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洲(英語:Continent),簡稱洲,又稱為大陸,指地球上以大塊陸地為主體,包括附近島嶼的地區。主流的地理學將現今的地球分為七大洲,按面積大小依次為亞洲(全稱亞細亞洲)、非洲(全稱阿非利加洲)、北美洲(全稱北亞美利加洲)、南美洲(全稱南亞美利加洲)、南極洲、歐洲(全稱歐羅巴洲)和大洋洲。聯合國地理方案則把世界分為六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被合併成了美洲(全稱亞美利加洲)。國際奧委會則在聯合國地理方案的基礎上把無人居住的南極洲去掉,把世界分為了五大洲(奧運五環分別代表了亞、歐、非、大洋、美五大洲)。
亞洲和歐洲屬於同一塊大陸(英語:Landmass):亞歐大陸。地球上一共有六塊大陸,按面積大小依次為亞歐大陸、非洲大陸、北美大陸、南美大陸、南極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有些地理學家則選擇忽視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這兩條人工運河,將亞歐大陸和非洲大陸合併為亞歐非大陸,將北美大陸和南美大陸合併為美洲大陸。
在文化地理學、地緣政治學和政治地理學領域,非洲往往被拆分為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兩大地區,美洲被拆分為拉丁美洲和北美兩大地區,歐洲被拆分為東歐和西歐兩大地區(由隸屬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組成的北亞往往被看作東歐的一部分),而亞洲和大洋洲則被重組為亞太、南亞次大陸和中東三大地區(中亞和北非有時被算作大中東地區的一部分)。
中美洲和婆羅洲雖然名字裡帶有「洲」字,但它們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大洲。中美洲只是北美洲或拉丁美洲的一個地區,婆羅洲則是馬來群島上一個面積巨大的島嶼(世界第三大島)。
地質學
從地質學上來看,一個洲除了大陸外,還包括環繞它的大陸棚。大陸棚的地殼的平均密度是2.7克/立方公分,這與大洋底的地殼平均密度(3.1克/立方公分)相差很大。這個差別的原因是因為兩種地殼的組成部分和形成過程不同(詳見地殼)。
地理上一個洲是一個由海洋或其他自然邊界完全或幾乎完全與其他陸地隔離的相連的陸地。通過非常狹窄的陸地相連的陸地因此往往也被分為不同的洲,比如亞洲和非洲間,或北美洲和南美洲間。亞洲和歐洲實際上是一個洲(亞歐洲)。
亞洲和歐洲被分為兩個不同洲的原因完全是歷史原因。 希羅多德將當時歐洲人所知的地球分為三部分:亞洲、歐洲和利比亞(非洲的北部),當時非洲這個詞指的僅僅是今天的突尼斯(羅馬帝國時代的迦太基)。
組成亞歐洲的是多塊相連的板塊,它們在地中海、烏拉爾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等板塊縫合線或板塊邊界相連。 亞歐洲和非洲有時被統稱為亞歐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有時被統稱為美洲,雖然它們之間幾乎不相連。因此對於如何劃分,至今仍有爭論,有時這些爭論也有政治和經濟的原因。
地球上的陸地佔地球表面的29%。
「洲」與「大陸」在英文中皆可為continent,但在漢語中的意義有所不同。在漢語中,「大陸」為側重於自然地理學的術語,指面積大於格陵蘭島的整塊陸地;而「洲」為側重於地緣政治學的術語,洲界有人為而明確的劃分,不僅包括作為主體的大陸,也包括周邊島嶼乃至大陸架。
洲的地理分布
名稱 | 東西半球位置 | 南北半球位置 |
---|---|---|
亞細亞洲 | 絕大部分位於東半球,東北部有小部分位於西半球 | 絕大部分位於北半球,南部有少數島嶼位於南半球 |
歐羅巴洲 | 絕大部分位於東半球,西北部分有少數島嶼位於西半球 | 全部位於北半球 |
阿非利加洲 | 絕大部分位於東半球,西北部有些小島嶼位於西半球 | 五分之三位於北半球五分之二於南半球 |
大洋洲 | 絕大部分位於東半球,有一些島嶼位於西半球 | 絕大部分位於南半球,有部分島嶼位於北半球 |
北亞美利加洲 | 北美地區:絕大部分位於西半球,位於北冰洋和北美洲之間格陵蘭島有小部分位於東半球 中美洲:全部位於西半球,位於北美地區和南美洲之間,包括墨西哥、貝里斯、前中美洲聯邦共和國和巴拿馬 西印度群島:全部位於西半球,位於加勒比海和北大西洋之間,包括加勒比地區和盧卡亞群島上的所有主權國家和海外領地 |
