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中國思想家、翻譯家(1854-1921)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嚴復(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體乾,初名傳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後名復,字幾道[註 1],晚號瘉壄老人,福建侯官人,祖籍河南固始。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曾為復旦大學校長,京師大學堂校長,籌安會六君子之一。
此條目以編年體裁記載人物事蹟。 |
嚴復系統地將西方的社會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哲學和自然科學介紹到中國,翻譯了《天演論》《原富》《群學肄言》《群己權界論》《社會通詮》《法意》《名學淺說》《穆勒名學》等著作。他的譯著在當時影響巨大,是中國20世紀最重要啟蒙譯著。嚴復的翻譯考究、嚴謹,每個譯稱都經深思熟慮,他提出的「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對後世的翻譯工作產生深遠影響。[2]
1854年1月8日(咸豐三年十二月初十日)[3]嚴復出生於福建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蓋山鎮陽岐村)一中醫世家。嚴復13歲時,由父母包辦娶了第一任妻子王氏,王氏的年紀不詳,不過比嚴復大一些。
1866年(同治五年),嚴復父親病逝,學館中輟,嚴復放棄走科舉「正途」。
1867年(同治六年),入左宗棠設立的福州船政學堂學習駕駛,改名宗光,字又陵。
1871年(同治十年),從福州船政學堂畢業,為該學堂第一屆畢業生,先後在「建威艦」、「揚武艦」實習5年。
1872年(同治十一年),取得「選用道員」資格,改名復,字幾道。
1877年3月(光緒三年二月)赴英國學習海軍,與出使英國大臣郭嵩燾結為忘年交。
1879年6月(光緒五年五月)畢業於倫敦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回國後被聘為福州船政學堂後學堂教習。
1880年(光緒六年)赴天津的北洋水師學堂,任駕駛學堂「洋文正教習」[4],有學生黎元洪。
1889年(光緒十五年)報捐同知銜,以知府選用,派為北洋水師學堂會辦。
1890年(光緒十六年)升為北洋水師學堂總辦。
1891年10月8日(光緒十六年)嚴復獲得「候選道員」官銜,事出有因:李鴻章在「辦理海軍請獎折」所附清單中提到:「直隸試用道呂耀斗擬請歸候補班前補用」,「候補知府馬復恆、鮑蘭徵、嚴復均擬請免選本班,以道員不論雙單月遇缺前先選用」。[4]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戰爭後在天津《直報》發表《論世變之亟》、《原強》、《辟韓》、《救亡決論》等文,主張變法維新、武裝抗擊外來侵略。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創辦俄文館,並任總辦,俄文館為中國最早的俄語學校;幫助張元濟在北京創辦通藝學堂;9月24日捐款100元資助梁啓超與汪康年在上海創辦的《時務報》。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創辦《國聞報》和《國聞彙編》,宣傳變法維新;將《天演論》在《國聞報》報上連續發表。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光緒帝命嚴復來京覲見,闡述變法主張;改捐同知;撰《上光緒皇帝萬言書》。9月《國聞報》因報道戊戌政變的詳情,被清政府勒令停辦。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嚴復離開天津,避居上海;參加汪康年、唐才常發起的「中國議會」,被選為副會長;創辦名學會,講演名學。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應開平礦務局總辦張冀邀請赴天津主開平礦務局事,後任該局總辦。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赴北京任京師大學堂附設譯書局總辦。
1904年(光緒三十年)辭去京師大學堂附設譯書局總辦一職,回到上海。1904年冬發生開平礦務局訴訟事件,被邀前往英國倫敦進行交涉。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孫中山由美洲到達英國,特意去拜訪嚴復,二人進行了長時間的會談。回到上海,協助馬相伯創辦復旦公學。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任復旦公學校長,為該校第二任校長。被安徽巡撫恩銘聘去任安慶任安徽師範學堂監督。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恩銘被刺,嚴復離開安徽師範學堂。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在北京任學部審定名詞館總纂。
1909年5月(宣統元年四月)被派充為憲政編查館二等諮議官、福建省顧問官
1910年1月17日(宣統元年十二月七日)清廷賜予文科進士出身。
1910年(宣統二年)海軍部授為協都統,後任資政院議員。
1912年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校,任首任校長;11月辭去校長職務。
1913年總統府外交法律顧問。發起組織孔教會,並以任為首領。
1914年1月26日被舉為約法會議議員。5月26日,任參政院參政[5]。
1915年7月6日,嚴復與楊度、梁啓超等10人同被委任為憲法起草委員[6]。8月14日,楊度發起成立籌安會,倡導更改國體,嚴復列名於發起人中。
1916年,袁世凱死後,7月,大總統黎元洪命令懲辦禍首,雖然嚴復不被通緝[7],但是他也往天津避禍[8]。
1917年對張勳復辟表示同情。
1920年因哮喘病久治無效,回到福州養病。
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與世長辭。
嚴復總共譯有8部西方作品,合稱「嚴譯名著八種」。嚴復對自己的譯著頗有自信,曾在信中說:「且彼中有數部要書,非僕為之,可決30年中無人可為者。」[10]。嚴復譯書的稿費大都用於償還債務[11]。
俞政曾在《嚴復譯著研究》一書中指嚴復有多處「誤譯」,亦表示「嚴復一生著、譯甚多。他在翻譯西方論著的時候,常常摻雜己意,還要附加大量按語;有些譯作甚至帶有不同程度的改編(如《天演論》、《名學淺說》):因此,人們把他的翻譯作品稱為「譯著」。意思是說他的譯作中的不少內容相當於他的著作,反映的是他自己的思想。」然汪榮祖在《重讀嚴復的翻譯》一文中則否定俞政的說法,表示俞政指出嚴復的誤譯,有的只是「意譯」與「直譯」上的區別。[12]
1911年(宣統三年),隆裕太后下詔旨令典禮院和禮部各衙門創作「國樂」。同年10月4日(農曆八月十三)正式「諭旨頒行」,名為《鞏金甌》。嚴復正是這首國歌的作詞人。[13]
嚴復在1895年所撰的《救亡決論》中提出了「廢八股」的要求,認為「今日中國不變法則必亡是已。然則變將何先?曰:莫亟於廢八股」。嚴復認為,科舉制度有「錮智慧」、「壞心術」、「滋游手」三大弊害,「使天下消磨歲月於無用之地,墮壞志節於冥昧之中。長人虛驕,昏人神智,上不足以輔國家,下不足以資事畜。破壞人才,國隨貧弱」。因此嚴復主張,如若不改科舉、廢八股,所謂練兵、所謂通商都只能是一句空話。「何則?無人才,則之數事者,雖舉亦廢故也。」[14]
嚴復故居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郎官巷,建築融合了中國晚清及民國時期的風格。2003年,故居修繕完畢,對遊客開放。
嚴復墓位於福建省福州市蓋山鎮陽岐村北鰲頭山東麓,嚴復夫婦合葬於此,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70年代文化大革命時期嚴復墓曾遭破壞;1984年至1988年,得到福建省行政部門的撥款和嚴復長孫女嚴倚雲的捐款,嚴復墓得以修復。
嚴復生有九個兒女(五子:嚴璩、嚴瓛、嚴琥、嚴璿、嚴玷。四女:嚴璸、嚴璆、嚴瓏、嚴頊)。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