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山區 (上海市)
中國上海市的市轄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上海市的市轄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寶山區是上海市市區北部的市轄區,為中心城區拓展區。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成立於此。其前身寶山縣為上海市區的母縣之一。四川北路、閘北、江灣、大柏樹、五角場、真如等地區皆為寶山故土。今日寶山之區境源於1988年寶山縣和吳淞區的合併,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個撤縣設區之改制。全區位於長江以南,濱黃浦江,上海中環、上海外環、上海郊環橫跨區境,與上海市楊浦區、虹口區、靜安區、普陀區、嘉定區以及江蘇省太倉市毗連。區名因明代永樂年間興築的烽堠土山而得名。清雍正三年(1725年)八月,寶山縣由嘉定縣析置,其後境域幾經更迭,於上海特別市之成立時寶山縣劃出閘北市、吳淞鄉、殷行鄉、江灣鄉、彭浦鄉、真如鄉、高橋鄉等市鄉,至1988年建區至今。區境內有中國最大的鋼鐵聯合生產企業——寶武集團及石洞口發電廠等大型企業。吞吐量穩居亞洲第一、全球第四的吳淞口國際郵輪港位於區境東部的淞寶地區。根據上海2035規劃,寶山區被分為中心城區、主城片區、羅店城鎮圈三部分。其中主城片區承載上海市區市級城市副中心——吳淞。區人民政府駐友誼路街道密山路5號。
寶山一名源自原境內的一座人工堆砌的土山。明永樂十年(1412年),平江伯陳瑄上奏,稱直隸蘇州府嘉定縣濱海一帶處於諸河的會沖,因為沿岸平緩沒有標識,導致漕運船隻遇惡劣天氣時,極容易觸岸翻船,因此準備於嘉定縣的清浦(今位於浦東高橋鎮以北海中)一帶修築土山,並建設烽堠。隨後明太宗同意此議,當年五月,陳瑄在十日完成了一座方一百丈,高三十餘丈的土山[2]。因土山建造前,當地百姓曾隱約於築山處見到有像山一樣的影像,建成後果然與原預見的一樣,所以百姓以為有神靈顯聖,因此稱為寶山,而皇帝也以俗稱正式賜名寶山[3]。
寶山西部地區成陸後,原屬吳郡婁縣。梁天監六年(公元507年),婁縣析拆信義縣,又改隸信義縣,此後又屬於崑山縣。宋建炎初,設立巡檢司於江灣,建炎四年(1130年),浙西制置使韓世忠抗金駐軍於此。紹興和議後,江灣又逐漸成為商賈匯聚之地。開禧二年(1206年),黃姚鎮發展成為長江口的主要港埠,朝廷於黃姚鎮設立稅場。宋嘉定十年(1217年),全境改屬新設立的嘉定縣。寶慶元年(1225年),顧涇設立水軍營寨,稱顧涇水軍巡檢司。
入元以後,因棉花種植技術的引入,沿海一帶逐漸成為棉花產區。大德八年(1304年),任仁發出任都水少監,協助都水監李果、江浙行省平章事徹爾展開疏浚吳淞江的工程。延祐二年(1315年),大場鎮出現東陽義塾,並邀請著名書法家趙孟頫為之題字。泰定元年(1324年),江浙行省左丞多爾濟巴勒與任仁發再次疏浚吳淞江。至正年間,羅升移居今羅店鎮一帶開店並形成集市,因而得名羅店。
洪武十九年(1386年),吳淞口西岸設置吳淞江守御千戶所,東岸則設置清浦旱寨。四年後,因海潮泛濫,沿海興建海塘1810丈。洪武三十年(1397年),清浦旱寨增築為土城。永樂元年(1403年),蘇松兩府水災泛濫,戶部尚書夏元吉受命治水,疏浚大黃浦與范家浜等河道。永樂十年(1412年),於清浦旱寨濱海處興築土山,並定名為寶山,明太宗親自撰文,並立石至今。
成化八年(1472年),嘉定知縣白思明於海岸外自寶山至瀏河增築護塘、備塘各一座。正德年間,由於棉花種植面積的擴大,境內紡織業迅速發展,大場鎮等地形成土布交易市場。嘉靖十六年(1537年),興建吳淞江守御千戶所新城,十七年後改建為磚城,建縣以後成為寶山縣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犯境,先於江東的寶山登陸劫掠,隨後前往吳淞所、黃姚等地。次年,倭寇首領汪直率寇再犯,劫掠寶山、吳淞、黃姚、月浦、羅店等地,直至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患逐漸彌平。同年設置協守吳淞中千戶所,萬曆五年(1577年)更名為寶山守禦千戶所[4]。
