地區很常見。但是河流改變了它的河道,因此遺址原來西邊部分的殘骸現在被淹沒了。位於河流西邊的城牆有部分尚存。有幾個遺址土墩更加重要。

它們包括

  • 科爾俄撒(Kasr)——也叫做城堡王宮。它是新巴比倫那波帕拉薩爾和尼布甲尼撒的七曜塔所在地,位於遺址中心。
  • 阿姆蘭·伊本·阿里(Amran Ibn Ali)——位於遺址西面,高達二十五米,是最高的土墩。這是埃薩吉拉的遺址,一座馬杜克的神廟,帶有各獻給伊亞(Ea)和拿布(Nabu)的聖地。
  • 胡梅拉(Homera)——一座位於西邊被染紅的土墩。大部分希臘化遺址在這。
  • 巴比勒(Babil)——位於遺址北邊盡頭,約有二十二米高。從古至今,這裡的磚一直遭到盜竊。尼布甲尼撒的宮殿就建在這裡。

遺址土地的使用可以追溯到西元前三千年晚期。在巴比倫第一王朝時期,也就是西元前二千年早期,土地使用到達一個高峰。該千年晚期的加喜特巴比倫王朝時期,土地使用又達到高峰。不幸的是,在巴比倫遺址幾乎沒有發現那個時期的遺蹟。首先,該區域的地下水位在過去的時間裡極大地上升。目前標準的考古方法無法獲取早於新巴比倫帝國時期的遺物。第二,新巴比倫國民對城市進行了大規模重建,導致大量早期遺蹟被摧毀或無人知曉。第三,城市大量的西半部份位於幼發拉底河水下。第四,巴比倫在發動叛亂抗拒異族統治後被人劫掠了很多次,最著名的是西元前二千年西臺人和以欄人以及西元前一千年新亞述帝國和阿契美尼德帝國的劫掠。最後,人們一直在大規模挖掘遺址的建築材料。

關於早期巴比倫的知識必須從其他地方發現的銘文獲得,例如烏魯克尼普爾哈拉頓(Haradum)。而新巴比倫的信息可從遺址挖掘和古典文獻得來。巴比倫被一些古典歷史學家描述過,甚至被訪問過,包括科特夏斯希羅多德昆圖斯·庫爾提烏斯·魯福斯斯特拉博克來塔卡斯。這些記錄不一定精確,帶有一些政治謊言,但仍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在1811-12年和在1817年,克勞地亞斯·詹姆斯·里奇進行了對巴比倫第一次有記錄的發掘。[31][32]在1827年,羅伯特·米格那短暫地發掘過遺址。[33]威廉·洛夫特斯在1849年訪問此地。[34]

奧斯丁·亨利·萊亞德在1850年短暫停留期間進行了一些探測,然後就放棄了。[35]費爾尚斯·菲涅爾和居里什·奧佩爾從1852年到1854年深度發掘了巴比倫。不幸的是,他們大部分工作的成果因為木筏失事而沉入底格里斯河。[36][37]

亨利·克萊思維克·勞林森和喬治·史密斯在1854年短暫地在此地工作。下一次發掘-主要的一次由荷姆茲德·拉斯薩姆代表大英博物館進行。工作從1879年開始,一直進行到1882年。遺址上發生的大規模盜掘刺激了這次發掘的發生。拉斯薩姆通過大規模發掘搜尋文物,出土了大量楔形文字泥板和其他發現物。那些年代普遍存在的狂熱發掘方法對考古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38][39]

來自德國東方學會由羅伯特·考德威率領的團隊在巴比倫進行了第一次科學考古發掘。這項工作在1899年到1917年間每年都進行。一直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工作被打斷。主要挖掘的力量集中在馬杜克神廟上及其與之連接的遊行道路和城牆。數以百計的泥板和上述的伊師塔門被運回德國。[40][41][42][43][44][45]