全部位於北半球 |
南亞美利加洲 | 全部位於西半球 | 絕大部分位於南半球,有小部分位於北半球 |
南極洲 | 大部分位於東半球,少部分位於西半球 | 全部位於南半球 |
洲與洲的分界線
不同的劃分方式
地理教育在不同國家是由各國教育部門而定的。所以,板塊與洲的分界和名稱多有不同。七大洲是最普遍的分界模式,這七大洲從大到小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和大洋洲/澳大利亞洲。
有些國家,例如美國和澳大利亞,並不認為大洋洲(Oceania)是一個大洲。他們認為在地質學上澳大利亞洲(Australia)已是一個獨立的洲。中國大陸、西歐國家和英語國家普遍使用7大洲,俄羅斯、東歐國家和日本普遍使用6大洲,而奧林匹克的五環標誌所象徵的只有有人類居住的5大洲。
有些分界模式把某些大洲合併成超大洲。歐洲和亞洲合併成亞歐洲,亞歐洲和非洲合併成亞歐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合併成美洲。世界上還有其他的陸地分界方式,但是那些的使用者為少數。
面積及人口
以下表格採七大洲方式分類,概述各洲面積及人口,以面積大小排序。[12]
洲別 | 實際面積(平方千米) | 佔地球表面 (百分比) |
佔地球陸地 (百分比) |
人口 (人) |
所佔人口 (百分比) |
人口密度 (人口/每平方公里) |
最多人口城市市區[註 1] (完整列表) |
---|---|---|---|---|---|---|---|
亞洲 | 43,820,000 | 8.6% | 29.5% | 4,164,252,000 | 60% | 95.0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 |
非洲 | 30,370,000 | 5.9% | 20.4% | 1,022,234,000 | 15% | 33.7 | 奈及利亞拉哥斯 |
北美洲 | 24,490,000 | 4.8% | 16.5% | 542,056,000 | 8% | 22.1 | 墨西哥墨西哥城 |
南美洲 | 17,840,000 | 3.5% | 12.0% | 392,555,000 | 6% | 22.0 | 巴西聖保羅 |
南極洲 | 13,720,000 | 2.7% | 9.2% | 1,000 | 0.000,02% | 0.000,07 | 智利拉斯埃斯特雷亞斯鎮[註 2] |
歐洲 | 10,180,000 | 2.0% | 6.8% | 738,199,000 | 11% | 72.5 | 俄羅斯莫斯科[註 3] |
大洋洲/澳大利亞洲 | 9,008,500 | 1.7% | 5.9% | 29,127,000 | 0.4% | 3.2 | 澳洲雪梨 |
總計 | 148,647,000 | 29.1% | 100.0%[註 4] | 7,014,000,000 | 100.0% | 3.2 |
最高點及最低點
洲 | 全稱 | 最高點 | 最低點 | 平均高度 | ||||
---|---|---|---|---|---|---|---|---|
最高點 | 海拔高度(米) | 所在國家 | 最低點 | 海拔高度(米) | 所在國家 | |||
亞洲 | 亞細亞洲 | 珠穆朗瑪峰 | 8 848 | 中國 尼泊爾 |
死海 | -422 | 以色列 約旦 巴勒斯坦[註 2] |
950 |
南美洲 | 南亞美利加洲 | 阿空加瓜山[註 5] | 6 960 | 阿根廷 | 卡彭湖 | -105 | 阿根廷 | 600 |
北美洲 | 北亞美利加洲 | 丹奈利峰[註 6] | 6 198 | 美國 | 死谷† | -86 | 美國 | 700 |
非洲 | 阿非利加洲 | 吉力馬札羅山 | 5 895 | 坦尚尼亞 | 阿薩勒湖 | -155 | 吉布地 | 750 |
歐洲 | 歐羅巴洲 | 厄爾布魯士山 | 5 633 | 俄羅斯 | 裏海 | -28 | 俄羅斯[註 7] | 340 |
南極洲 | 南極洲 | 文森山 | 4 892 | 南極洲 | 本特萊冰下槽谷† | -50 | 南極洲 | 2 350 |
大洋洲 | 大洋洲 | 查亞峰 | 4 884 | 印度尼西亞 | 北艾爾湖 | -15 | 澳洲 | 350 |
全球 | — | 珠穆朗瑪峰 | 8 848.86 | 中國 尼泊爾 |
死海 | -422 | 以色列 約旦 巴勒斯坦[註 2] |
875 |
注釋
參閱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