萬曆十年(1582年)七月,颱風過境,衝決海塘,寶山因大海潮而坍入海中。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吳淞所舊城東北方坍入海中。崇禎十四年(1644年),黃姚鎮受海潮衝擊逐漸坍塌入海。
順治十七年(1660年),於黃浦江西岸的楊家嘴口興建西炮台。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又於黃浦江東岸興建東炮台。雍正二年(1724年),原屬蘇州府的太倉州升為太倉直隸州,嘉定縣由蘇州府改隸之。三年(1725年)八月,將嘉定縣東部析置寶山縣,最初與嘉定縣同城而治,次年,縣治遷往吳淞所城。乾隆十一年(1746年),首部《寶山縣誌》刊印。道光十五年(1835年),因異常風潮,吳淞口東西兩岸的海塘共計5000餘丈被沖毀,事後江蘇巡撫林則徐重修寶山海塘。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英軍進犯吳淞口,吳淞戰役爆發,陳化成率軍抵抗,但因兩江總督牛鑒的潰逃,陳化成軍陷入孤軍奮戰,最終殉國,寶山縣城亦告失手。英軍之後沿江而上。兩年後,長興島的鴨窩沙開始圍灘造田。
咸豐三年(1853年)八月,小刀會攻占寶山縣城。咸豐十年(1860年)和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軍兩次進攻寶山縣城,但均未破城。同治四年(1865年),吳淞至上海間開始架設電報線路。同治十三年(1874年),吳淞道路公司成立,興築中國首條運營鐵路淞滬鐵路。雖兩年後由清政府拆除,但1896年又得到了重築。光緒十二年(1886年),橫沙開始圍墾,同時又修筑北炮台。1898年,吳淞主動開埠,同時寶山出現城市圖書公會,並於次年改制為藏書會,成為全境最早的公共圖書館。1900年,慧根和尚自緬甸請來玉佛兩尊在江灣鎮興建佛寺,並命名為玉佛寺,直至辛亥革命後遷往今址。1901年,寶山縣開辦新學,稱寶山縣學堂。1905年,馬相伯與嚴復在吳淞提鎮行轅舊址創建復旦公學。1906年,現代警務機構被引入,正式開辦吳淞巡警,原創辦於上海的中國公學遷往炮台灣一帶。1911年10月,因地方自治的施行,寶山縣議會經選舉後正式集會。11月,因響應陳其美的光復運動,吳淞亦宣布獨立,隨後民軍開進寶山縣,寶山宣布光復。
民國元年(1912年)9月,吳淞商船專科學校在吳淞炮台灣建立。次年,二次革命爆發,由居正、劉福彪和鈕永建率領的三支討袁軍進駐吳淞炮台、吳淞鎮和寶山縣城。但北洋軍迅速反應,由吳淞口、江灣和張華浜進攻,最終討袁軍解散。1914年,寶山縣隸屬於滬海道。1916年10月,首座公共體育場在吳淞鎮北側建立。次年,同濟德文醫學堂由華人接管,遷入吳淞的中國公學處,1919年在教育部主持下新建校舍。1918年,江灣鎮開辦電氣公司供應電力。同時,盧永祥派兵會同滬北工巡捐局自虬江橋至張華浜興建寶山第一條公路,定名軍工路。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同濟及縣內學生、商號一致響應開展罷市罷課。1921年3月,滬太路正式開工,至次年3月即完工通車。次年,上海大學在境內南部的閘北青雲路創辦,于右任出任校長。暨南大學也由南京遷往境內的真如車站北側。
1924年8月,江浙軍閥開戰,寶山縣亦受波及,淞滬聯軍盧永祥、何豐林部與江蘇齊燮元部,在羅店、大場、盛橋、月浦和劉行等地展開混戰。當年,商辦閘北水電股份有限公司接管閘北水電廠,並在殷行鄉遷建新廠,至1927年開始供水,1929年開始供電。持志大學也於當年在江灣開辦。1925年五卅慘案的爆發,境內學生、工人均趕往市區參加遊行,同時舉行罷工、罷課和罷市活動。
