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坐禪(梵語:प्रतिसंलान / प्रतिसंलयन,羅馬化:pratisaṃlāna / pratisaṃlayana;巴利語:paṭisallānā / paṭisallīna)[1][2][3],又稱禪坐、打坐、靜坐、燕坐或宴坐,是指以坐姿禪修,源起於印度瑜伽。步行走動禪修稱為行禪或經行。
禪修的坐姿有很多,但都以「七支坐法」作為調整、檢核坐姿的七個主要重點。傳入中國之後,道教及儒教也將坐禪列為自我修練方法之一。
坐禪是靜坐、獨處禪修的意思[1],pratisaṃlāna/paṭisallānā或又譯為宴坐、燕坐、獨一靜處、閑居靜處[4]、寂止一處[4]、禪思[5]、禪定[5] 、禪[6]。
冥想、靜坐、瑜伽是印度流行的修行方法,隨著各地修行團體信仰教義的不同,對如何達到「解脫」有不同的解說,但以坐禪為主的冥想是經常利用的方法。
根據佛典,釋迦牟尼為求解脫,遍訪名師,曾先後參訪數論派上師阿羅邏伽藍及教導非想非非想處之法的仙人鬱陀羅摩子修行。釋迦牟尼認為兩者都不是究竟解脫,因而離開,獨自修行,最後在菩提伽耶於菩提樹下端坐靜思,進入禪那定境,由如實了知緣起和四聖諦而悟道。
按《巴利律》記載,佛陀成道時,於菩提樹下端坐靜思,其後又在阿踰波羅樹(巴利語/梵語:ajapāla)下、目真鄰陀樹(巴利語:mucalinda,梵語:mucilinda)下、羅闍耶他那樹(巴利語:rājāyatana,梵語:rajatana)下端坐思惟。(不同經論對樹下悟道到梵天勸請的經過,敘述不一,如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是菩提樹七日,牟枝磷陀樹mucilinda七日,菩提樹下七日,為二十一日,其他律藏、佛傳和《佛本行集經》的記載亦互有出入。)[7][8]
佛教的修行方法見於從西域、印度東來傳法(或從中國西行求法)的僧人譯為漢語的佛教禪經或禪要中,歷代僧人又留下其修行著作、訣要。其中,以「坐禪」為名的著作,例如:
七支坐法各家略有不同,通常指的是手、足、背、肩、舌、口、眼七個部位的最適合收心、攝心的姿勢、位置。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