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居魯士二世(古波斯楔形文字:𐎤𐎢𐎽𐎢𐏁,Kūruš;波斯語:کوروش بزرگ;古希臘語:Κύρος;約前600年或前576年—前530年[5])即居魯士大帝[6],中文《新舊約聖經》譯為古列,現代中文譯本改譯為塞魯士[7]。他是波斯帝國創建者、阿契美尼德王朝(後世篡位的大流士大帝單方面宣稱其和居魯士大帝都是阿契美尼德家族)第一位國王(前559年—前529年在位)[8]。在他的統治下,帝國不僅囊括了古代近東的所有文明國家,還包括了大部分西南亞,和一部分中亞及高加索地區。他的帝國從西邊的赫勒斯滂到東邊的印度河,是前所未有的最大帝國。[9]他的稱號的全稱為大帝,波斯國王,安善國王,米底國王,巴比倫國王,蘇美爾和阿卡德國王,四方之王。他還透過居魯士圓柱宣布了可能是歷史上第一份重要的人權宣言(大約在西元前539年到530年之間)。
居魯士大帝在位的時間大約在29到31年間。他首先征服了米底王國,然後是呂底亞王國,緊接著是新巴比倫王國。大約在征服巴比倫前後,他領導了一次到中亞的遠征,在遠征中摧枯拉朽,「毫無例外的征服了每一個國家」。[10]居魯士大帝沒有機會進入埃及,因為他在西元前530年12月死在了沿錫爾河攻打馬薩格泰的戰役中。[11][12]他的兒子坎比塞斯二世繼承了王位,更在他短暫的統治期間征服了埃及,努比亞和昔蘭尼加。
居魯士二世為波斯部落領袖坎比塞斯一世之子,其祖父為居魯士一世。他們部族世代據有埃蘭東部和帕爾薩(今法爾斯)之一部,其首領被稱安善王[13]。西元前558年領導波斯部落聯盟,定都帕賽波里斯,當時波斯還只是米底(瑪代)王國的一個附庸。西元前550年,居魯士征服他外公阿斯提阿格斯所統治的米底王國,開始使用「米底諸國國王」的稱號。繼而征服帕提亞。
前546年征服呂底亞和小亞細亞的各希臘城邦。西元前545年至前539年,相繼征服德蘭吉亞那、馬爾吉安那、花剌子模、粟特、巴克特利亞、阿里亞、格多路西亞、薩塔吉底亞、阿拉科西亞、犍陀羅等地;斯基泰人亦告臣服。
西元前539年,居魯士率波斯大軍攻占巴比倫,兼併新巴比倫王國。此時居魯士的擴張達到了頂峰;巴比倫以西直至埃及邊界的許多國家,紛紛自願歸順波斯人。
居魯士大帝締造亙古未有的大帝國[9],巴比倫也成為他的行宮之一,他接受尊號為「巴比倫之王,蘇美爾與阿卡德之王」(四方之王)[13]。由於他採取十分寬容政策對待那些被他征服的國家,與之前的迦勒底王國的高壓統治正好形成對比,因此在波斯帝國統治期間,西亞都得以保持和平狀態,文化藝術得以興盛。希臘史家色諾芬為他寫有一部《居魯士傳》。
居魯士於前522年去世,其死亡有多種說法,一說是居魯士出征中亞的游牧部落馬薩革泰人,以計謀殺死其首領斯帕爾迦披西斯王子;不料其母托米麗絲在悲憤之餘,拒絕投降波斯,領軍繼續反抗以為其子報仇,把波斯軍隊殺得死傷慘重,甚至居魯士本人也在這一場戰爭中陣亡。馬薩格泰女王找到居魯士的屍體之後,割下他的頭顱,放進盛滿血的革囊。她以此實踐自己的誓言,讓居魯士「飽飲鮮血」。
然而,其子坎比塞斯二世擊敗馬薩革泰人並殺死托米麗絲,而且將居魯士的遺體安葬於帕薩爾加德(今伊朗法爾斯省境內)[13]。
另外一說則是居魯士在首都帕薩爾加德病逝。
帕薩爾加德現留有其大理石陵墓。
卡山德里亞的阿里斯托布魯斯曾應亞歷山大大帝之請訪問過該墓兩次。斯特拉波和阿利安在其著作中都根據阿里斯托布魯斯的見證描述過該墓[14]。
《聖經》中提到,居魯士二世(按照不同聖經翻譯版本中稱他為古列、塞魯士)下令修復巴比倫、亞述、埃蘭以及猶太人的神廟,准許被歷代巴比倫國王強行遷至美索不達米亞的人民重返各自的國家。「釋放巴比倫囚虜」一事,這件事情卻是應驗了早就記在猶太人所擁有的《聖經》中的預言,在聖經以賽亞書中被稱為公義。由於《聖經》的緣故,居魯士二世的形象在古代東西方的文學和歷史著作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