1927年2月,中國國民黨寶山縣黨部秘密成立。3月21日上海爆發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位於吳淞的永安紗廠、吳淞機廠和學生等近千人包圍縣內警察署。
1927年7月,因上海特別市成立,因擬將縣境南部各鄉和楊行、大場等地劃入上海引發劃界爭執。9月,國立勞動大學於江灣創辦,各界人士捐建的「五卅」殉難烈士墓於江灣方家木橋建立,直至1939年被日軍炸毀。1928年,經蔡元培、王世傑出面協調,內政部決定將閘北、江灣、殷行、吳淞、真如、高橋和彭浦等市鄉劃歸上海特別市,劃界爭執自此結束。1929年寶山縣電話交換所建成,城廂與各鄉鄰縣電信接通。
1932年2月3日,日軍向吳淞鎮和張華浜進犯,被國民革命軍擊退。次日,日艦和日機輪番轟炸吳淞炮台。此後,國民革命軍與日軍在寶山多地展開交火,直至3月3日,中日雙方遵照國際聯盟要求宣布停戰。1936年,闢築一二八紀念路,同時興建無名英雄紀念墓和廟行紀念村。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8月22日,日軍集結於附近江面,並於次日正式登陸,重點進攻羅店等地。9月1日,日軍由炮台灣進攻寶山縣城,守軍姚子青部艱苦抵抗,最終於9月7日全部殉國,寶山縣城淪陷。10月26日,國民革命軍因工事全毀,陣地被突破而撤守大場,至此寶山全境淪陷。
1938年,日商在薀藻浜以南圈地興建日亞鋼業株式會社,同時日軍在丁家橋和大場毀村圈地,興建軍用機場。1939年,日軍拆毀殷行鎮及附近48個村莊,修建江灣機場。1943年4月,日偽宣布清鄉,並於寶楊路、薀藻浜一帶設置竹籬封鎖線,並設置8個檢問所,以防止上海市內居民前往購置大米等物資。1945年7月,美軍轟炸江灣、王浜等機場以及軍工路、吳淞、寶山等日軍駐防地區。9月,日軍投降,寶山全境光復。
1946年1月,縣政府組織民工對戰時遭損毀的境內主要公路進行搶修,至6月,境內的公共汽車得到恢復。4月,寶山縣臨時參議會成立。次年8月,經選舉產生寶山縣第一屆參議會。10月22日,大場鄉經確定劃入上海市。10月24日,舉行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袁希洛當選國民大會寶山縣代表。次年,選舉江蘇省第三行政區第一屆立法院立法委員。1949年5月2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寶山縣城。
1952年11月起,寶山縣隸屬於江蘇省松江專區。1958年1月起,劃歸上海市管轄;同年8月,原上海市的北郊區併入寶山縣。寶山縣在劃入上海市後,長期定位為重工業及港口建設的重要基地,上海鋼鐵一廠、東海船廠、上鋼五廠、等數百家大、中型企業遷來境內或在境內新建。1960年上海市建立吳淞區,寶山縣境劃出吳淞鎮及其附近地區以及新橋公社的部分地區歸吳淞區。4年後吳淞區撤銷,併入楊浦區。改革開放後,全國最大的現代化鋼鐵聯合企業寶山鋼鐵總廠、上海市三大電力基地之一的石洞口發電廠等大型工業企業在境內沿江地區建設,而張華浜和軍工路的黃浦江沿岸也建有兩個大型國際貨櫃碼頭,使寶山成為上海市鋼鐵、能源基地和外貿港區。1980年10月,寶山縣劃出城廂鎮全境和吳淞、淞南、廟行、月浦、盛橋5公社的112個生產隊境地,復建吳淞區。1988年1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寶山縣和吳淞區,組建寶山區;同年9月,隨著寶山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完成撤縣任務,宣告寶山區正式成立。2005年5月,原屬寶山區管轄的長興、橫沙兩島成建制劃入崇明縣。
寶山區位於古代岡身以東,為長江沖積而成,地勢西北部較東南部為高。西部和北部的顧村、羅涇、羅店一帶的海拔位於3.5米以上,吳淞地區的海拔則在2.8米至4米之間。陸地底部的基岩呈現南淺北深的情況。大場地區的基岩位於地下270米左右,顧村、吳淞地區則深約300米,羅店、月浦則深達340-350米左右。大部分地區的基岩為侏羅紀底層,羅店、大場在此基礎上還留存寒武紀底層。位於基岩之上的,隔水層和含水層。由於瀕臨長江,因河流作用,構成了五個承壓含水層。含水層和隔水層之上則為硬土層。