在1956年海因里希和在1962年施密德代表了德國考古協會進行了進一步工作。倫曾的工作主要與希臘化劇院有關。施密德的工作主要與七曜塔神廟有關。[46]

在更近的時間裡,白甘米尼代表都靈中東和亞洲發掘中心和伊拉克義大利考古科學協會對巴比倫遺址進行發掘工作。在1974年一個季度的發掘標誌著這項工作的開始。隨之他在1977年進行了一次地形的調查。[47]焦點在澄清複查德國老數據時產生的疑問。在十年後,白甘米尼於1987年到1989年返回了遺址。這次工作專注於巴比倫蜀安娜城區艾莎拉和尼努爾塔神廟周圍區域。[48][49]應該指出的是在巴比倫修復期間,一些發掘和空間的清理由伊拉克國家遺址和遺產組織完成。考慮到這個國家過去幾十年的情況,考古活動的發表為人所理解地達到了最低谷。[49][50]

重建

  • 1983年,薩達姆·海珊開始在舊遺址上重建城市(因此,文物和其他發現物現在可能在城市下面),投資修復和新建建築。他模仿尼布甲尼撒在許多磚刻上他的名字。一條頻繁出現的銘文如下:「這由薩達姆·海珊建造,他是尼布甲尼撒的後代,榮耀伊拉克。」這使人想起烏爾的七曜塔。此塔每一塊磚被印上「烏爾納姆,烏爾之王,建造了南那神廟。」在海珊倒台後,這些磚成為藏品,受人歡迎。廢墟的修復行為中止。他也在廢墟的入口放置了他自己和尼布甲尼撒的巨型畫像,把遊行通道一條大型古代石頭大馬路和巴比倫之獅一個約有2600年歷史的黑石雕刻支撐住。
  • 海灣戰爭結束後,薩達姆想要在一些古代廢墟上建造一座現代宮殿;它被建造成為一座金字塔風格的蘇美七曜塔。他把它命名為薩達姆山丘。在2003年,當伊拉克戰爭開始時,薩達姆已經準備好開始建設一條穿越巴比倫的纜車線,而該項目因局面失控而終止。
  • 在2006年4月份發布的一篇文章說,聯合國官員和伊拉克領導已經計劃好修復巴比倫,讓它成為一個文化中心。[51]
  • 在2009年5月,巴比倫省政府把遺址對遊客開放。

美國軍事活動的影響

在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之後,海軍陸戰隊第一遠征軍的將軍詹姆斯·康威領導美軍,把軍事基地阿爾法軍營建在了古代巴比倫廢墟上,其中包括許多設施,例如直升機升降平台。

美軍已經占據遺址一段時間,對考古記錄造成了無法修復的損害。在大英博物館近東部的一份報告裡,約翰·柯蒂斯博士講到考古遺址中的許多部分如何被平整,作為直升飛機的升降區域和重型交通工具的停車位。柯蒂斯寫道:占領部隊「對伊師塔門造成了重大破壞。這是遺址里最出名的遺蹟之一……美軍交通工具碾碎了擁有兩千六百年歷史的磚道,考古碎片灑落在遺址里,在古代沉積物中至少挖出了十二條戰壕,軍事土方工程污染了遺址,讓未來的科學家難以做進一步的研究……士兵們試著從伊師塔門牆上搬走帶有龍雕刻的磚塊。這對所有九個帶有龍雕刻的磚塊造成了破壞。」[52]

一名美軍發言人稱:美軍已經與「巴比倫博物館的負責人」商量過工程施工。[53]

伊拉克國家遺產與遺址委員會領導多恩·喬治稱:「混亂需要數十年來清理。」[54]2006年4月,海軍陸戰隊第一遠征軍前指揮官約翰·科勒曼上校為軍事人員在其領導下造成的破壞而發表道歉,但同時稱「美國的存在阻止了來自其他掠奪者更大的破壞」[55]

現代

巴比倫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56] 目前有數千人居住在巴比倫古城牆內,儘管法律限制建築,但社區仍在迅速發展。 [57]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