長江流至崇明島時分為南北兩支,其中南支又於吳淞口外經長興島、橫沙島等分割為南港與北港。寶山即位處於長江口南支以南,流經於此的長江江面開闊,其洪水季節的流速大於枯水期。其中南港的漲潮流速大於落潮流速。平均流量約為28900立方米/秒,最大流量為926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為4620立方米/秒。
除長江外,由於全區位於太湖流域,陸上河網縱橫,其中幹流包括薀藻浜、練祁河、荻涇河、潘涇河等共25條,其中全區水系又因薀藻浜而分為南北兩片。南片多為南北流向,北片則多為東西向。
寶山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收到季風環流和冷熱空氣的交替影響,四季分明。一般春秋較短、夏冬較長。4月因東南季風的到來,而進入春季,但北方的冷空氣仍時有南侵,導致氣候變化較大。持續到6月中旬左右迎來長江流域的梅雨季節,並宣告進入夏季。7月中旬在副熱帶高壓的控制下,天氣晴熱。8月偶爾會受到太平洋上生成的颱風影響。9月末起,隨著冷空氣再度南下而進入秋季。11月下旬以後,隨著寒潮的入侵,盛行西北風,天氣寒冷乾燥,代表冬季的到來。在1月末至2月上旬一般為全年最冷的時期。2月下旬起氣溫又開始逐步回升。
據2007年底數據,寶山區常住總人口為1,379,709人,戶籍總人口為830,561人,外來流動人口總數564,671人。其中寶山東部老城區和南部上海外環以內的部分人口稠密,西北部農村地區的人口稀疏。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寶山區常住人口2235218人。
寶山區的地方國家權力機關為寶山區人民代表大會,並設有寶山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作為其常設機構。目前正在履職的是第八屆寶山區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任期五年,本屆任期始於2016年。寶山區人民政府則為當地的行政機構,任期與寶山區人民代表大會相同。
2000年,羅南鎮併入羅店鎮;劉行鎮併入顧村鎮;盛橋鎮併入月浦鎮;寶山鎮併入楊行鎮,寶山鎮的寶楊路以南、雙城路以北、泗塘河以東至長江的區域劃入友誼路街道;祁連鎮併入大場鎮[5]。
至2018年,寶山區共設有3個街道、9個鎮和一個寶山城市工業園區。其中三個街道分別為吳淞街道、張廟街道和友誼路街道,九個鎮分別為廟行鎮、羅店鎮、大場鎮、顧村鎮、羅涇鎮、楊行鎮、月浦鎮、淞南鎮、高境鎮。
寶山區行政區劃 | 代碼 | 區劃名稱 | 街道及鎮駐地 | 戶數(2016年) | 人口(2016年) | 面積 (km²) |
---|---|---|---|---|---|---|
— 街道 — | ||||||
310113007 | 吳淞街道 | 淞濱路385號 | 29,357 | 73,931 | 7.52 | |
310113008 | 張廟街道 | 呼瑪路800號 | 71,753 | 121,163 | 5.19 | |
310113003 | 友誼路街道 | 牡丹江路1299弄1號 | 37,979 | 93,626 | 10.45 | |
— 鎮 — | ||||||
310113112 | 廟行鎮 | 長江西路2699號 | 14,917 | 38,013 | 5.89 | |
310113101 | 羅店鎮 | 滬太路6655號 | 19,480 | 55,379 | 44.19 | |
310113102 | 大場鎮 | 大華路1469號 | 56,642 | 152,926 | 27.22 | |
310113109 | 顧村鎮 | 泰和西路3431號 | 40,818 | 103,921 | 41.66 | |
310113106 | 羅涇鎮 | 飛達路85號 | 9,374 | 28,794 | 48 | |
310113103 | 楊行鎮 | 水產路2699號 | 22,926 | 63,136 | 39.7 | |
310113104 | 月浦鎮 | 月羅路200號 | 26,896 | 68,854 | 44.37 | |
310113113 | 淞南鎮 | 淞南路500號 | 29,390 | 69,737 | 13.65 | |
310113111 | 高境鎮 | 殷高西路111號 | 67,016 | 7.1 | ||
— 類似鄉級單位 — | ||||||
310113501 | 寶山城市工業園區 | 豐翔路1409號 | 5.98 |
寶山縣歷史上主要以農業為主。改革開放後寶鋼、石洞口發電廠、上海國際港務各外貿港口相繼落戶寶山。21世紀後寶山開始逐步建設吳淞口國際郵輪港以及吳淞城市副中心。
寶山位於上海近郊,人多地少,至1980年代末人均土地占有1.54畝,農村人口人均土地面積2.26畝。農業歷史上以種植棉、稻、麥等為主,其中尤以棉為主,原為蘇南地區主要的產棉區。近年來由於菜籃子工程與農業結構的調整,改以糧食、蔬菜和牲畜養殖為主。
寶山縣劃入上海市以來,長期作為上海市的工業基地發展建設。上海鋼鐵一廠、東海船廠、上海柴油機廠、上棉八廠等知名企業不斷擴建,上鋼五廠、上海鐵合金廠、彭浦機器廠、上海重型機器廠、華通開關廠、上海自行車三廠等數百家大、中型企業遷來境內或在境內新建。改革開放以來,全國最大的現代化鋼鐵聯合企業寶山鋼鐵總廠、全國最大的港口火力發電廠石洞口發電廠和國內第一座超臨界火力發電廠華能石洞口第二發電廠,在境內沿江地區建設。上海港務局在張華浜和軍工路的黃浦江沿岸建成兩個大型國際貨櫃碼頭。此外羅店鎮還將建設北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園寶山藥谷[6][7][8]。寶山逐漸成為了上海乃至全國範圍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鋼鐵、物流、能源基地。
進入21世紀以來,作為傳統老工業區的寶山,經濟轉型升級的壓力越來越大。現在,寶山區正致力於力推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帶來的「郵輪經濟」,並同寶鋼合作,推動吳淞工業區整體轉型,建設吳淞城市副中心,加快推動郵輪產業、大數據、平台經濟、雲計算、行動網際網路等「四新」經濟和現代服務業在寶山集聚。[9]。
大部分地區距離嘉定縣城過遠,因而部分的儒生為提倡後世好學,官府為了振興文教,先後創辦了月浦鎮書院、江灣鎮書院和吳淞所學。此外,嘉靖年間起較大的集鎮均設有小學,包括羅店羅陽、月浦、楊行沙溪、廣福楊溪、真如、大場東陽、江灣曲江、江東青浦等八所。清代,除雍正年間設立的縣學以外,又設立了學海書院,並將原羅陽小學改建為羅陽書院等官方教育機構。
寶山的小學教育始於光緒二十九年(1902年)正月,在士紳潘鴻鼎、袁希濤的努力下,原參將舊署改建為縣學堂,學海書院改設蒙學堂。次年,在吳淞、楊行、彭浦和潘橋等四鎮又設有小學堂4所。至1904年科舉廢除時,全境共有小學20所,高等小學4所。進入民國以後,小學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其中雖經過多次戰爭的侵毀,但至1949年,全境仍有小學137所,學齡兒童入學率達30%。1953年起,私立小學逐步改建為公立小學,小學教育普及率至1956年達到90%。1965年興辦耕讀小學64所,普及率提高到99%。文革期間基礎教育亦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但1978年以後,原有教學秩序也得到恢復和發展,至1987年,小學入學率為99.3%。
區內的中等教育始於民國7年(1918年)9月,當年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德文科改建為附中並由市區遷往吳淞,此後又改名為國立同濟大學附屬中學。民國13年(1924年)秋,寶山縣立初級中學創辦於寶山縣城,後又遷往吳淞。此外,另有一些私立中學於1940年代得到創辦,包括私立羅溪中學、私立顧村初級中學等。1956年,境內的私立中學全部轉為公立學校,寶山中學也開設高中班。到1966年,全境共有中學37所,學生13876人。文革初期,正常教育秩序停滯,後雖複課鬧革命而得到部分的恢復,但教學質量難以保證。1978年起,教育秩序恢復正常。到2015年,全區共有中學58所,其中初級中學26所,高級中學8所,完全中學5所,九年制學校18所,十二年制學校1所。
境內的高等教育始於1905年,當年馬相伯、嚴復在吳淞提鎮行轅創辦了復旦公學。次年,兩江總督又撥付吳淞炮台灣百餘畝土地興辦中國公學,並在1909年遷入。民國6年(1917年),同濟醫工專門學校遷往炮台灣,後於吳淞鎮以西今同濟路一帶購地建校。此外,另有一些高等院校由境外遷入,包括民國11年(1922年),暨南大學由南京遷至當時仍屬寶山縣的真如。民國13年(1924年),持志學院創設於江灣,三年後,國立勞動大學在當時的江灣鎮設立。1937年抗戰爆發後,高等教育基本停滯,其中同濟大學原有的吳淞校園毀於淞滬會戰,此後先遷往浙江並最終遷至四川。1949年以後,寶山境內曾有高等院校9所,集中於江灣和五角場地區。此後因1958年和1984年兩次區劃調整,相關學校大部分已經不屬於寶山區。目前,位於寶山區內的高等院校為1990年代興建的上海大學校本部。
境內的專業職業技術教育始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漁業學校在吳淞創立,招收高小程度的學生。次年,寶山縣城又出現了繪丈學堂、中等桑蠶學堂等一些專門學校,但存續時間均較短。宣統元年(1909年),當時位於寶山縣南端的商務印書館創辦了商業補習學校。宣統二年(1910年),當時江蘇省立水產學校在炮台灣創辦,並於民國三年(1914年)正式遷入。民國6年(1917年),當時隸屬境內的江灣鎮地區遷入了中國女子體操學校。民國35年,私立月溪初級中學改辦為縣立月浦職業學校,但次年旋告停辦。
1949年以後,各類專業職業技術教育進一步發展。大躍進時期,除普通職業技術學校外,境內一度還湧現了農業中學,實行半耕半讀。文革後期,職業技術學校收到影響。改革開放後,專業技術教育得到恢復,部分中學一度甚至創辦了職業班。目前,寶山仍有寶山職業技術學校、上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上海邦德職業技術學院等高等或中等職業技術專門學校。
在鴉片戰爭以前,寶山境內設有郵驛負責傳遞官方文書。咸豐年間起,出現了為民眾遞送信件的民信局。寶山境內先後出現的民信局有四家,均為上海的民信局「寶順」、「全盛」和「老正大」的分號,其中3家設在羅店鎮,1家設在楊行鎮。1878年,境內仿辦郵政興起,成為寶山境內郵政事業的開端。1896年,上海郵政總局於吳淞設立郵政分局,此後官方文書亦使用郵政傳遞,原有驛站均宣告廢止。
民國三年(1914年),境內共有寶山縣城、江灣、羅店等郵局網絡。七年後,郵政網絡遍布當時全縣的14個市鄉。淞滬會戰爆發後,境內的郵電設施和電話線路均遭到破壞,直至1939年後才逐步恢復郵務。
1951年起,郵政業務和電信業務合併,改稱郵電局。到1956年,境內共有郵電支局、郵電所25處,代辦所10處,郵票代售點87個。後根據時代需要,一度撤併或新增郵政機構。1998年,由於郵電分營,寶山地區的郵電局拆分為郵政局與中國電信。
據光緒《寶山縣誌》記載,佛教的傳入始於南朝。早在南朝梁,僧恆智經過楊行鎮西沙浦,聞虎吼聲,於是趺坐數日馴得兩虎。里人龔延鍔因而建庵供僧居住,宋代改為保安寺,嘉靖年間一度毀於倭患,萬曆年間重建,太平天國時再度毀於兵燹。五代晉天福三年(938年),僧智光在江灣建保寧寺。進入宋代,佛教也隨著人口的增加而逐步興起,出現了如江灣的崇福寺、大場的寶華寺、羅涇的蕭涇寺等。元代以後,廟宇興建更為頻繁。民國初年,一部分廟宇曾被改為學校,而淞滬會戰期間,又有一些遭到破壞,戰後略有恢復。1961年以後,寶山境內的廟宇基本停止了佛事活動,直至1980年代又得到了部分恢復。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